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棒束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玫烟色棒束孢,梨黄粉蚜,桃粉蚜,致病力
棒束孢论文文献综述
邢培翔,刁红亮,韩志慧,田晶,王从林[1](2019)在《玫烟色棒束孢IF-1106对2种果树蚜虫的致病力》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室内条件下,采用孢子悬浮液喷雾生测法,以4个浓度供试菌株孢子悬浮液处理梨黄粉蚜和桃粉蚜成蚜,测定生防菌玫烟色棒束孢IF-1106对梨黄粉蚜与桃粉蚜的致病力,旨在明确该菌株作为生防资源防治以上2种蚜虫的可能性。结果表明,梨黄粉蚜、桃粉蚜2种蚜虫死亡率与孢子悬浮液浓度有关,随着浓度的提高,蚜虫死亡率随之增加,即死亡速度加快,同时2种蚜虫的时间-死亡率曲线均符合Logistic方程,侵染死亡模型相关系数分别为0.995,0.996。经1.0×108个/m L的孢子悬浮液处理梨黄粉蚜成蚜,LT50为2.55 d,LT90为4.50 d,7 d校正死亡率为97.24%;处理桃粉蚜成蚜,LT50为1.36 d,LT90为2.83 d,7 d校正死亡率为100%。在室内条件下,玫烟色棒束孢IF-1106菌株对梨黄粉蚜和桃粉蚜具有较高的致病能力,具有作为防治以上2种蚜虫生防资源的潜力。(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1期)
曾召英,许忠顺,牟丹,许绍欢,杜飞[2](2019)在《蝉棒束孢内菌核、菌膜及其生境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及生态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分析蝉棒束孢Isaria cicadae内菌核、菌膜及其生境土壤的真菌群落结构与核心真菌组的生态功能,初步探索蝉棒束孢自然生长过程中内环境真菌与其周围环境中真菌的关系。本研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6株采自贵阳大将山和贵阳森林公园的蝉棒束孢及土壤样本,结果表明,蝉棒束孢内菌核共检测到43个真菌属,菌膜检测到58个真菌属,菌际土检测到260个真菌属,且内菌核和菌膜真菌群落结构相似。而两地生境土的真菌群落结构有差异,大将山以棒束孢属Isaria、被孢霉属Mortierella和一分类地位未知属占优势,而贵阳森林公园以被孢霉属、隐球酵母属Cryptococcus、红菇属Russula、棒束孢属占优势,且两地菌际土中棒束孢属的丰度均显着高于其他土样。核心真菌组检测分析显示,内菌核的核心真菌组有10个OTUs,菌膜的核心真菌组有5个OTUs,菌际土的核心真菌组有20个OTUs,3种样本的核心真菌组的生态功能群均检测到有与植物相关的功能群,内菌核中检测到外生菌根真菌群,菌膜中检测到植物病原真菌群,菌际土中检测到丛枝菌根真菌群和植物病原菌群。(本文来源于《菌物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王东东,祝响响,高亮,陈地灵[3](2019)在《蝉棒束孢(蝉花)不同提取物抑制小鼠肥胖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蝉棒束孢(蝉花)Isariacicadae是药食两用真菌,具有多种生理活性,但其物质基础依然不明确。据此,本实验采用长期高脂高胆固醇饮食制备肥胖小鼠模型,灌胃给予蝉棒束孢乙醇提取物、水提取物和氢氧化钠碱水提取物等不同提取物,测定其血清中总胆固醇(T-CHO)、甘油叁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脂质代谢指标;观察其肝、肠组织的病理变化情况,以及肠道内容物中的菌群结构等,综合分析并筛选出蝉棒束孢改善肥胖的有效提取物或成分,为其进一步的深加工提供基础。结果表明,蝉棒束孢的不同溶剂提取物均可不同程度减缓高脂高胆固醇饮食诱导小鼠肥胖,同时改善其脂质代谢情况,减轻脂肪在肝脏中的堆积,减缓肠组织损伤,并调整肠道菌群结构,蝉棒束孢醇提取物效果较优,但其具体作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揭示。(本文来源于《菌物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覃丽霞,尹彬,任盼,王静春,王玉芹[4](2019)在《蝉棒束孢菌子实体对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蝉棒束孢菌子实体(0.75g/kg)重复灌胃SD雄性大鼠90d及恢复28d的早期肾损伤生物标记物肾损伤分子-1(KIM-1)和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载脂蛋白(NGAL)进行测定,评估蝉棒束孢菌子实体对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影响;研究不同剂量蝉棒束孢菌子实体(0.25g/kg、0.5g/kg、1.0g/kg)对肾小管上皮细胞增殖和增生能力的影响。给药30、60、90d及恢复28d时,SD大鼠血清中KIM-1浓度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着差异(P>0.05),给药30d、60d时,SD大鼠血清中NGAL浓度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着差异(P>0.05),给药90d及恢复28d时,SD大鼠血清中NGAL浓度低于对照组(P<0.05),且给药90d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1);免疫组化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法(PCNA)及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酶反应比色法(MTT)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蝉棒束孢菌子实体能使肾小管上皮细胞增生能力增强,未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