刚度阻尼优化论文-吴靖,胡国才,柳泉,刘湘一

刚度阻尼优化论文-吴靖,胡国才,柳泉,刘湘一

导读:本文包含了刚度阻尼优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直升机,地面共振,起落架,刚度

刚度阻尼优化论文文献综述

吴靖,胡国才,柳泉,刘湘一[1](2018)在《基于直升机地面共振要求的起落架刚度及阻尼优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给出满足直升机地面共振稳定性要求的起落架刚度及阻尼的优化设计方法,首先构造机体无阻尼时其非稳区的模态阻尼比函数,据此给出机体模态非稳区临界转速的计算方法,结合与旋翼摆振后退型模态共振转速下机体模态阻尼比的计算方法,给出了满足地面共振稳定性的机体固有频率及阻尼要求。然后,根据支持在起落架上的机体自由运动模型,建立机体模态频率及阻尼与起落架刚度及阻尼的关系,从而给出满足直升机地面共振稳定性的起落架刚度及阻尼要求。最后,基于上述稳定性要求,在满足着陆缓冲性能要求的起落架刚度及阻尼范围内,以减小起落架需用阻尼且增大机体最小模态阻尼比为优化目标提出了对其刚度及阻尼进行优化设计的方法,并通过对某型直升机4种不同重量重心状态下的起落架刚度及阻尼进行优化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航空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张辉[2](2018)在《基于悬架刚度阻尼优化的车辆侧翻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据统计,重型车辆侧翻事故造成的损失和危害巨大,仅次于正面碰撞事故。即使车内乘员系了安全带,仍然存在75%的致死可能性。侧翻事故不仅造成车内乘员生命和财产的损失,还很有可能引发二次交通事故,如压砸路过的行人和车辆,严重限制了我国的交通运输产业的发展。为了改善重型车辆侧翻稳定性,本文以行驶在无侧风影响路面上的载重量在10~15t的货车为研究对象,基于悬架刚度阻尼参数与侧翻之间的敏感性,提出了一种通过优化悬架刚度和阻尼参数实现防侧翻的方法。该方法保证了车辆原有的舒适性和平顺性,还提高了车辆抗侧翻的能力。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建立了能够正确反映车辆侧倾运动、横摆运动和侧向运动特性,并且适用于车辆侧翻研究的叁自由度动力学简化模型。为了避免因忽略轮胎侧偏特性对系统带来的误差,建立了基于魔术公式的轮胎模型。在Simulink中搭建了整车仿真模型,并将仿真结果和相同参数设置的TruckSim结果做对比。建立了反映车辆侧倾运动和俯仰运动特性的悬架七自由度动力学模型、悬架平顺性评价指标模型和路面激励模型,为后期优化确定了优化目标和约束条件。结合车辆叁自由度侧翻简化模型和七自由度悬架模型,最终得到反映车身绕X轴侧倾运动、沿Y轴侧向运动、绕Y轴俯仰运动、沿Z轴垂向运动、绕Z轴横摆运动和非簧载质量垂向运动的整车九自由度动力学模型。分析了侧翻评定指标中参数的敏感性,基于侧翻对悬架刚度阻尼特性的高度敏感性,结合多岛遗传算法对悬架刚度和阻尼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得到不同工况下前轮达到最大转角且车辆不发生侧翻时悬架应满足的刚度和阻尼特性。最后分别在双移线工况和角阶跃工况下对优化前后的车辆进行了侧向稳定性、横摆稳定性和抗侧翻能力的仿真验证。结果表明,悬架特性优化后的车辆比未优化的车辆侧向加速度、横摆角速度和动态轴荷转移率的峰值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明显改善了车辆的侧翻稳定性。因此,本文提出的基于优化悬架刚度阻尼特性提升车辆抗侧翻能力的方法具有实际工程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8-04-23)

