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恐惧记忆消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恐惧记忆,抑制性神经元,神经元移植,创伤后应激障碍
恐惧记忆消除论文文献综述
孙国根[1](2017)在《移植“年轻”神经元或能消除恐惧记忆》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孙国根)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禹永春研究团队历时3年,发现了消除或唤起恐惧记忆的新方法,即如果移植抑制性神经元后,进行恐惧消除训练,可持久地压制恐惧记忆的自发性恢复,或避免重新唤醒恐惧记忆。该研究不仅对深入了解杏仁核恐惧记忆环路有重要作(本文来源于《健康报》期刊2017-05-11)
Wu-Zhou,Yang,Ting-Ting,Liu,Jun-Wei,Cao,Xuan-Fu,Chen,Xiao,Liu[2](2017)在《抑制性神经元移植促进恐惧记忆消除》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简介移植胚胎来源的中间神经元(又称:抑制性神经元)在对神经病理学以及精神疾病的研究中,已经展现出了改善疾病症状的现象。然而,移植中间神经元是否可以调制恐惧记忆,目前还不清楚。在这里,本研究将报道移植胚胎来源的中间神经元到杏仁核中并不改变恐惧记忆的形成,但是不在更早或更晚的时间点,而是大约在移植2周后,对小鼠进行恐惧记忆的消除训练,小鼠的恐惧记忆的自发恢复以及恐惧记忆的重现有明显降低。(本文来源于《科学新闻》期刊2017年04期)
孙文[3](2016)在《消除恐惧记忆新方法被发现》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禹永春研究团队,经3年多潜心研究,终于发现消除或唤起恐惧记忆新方法。近期,国际着名期刊《神经元》(Neuron)杂志发表了该成果。禹永春介绍,大脑的神经核团是“杏仁核”,它是处理恐惧信息、产生恐惧记忆的关键部(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报》期刊2016-12-27)
顾泳,占悦[4](2016)在《控制脑内杏仁核可消除恐惧记忆》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顾泳 通讯员 占悦)恐惧记忆消散不掉怎么办?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禹永春课题组有新发现。实验表明,将胚胎脑内抑制性神经前体细胞移植到成年动物的杏仁核中,可有效抑制恐惧记忆“再生长”。相关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神经元》杂志。禹永(本文来源于《解放日报》期刊2016-12-12)
何佳,岳晶丽,班建闪,李鹏,师乐[5](2016)在《睡眠中诱导恐惧记忆消除及其神经影像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人类在遭遇重大灾难性事件后极易引发焦虑、抑郁,甚至创伤后应激障碍。临床上常采用暴露疗法,即让患者暴露于痛苦记忆而使其适应,但这种治疗方式可能会加剧患者心理创伤而导致病情加重。已有研究证实睡眠状态下暴露记忆相关环境线索可以靶向调控记忆。本研究探索睡眠中无痛苦消除恐惧记忆的方法及相关神经影像机制,为临床精神疾病的治疗提供全新思路。方法:招募年龄范围在18-30周岁的健康受试者,采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同步采集受试者条件性恐惧记忆学习以及测试过程中的行为学与影像学数据。图片与柔和电击分别为条件性刺激和非条件性刺激,单色光线作为环境线索。恐惧记忆获得后受试者被随机分配进行70分钟的午睡或者保持清醒,睡眠组于慢波睡眠时进行光线暴露且清醒组与睡眠组光线暴露时长一致,所有受试者在70分钟后以及7天后进行记忆测试。结果:睡眠中暴露记忆相关光线线索可选择性诱导与该光线相关的恐惧记忆发生消退并维持至少7天(P<0.05),但对未激活的记忆无影响;光线线索暴露的时长与记忆的消退效应以及维持效应呈正相关。恐惧记忆学习过程主要由双侧脑岛、右侧尾状核、右内侧额上回、右侧辅助运动区及左侧颞上回参与;海马脑区的活动模式改变介导了睡眠组记忆发生消退以及消退记忆的维持。结论:在慢波睡眠中进行伤害性记忆相关光线线索的暴露可以降低受试者清醒后的恐惧反应,整个操作过程不影响受试者的睡眠质量与结构;睡眠中光线线索的暴露可以诱导恐惧记忆消退并且该效应维持至少7天,海马脑区的活动模式改变介导了恐惧记忆发生消退以及消退记忆的维持作用。结果提示睡眠可以参与情绪性记忆的调控,为发展无创伤、无痛苦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的干预手段奠定了理论基础,具有潜在的临床价值。(本文来源于《第十四届全国药物依赖性学术会议暨国际精神疾病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6-11-30)
