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前路固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颈椎,脊柱融合术,吞咽障碍,异位骨化
前路固定论文文献综述
周铮,罗勇骏,戎玉罗,刘蔚,凡进[1](2019)在《钛板-融合器系统和插片式融合器在颈椎前路固定融合术中的应用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钛板-融合器固定系统与插片式融合器对颈椎前路椎间盘摘除椎间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的临床疗效与并发症。方法:共招募195例成年颈椎病患者,其中98例采用钛板-融合器系统(P组),97例采用插片式融合器(S组)。对患者术前、术后的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与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进行评估。测量颈椎矢状位参数,并通过X线片进行比较,包括C2-C7 Cobb角、颈椎弓深与邻近椎间隙高度(头端与尾端),评估邻近节段骨化(adjacent level ossification development,ALOD)与吞咽困难等级。结果:两组患者术后X线片显示C2-C7 Cobb角与颈椎弓深值均大于术前(P <0.05)。P组患者的尾端椎间隙高度小于术前(P <0.05)。S组中有吞咽困难或ALOD的患者比例比P组低(P <0.01)。两组患者的JOA评分与NDI均有所改善,但恢复率无明显差异。结论:两组患者的长期临床疗效均令人满意,两种内固定对颈椎矢状序列均有改善,但两组间变化程度并无差异。钛板-融合器系统更易使手术节段头端邻近节段出现骨化,插片式融合器的优势在于可以降低吞咽困难和ALOD的发生率。(本文来源于《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11期)
马海燕,闫传柱[2](2016)在《两种颈前路固定方式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颈椎前路两种内固定方式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5年6月在本院治疗的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1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颈椎零切迹椎间融合内固定患者68例,采用颈椎前路钛板联合Cage融合器患者48例,观察分析两组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手术前后JOA评分、植骨融合率、椎体间高度及吞咽困难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两组均未见切口感染、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Zero-P组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前、治疗后第2 d,术后3、6个月的JOA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内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末次随访改善率和3个月的植骨融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Zero-P组术后第2 d、术后1周,术后3、6个月吞咽困难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传统组,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Zero-P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可取得与传统颈前路钢板联合Cage融合器相近的治疗效果,且可减少术后并发症,提供较好的早期稳定性,具有临床推广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矫形外科杂志》期刊2016年23期)
李筱贺,付裕,王海燕,高尚,王志强[3](2015)在《C_4-C_6前路固定参数数字化钉道模拟测量及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实验对C_3-C_5前路固定参数进行测量,为该节段前路固定手术的广泛开展提供参数参考。随机选取2009年1月—2012年12月来我院行颈椎检查CT资料,选取C_4-C_6段颈椎无病变的35例影像学资料(男20例,女5例,年龄25~50岁,平均为41.2岁)采用Mimics16.01软件进行重建测量。椎体左右径C_4-C_6由(26.67±0.25)mm逐渐增长到(32.89±0.12)mm,椎体前后(本文来源于《中国解剖学会2015年年会论文文摘汇编》期刊2015-08-08)
付裕,林冰,李筱贺[4](2015)在《C_4-C_6前路固定参数CT影像数字化钉道模拟测量的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颈椎前路手术虽入路解剖结构较为复杂,风险大,但能固定颈椎主要承重的前柱,固定较为稳定,复发率较低。由于该项技术较新,临床缺乏相关固定参数。目的:对C4-C6前路固定参数进行测量,为该节段前路固定治疗的广泛开展提供参数参考。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进行颈椎检查C4-C6颈椎无病变的35例研究对象的CT影像学资料,男20例,女15例;年龄25-50岁,平均41.2岁。采用Mimics16.01软件对影像资料进行重建测量椎体前后径及左右径,椎体高,椎骨横突孔的前后径与左右径,左右两侧横突孔内侧缘之间距离,左右两侧椎弓根轴线与矢状轴和水平轴的夹角及长度。结果与结论:椎体左右径C4-C6由(26.67±0.25)mm逐渐增长到(32.89±0.12)mm,椎体前后径C4-C6由(6.89±0.12)mm逐渐增长到(8.85±0.44)mm,不同节段间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意义(P<0.05)。椎体正中矢状面前、中、后缘高度从C4[前缘(7.99±0.51)mm,中高为(7.09±0.42)mm,后高为(7.76±0.49)mm];到C6[前缘为(9.89±0.45)m m,中高为(8.42±0.75)mm,后高为(8.84±0.26)mm],椎体间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椎骨横突孔前后径和左右径均随椎序的增加而逐渐增加(P<0.05)。C4-C6左右两侧横突孔内侧缘距离由(25.10±0.45)mm逐渐增长到(28.89±0.56)mm,不同节段间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意义(P<0.05)。椎弓根轴线与矢状轴和水平轴的夹角及长度均随颈椎序数的增加逐渐增大,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15年04期)