本文来源于《菌物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长城,秦立武,于文杰,刘凤霞,吴秀玲[5](2019)在《响应面法优化细脚棒束孢中N~6-(2-羟乙基)腺苷的超声提取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细脚棒束孢中N~6-(2-羟乙基)腺苷(简称HEA)的提取效率,在超声时间、提取液pH、料液比3个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运用响应面法对超声提取细脚棒束孢中HEA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液料比对提取效果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提取液pH,超声时间因素影响最小。响应面法优化后,细脚棒束孢的最佳超声提取工艺为:超声时间31min、液料比22:1(mL/g)、pH 4.88,Box-Behnken模型预测值为0.86mg/g,实际值为(0.86+0.03)mg/g,二者偏差为0.10%,说明响应面优化超声提取细脚棒束孢中HEA工艺稳定可行。该研究所得提取工艺适用于不同虫草类真菌腺苷类成分的提取及分析,具有省时高效、节约能源的优势,可用于虫草的质量评价及开发等研究。(本文来源于《菌物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郭宸昱,王文婧,王永会,姚一建[6](2019)在《不同虫花棒束孢菌株固体培养粗提物抗病毒活性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不同虫花棒束孢菌株固体培养物进行有机溶液提取,并测定其抗肠道病毒71型(EV71)、黄热病病毒、日本脑炎病毒和登革病毒的活性。方法选取7个虫花棒束孢菌株,经常规活化、培养后,收集菌丝或培养混合物,采用乙酸乙酯浸泡,提取得到粗提物。利用细胞病变效应(CPE)观察法评价不同粗提物浓度(1.6、8.0、40.0和200.0μg/ml)抗4种供试病毒的活性。结果菌株1705、1785、2138、2140、2142、2185、CBS111113粗提物含量分别为417.1、346.4、380.7、338.0、474.3、458.0、475.9 mg,均为黄褐色油状;菌株2138、2140、2142的粗提物对登革病毒表现出较强的抗病毒活性。其中,菌株2138在200.0μg/ml浓度下对登革病毒有抑制作用,且无明显细胞毒性;菌株2140在40.0μg/ml和200.0μg/ml浓度下对正常细胞无明显毒性,且能够抑制50%的细胞病变;菌株2142在40.0μg/ml时对登革病毒有抑制,且无明显细胞毒性。其他菌株的粗提物对4种供试病毒均无明显抗病毒活性。结论不同来源虫花棒束孢菌株粗提物抗登革病毒活性不同,以菌株2142的抗病毒活性较强。部分菌株粗提物无明显抗病毒活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王定锋,李良德,李慧玲,张辉,王庆森[7](2019)在《一株寄生茶大灰象甲的棒束孢菌的分子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子标记作为一种快速、有效、精准的鉴定工具,在昆虫病原真菌新种的鉴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为明确一株分离自茶大灰象甲的棒束孢If410的具体分类归属,我们对该菌株的rDNA-ITS,EF1-α和β-tubulin等3个分子标记基因进行了PCR扩增、测序和系统发育树构建,最终明确了其为玫烟色棒束孢Isaria fumosorosea。本研究结果将为今后更好地利用玫烟色棒束孢来防治茶大灰象甲和其它鞘翅目害虫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茶叶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王跃凤,杨喜花,陈丽霞,阎磊,王靖[8](2019)在《猫棒束孢对免疫抑制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猫棒束孢Isariafelina(IF)对环磷酰胺所致免疫低下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对照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香菇多糖,200 mg/kg)及IF高、中、低剂量(400、200、100 mg/kg)组。除对照组外,其余5组小鼠ip环磷酰胺制备免疫低下小鼠模型,每日ig给药1次,共给药10 d。给药结束后,检测小鼠体质量增长值、肝脏指数、脾脏指数、胸腺指数、血常规指标;碳廓清法和迟发型变态反应(DTH)测定小鼠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和细胞免疫功能;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小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体质量增长值,脾脏指数,白细胞、红细胞等血常规指标,吞噬指数(α),足跖厚度差,TNF-α水平显著降低(P<0.05),表明环磷酰胺造免疫低下小鼠模型制备成功。与模型组比较,IF各剂量组小鼠的脾脏指数,白细胞、红细胞等血常规指标,α,足跖厚度差,TNF-α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 IF对环磷酰胺所致免疫低下模型小鼠具有免疫保护作用。(本文来源于《中草药》期刊2019年11期)
