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结反应性增生论文-吴巧敏,王琦,吴海斌,唐卓然,刘亚倩

淋巴结反应性增生论文-吴巧敏,王琦,吴海斌,唐卓然,刘亚倩

导读:本文包含了淋巴结反应性增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叁仁汤,淋巴结反应性增生,低热,医案

淋巴结反应性增生论文文献综述

吴巧敏,王琦,吴海斌,唐卓然,刘亚倩[1](2019)在《叁仁汤治疗淋巴结反应性增生低热医案1则》一文中研究指出淋巴结反应性增生为各种损伤和刺激引起淋巴结内的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反应性增生而致淋巴结肿大的疾病,以出现颈部肿块多见。该病原因复杂,可由细菌或病毒感染、接触有害化学物、环境污染、药物中毒等引起,呈现出急性炎症或慢性免疫反应,或急慢反应同时存在[1]。患者在淋巴结肿大的前期或早期常有反复低热史,淋巴结缓慢增大,全身脏器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基本正常。西医治疗一般采取保守治疗、对症处理,目前认为外科手术治疗为其根治办法[2]。由于(本文来源于《北京中医药》期刊2019年01期)

曾辉,余佳,吴建军,赵超占[2](2018)在《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对乳腺癌根治术后引流区域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诊断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对乳腺癌根治术后引流区域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0例乳腺癌根治术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超声随访淋巴结病变情况。结果 (1)41例(37. 3%)在术后常规复查时发现肿大淋巴结,均经超声引导下淋巴结穿刺活检或术后病理确诊为反应性增生淋巴结,淋巴结总数共47枚。(2)与术后病理结果比较,常规超声诊断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的符合率为80. 9%,常规超声结合超声造影的符合率为93. 6%,二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 05)。(3)时间-强度曲线分析: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的超声均值、峰值强度和曲线下面积(AUC)明显小于动脉血管(P <0. 05),与周边正常组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熟练掌握乳腺癌引流区域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特点,可提高诊断准确率。(本文来源于《实用癌症杂志》期刊2018年10期)

田鑫,贺湘玲,袁小叶,邹润英,邹惠[3](2018)在《TOPK/PBK在儿童恶性淋巴瘤与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淋巴结组织表达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TOPK/PBK在恶性淋巴瘤与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患儿淋巴结中的表达差异。方法以80例恶性淋巴瘤、2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患儿为研究对象,应用免疫组化检测所有研究对象淋巴结组织的TOPK/PBK表达,对比分析TOPK/PBK的表达情况。结果恶性淋巴瘤患儿的TOPK/PBK阳性率高于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患儿(P<0.05);TOPK/PBK阳性率在霍奇金淋巴瘤(HL)与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母细胞淋巴瘤、成熟B细胞淋巴瘤、成熟T/NK细胞淋巴瘤的TOPK/PBK阳性率以淋巴母细胞淋巴瘤最高,但成熟B细胞淋巴瘤与成熟T/NK细胞淋巴瘤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6)。结论 TOPK/PBK在儿童恶性淋巴瘤的淋巴结组织中表达上调,其表达水平可能与NHL病理类型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当代儿科杂志》期刊2018年03期)

葛旭,张世吉[4](2018)在《鼻咽癌放疗后颌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1例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癌症患者的肿瘤细胞发展过程中,淋巴结可能起到生物屏障作用,但也很容易使肿瘤细胞及其代谢产物出现滞留,而通过抗原等刺激局部的淋巴结出现反应性增生。本文对1例鼻咽癌放疗治愈后3年出现颌下淋巴结肿大的案例进行了分析。(本文来源于《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期刊2018年05期)

陈芬,鲍海威,李琚,邓壮,成超[5](2018)在《超声对移植肝肝门部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诊断和随访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超声对移植肝肝门部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诊断和随访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2月至2016年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肝移植中心行肝移植术并接受超声常规随访1年以上1 019例受者的超声资料,分析和总结87例符合移植后肝门部淋巴结反应性增生受者的临床资料和超声影像特征。结果肝移植术后1年,肝门部淋巴结反应性增生发生率为8.54%(87/1 019),超声发现淋巴结肿大时间中位数为移植术后55 d(7~270 d);肝门部淋巴结增大单发57例,多发30例;淋巴结平均长径(24.6±6.2)mm,横径(17.4±2.9)mm;内部回声均匀,彩色血流信号不丰富。伴发门静脉受压2例,轻、中度狭窄;包绕肝门血管生长并伴有肝内胆管轻度扩张3例。肝门部肿大淋巴结平均消失或缩小时间为(82±57)d。结论对肝门部淋巴结反应性增生超声特征的认识可以减少一部分移植肝穿刺活检。超声可以作为肝移植术后辅助诊断和监测肝门部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有效影像手段。(本文来源于《中华移植杂志(电子版)》期刊2018年01期)