杨剑,康建平,王松,雷飞[5](2015)在《前路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失败原因分析及处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失败的原因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2005年1月-2012年1月485例胸腰椎结核行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手术失败18例,失败率3.71%。其中螺钉自椎体拔出2例,螺钉切割椎体3例,螺钉进入椎间隙3例,结核病灶复发10例(伴脊柱畸形5例,单纯畸形愈合2例,脓肿形成2例,死骨形成1例)。12例采取二期后路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及前路再次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4例经调整药物和卧床休息,2例行多次脓肿穿刺和注入抗结核药物。结果随访15~36个月,12例脊柱结核取得彻底治愈,6例取得临床治愈,其中3例遗留侧凸畸形,1例遗留后凸畸形,但未见结核再次复发、窦道脓肿形成以及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失效。结论脊柱结核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虽有较多术后并发症,但能合理选择手术时机,规范术中操作,加强术后管理,前路手术仍值得提倡。(本文来源于《华西医学》期刊2015年01期)
宋玉光[6](2014)在《前路固定与后路固定治疗脊柱结核矫形及神经康复疗效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别以前路固定和后路固定治疗脊柱结核及神经功能康复,对比分析两种治疗方式的差异。选取脊柱结核患者44例,抽签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2例,观察组采用前路固定手术,对照组采取后路固定手术治疗,分析两组治疗效果。观察组在神经康复效果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但是在后凸畸形矫正方面比对照组差(P<0.05)。前路固定术对于患者的神经功能有较大的改善作用,而后路固定术具有更好的脊骨矫正效果,在临床治疗上医生应该从患者实际出发,选泽使用治疗方式。(本文来源于《现代诊断与治疗》期刊2014年13期)
李刚,杜新辉,刘克宇[7](2014)在《前路固定与后路固定对脊柱结核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的疗效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和对比前路固定与后路固定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治疗脊柱结核的疗效。方法将2006年10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80例脊柱结核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40例,采用前路固定;B组40例,采用后路固定。根据患者病变侵犯椎体数目分成不同亚组。单个椎体者为A1组和B1组,多个椎体者为A2组和B2组。根据椎体后凸角度在A2组和B2组分成不同亚组,后凸角度小于60°为α组,≥60°为β组。结果 A1组手术时间和出血量低于B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2β组术后后凸角、畸形矫正率与B2β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2组并发症发病率低于A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路固定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治疗累及单个椎体的患者时具有可以减少手术时间和手术损伤;后路固定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适用于累及多个椎体以及后凸角度较大的脊柱结核患者。(本文来源于《检验医学与临床》期刊2014年01期)
付远锋,谢祖全[8](2013)在《脊柱前路固定器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脊柱前路固定器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胸腰段爆裂骨折患者48例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前路手术与后路手术治疗,对2组临床手术指标、矫正与术后恢复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前路手术术中出血量与术后引流量相比后路手术明显增加(P均<0.05),手术时间稍长,而切口愈合率、定位准确率、脊柱矫正达标率、术后脊柱融合率均明显高于后路手术(P均<0.05),而术后行走与坐立时间相比后路手术显着缩短(P均<0.05),术后腰背疼痛发生率显着降低(P<0.05),ASIA评分改善相比后路手术较多。结论在胸腰段爆裂骨折的临床治疗中,前路手术操作难度较高,但在临床治疗效果与安全性方面明显优于后路手术,前路减压、钛网内固定和Z-plate内固定术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本文来源于《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期刊2013年22期)
蔡希强,董伟杰[9](2013)在《前路固定与后路固定治疗脊柱结核的矫形及神经康复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前路固定与后路固定治疗脊柱结核的矫形及神经康复效果,为临床提供借鉴资料。方法选择本院及北京胸科医院2009年3月~2011年12月收治的脊柱结核患者89例作为研究对象,均采用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采用前路固定的49例作为A组,采用后路固定的40例作为B组,比较两种手术方案的治疗情况。结果 A组的手术时间为(2.4±1.1)h,明显短于B组的(3.5±0.9)h;A组术中出血量为(385±40)mL,明显少于B组的(420±35)m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片显示B组的后凸畸形矫正情况明显优于A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明显优于B组(P<0.05);A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1%,B组为10.0%,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路固定治疗脊柱结核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的优点,且能够更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后路固定治疗脊柱结核具有更佳的矫形效果,临床上应该根据患者病情选择更为适宜的手术方案。(本文来源于《中国当代医药》期刊2013年14期)