刘庆利[3](2017)在《基于刚度和阻尼可调减振支柱的越野汽车悬架参数优化与控制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电控悬架系统能够根据行驶环境的变化自适应改变悬架关键参数,使整车平顺性和安全性得到显着提升,是近年来国内外汽车底盘新技术研究的热点。目前关于电控悬架的研究普遍是把悬架刚度和阻尼作为两个独立的参数分别进行优化和控制,由于汽车行驶环境时刻变化,要求悬架参数应该具有时变性,所以很难实现悬架刚度和阻尼的实时最佳匹配。由空气弹簧与筒式液压减振器组成的同轴一体式减振支柱具有刚度与阻尼关联可调的独特性能,有助于提高车辆乘坐舒适性、安全性和稳定性。本文以某轻型越野汽车为研究对象,将新型一体式减振支柱应用于该越野汽车的后悬架,对后悬架的结构和参数进行匹配设计和优化,并针对后悬架的要求设计研制了相应的减振支柱,研究了后悬架刚度和阻尼自适应模式切换控制策略,为该新型电控悬架在越野车辆上的应用开发奠定基础。介绍了课题组设计开发的新型一体式减振支柱的结构组成和工作原理,分析了阻尼可调减振器阻尼挡位调节机理,通过物理模型分析阐述了减振支柱空气弹簧主副气室和减振器油腔油液之间的气液力耦合关系。针对某轻型越野汽车后悬架系统,将新型一体式减振支柱替代液压筒式减振器,与钢板弹簧组成复合式悬架,在simulink中搭建1/4车辆动力学模型,建立了兼顾平顺性、操纵稳定性和安全性的多目标优化模型,采用粒子群优化算法,通过Matlab编制优化计算程序,对四种工况下的后悬架刚度和阻尼进行了优化匹配和仿真分析。根据复合式后悬架的刚度和阻尼匹配要求,对一体式减振支柱进行参数设计及刚度和阻尼特性仿真,确定了减振支柱空气弹簧的叁种充气压力数值和叁种阻尼状态数值。对研制的减振支柱样件进行刚度和阻尼特性台架测试,试验结果与仿真结果基本吻合。通过1/4车辆仿真模型对后悬架参数优化前、后的整车平顺性和操稳性进行对比分析。根据决策控制理论,设计了后悬架四种工作模式间的切换策略,通过Simulink/stateflow建立了多模式自适应切换控制器,为了全面分析后悬架多模式切换控制对整车性能的影响,建立了整车七自由度振动模型,仿真结果表明,采用多模式切换控制的后悬架能显着提升整车的行驶性能,车身加速度、轮胎动载荷和悬架动挠度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期刊2017-06-08)

彭凌云,康迎杰,秦丽,何浩祥[4](2015)在《风荷载作用下复刚度阻尼TMD减振结构优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复刚度阻尼进行减振的优化设计理论亟需发展。建立具有复刚度阻尼特征的调频质量阻尼器(TMD)减振结构的动力学方程,并基于定点理论提出了采用复刚度阻尼的TMD结构最优频率比和最优阻尼比确定方法。对具有复刚度阻尼特征的TMD减振结构在简谐激励和平稳随机激励下的稳态响应进行了分析。以主结构位移振幅最小为优化条件,推导TMD的阻尼和频率最优参数的理论公式。结果表明复刚度阻尼TMD的整体减振效果接近于黏滞阻尼减振结构,在相同质量比和一定频率范围内,复刚度阻尼比黏滞阻尼可能具有更好的减振效果。对Davenport风速谱下复刚度阻尼TMD减振结构的随机响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TMD的减振效果要弱于白噪声作用下的结果,复刚度阻尼TMD减振效果稍逊于黏滞阻尼的情况,但二者结果较接近。在应用TMD减振技术时,采用复刚度阻尼是一种有益的选择方案。(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5年21期)

张发品,周瑾,金超武[5](2014)在《鼠笼弹支-金属橡胶阻尼器刚度阻尼优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将一种鼠笼弹支-金属橡胶阻尼器装置应用于磁悬浮转子系统振动的抑制。基于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 Workbench的Design Exploration模块,以系统的不平衡响应为目标函数,利用多目标遗传算法对该装置的刚度阻尼进行优化设计。从仿真结果来看,优化后的阻尼器装置使转子系统平动及一弯振幅分别降低60.1%,41.2%,可以有效抑制系统振动。(本文来源于《机械与电子》期刊2014年09期)

