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昌邑市石埠小学261300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通过科学实验课,不仅要引领学生经历探究,更应该注重探究活动的效益。要求教师精心设计典型的探究活动,根据学生的情况确定探究活动的目标,并给予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以追求真正在探究中有所收获。而科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发展科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所从事的学习活动,其本质就是让学生“动手做”。因此,实验应当突出实践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一、教师在设计实验时要与本地自然条件相结合
在设计科学实验时,教师应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采取一些丰富多彩的形式,让自然科学的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更紧密,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小学生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他们渴望认识自然、了解自然,弄清为什么有的树到了秋冬季就会落叶而有的却抽出了新芽、动物靠什么越过寒冷的冬天等问题。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这一兴趣特点进行实验设计。
如昆虫是小学生常见的最容易引起他们兴趣的一类动物。教师在设计实验时可先安排学生到林间、树旁、小河边捕捉各种昆虫,并将各自捕捉的昆虫有选择地带到课堂,进行认真观察、研究,看它们都有一些什么共同特征,从而达到认识昆虫的教学目的。教学的实践过程是教学方法的探索研究过程,好的实验及思想有利于学生有效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技能和能力,有利于义务教材内容的完成,有待教师进一步地探索研究。
二、实验教学能启发学生、激励学生的思维空间
实验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通过有效的实验启发性,努力将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或结果去激励学生思考、分析。小学“科学课”中有许多实验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和趣味性,不少内容又具有极强的启发性,如“热胀冷缩”、“淀粉的踪迹”等。这些实验本身所呈现的新奇现象会吸引学生去认真观察和动手实践,同时也会使学生产生积极主动地去思索和探究的欲望。并不是每一个实验都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因此,有目的地增强实验的趣味性、启发性,增强实验的启发性,对学生感知、理解实验现象无疑是有帮助的。做的过程伴随着思维的过程,因此,增强实验的启发性可以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实验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当学生设计完实验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来进行实验。在进行实验之前,教师最后对学生所设计的实验进行适当的点评,让学生更好地完善自己设计的实验。例如在验证“我们拉弹簧的力越大,弹簧产生的弹力就越大”的实验中,教师应该在旁边进行适当的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实验。学生所设计的实验是用砝码来拉弹簧的,那么教师就应该告诉学生在利用砝码做实验时应该注意的事项:不能用手触碰砝码,因为这样会对砝码造成侵蚀,从而影响砝码的重量,影响实验的精密性。教师在旁边给予一定的指导,但是不能主导整个实验,必须让学生作为实验的主导者,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2.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探究能力。教师在课堂上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学习。为了提高学生对实验的认识和理解,学生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应该认真地观察实验的变化。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不同重量的砝码拉弹簧,弹簧回弹的时间有什么不同?通过提出这样的问题,可以加强学生观察的方向性,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对实验的认识。
作为科学课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放慢“探究的脚步”。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根据学生探究能力的水平,设计由扶到放的一系列活动,不仅要引领学生经历探究,更要注重探究活动的效果,让学生从中在各个方面得到最大的发展。当然,在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仍然需要依赖于学生的自主参与,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而不是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这才是我们在科学教育中所追求的“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与“科学知识”三维教学目标的系统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