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主体研究论文-焦健

译者主体研究论文-焦健

导读:本文包含了译者主体研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翻译伦理,译者主体性,翻译行为,法律文本,法律翻译,翻译领域,适应性选择,翻译效果,翻译主体,模因论

译者主体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焦健[1](2020)在《生态翻译伦理维护法律译者主体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伦理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处理各种关系时应当遵守的道德规范。翻译作为复杂的社会实践行为,其过程涉及诸多要素,与伦理密不可分。翻译伦理为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处理本体与他者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价值规范与行为准则。A.Chesterman在《翻译模因论》中阐明了翻译伦理的(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20-01-14)

林晓琴[2](2020)在《重温郑振铎翻译思想 践行译者主体理念》一文中研究指出郑振铎(1898—1958)是五四时期倡导新文化运动的着名学者,在文学、艺术史、考古等领域的贡献广为人知,同时他也是一位成绩斐然的翻译家。纵观人类翻译史,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译者在对外宣传与对内推介的双向领域都发挥着主观能动作用。译者的主体性贯穿(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20-01-07)

梁骁[3](2019)在《从阐释学角度谈《茶经》中译者的主体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是茶的起源地,其茶文化历史悠久。唐代陆羽所着的《茶经》是当今世界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茶叶专着,也是最完整、全面的一本茶叶百科全书。本文以阐释学为视角,选取《茶经》篇目五——《五之煮》进行翻译,并运用阐释翻译理论的四个步骤分别对其英译本进行分析,总结译者翻译的策略与规律。指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对语言、文化、风格等方面做出适当的补偿,以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本文来源于《智库时代》期刊2019年50期)

邓海涛[4](2019)在《翻译目的论视域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译者作为翻译过程中具体实施翻译目的和交际功能的重要角色,其地位和作用曾经历过巨大的变化。最初,译者在翻译研究领域一直不被重视,直到"文化转向"出现之后,译者的重要性才凸显出来。翻译目的论的出现为译者主体性及主体性发挥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尤其是在翻译过程中的选择翻译文本、解读源语文本、考虑翻译目的、分析目标读者、尊重文化差异等几个方面的分析,更加彰显了译者主体性的作用及其在翻译过程中的积极意义,拓展并深化了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本文来源于《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吴珊[5](2019)在《多元系统理论视角下译者的主体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多元系统理论是由以色列学者Even-Zohar提出的翻译理论。它以俄罗斯形式主义和捷克结构主义为基础来解释文学翻译活动。该理论除了受文本约束以外还受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影响。该理论为等文学翻译活动提供了新视角。本文结合不同版本的翻译作品,从多元系统理论的角度论证和解释了译者在文学翻译中的中心地位和主体性以及文学翻译实践。(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32期)

钱嘉颖[6](2019)在《译者主体性在间性对话中的彰显——兼谈译者主体性发挥助力中国文学“走出去”》一文中研究指出译者主体性一直是国内译学界研究的热点话题之一。译者虽成功地摆脱了其在传统译论中所背负的"仆人"、"媒婆"、"翻译机器"等身份,转而成为翻译活动中不可忽略的主体性存在,但译学界长期以来以单一实体为主导的研究倾向却也时常导致对译者主体性无节制地过分张扬。本文依托哲学阐释学理论,从主体间性的高度重新审视译者主体性,依次论证了译者主体的回归及其间性存在,强调译者主体性正是在主体间性的对话即视域融合的过程中才得以真正彰显。同时指出,要确保译者主体充分发挥和谐的创造作用,就必须在对话过程中坚持平等性,并尊重差异性。(本文来源于《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张林影[7](2019)在《女性主义翻译观下译者主体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译者作为翻译主体在多元文化系统中长期被边缘化。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催生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译者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对文本的理解和诠释以及对翻译策略的应用都可以体现译者主体性。对女性主义翻观下译者主体性进行探讨,旨在突出译者作为翻译主体的重要地位,为译者主体性研究提供新视角。(本文来源于《长沙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阮佳佳,雷晴岚[8](2019)在《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的制约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学翻译是有别于其他文体翻译的一种特殊形式。译者作为文学翻译的主体,不仅受到自身文化背景及素养等方面的制约,还受到来自原作作者,作品以及读者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该文通过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制约因素的研究,可以探索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制约因素,为译者减少翻译制约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海外英语》期刊2019年20期)

王燕[9](2019)在《译者为主体的生态翻译教学模式探究——以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外国语学院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兴的生态翻译理念关注在翻译整体观下的译者"生存"和译者"中心",这一理论对高校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启迪和借鉴作用。本文通过创建基于译者需求的翻译内容、发挥译者的翻译主导作用、建立译者参与的评价体系叁个方面,探讨了译者为主体的生态翻译教学模式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教育现代化》期刊2019年81期)

王宁[10](2019)在《女性主义翻译视角下《达洛维夫人》译者主体性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英国着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是一位女权运动的倡导者,其文学作品中也渗透着女权主义主张。《达洛维夫人》作为其代表作之一,其中体现出的女性主义思想值得译者深入研究。该文通过分析王家湘译本的语言表达特点和翻译策略选择来探究女性主义思想在翻译过程中的再现及译者对女性意识的把握。(本文来源于《海外英语》期刊2019年19期)

译者主体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郑振铎(1898—1958)是五四时期倡导新文化运动的着名学者,在文学、艺术史、考古等领域的贡献广为人知,同时他也是一位成绩斐然的翻译家。纵观人类翻译史,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译者在对外宣传与对内推介的双向领域都发挥着主观能动作用。译者的主体性贯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译者主体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1].焦健.生态翻译伦理维护法律译者主体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

[2].林晓琴.重温郑振铎翻译思想践行译者主体理念[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

[3].梁骁.从阐释学角度谈《茶经》中译者的主体性[J].智库时代.2019

[4].邓海涛.翻译目的论视域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5].吴珊.多元系统理论视角下译者的主体性[J].青年文学家.2019

[6].钱嘉颖.译者主体性在间性对话中的彰显——兼谈译者主体性发挥助力中国文学“走出去”[J].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2019

[7].张林影.女性主义翻译观下译者主体性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19

[8].阮佳佳,雷晴岚.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的制约因素[J].海外英语.2019

[9].王燕.译者为主体的生态翻译教学模式探究——以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外国语学院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

[10].王宁.女性主义翻译视角下《达洛维夫人》译者主体性解读[J].海外英语.2019

标签:;  ;  ;  ;  ;  ;  ;  ;  ;  ;  

译者主体研究论文-焦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