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地母原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传记,励志,影戏传统,时空交错
地母原型论文文献综述
孙萌[1](2016)在《类型、结构与“地母”原型:《汪洋中的一条船》》一文中研究指出《汪洋中的一条船》是李行乡土写实电影的代表作之一,也是首部在中国大陆放映的台湾电影。本文从电影类型、电影结构与女性形象塑造叁个方面对影片进行了分析。作为一部励志的、关于残疾人的传记故事片,《汪洋中的一条船》有着家国与个人双重寓意,"文化中国"和"乡土中国"的意象贯穿影片始终,在电影精神上与中华传统文化、民族伦理道德一脉相承,在电影结构上对中国早期电影"影戏"传统进行了继承与发展,围绕戏剧性场面采取时空交错式结构,并成功塑造了吴继钊这一"地母"形象。(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期刊2016年03期)
申慧芳[2](2016)在《论李佩甫小说《生命册》中的地母原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地母原型有两大主要面向,一方表现为善良、仁慈、支撑等积极面向,一方则表现为对出自其自身生命控制和攫取的消极面向。从原型批评的角度分析《生命册》地母原型的运用是一种有意义的尝试。文章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阐释原型理论的作用和地母原型的内涵;第二部分具体分析小说中所展现的地母意象和善良地母形象;第叁部分重点关注大母神藏污纳垢的包容特质,讨论其背后所蕴含的恐怖一面对生命的独特影响。(本文来源于《成都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3](2013)在《弗吉尼亚理工学院研制出更大型的机器人水母原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弗吉尼亚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展示了一种基于仿生学的机器人水母,其体积与一个成年人相仿,长宽各为1.7 m,重77.1 kg。该机器人水母的研究团队曾于2012年展示过一型人手大小的机器人水母,此次展示机器人的体形更加庞大。(本文来源于《舰船科学技术》期刊2013年04期)
佟迪[4](2012)在《论《爱药》中的地母原型》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从原型批评的角度去分析和诠释《爱药》中的玛丽这一重要人物,引导读者去欣赏作者的独特写作手法和艺术魅力。(本文来源于《海外英语》期刊2012年14期)
宋金兰,江海燕[5](2011)在《从东土王室公主到西土部落酋长——“西王母”原型之语言考辨》一文中研究指出《穆天子传》中的"西王母"是一个古汉语词,产生于周穆王西巡之时。"西膜"是一个古羌语词,是古羌人母系氏族部落的自称。西王母的历史原型是一位与周穆王存在血缘关系、远嫁西部的周王室公主,西王母是由东土王室公主变身为西土部落女酋长的。其后,"西王母"一词逐渐取代"西膜"等音译词,变为汉语社团对西土古羌人母系氏族部落的统称。(本文来源于《青海民族研究》期刊2011年04期)
张乔[6](2011)在《新时期小说“地母”原型论》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人类学的重要原型之一,“地母”具有深刻的内涵。大地以其博大的胸怀、肥厚的养分孕育滋养着人类和万物。同时,大地又以其藏污纳垢式的包容呈现出恐怖的一面。因此,当母亲和大地联系在一起形成“大地母亲”时,“地母”就拥有了大地般的品格。自荣格对原型意蕴的探究开始,地母原型便成为迄今为止对人类影响最为深远的原型之一。通过作品中相关原型的寻找和阐释可以发现积淀着人类心灵深处潜藏着的集体无意识。将这原型理论运用到文本解读,可以使文学研究向无限的深度和广度延伸。本文试图从原型的角度,对新时期以来的作家创作和小说文本中的地母原型及意象作一个初步探寻。新时期以来,作家的小说文本中出现了一些地母形象和土地、水、河流等地母式的意象。通过分析,发现她们在很大程度具有异质同构的同一性,她们是地之子们不断寻找的精神支撑和生命母体。回归母性,回归土地是人类寻找心灵栖息地的理想在心理上的无意识反映。本文运用原型批评在对小说文本中的地母原型进行解读时发现了母神的存在。母神源于远古神话,小说文本中的母亲形象具有母神的突出特点,这种母神的映现在文本中便成了鲜明的“母性崇拜”意识,也是“恋母情结”的表现。在母神身上,有善良的孕育滋养,也有惊骇的恐怖力量,它们共同构成了立体化的地母神形态。