郑亚强,陈斌,赵永鑫,徐天梅,苏造堂[9](2019)在《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不同生境虫生细脚棒束孢生态分布及发生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弄清西双版纳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不同生境中虫生细脚棒束孢的分布规律和季节变化规律,为害虫生防真菌资源利用及生防制剂开发提供依据。本试验对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石灰岩山季雨林不同海拔地带、热带季雨林、季风常绿阔叶林、热带丛生竹林、暖热性针叶林5种不同生境中细脚棒束孢进行了系统调查和研究,并对标本进行形态学和分子鉴定。结果显示,在5种不同生境中,共采集到细脚棒束孢标本1061株,其主要分布于石灰岩山地雨林低海拔和中海拔地带,分别有272和267株,相对丰度分别为25.64%和25.16%;其次是季风常绿阔叶林和石灰岩山季雨林高海拔地带,分别有179和150株,相对丰度分别为16.87%和14.14%;分布相对较少的为热带丛生竹林和热带季雨林,分别有96和94株,相对丰度分别为9.05%和8.86%。暖热性针叶林分布最少仅3株,相对丰度为0.28%。从同一生境的石灰岩山地雨林不同海拔分布来看,细脚棒束孢主要分布于低海拔和中海拔,而高海拔相对较少。从季节性分布和发生规律来看,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细脚棒束孢的流行期为降水量较少的凉雾季10月至次年1月和干热季节3月至5月。该研究将为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细脚棒束孢分布多样性及资源利用提供一定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张杰,王超然,姚婷[10](2019)在《环链棒束孢Isaria cateinannulata发酵液的化学成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环链棒束孢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并且在植物病虫害防治中起重要作用,目前相关的研究多集中于其发酵条件、生物学特性及杀虫毒力的研究,对该菌发酵液中的化学物质研究甚少。本文依次用石油醚和乙酸乙酯对环链棒束孢发酵液进行分级萃取,借助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和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法(UPLC/Q-TOF-MS)鉴定分析石油醚萃取物、乙酸乙酯萃取物和萃余物中的化学物质组成。共鉴定69个化合物的结构,其主要化学成分为酚类、酯类、烷烃、烯烃、卤代烃和酮类非极性/弱极性的小分子化合物等,其中邻苯二甲酸二丁酯、角鲨烯、环戊烯丙菊酯物质、瓜叶菊素Ⅰ等物质具有特殊的作用。发酵液提取物中还含有多种小分子化学物质,应结合多种色谱分离手段和波普学手段对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为其次生代谢产物的广泛利用提供数据支撑。(本文来源于《菌物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棒束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分析蝉棒束孢Isaria cicadae内菌核、菌膜及其生境土壤的真菌群落结构与核心真菌组的生态功能,初步探索蝉棒束孢自然生长过程中内环境真菌与其周围环境中真菌的关系。本研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6株采自贵阳大将山和贵阳森林公园的蝉棒束孢及土壤样本,结果表明,蝉棒束孢内菌核共检测到43个真菌属,菌膜检测到58个真菌属,菌际土检测到260个真菌属,且内菌核和菌膜真菌群落结构相似。而两地生境土的真菌群落结构有差异,大将山以棒束孢属Isaria、被孢霉属Mortierella和一分类地位未知属占优势,而贵阳森林公园以被孢霉属、隐球酵母属Cryptococcus、红菇属Russula、棒束孢属占优势,且两地菌际土中棒束孢属的丰度均显着高于其他土样。核心真菌组检测分析显示,内菌核的核心真菌组有10个OTUs,菌膜的核心真菌组有5个OTUs,菌际土的核心真菌组有20个OTUs,3种样本的核心真菌组的生态功能群均检测到有与植物相关的功能群,内菌核中检测到外生菌根真菌群,菌膜中检测到植物病原真菌群,菌际土中检测到丛枝菌根真菌群和植物病原菌群。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棒束孢论文参考文献
[1].邢培翔,刁红亮,韩志慧,田晶,王从林.玫烟色棒束孢IF-1106对2种果树蚜虫的致病力[J].山西农业科学.2019
[2].曾召英,许忠顺,牟丹,许绍欢,杜飞.蝉棒束孢内菌核、菌膜及其生境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及生态功能分析[J].菌物学报.2019
[3].王东东,祝响响,高亮,陈地灵.蝉棒束孢(蝉花)不同提取物抑制小鼠肥胖的比较[J].菌物学报.2019
[4].覃丽霞,尹彬,任盼,王静春,王玉芹.蝉棒束孢菌子实体对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影响[J].菌物学报.2019
[5].长城,秦立武,于文杰,刘凤霞,吴秀玲.响应面法优化细脚棒束孢中N~6-(2-羟乙基)腺苷的超声提取工艺研究[J].菌物学报.2019
[6].郭宸昱,王文婧,王永会,姚一建.不同虫花棒束孢菌株固体培养粗提物抗病毒活性测定[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9
[7].王定锋,李良德,李慧玲,张辉,王庆森.一株寄生茶大灰象甲的棒束孢菌的分子鉴定[J].茶叶学报.2019
[8].王跃凤,杨喜花,陈丽霞,阎磊,王靖.猫棒束孢对免疫抑制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草药.2019
[9].郑亚强,陈斌,赵永鑫,徐天梅,苏造堂.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不同生境虫生细脚棒束孢生态分布及发生规律[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19
[10].张杰,王超然,姚婷.环链棒束孢Isariacateinannulata发酵液的化学成分分析[J].菌物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