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转柔性论文-吴尚华,杨志勋,高博,陈金龙,王立东

扭转柔性论文-吴尚华,杨志勋,高博,陈金龙,王立东

导读:本文包含了扭转柔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柔性管道,扭转,失效模式,最大允许扭转角

扭转柔性论文文献综述

吴尚华,杨志勋,高博,陈金龙,王立东[1](2019)在《海洋非粘结柔性管道扭转失效特征行为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扭转荷载引起的叁种海洋非粘结柔性管道截面可能的失效模式:铠装钢丝强度失效、内层压溃失效及铠装钢丝屈曲失效。通过管道扭转时铠装钢丝的应力及层间相互作用的分析,对每种失效模式给出了失效判据表达式。通过综合对比分析,提出了非粘结管道截面最大允许扭转角度的保守预测方法。以某典型经济性柔性管道为例进行抗扭转能力的分析。计算结果显示,在反扭情况下骨架层压溃失效是最易发生的一种失效行为,其对应的扭转角度可用于该管道允许最大扭转角度的设计预测值。这项研究可以为海洋工程类似管缆结构抗扭转能力的设计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造船》期刊2019年01期)

陈佳磊,陈以一[2](2018)在《柔性支撑钢框架结构扭转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相比于传统框架结构形式,柔性支撑钢框架的方钢管柱可采用较小的截面,抗扭刚度主要由柔性支撑提供。考虑到柔性支撑的特殊性,有必要对该体系的抗扭性能进行研究。以单层1跨柔性支撑钢框架为基础模型,分析了柔性支撑钢框架的刚度特性,发现柔性支撑钢框架不同的支撑松紧程度对应不同的抗侧刚度,抗侧刚度具有时变性,且在某些特殊的支撑松紧状态下,刚度具有跳跃点,而且不同的支撑初始松紧状态可能引起柔性支撑钢框架初始的刚心、质心偏离,从而在地震作用下发生扭转。采用OPENSEES有限元软件,对比了7组典型支撑初始松紧状态下的柔性支撑钢框架的静力及动力响应。结果表明:支撑初始松紧程度的不同使柔性支撑钢框架具备一定的控扭能力,但当扭转变形超过支撑初始松紧状态的调控范围后,控扭能力便不再显着。另外,当所有支撑进入塑性后,支撑初始的不同松紧状态所带来的影响随之消失。最后,对柔性支撑钢框架结构形式提出了建议,柔性支撑初始均须预紧,可通过对支撑不松不紧状态的柔性支撑钢框架考虑偶然偏心后的结果进行适当修正,来消除各支撑预紧程度不同的影响。(本文来源于《钢结构》期刊2018年07期)

李立建,张丹[3](2018)在《椭圆型柔性铰链闭式扭转柔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变矩形截面梁扭转柔度难以解析求解问题,基于矩形截面梁扭转柔度公式及利用微分和积分思想,采用非线性曲线拟合方法得到了可用于推导变矩形截面梁闭式扭转柔度的设计公式,解决了变矩形截面梁扭转柔度不可积或可积情况下精度较低的问题,并用于解析推导椭圆型柔性铰链闭式扭转柔度公式.通过数值算例和有限元对闭式解析结果进行验证,并分析了结构参数对柔性铰链扭转柔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闭式解与数值解结果一致,与有限元结果相比相对误差小于7.5%,且当铰链宽度和最小槽口厚度较小时对扭转柔度的影响较大,从而为变矩形截面柔性铰链受扭转力矩时的尺寸优化及结构设计奠定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吴宁生[4](2015)在《柔性化设计半轴的扭转性能、疲劳性能及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欧系轻型商用车在设计上有许多特点,其中后桥全浮式半轴的设计,具有大扭转角和大扭矩的扭转特性、以及长寿命、轻量化(以上、下简称:"柔性化设计半轴")。通过对静扭试验的分析,找出影响半轴扭转角和扭转强度的因素,以及对疲劳寿命的影响。为推广"柔性化设计半轴",提供试验方法和质量管控的重点。(本文来源于《轻型汽车技术》期刊2015年Z3期)

杨鄂川,刘广明,陈毅挺,欧健[5](2015)在《车身扭转柔性对半挂汽车列车侧翻影响的仿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首先建立牵引车和半挂车的刚性车身半挂汽车列车模型,然后考虑车身的扭转柔性,将牵引车和半挂车的簧载质量分为前、后两部分,并建立各部分相互作用的方程,从而建立柔性车身半挂汽车列车模型。在MATLAB软件中建立半挂汽车列车的仿真模型,以横向载荷转移率和悬架侧倾角为判断指标,在角阶跃转向工况和鱼钩转向工况下分别对刚性车身和柔性车身半挂汽车列车模型进行仿真。对比仿真结果可知,车身的扭转柔性对半挂汽车列车的侧翻有较大影响。(本文来源于《现代制造工程》期刊2015年04期)

刘春节,吴小锋,干为民[6](2014)在《基于LabVIEW的柔性支承扭转刚度计算机测量系统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转角型柔性支承属于精密弹性元件,能在有限范围精确提供角位移,扭转刚度是其最重要的性能指标。针对转角型柔性支承类元件扭转刚度测量的共同特点,开发了基于虚拟仪器软件平台LabVIEW的测控系统。该系统利用串口通信技术进行数据采集,采用最小二乘法对扭转刚度进行回归分析。实测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可靠地测量转角型柔性支承扭转刚度。(本文来源于《测控技术》期刊2014年10期)

