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肿瘤医院
摘要:从临床实践来看,压疮是由于局部皮肤长时间受压而引起的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最终导致局部组织失去正常机能而形成的溃疡和坏死,是长期卧床患者发生率比较高的一类并发症,该并发症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严重时甚至会因为感染和衰竭导致患者死亡;因此,提高压疮的疗效,对于保证患者的生命健康意义重大;本次研究将以湿性伤口愈合理论为研究队形,通过对比的方式分析其作用于压疮治疗中的效果,现将研究整理如下。
关键词:压疮;湿性愈合;临床疗效;护理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16年1~6月本院收治的的发生压疮的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男66例,女34例;平均年龄(58.2±4.1)岁,其中,II度压疮64例,III度压疮36例;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统计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处理,方法:使用3%过氧化氢溶液进行擦洗创面,然后使用0.02%呋喃西林液或生理盐水进行冲洗并相应的清理已经坏死的组织和分泌物;使用生理盐水纱条在完成上述操作后对腔隙进行引流,但需要注意的是填塞不宜过紧,以避免引流不畅的情况发生;最后在使用无菌敷料进行包扎,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1~2天进行一次更换,直到创面完愈合。
1.2.2观察组治疗方法
观察组患者运用湿性伤口愈合理论进行治疗,具体方法为:换药和残腔引流方法及步骤与常规压疮治疗一致,使用3%过氧化氢溶液对创面进行清洗,然后再使用生理盐水清洗并对创面进行全面的清理;上述操作完成之后,使用湿性愈合敷料覆盖创面至创周2~2.5cm处的健康皮肤上,要求敷料边缘平整且密封性好;后期根据患者压疮的情况合理进行药物更换和创口的清理,如果发现患者依旧存在纤维蛋白的情况,则要求1~3天内对湿性愈合敷料进行更换,以加快创面恢复,直到创面基本愈合为止。为保证疗效,两组患者均在治疗中按时更换体位并加强营养摄入。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愈合时间、感染率及疗效进行比较;根据患者治疗前后创面的变化情况,研究将疗效分为:无效,患者接受相应治疗后,创面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缩小或出现扩大的情况;有效,渗出液与治疗前相比明显减少,创面结痂或缩小;治愈,经治疗创面愈合良好。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愈合时间及感染率对比
观察组愈合时间为(12.6±4.2)天,对照组愈合时间为(20.7±5.0)天,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7712,P=0.0000)。观察组50例共发生感染3例(6.00%),对照组50例共发生感染8例(16.00%),感染率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1073,P=0.0238)。
2.2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有效率比较观察组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压疮湿性愈合疗法的临床依据
3.1预防压疮的护理
对于压疮危险因素评估为高危的患者,除做好减少剪切力和摩擦力、翻身等压疮措施外,局部应用过氧化脂肪酸酯可早期预防压疮,利用水胶体敷料薄膜外贴在易发压疮患者的骨突部位,结果24例压疮高危病人均无压疮发生。
3.2Ⅰ期压疮的护理
除常规减压及局部应用过氧化脂肪酸早期预防外、可使用减压贴,主要用于骨隆突部位的压疮预防及治疗,或用透明敷料、薄的水胶体敷料外贴,以减少摩擦。但值得注意的是,若此期皮肤出现发红,禁用按摩以防加重循环障碍。
3.3Ⅱ期压疮的护理
对局部有水泡未破损,用透明贴外贴后,在水泡的下缘穿刺抽液,用薄的水胶体敷料或透明贴外贴最好维持7天更换;对于部分皮层受损的表层性创面,创口基底部红色,渗液少,选用水凝胶与透明膜并用;伤口基底部粉红色,为上皮生长,无渗液,选取用透明贴外贴。
3.4Ⅲ~Ⅳ期压疮护理
首先进行清创,清创的目的主要是清除坏死组织及异物降低感染,有助于准确评估伤口,促进伤口愈合。伤口呈红色,选择水胶体敷料,保持伤口的温度和湿润、促进肉芽和上皮的生长;伤口基底为黑色或黄色腐肉、渗液少、干燥者,用水凝胶类来溶解、软化坏死组织,再选择水胶体敷料或纱布作第二层敷料覆盖;对于有中到大量渗液的伤口、腔隙等,可选用藻酸盐类敷料填充,外加第二层敷料覆盖;肉芽过长及中到大量渗液的伤口,可选取用泡沫类敷料。此外压疮创面有感染的,使用薄膜类、水胶体类会加重感染、影响愈合。有学者提出可先清创,做伤口细菌培养+药敏,再按医嘱使用抗生素护理或银离子抗菌敷料。
4讨论
压疮又叫褥疮,是指局部组织因为被长时间压迫,从而使得血液循环障碍,进而导致局部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致使皮肤失去正常功能而引起的组织破损和坏死,也称压力性溃疡,是神经内科常见并发症。压疮被认为是当今突出且有负面影响的健康问题之一,在老年、脊髓损伤、重症和卧床病人中高发,新近研究表明,住院病人中压疮发生率为3%~12%,其中老年病人压疮发生率达10%~25%,死亡率增加6倍。由于压疮常以并发症形式出现,多因素互相影响,压疮一旦发生经久不愈,不仅给病人带来痛苦降低病人的生活质量,增加护理工作难度,如出现特大压疮还常久治不愈,出现严重感染,全身衰竭甚至危及病人生命,为此,全球各国均致力于研究提高治疗压疮效果的方法。从过往的临床经验分析来看,我们普遍认为干燥环境下更加利于伤口的愈合,但随着现代湿润创面理论的形成,我们也认识到了干性敷料并不能从根本上阻止细菌的侵入,也无法将伤口的湿度和温度控制在科学的范围内,进而对伤口的愈合会造成相反的作用;另参照已有的文献资料来看,相对低氧环境下,成纤维细胞的生长速度是最快的,而细胞增殖风华和酶活性的发挥都离不开水作为介质刺激巨噬细胞释放多种生长因子,进而加快血管及肉芽组织的形成;
综上所述,临床压疮的发生大多与患者高龄、长期卧床、多种慢性器质性疾病、机体抵抗力低下、血管炎性疾病、肢体活动不便及局部长期受压、血液循环差、潮湿不洁等因素有关,在改善患者全身状况、治疗基础疾病的同时,注重受压局部及时定期减压、局部皮肤护理,可有效预防临床压疮的发生。一旦发生压疮,压疮愈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我们应不断更新伤口愈合知识,全面正确评估,选择适合的清创换药方法和与这相适宜的敷料,给伤口提供一个良好的愈合环境,并给予必要的支持治疗才能促进愈合。总之,在临床研究中发现,湿性愈合疗法及新型敷料的临床应用,能显著缩短愈合不良伤口的愈合时间,减少换药频次,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另外,湿性环境不会形成伤口干痂,避免再次换药时机械性损伤而减轻换药过程的痛苦,使患者感觉舒适,使用安全方便,无不良反应,且疗效显著,又有效节省护士巡视时间,使护理工作变被动为主动,防患于未然,降低护理风险和整体费用,进一步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梅.湿性愈合理论在Ⅱ期压疮治疗中的应用[J].临床护理杂志,2011,01:79-80.
[2]刘慧凤,鞠蓓蓓,王红萍.湿性愈合理论在临床压疮治疗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3,05:42-43.
[3]姚鸿,陈立红.伤口湿性愈合理论的临床应用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2,11:1050-1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