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创新系统协同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系统动力学,子系统
创新系统协同度论文文献综述
孙帆[1](2019)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系统协同创新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系统的发展是做大做强新兴产业集群的关键,如何提高新兴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问题。以前研究多集中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评级体系构建或者影响因素研究,文中以系统动力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为基础,通过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系统的动力学基本结构模型,分析创新系统中要素投入、创新孵化过程、创新效益3个子系统的作用机理,来研究整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系统的结构和运行机制。研究发现,整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个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子系统与子系统之间,系统内部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可分割,尤其是政府在整个创新过程中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创新投入阶段,政府不断投入资金为创新过程奠定了物质基础提供持续动力;在创新孵化阶段,政府推进产学研合作,建立中介机构,实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等这些措施有效提高了创新效率;在创新效益阶段,政府和企业的良性互动为企业进一步创新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为政府政策的制定和有效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技术与创新管理》期刊2019年06期)
严红,尹继东,石俊[2](2019)在《江西产学研协同创新复合系统协同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借鉴复合系统整体协调度模型,构建江西产学研协同创新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实证分析显示,2009—2017年江西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的创新环境子系统、学研机构子系统、企业子系统、创新绩效子系统有序度逐年提高,复合系统整体协同度呈波动式上扬。江西省创新能力提升重在增加人才和资本投入,引导企业研发投入成为区域研发投入的主要来源,建立完善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等。(本文来源于《江西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10期)
刘玉莲,张峥[3](2019)在《我国高技术产业协同创新系统协同度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系统的协同发展情况,基于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运用2009—2016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数据,对各子系统有序度和复合系统协同度进行测量,并对各行业分析结果进行聚类。研究结果显示: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系统的协同度整体偏低,行业间的差距较为显着,以通信设备制造和化学药品制造为代表的两类行业协同演化水平较高,航天器制造的创新吸收子系统有序度相对较低。在已有研究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各行业协同创新发展状况并提出相应建议,以期不断推进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系统的协同发展。(本文来源于《科技管理研究》期刊2019年19期)
魏芬芬,冯南平[4](2019)在《基于共词分析的创新生态系统协同研究主题》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Web of Science中的相关数据,运用共词分析得出当前有关创新生态系统协同研究的核心主题,并进行内容分析,揭示各主题研究侧重点和主题之间的联系。结果显示:商业生态系统、产业生态系统以及创新生态系统是当前协同研究的主体对象。其中,商业生态系统以价值捕捉为核心,强调数字化与平台化;产业生态系统以实现企业价值创造为主旨,侧重系统成员作用及成员协同探究;创新生态系统以用户价值创造为导向,强调服务协同。最后,提出未来值得探讨的研究领域。(本文来源于《中国科技论坛》期刊2019年10期)
张忠寿,高鹏[5](2019)在《科技金融生态系统协同创新及利益分配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科技金融生态系统是一个不同"物种"间通过资源互补和互利合作实现协同创新的价值创造过程,而协同创新的利益如何在各创新主体间合理分配是科技金融生态系统保持创新动机的重要因素。本文在阐述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科技金融生态系统协同创新及一次利益分配机制,以及基于改进Shapely值法的科技型企业二次利益分配机制。研究发现,科技金融生态系统的协同创新绩效与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创新过程的不确定性、企业种群的风险规避能力以及讨价还价能力相关;一次利益分配体现了高收益高分配、低收益低分配的公平原则;二次利益分配则实现了公平与效率兼顾,同时考虑了结果与过程。最后给出了提升科技金融系统创新绩效及利益分配有效性的对策建议。(本文来源于《宏观经济研究》期刊2019年09期)
段云龙,乐念,王墨林[6](2019)在《产学研区域共生系统协同创新效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考虑到各省产学研叁大创新主体之间存在科研交流与合作,因此将超效率DEA模型与网络DEA模型结合起来研究各省产学研之间协同创新效率,打开了区域共生系统协同创新的"黑箱"。研究结果表明:①区域共生系统下各地区的研究机构、高等院校、企业单位叁大主体的创新效率极其不均衡;②不考虑共生关系时得出的结果存在偏误,而从区域共生系统下各地区协同创新耦合度得分的结果来看,得分偏高的地区都处在经济发达和科研水平较高的地区,西北地区的耦合度得分偏低;③目前区域共生模式中暂时还不存在一体化共生模式,大部分城市都处在点、线共生模式中,并且各地区会沿着点、线、面、一体化的"正金字塔型"方向转化,最终发展成为"倒金字塔型"的格局。(本文来源于《中国科技论坛》期刊2019年07期)
梁志康[7](2019)在《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协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更加激烈的区域竞争形势下,区域创新能力能否得到提升成为区域竞争优势获取的关键。特别是2018年我国步入经济高质量增长阶段之后,创新驱动更是被提升到区域中长期发展战略上。作为继创新集群理论和创新体系理论之后的最新研究成果,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在多元创新要素复杂融合的经济背景下,对于揭示区域创新活动规律、提升区域创新效率具有天然优势。有鉴于此,本文以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就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协同理论分析、协伺模型分析和协同实证分析叁方面进行章节布局。首先,进行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协同理论分析。在对创新生态系统相关理论研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从内涵、结构和运行叁个方面剖析创新生态系统思维的核心特质,并通过“生态系统-创新生态系统-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演化路径,分析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协同本质,最终在对生态系统种群特征隐喻的基础上构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种群协同结构模型。