汪军兵,李光明,刘思思,朱梅刚,武岳[6](2018)在《微血管密度在低级别滤泡性淋巴瘤与滤泡增生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鉴别诊断中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微血管密度在低级别滤泡性淋巴瘤(LGFL)与滤泡增生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FHLRH)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取LGFL与FHLRH病例各50例,使用CD34/SMA进行免疫组化双染色,观察二者及二者各型微血管的微血管密度(MVD)的差异结果 FHLRH与LGFL的MVD分别为(107.33±19.57)、(213.33±46.13),二者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01);FHLRH与LGFL中的不成熟型微血管的MVD分别为(102.23±18.64)、(205.99±26.24),二者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FHLRH的MVD明显低于LGFL的MVD,FHLRH中的不成熟型微血管的MVD明显低于LGFL中的不成熟型微血管的MVD,这些在二者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苏昭然,王贵和,束宽山[7](2016)在《区域性淋巴结反应性增生对胃癌患者术后复发及生存的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初步研究区域性淋巴结反应性增生对胃癌患者术后复发及生存状态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09年7月期间铜陵市人民医院胃肠外科因胃癌实施国际标准化D2手术并进行术后跟踪随访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病理检出反应性增生性淋巴结的数量,采用中位数法将随访病例分为增生组(n=18)及非增生组(n=43),采用Kaplan-Meier和log-rank法比较2组患者术后5年累积无病生存率及5年累积总生存率。结果 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术后病理分期、手术方式、手术范围及术后化疗方案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增生组患者的中位无病生存时间为50个月,非增生组患者的中位无病生存时间为39个月,log-rank检验比较增生组患者的5年累积无病生存率明显高于非增生组患者(66.7%比34.9%,P=0.048)。增生组和非增生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53.6个月和52.3个月,术后5年累积总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2.2%比60.5%,P=0.338)。结论区域性淋巴结反应性增生一定程度上反应了胃癌患者肿瘤免疫的程度,与术后5年无病生存率有明显的相关性。(本文来源于《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期刊2016年10期)

王宇鹏,张世伟,石畅,孙红,宋旭东[8](2016)在《甲状腺岛状癌合并全身淋巴结反应性增生1例并文献复习》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的甲状腺癌分类方法中,滤泡来源的恶性肿瘤被分为甲状腺高分化癌(乳头状癌和滤泡状癌)和高度恶性的未分化癌(间变性癌)。有研究认为还存在生物学行为和形态学特点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类肿瘤,即低分化的甲状腺岛状癌[poorly differentiated(insular)thyroid carcinoma,PDITC][1-2],亦被称为低分化滤泡癌、滤泡癌实体型等[3]。PDITC系独立类型,国内报道较少。本文报道1例经免疫组织化学证实为PDITC且合并全身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病例,并结合文献复习介绍其特点。1临床资料患者,女,31岁,主因发现右颈部肿物3个月,增大10d入(本文来源于《重庆医学》期刊2016年14期)

高倩倩,冯元勇,刘世恩,万升标,江涛[9](2016)在《颈部淋巴结转移和反应性增生的间质磁共振造影表现》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探讨颈部淋巴结转移和反应性增生的dextran-DTPA-Gd间质磁共振造影特点。方法 :12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颈部淋巴结反应性增生及颈部淋巴结转移2组模型。建模成功后,行双侧舌缘黏膜下注射dextranDTPA-Gd各0.2 m L,分别于注射后5、15、45、60 min,4、24 h行间质磁共振淋巴造影(interstitial magnetic resonance lymphography,IMRLG)检查,分析其淋巴显影强化程度,计算强化前、后的信号强度(E%),绘制信号强度-时间曲线,并对磁共振图像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肿瘤组45 min时的信号强度达到峰值(289%),增生组30 min达到峰值(367%),相同时间的信号强化率差异显着(P<0.05)。IMRLG肿瘤组诊断为转移阳性淋巴结24枚,其中,2枚经病理证实为假阳性,阳性诊断率为91.67%(22/24);增生组27枚淋巴结误诊为肿瘤转移5枚,假阳性率为18.5%(5/27)。结论:Dextran-DTPA-Gd间质磁共振造影具有鉴别颈部淋巴结转移和反应性增生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期刊2016年03期)