具有母性意味的土地、水、河流等从另一角度丰富着新时期小说中的地母抒写,寄托着创作者精神理想。母亲——土地——水叁者构成了内在的统一,共同表达着作家们的精神诉求。本文将众多的地母形象和地母式意象连成一体,解读从她们身上传达出的深层信息。全文共分为七个部分,具体编排如下:前言:主要是对原型理论、“地母”原型及其相关意象进行初步介绍,概述目前学术界在这一问题和领域的研究状况,并简要论述研究新时期小说中的“地母”原型的原因和意义。第一章:对原型理论和地母原型从概念和运用上进一步解析,并结合中外文学史,论述原型的巨大影响和力量。凝聚在神话中的母神原型是远古人类心灵深处集体无意识的历史积淀,它们深深地影响着创作者的文本创作,并赋予地母原型以厚重的文化底蕴。第二章:论述新时期小说中的善良地母形象。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解读新时期以来小说中出现的典型的善良地母形象。第叁章:论述新时期小说中的大母神形象。大母神因其藏污纳垢,具有极大的包容能力,同时也显露出一定的恐怖性。此外还简要分析地母形象特点和男女作家笔下地母形象的异同。第四章:论述新时期小说中“地母”原型的意象表现。除了地母形象外,很多小说还通过地母式的原型意象来表现作家的精神追求和灵魂的救赎,这突出体现为“土地”和“水”两类表现意象。土地意象、水意象和地母形象叁者异质同构,形成了和谐的统一,共同表现了作家们精神愿望和理想追求,表达了一种生命和拯救的主题意义。第五章:论述新时期小说“地母”原型涌现的原因和意义。新时期以来,多种因素共同促使了地母原型的抒写呈现出多样化形态。这种抒写表现了人类的生命意识和救赎理想。然而地母式的救赎注定只是人类临时的乌托邦理想。最后为结语。(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1-05-01)
田媛媛[7](2009)在《论路遥文学叙事中的地母原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人类学重要的原型之一,“地母”具有深刻的内涵。大地母亲养育了人类与万物,她象征着生命、温暖和宽爱。自荣格从事对原型底蕴的探究开始,“地母原型”便成为迄今为止对人类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个原型。原型批评侧重研究的是作品与其它作品以及作品与原型之间的联系,通过原型的寻找和阐释去发现集体无意识的内涵。把这一理论运用于文本的解读,可以使文学研究向深度与广度扩展。路遥以陕北生活体验为背景的创作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独特存在。本文试图从原型批评的视角,对路遥的文学叙事模式作初步的思考。路遥深深地扎根于黄土之中,他一方面热切关注着生存在这片贫瘠土地上芸芸众生的命运,企图为他们的苦难人生寻求一个出口;另一方面,又掩饰不住对黄土地的强烈感情。这种爱恨交织的心境,使他的一生都在艰难地追寻心理和文化上的母性港湾。从原型批评的角度审视,笔者发现路遥的创作不仅仅受到个人意识的影响,更重要的是集体无意识中“地母”原型的影响,具体表现为文本中反复出现的土地和母性化的女性形象这两个系列的核心意象,这是“地之子”们得以走向回归之路的精神支撑和生命母体。回归土地、回归母性是人类寻找归属的愿望在心理上的无意识显现,二者的紧密结合便构成了“地母原型”的深刻内涵。人类文化意识中的“恋土”与“恋母”情结,就在回归精神家园这一意义上得到了有机统一。本文通过对路遥及其创作的再解读,分析路遥文学叙事中“地母原型”的表现及根源,进而论述原型的力量对作家及其创作不可忽视的影响与制约,旨在从原型批评的角度为读者理解路遥及其作品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全文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即引论。针对目前路遥研究现状中存在的不足,论述原型理论自身的不断发展以及路遥作品价值的被肯定,这是从原型批评的角度来分析研究路遥作品在理论方法和对象文本上的条件。第二部分:对人类的恋母(土)心理进行文化层面的溯源和阐释。论述“恋土情结”生成的根本原因在于潜藏在人类种族心灵深处的“原始意象”,即集体无意识。同时联系东方女娲造人的神话和西方地母盖娅的传说,论证大地与母亲在本质上的同一性,为追溯文学作品中的“地母原型”找到了理论依据。第叁部分:结合文本论述土地作为路遥文学叙事中“地母原型”的表现意象之一,是承载黄土儿女苦难的精神乐土。原型的神秘影响力以及对于故乡的情感认同驱使作家对人类生存之痛进行关怀式书写,遥望故乡的“地之子”们,只有脚踏黄土地、心系黄土地,才能获得一种“根”的依存感。