其次,进行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协同模型分析。将生态位宽度、共生演化以及耦合协同等概念引入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演化过程分析中,设计出可以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主体间共生演化规律和创新主体与环境间耦合规律进行实证分析的生态位共生协同模型和生态位耦合协同模型。最后,进行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协同实证分析。选择陕西省作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实证分析样本区域,对陕西省2011-2017年间区域创新发展实践状况进行分析,分别对陕西省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整体适宜度发展水平、知识经济主体与商业经济主体之间的共生关系以及创新主体与创新环境之间的耦合及协调水平进行分析,发现陕西省区域创新发展过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就主体间生态位共生协同结果而言,陕西省知识经济创新种群主体与商业经济创新种群主体之间存在生态位竞争关系。这与陕西省近五年来经费支出提升,但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比下降的实际情况相吻合;第二,就创新主体与创新环境间生态位耦合协同模型的耦合度结果而言,陕西省主体-环境处于磨合阶段,说明两者的创新资源供需关系状态还处于低度平衡状态;第叁,就创新主体与创新环境间生态位耦合协同模型的协调度结果而言,创新主体与创新环境均处于高速度发展中,但是创新环境的发展速度相对比较落后,这使得两者低平衡的创新资源供需关系被进一步拉大。最后,针对这些既存问题,结合陕西省区域创新主体及创新环境的详细分析结果,提出陕西省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协同发展措施。(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19-06-30)
刘国巍,邵云飞,阳正义[8](2019)在《网络的网络视角下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创新系统协同评价——基于复合系统协调度和脆弱性的整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有效评价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创新系统协同效果,借助复杂网络的"网络的网络"模型构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式"创新网络。在此基础上,运用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评价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创新系统协调度,并基于拓扑结构和功能双重视角剖析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创新系统脆弱性,据此判别(相连边)脆弱点对协同存续运行的影响。基于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联合发明专利数据开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创新系统(上游、中游和下游子网络系统间)整体协同效果不佳(复合系统协调度均值为-0.099811268);考虑联结上游、中游和下游各环节相依边的复合系统协调度高于传统复合系统协调度,表明相依边有利于降低系统的整体无序性;中游子网络有序度呈"随机非均衡"状态,其协调与否对整体网络协同影响较大;产业链创新系统(拓扑结构和功能)脆弱性较低,相依边不容易引发系统崩溃。(本文来源于《技术经济》期刊2019年06期)
张旺,刘平峰,周鑫[9](2019)在《基于技术成就指数城市创新能力系统协同度研究——以北京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借鉴系统论与协同论观点建立优化技术成就指数复合系统扩展模型,对我国城市创新能力进行系统分析。通过指标相关性检验及系统协同度解析,厘清不同时段复合系统协同度重点影响因素及其相互依赖程度,以期为优化双创环境、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测评精度提供依据。结果显示:测评指标Pearson检验结果良好,各序变量均具有统计显着性;各子系统有序度彼此之间相差不大,创新协同演化呈现螺旋上升趋势;复合系统协同度仍然处于中下等,低于各子系统有序度;复合协同度受技术创造和旧技术扩散影响较大,表明复合系统与各子系统存在强依赖性。进一步地,进行指标相关性检验和复合系统协同度剖析,以期为宏观调控者提供政策启示。(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范建红,费玉婷,陈怀超[10](2019)在《煤炭企业产学研创新系统的协同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煤炭企业产学研创新系统为研究对象,构建煤炭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叁大创新子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2010—2016年的数据,运用协同度模型计算叁大创新子系统的有序度,并分析煤炭企业产学研创新系统的协同度。研究结果表明,煤炭企业产学研创新系统的协同度处于中等水平;高校与科研机构创新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度呈线性增加,而煤炭企业与高校创新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度、煤炭企业与科研机构创新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度以及系统整体的协同度呈现倒"U"型。研究结果以期为煤炭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提供对策,推动煤炭企业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本文来源于《科技管理研究》期刊2019年09期)
创新系统协同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借鉴复合系统整体协调度模型,构建江西产学研协同创新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实证分析显示,2009—2017年江西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的创新环境子系统、学研机构子系统、企业子系统、创新绩效子系统有序度逐年提高,复合系统整体协同度呈波动式上扬。江西省创新能力提升重在增加人才和资本投入,引导企业研发投入成为区域研发投入的主要来源,建立完善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创新系统协同度论文参考文献
[1].孙帆.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系统协同创新机理[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9
[2].严红,尹继东,石俊.江西产学研协同创新复合系统协同度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19
[3].刘玉莲,张峥.我国高技术产业协同创新系统协同度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9
[4].魏芬芬,冯南平.基于共词分析的创新生态系统协同研究主题[J].中国科技论坛.2019
[5].张忠寿,高鹏.科技金融生态系统协同创新及利益分配机制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9
[6].段云龙,乐念,王墨林.产学研区域共生系统协同创新效率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9
[7].梁志康.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协同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9
[8].刘国巍,邵云飞,阳正义.网络的网络视角下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创新系统协同评价——基于复合系统协调度和脆弱性的整合分析[J].技术经济.2019
[9].张旺,刘平峰,周鑫.基于技术成就指数城市创新能力系统协同度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10].范建红,费玉婷,陈怀超.煤炭企业产学研创新系统的协同度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