代钦[10](2013)在《后前路减压、前路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双侧关节突绞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后前路减压、前路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双侧关节突绞锁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4年3月至2012年5月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双侧关节突绞锁患者37例,男21例,女16例。年龄19-58岁,平均42岁。其中DFS3型24例,DFS4型13例。术前均行X线、CT及MRI检查,采用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先行后路手术减压复位,再行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锁定钛板内固定术。所有患者均采用美国国立急性脊髓损伤研究组(NASCIS)和1990年国际截瘫学会(IMSOP)推荐的脊髓损伤神经定位标准,判断颈椎脊髓损伤的平面。以改良Frankel分级判断脊髓恢复。术后每个月摄X线片和CT观察复位及植骨融合,骨融合后每半年摄片一次,通过测量颈椎受累节段cobb角及Ishihara法测定颈椎曲率指数(cervical curvature index, CCI)来评价颈椎稳定性。对患者自身术前、术后1月、术后1年及术后2年的cobb角及CCI指数进行前后对比。结果手术时间为4.5±0.5h,术中出血200m1-500m1(平均360m1),切口均Ⅰ期愈合。2例术后声音嘶哑,2个月后恢复。术后所有患者均恢复了颈椎椎体的正常序列。相邻节段固定为23例,跨节段固定13例,1例四节段固定。随访16~45个月,平均32个月。术后X线及CT显示植骨均在4-8个月内融合,内固定位置良好,无植骨块脱出或钢板、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术后无脊髓损伤加重和Frankel分级的下降,感觉恢复7-20个平面(平均12.7个平面),脊髓功能平均提高1级。通过测量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1年及术后2年Cobb角和Ishihara法评价CCI,发现所有患者均可获得早期复位稳定,最大限度地保留了颈椎的活动度。结论后前路减压,前路钛板内固定手术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双侧关节突绞锁的一种有效方法,可获得早期复位稳定,最大限度地保留了颈椎的活动度,方便术后护理和早期功能锻炼,有利于脊髓功能保留、恢复。(本文来源于《天津医科大学》期刊2013-05-01)
前路固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比较颈椎前路两种内固定方式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5年6月在本院治疗的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1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颈椎零切迹椎间融合内固定患者68例,采用颈椎前路钛板联合Cage融合器患者48例,观察分析两组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手术前后JOA评分、植骨融合率、椎体间高度及吞咽困难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两组均未见切口感染、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Zero-P组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前、治疗后第2 d,术后3、6个月的JOA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内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末次随访改善率和3个月的植骨融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Zero-P组术后第2 d、术后1周,术后3、6个月吞咽困难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传统组,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Zero-P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可取得与传统颈前路钢板联合Cage融合器相近的治疗效果,且可减少术后并发症,提供较好的早期稳定性,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前路固定论文参考文献
[1].周铮,罗勇骏,戎玉罗,刘蔚,凡进.钛板-融合器系统和插片式融合器在颈椎前路固定融合术中的应用比较[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马海燕,闫传柱.两种颈前路固定方式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比较[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
[3].李筱贺,付裕,王海燕,高尚,王志强.C_4-C_6前路固定参数数字化钉道模拟测量及临床意义[C].中国解剖学会2015年年会论文文摘汇编.2015
[4].付裕,林冰,李筱贺.C_4-C_6前路固定参数CT影像数字化钉道模拟测量的临床意义[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
[5].杨剑,康建平,王松,雷飞.前路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失败原因分析及处理[J].华西医学.2015
[6].宋玉光.前路固定与后路固定治疗脊柱结核矫形及神经康复疗效比较[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
[7].李刚,杜新辉,刘克宇.前路固定与后路固定对脊柱结核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的疗效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
[8].付远锋,谢祖全.脊柱前路固定器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
[9].蔡希强,董伟杰.前路固定与后路固定治疗脊柱结核的矫形及神经康复效果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3
[10].代钦.后前路减压、前路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双侧关节突绞锁[D].天津医科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