高倩倩[10](2016)在《颈部淋巴结转移和反应性增生的间质磁共振造影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自行研制的大分子造影剂Dextran-DTPA-Gd进行兔颈肿瘤转移淋巴和炎性增生淋巴结的间质核磁共振淋巴造影(IMRLG)实验,探讨颈部淋巴结转移和反应性增生的Dextran-DTPA-Gd间质磁共振造影的特点,为头颈癌颈淋巴转移提供新的诊断、治疗方法。方法:12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颈部淋巴结反应性增生及颈部淋巴结肿瘤转移2组模型。采用组织块植入法于兔左舌缘接种VX2肿瘤,建立兔舌癌模型;采用蛋黄乳胶(新鲜鸡蛋黄与生理盐水1:1体积混合制成)于兔左侧咬肌内注射制成颈部淋巴结炎性反应增生模型。建模成功后,兔双侧舌体粘膜下注射Dextran—DTPA—Gd各0.2 m L,按摩30 s后分别于注射造影剂后5、15、45、60 min,4、24 h行磁共振检查,进行淋巴结及淋巴管叁维重建。分析其淋巴显影强化程度,计算强化前后的信号强度(E%),绘制信号强度-时间曲线,并对磁共振图像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2组淋巴45 min时信号强度数据行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显着性;IMRLG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对照,应用Mc Nemar的确切概率法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显着性。实验前后行血液学检查,观察毒副作用。结果:平扫时,两组淋巴结均呈现高信号。造影剂迅速吸收,5min左右即可见舌体高度密集的造影剂,随着时间增加,颈部淋巴系统显影逐渐清晰,显影强度逐渐增强。肿瘤组信号强度45 min时达到峰值289%,而增生组30 min达到峰值367%。肿瘤组信号强度明显低于增生组。相同时间的信号强化率差异显着(P﹤0.05);颈淋巴管道较连贯、清晰,淋巴结显影密度高且均匀或不均匀,椭圆状,边缘较整齐,考虑为反应性增生性淋巴结。淋巴管道显影阻断、不清晰,淋巴结内部密度不均,可见充盈缺损,边缘毛糙,考虑为癌转移淋巴结。颈淋巴管道连贯且较清晰,淋巴结显影密度高且均匀,椭圆状,边缘整齐,考虑为正常;对照MRI图像解剖出相应的淋巴结,肿瘤组共解剖29枚,经IMRl G诊断24枚为阳性淋巴结,其中2枚为假阳性,其阳性诊断率91.67%(22/24),而阴性淋巴结的5枚中,1枚为假阴性。IMRLG诊断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应用Mc Nemar确切概率法,两种方法诊断淋巴转移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增生组解剖出相应的淋巴结27枚,IMRl G显示3枚不均匀强化,2枚边界不完整,诊断为肿瘤阳性淋巴结,假阳性率18.5%(5/27)。造影剂注射前后血液各项指标无明显差异。结论:Dextran-DTPA-Gd间质磁共振淋巴造影在淋巴结反应性增生及淋巴结肿瘤转移中可以有效显影其引流区域的淋巴管和淋巴结的具体形态,具有鉴别颈部淋巴结转移和反应性增生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青岛大学》期刊2016-05-05)

淋巴结反应性增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对乳腺癌根治术后引流区域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0例乳腺癌根治术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超声随访淋巴结病变情况。结果 (1)41例(37. 3%)在术后常规复查时发现肿大淋巴结,均经超声引导下淋巴结穿刺活检或术后病理确诊为反应性增生淋巴结,淋巴结总数共47枚。(2)与术后病理结果比较,常规超声诊断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的符合率为80. 9%,常规超声结合超声造影的符合率为93. 6%,二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 05)。(3)时间-强度曲线分析: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的超声均值、峰值强度和曲线下面积(AUC)明显小于动脉血管(P <0. 05),与周边正常组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熟练掌握乳腺癌引流区域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特点,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淋巴结反应性增生论文参考文献

[1].吴巧敏,王琦,吴海斌,唐卓然,刘亚倩.叁仁汤治疗淋巴结反应性增生低热医案1则[J].北京中医药.2019

[2].曾辉,余佳,吴建军,赵超占.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对乳腺癌根治术后引流区域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诊断价值[J].实用癌症杂志.2018

[3].田鑫,贺湘玲,袁小叶,邹润英,邹惠.TOPK/PBK在儿童恶性淋巴瘤与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淋巴结组织表达的研究[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8

[4].葛旭,张世吉.鼻咽癌放疗后颌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1例报告[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8

[5].陈芬,鲍海威,李琚,邓壮,成超.超声对移植肝肝门部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诊断和随访价值[J].中华移植杂志(电子版).2018

[6].汪军兵,李光明,刘思思,朱梅刚,武岳.微血管密度在低级别滤泡性淋巴瘤与滤泡增生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鉴别诊断中的意义[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8

[7].苏昭然,王贵和,束宽山.区域性淋巴结反应性增生对胃癌患者术后复发及生存的影响分析[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6

[8].王宇鹏,张世伟,石畅,孙红,宋旭东.甲状腺岛状癌合并全身淋巴结反应性增生1例并文献复习[J].重庆医学.2016

[9].高倩倩,冯元勇,刘世恩,万升标,江涛.颈部淋巴结转移和反应性增生的间质磁共振造影表现[J].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16

[10].高倩倩.颈部淋巴结转移和反应性增生的间质磁共振造影的实验研究[D].青岛大学.2016

标签:;  ;  ;  ;  

淋巴结反应性增生论文-吴巧敏,王琦,吴海斌,唐卓然,刘亚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