李柯,张永英[6](2014)在《基于平顺性的载货汽车刚度及阻尼参数影响分析及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针对某8×4载货车在满载时平顺性较好,而空载时平顺性较差的问题,编制符合国家标准的随机路面时域模型作为车辆输入,在Adams中建立9自由度半车模型并参数化各悬架刚度阻尼参数。分析了该车在不同车速和载荷下整车各减振系统刚度及阻尼参数对车辆平顺性的影响,优化整车刚度及阻尼参数。对车辆进行相关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刚度和阻尼参数有效改善了整车的平顺性。该方法不依赖于偏频和相对阻尼系数的经验选取,可根据不同路面和装载条件设计整车悬架的刚度和阻尼参数,结果准确可靠,可供工程参考。(本文来源于《企业科技与发展》期刊2014年13期)

李林[7](2009)在《电磁轴承的刚度阻尼特性分析及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阐述了主动电磁轴承的工作原理和特点,论述了电磁轴承的国内外发展概况,及其广泛的应用领域。文章从电磁轴承的刚度阻尼特性分析开始,介绍了电磁轴承控制系统与刚度和阻尼的关系,并分析了单自由度电磁轴承控制系统和支承刚度阻尼的数学模型,确定了PID控制系统的参数稳定域。文中采用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度和隶属函数的方法对临界转速相对于常用工作转速点的分布状态进行了描述,并由此构造了目标函数,选取了设计变量的类型;从而成功建立了电主轴转子动力学优化数学模型。建立了某磨床用磁悬承转子系统参数化有限元模型,并对转子的支承刚度进行优化计算,获得最佳支承刚度,最后求出PID控制器参数。(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09-04-01)

周海俊,孙利民[8](2008)在《斜拉索附加带刚度阻尼器的参数优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斜拉索的风雨振动及其控制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其中,阻尼器减振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对于阻尼器的一些非理想因素如阻尼器刚度的影响,尚缺乏研究。本文对斜拉索附加带刚度的阻尼器的模态阻尼比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复频率的变化,在阻尼器安装点距拉索锚固点长度与拉索长度之比远远小于1的假设下,得到了考虑刚度影响的拉索阻尼器的模态阻尼比的近似解析解。该近似解析解与数值计算得到的精确解对比吻合良好。对于斜拉索减振,与忽略刚度影响的阻尼器类似,带刚度的阻尼器同样存在着通用设计优化曲线。阻尼器所带有的刚度将显着的减小拉索-阻尼器系统所能获得的最大模态阻尼比,而所对应的阻尼器最优阻尼值将增大。(本文来源于《力学季刊》期刊2008年01期)

谭平,周福霖[9](2007)在《结构主动变刚度·阻尼控制系统及其优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一种新型开关控制型的半主动控制系统——主动变刚度.阻尼(AVS.D)系统的装置组成及其减振控制机理,阐述了该系统所特有的反应放大原理,建立了该控制系统的运动方程。基于瞬时最优控制的思想推导了该控制系统的开关控制律。为了充分发挥该控制装置的作用,优化了主动变刚度.阻尼装置的参数设计,并基于遗传算法研究了主动变刚度.阻尼装置在结构中的空间位置优化方法。计算机仿真分析结果显示,主动变刚度.阻尼系统是一种性能非常优越的半主动控制系统,所推导的瞬时最优半主动开关控制律是很有效的。对不同数目的主动变刚度.阻尼装置进行位置优化,结果表明,所提出的位置优化方法对于优化多个主动变刚度.阻尼装置的位置是相当高效的,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该控制系统的性能。(本文来源于《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07年02期)

甄龙信,程立军,张文明,张顺堂[10](2004)在《SGA3550矿用汽车油气悬架刚度和阻尼的优化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叙述了SGA35 5 0矿用汽车油气悬架的结构型式和工作原理 ,研究了其静刚度特性和阻尼特性 ,优化计算了和刚度有关的参数以及阻尼孔和单向阀的直径 ,并通过实际测试验证优化计算的合理性。(本文来源于《起重运输机械》期刊2004年11期)