邹秀清,董二宝,张世武,许旻,杨杰[7](2013)在《基于有限段方法的SMA扭转驱动器柔性机构动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柔性机构的动力学分析是柔性机构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柔性部件的变形对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有直接的影响。针对SMA柔性扭转驱动器的梁式柔性构件的特点,应用有限段的方法建立了其离散分析模型。充分利用ADAMS软件在多体系统动力学分析上的优势,应用ADAMS宏命令建立了SMA柔性扭转驱动器的有限段离散模型,将柔性机构的动力学问题转化为多刚体动力学问题,从而实现对柔性机构动态特性的分析。(本文来源于《中国机械工程》期刊2013年23期)

刘春节,李松,周叙荣[8](2013)在《径向阵列式柔性支承扭转刚度的分析和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径向阵列式柔性支承属于精密弹性元件,能在有限范围精确提供角位移。文章对其最重要的性能指标(扭转刚度)进行了研究,根据力平衡法推导出阵列数为N(N≥2)的扭转刚度计算公式,分析了扭转刚度表达式的构成和物理意义,对比分析了所推导的计算公式和文献计算公式的计算精度和适用性,建立了有效的有限元计算模型,模拟计算结果证明了所推导公式的有效性。研究表明,文章所推导的扭转刚度计算公式对于所有具有矩形截面的径向阵列式柔性支承都适用,且与有限元计算结果的差值稳定在约7%。(本文来源于《常州工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1期)

陈亮,滕二,李玉龙[9](2012)在《直升机新型无轴承柔性梁扭转能力试验装置》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直升机主桨叶和尾桨叶的拉扭承载能力难以通过理论计算获得的难题,研制了一种新型结构拉扭试验装置,详细介绍了该装置的结构原理、标定结果,以及在直升机静强度试验中的应用。(本文来源于《航空科学技术》期刊2012年04期)

邹秀清,董二宝,张世武,许旻,杨杰[10](2012)在《SMA柔性扭转驱动器的结构设计与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了一种基于柔性结构的SMA扭转驱动器,通过加热SMA丝收缩带动柔性结构变形从而实现驱动器的扭转输出。柔性结构在SMA丝拉力作用下的变形情况对驱动器的转角输出有很大的影响,为获得最大的输出转角,需对柔性结构的形状和SMA丝的作用点位置进行优化设计。采用叁次B样条曲线描述柔性结构的形状,通过有限元法分析柔性结构的变形,并应用遗传算法进行柔性结构的形状优化和SMA丝作用点位置优化。实际算例表明,利用优化方法可快速有效地获得使SMA柔性扭转驱动器输出转角最大的柔性结构形状与SMA丝作用点位置。(本文来源于《中国机械工程》期刊2012年13期)

扭转柔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相比于传统框架结构形式,柔性支撑钢框架的方钢管柱可采用较小的截面,抗扭刚度主要由柔性支撑提供。考虑到柔性支撑的特殊性,有必要对该体系的抗扭性能进行研究。以单层1跨柔性支撑钢框架为基础模型,分析了柔性支撑钢框架的刚度特性,发现柔性支撑钢框架不同的支撑松紧程度对应不同的抗侧刚度,抗侧刚度具有时变性,且在某些特殊的支撑松紧状态下,刚度具有跳跃点,而且不同的支撑初始松紧状态可能引起柔性支撑钢框架初始的刚心、质心偏离,从而在地震作用下发生扭转。采用OPENSEES有限元软件,对比了7组典型支撑初始松紧状态下的柔性支撑钢框架的静力及动力响应。结果表明:支撑初始松紧程度的不同使柔性支撑钢框架具备一定的控扭能力,但当扭转变形超过支撑初始松紧状态的调控范围后,控扭能力便不再显着。另外,当所有支撑进入塑性后,支撑初始的不同松紧状态所带来的影响随之消失。最后,对柔性支撑钢框架结构形式提出了建议,柔性支撑初始均须预紧,可通过对支撑不松不紧状态的柔性支撑钢框架考虑偶然偏心后的结果进行适当修正,来消除各支撑预紧程度不同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扭转柔性论文参考文献

[1].吴尚华,杨志勋,高博,陈金龙,王立东.海洋非粘结柔性管道扭转失效特征行为分析研究[J].中国造船.2019

[2].陈佳磊,陈以一.柔性支撑钢框架结构扭转性能研究[J].钢结构.2018

[3].李立建,张丹.椭圆型柔性铰链闭式扭转柔度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8

[4].吴宁生.柔性化设计半轴的扭转性能、疲劳性能及影响因素[J].轻型汽车技术.2015

[5].杨鄂川,刘广明,陈毅挺,欧健.车身扭转柔性对半挂汽车列车侧翻影响的仿真分析[J].现代制造工程.2015

[6].刘春节,吴小锋,干为民.基于LabVIEW的柔性支承扭转刚度计算机测量系统的设计[J].测控技术.2014

[7].邹秀清,董二宝,张世武,许旻,杨杰.基于有限段方法的SMA扭转驱动器柔性机构动力分析[J].中国机械工程.2013

[8].刘春节,李松,周叙荣.径向阵列式柔性支承扭转刚度的分析和计算[J].常州工学院学报.2013

[9].陈亮,滕二,李玉龙.直升机新型无轴承柔性梁扭转能力试验装置[J].航空科学技术.2012

[10].邹秀清,董二宝,张世武,许旻,杨杰.SMA柔性扭转驱动器的结构设计与优化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12

标签:;  ;  ;  ;  

扭转柔性论文-吴尚华,杨志勋,高博,陈金龙,王立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