第四部分:论述母性化的女性形象是土地的化身,作为路遥文学叙事中“地母原型”的又一表现意象,她们是抚慰男性受伤灵魂的温馨港湾。地母般传统女性形象的塑造使路遥倾心于描写母性化的爱情,让男性在女性身上得到母爱般的精神归属感。路遥对母爱的独特体验与地母神话原型相契合,二者在实质上是同一的。第五部分:论述作为批评视野中的“地母原型”是作家用心营造的诗意栖居地,回归“地母”实际上是忘却暂时的痛苦,而通往想像性的救赎之路,是作家对人类乌托邦家园的理想再造。结语:路遥受到集体无意识强有力的影响,在无形中左右着其创作,并将“地母原型”融入自己的底层生存体验,从而成就了其文学叙事的独特性。综上所述,从路遥作品中的“地母原型”切入来解读路遥及其创作,为我们理解路遥提供了一定的有益启示。文学的研究与创作无论如何是很难拒绝来自祖先的巨大精神遗产的介入,只有吸吮那古老而富于营养的乳汁,文学才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09-05-01)
刘中黎[8](2007)在《论《离骚》求女情节的“怀母”原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诗人,屈原经历了一场艰难的精神嬗变,终于“凤凰涅般木”成就了他伟大爱国者的品格。《离骚》求女情节以“怀母”原型的抒情模式真实反映了这一历程。(本文来源于《怀化学院学报》期刊2007年01期)
童献纲[9](2006)在《《雷雨》:杀父娶母原型在现代中国的变体置换》一文中研究指出曹禺指出《雷雨》是自己的“蛮性遗留”以及他所描述的创作中不由自主的状态都符合原型理论关于原型及其激活的特征。《雷雨》所蕴涵的杀父娶母的原型既指它的命运主题,又指它的独特的形象构架。作为一部经典剧作,《雷雨》不是杀父娶母的简单的翻版,而是一个变体,经由置换之后,既表现出时代意义,又产生了审美意义的增殖。(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06年08期)
童献纲[10](2004)在《杀父娶母原型在现代中国的激活——对《雷雨》的一种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原型批评的角度分析《雷雨》 ,认为是杀父娶母原型在现代中国的一次激活 ,曹禺说《雷雨》是自己的“蛮性遗留” ,以及他所描述创作中不由自主的状态 ,都符合原型理论关于原型及其激活的特征。《雷雨》所蕴涵的杀父娶母的原型既指它的命运主题 ,又指它独特的形象构架。作为一部经典剧作 ,《雷雨》不是杀父娶母原型的简单翻版 ,而是一个变体 ,经由置换之后 ,时代意义和审美意义都有所增殖(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学院学报》期刊2004年06期)
地母原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地母原型有两大主要面向,一方表现为善良、仁慈、支撑等积极面向,一方则表现为对出自其自身生命控制和攫取的消极面向。从原型批评的角度分析《生命册》地母原型的运用是一种有意义的尝试。文章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阐释原型理论的作用和地母原型的内涵;第二部分具体分析小说中所展现的地母意象和善良地母形象;第叁部分重点关注大母神藏污纳垢的包容特质,讨论其背后所蕴含的恐怖一面对生命的独特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母原型论文参考文献
[1].孙萌.类型、结构与“地母”原型:《汪洋中的一条船》[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6
[2].申慧芳.论李佩甫小说《生命册》中的地母原型[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6
[3]..弗吉尼亚理工学院研制出更大型的机器人水母原型[J].舰船科学技术.2013
[4].佟迪.论《爱药》中的地母原型[J].海外英语.2012
[5].宋金兰,江海燕.从东土王室公主到西土部落酋长——“西王母”原型之语言考辨[J].青海民族研究.2011
[6].张乔.新时期小说“地母”原型论[D].华中师范大学.2011
[7].田媛媛.论路遥文学叙事中的地母原型[D].陕西师范大学.2009
[8].刘中黎.论《离骚》求女情节的“怀母”原型[J].怀化学院学报.2007
[9].童献纲.《雷雨》:杀父娶母原型在现代中国的变体置换[J].名作欣赏.2006
[10].童献纲.杀父娶母原型在现代中国的激活——对《雷雨》的一种阐释[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