刚度阻尼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据统计,重型车辆侧翻事故造成的损失和危害巨大,仅次于正面碰撞事故。即使车内乘员系了安全带,仍然存在75%的致死可能性。侧翻事故不仅造成车内乘员生命和财产的损失,还很有可能引发二次交通事故,如压砸路过的行人和车辆,严重限制了我国的交通运输产业的发展。为了改善重型车辆侧翻稳定性,本文以行驶在无侧风影响路面上的载重量在10~15t的货车为研究对象,基于悬架刚度阻尼参数与侧翻之间的敏感性,提出了一种通过优化悬架刚度和阻尼参数实现防侧翻的方法。该方法保证了车辆原有的舒适性和平顺性,还提高了车辆抗侧翻的能力。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建立了能够正确反映车辆侧倾运动、横摆运动和侧向运动特性,并且适用于车辆侧翻研究的叁自由度动力学简化模型。为了避免因忽略轮胎侧偏特性对系统带来的误差,建立了基于魔术公式的轮胎模型。在Simulink中搭建了整车仿真模型,并将仿真结果和相同参数设置的TruckSim结果做对比。建立了反映车辆侧倾运动和俯仰运动特性的悬架七自由度动力学模型、悬架平顺性评价指标模型和路面激励模型,为后期优化确定了优化目标和约束条件。结合车辆叁自由度侧翻简化模型和七自由度悬架模型,最终得到反映车身绕X轴侧倾运动、沿Y轴侧向运动、绕Y轴俯仰运动、沿Z轴垂向运动、绕Z轴横摆运动和非簧载质量垂向运动的整车九自由度动力学模型。分析了侧翻评定指标中参数的敏感性,基于侧翻对悬架刚度阻尼特性的高度敏感性,结合多岛遗传算法对悬架刚度和阻尼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得到不同工况下前轮达到最大转角且车辆不发生侧翻时悬架应满足的刚度和阻尼特性。最后分别在双移线工况和角阶跃工况下对优化前后的车辆进行了侧向稳定性、横摆稳定性和抗侧翻能力的仿真验证。结果表明,悬架特性优化后的车辆比未优化的车辆侧向加速度、横摆角速度和动态轴荷转移率的峰值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明显改善了车辆的侧翻稳定性。因此,本文提出的基于优化悬架刚度阻尼特性提升车辆抗侧翻能力的方法具有实际工程意义和应用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刚度阻尼优化论文参考文献

[1].吴靖,胡国才,柳泉,刘湘一.基于直升机地面共振要求的起落架刚度及阻尼优化设计[J].航空学报.2018

[2].张辉.基于悬架刚度阻尼优化的车辆侧翻稳定性研究[D].湖南大学.2018

[3].刘庆利.基于刚度和阻尼可调减振支柱的越野汽车悬架参数优化与控制策略研究[D].江苏大学.2017

[4].彭凌云,康迎杰,秦丽,何浩祥.风荷载作用下复刚度阻尼TMD减振结构优化设计[J].振动与冲击.2015

[5].张发品,周瑾,金超武.鼠笼弹支-金属橡胶阻尼器刚度阻尼优化设计[J].机械与电子.2014

[6].李柯,张永英.基于平顺性的载货汽车刚度及阻尼参数影响分析及优化[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4

[7].李林.电磁轴承的刚度阻尼特性分析及优化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9

[8].周海俊,孙利民.斜拉索附加带刚度阻尼器的参数优化分析[J].力学季刊.2008

[9].谭平,周福霖.结构主动变刚度·阻尼控制系统及其优化设计[J].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07

[10].甄龙信,程立军,张文明,张顺堂.SGA3550矿用汽车油气悬架刚度和阻尼的优化计算[J].起重运输机械.2004

标签:;  ;  ;  ;  

刚度阻尼优化论文-吴靖,胡国才,柳泉,刘湘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