宁婵[6](2015)在《Ⅰ联合型恐惧记忆旳早期提取对记忆后续存储的消除作用 Ⅱ海马场电视觉反应对视皮层的依赖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记忆对人和动物在自然界中能够更好的生存至关重要,多样的记忆组成了多样的生活。然而,不可避免的是,一些不好的记忆也会给我们带来伤害,例如由社会恐惧经历或自然灾难在大脑内的记忆所导致的—PTSD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创伤后应激综合症)等精神和心理疾病。因此,消除不良记忆具有重要的临床及社会意义。记忆按照形成的时间顺序可以分为获取、巩固、提取和再巩固四个阶段。其中,对记忆进行提取可以使记忆回到一个不稳定的状态;在正常情况下,这一不稳定状态会在记忆再巩固的过程中消失。值得注意的是:在记忆再巩固期间,通过给予环境刺激或药物学的方法能特异性的抹除被提取的记忆,而对其它记忆不发生影响。然而,单纯的记忆提取是否足以发挥记忆抹除的效应?这一问题目前尚不清楚。本论文针对联合型恐惧记忆,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联合型恐惧记忆作为一个成熟的学习范式,已被广泛应用于学习和记忆的研究领域。论文使用闪光视觉刺激(flash)为条件刺激(conditioned stimulus, CS)、足底电击为非条件刺激(unconditioned stimulus, US),在成年大鼠上建立联合型恐惧记忆。在学习后的不同时间窗(0至3周内),对记忆进行提取,观察记忆提取所发生的时间对记忆存储的影响。我们发现:在记忆建立成功后,在适当的时间窗内(学习后五天内)提取记忆足以导致记忆消退;而学习后五天的记忆提取对记忆抹除效果最为明显。另外,第叁天提取记忆能减缓记忆提取引起的消退,对记忆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单纯的记忆提取在一定的时间窗内足以发挥记忆抹除的效应,该现象的神经机制及临床的可能意义尚待进一步研究。海马作为边缘系统的一部分,可以编码感觉信息并进行短期记忆存储。研究表明,感觉信息可以通过感觉丘脑和感觉皮层传入海马。皮层和丘脑介导的感觉系统向海马的投射在信息处理过程中有实质性的差异,因此它们携带的感觉信息对海马的生理意义也可能有实质的差异。然而,在正常情况下,海马对感觉刺激的反应是否包含来自于感觉皮层这一高级中枢的信息目前尚不清楚。本论文中,我们以视觉刺激(简单闪光刺激)为例,通过钠离子通道阻断剂利多卡因失活初级视皮层,给予大鼠全视野闪光刺激,采用玻璃电极来记录海马CA1区场电的反应变化。实验发现,双侧V1被失活之后,由闪光刺激诱发的CA1场电幅度呈现显着下降的趋势,但是海马CA1中的场电活动并没有被完全阻断,因此我们可以推论,海马中的场电反应对感觉皮层具有一定的依赖性。(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5-05-01)
恐惧记忆消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章简介移植胚胎来源的中间神经元(又称:抑制性神经元)在对神经病理学以及精神疾病的研究中,已经展现出了改善疾病症状的现象。然而,移植中间神经元是否可以调制恐惧记忆,目前还不清楚。在这里,本研究将报道移植胚胎来源的中间神经元到杏仁核中并不改变恐惧记忆的形成,但是不在更早或更晚的时间点,而是大约在移植2周后,对小鼠进行恐惧记忆的消除训练,小鼠的恐惧记忆的自发恢复以及恐惧记忆的重现有明显降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恐惧记忆消除论文参考文献
[1].孙国根.移植“年轻”神经元或能消除恐惧记忆[N].健康报.2017
[2].Wu-Zhou,Yang,Ting-Ting,Liu,Jun-Wei,Cao,Xuan-Fu,Chen,Xiao,Liu.抑制性神经元移植促进恐惧记忆消除[J].科学新闻.2017
[3].孙文.消除恐惧记忆新方法被发现[N].中国医药报.2016
[4].顾泳,占悦.控制脑内杏仁核可消除恐惧记忆[N].解放日报.2016
[5].何佳,岳晶丽,班建闪,李鹏,师乐.睡眠中诱导恐惧记忆消除及其神经影像机制[C].第十四届全国药物依赖性学术会议暨国际精神疾病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2016
[6].宁婵.Ⅰ联合型恐惧记忆旳早期提取对记忆后续存储的消除作用Ⅱ海马场电视觉反应对视皮层的依赖性[D].华东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