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群落结构复杂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连栽,桉树人工林,群落结构复杂性,物种多样性
群落结构复杂性论文文献综述
明安刚[1](2008)在《连栽桉树人工林群落结构复杂性和土壤养分变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桉树人工林的迅速发展给社会带来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由于不合理的经营措施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引发了学术界的争论并且愈演愈烈,争论的焦点主要是:(1)桉树人工林林下生物多样性问题;(2)桉树人工林的地力衰退问题。本文在东门试验地设置第1代和第2代桉树人工林连栽试验样地,每代设叁个重复,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尾巨桉人工林群落组成和土壤养分的变化进行研究,以阐明连栽对桉树人工林群落结构复杂性和地力的影响。对林下植物群落组成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1)SR林(第2代林)与FR林(第1代林)相比,林下群落植物物种减少了38.30%,灌木层植物减少了45.31%;草本层减少了23.33%;(2)连栽加剧了灌木植物的退化,而有利于草本植物的生长。灌木层植物在群落中所占比例下降了12.55%,草本层上升到了12.55%;(3)连栽导致群落中高位芽植物的减少,促进了一年生植物的生长;(4)从多样性指数和物种丰富度分析的结果显示,连栽桉树人工林林下群落物种多样性有所降低;(5)林下灌木层的优势种组合由原来的潺槁树、盐肤木、石岩枫、路边青演变为盐肤木、路边青、潺槁树和毛桐;草本层的优势种组合由五节芒、飞机草、荩草和石珍芒演变为五节芒、白茅、飞机草、光高梁和蕨;(6)FR林叶面积指数和平均叶倾角比SR林小,但林内的消光系数、直接辐射透过系数和散射辐射透过系数均高于SR林。对连栽桉树人工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研究结果表明:(1)连栽对桉树人工林林分生物量和生产力没有显着影响,但在一定程度上有降低的趋势;(2)连栽导致桉树人工林林下植被的生物量和生产力显着下降,平均下降了54.60%。对连栽桉树人工林土壤养分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的pH值、土壤交换性钙和速效钾在0~20cm和20~40cm土层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不显着;(2)土壤有机质、水解氮和全钾的含量在0~20cm土层显着下降,分别下降了31.17%,22.42%和31.80%,在20~40cm土层,差异不显着,但也有下降的趋势;(3)全氮含量在0~20cm土层呈下降趋势,在20~40cm土层,显着下降;(4)全磷、有效磷的含量在0~20cm和20~40cm土层均呈上升趋势,且全磷在0~20cm土层上升显着;(5)交换性镁含量在0~20cm和20~40cm土层都显着下降,分别下降了30.17%和56.00%。(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08-06-01)
杨媚[2](2008)在《不同森林群落结构复杂性与植物功能群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我国桉树人工林正在大规模地迅猛发展,桉树人工林的生态和可持续经营问题已成为学术界和社会关注的热点。本文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钦南区设置巨尾桉桉树人工林、马尾松疏林(种植桉树前的林地)和次生常绿季雨林叁类试验样地,通过实地调查,运用重要值、丰富度、多样性、生物量、叶面积指数、生活型谱和叶型谱等指标,研究了叁类不同森林群落结构复杂性与植物功能群的变化,并对桉树人工林的生物完整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按平均100m~2样地统计,次生常绿季雨林的植物种数为33.53±7.16,马尾松疏林为20.22±3.30,而桉树人工林的植物种数为27.00±4.42,其植物种类数分别比前两者降低了29.00%和提高了33.53%;次生常绿季雨林的Shannon-Wiener指数为2.54±0.35,马尾松疏林为0.40±0.27,而桉树人工林相应为0.85±0.47,其Shannon-Wiener指数较前两者降低了198.82%和提高了112.50%;次生常绿季雨林的均匀度指数0.72±0.08,马尾松疏林为0.13±0.08,而桉树人工林的均匀度指数为0.26±0.14,均匀度指数相应降低了176.92%和提高了100.00%。(2)不同森林群落类型灌木层和草本层优势植物种群发生明显变化,其中次生常绿季雨林的林下灌木层植物重要值最大的前两种植物是链珠藤和离瓣木犀榄,其重要值分别为41.11和35.17,马尾松疏林重要值最大的前两种植物是岗松和桃金娘,其重要值分别是96.16和48.97,而桉树人工林林下灌木层植物相应为烂头钵和桃金娘,其重要值分别为67.21和29.70;次生常绿季雨林的草本层以弓果黍占绝对优势,而马尾松疏林和桉树人工林都以铁芒萁为绝对优势种,马尾松疏林中其重要值为214.19,而桉树人工林中则明显减少。(3)次生常绿季雨林乔木层的生物量明显高于另外两种森林群落类型,其生物量比桉树人工林提高了1.50倍,比马尾松疏林提高了64.06倍,但林下植物生物量却出现了马尾松疏林高于桉树人工林的情况。(4)不同森林群落类型的植物生长型构成发生了较大变化,次生常绿季雨林的植物生长型构成主要为乔木植物,而桉树人工林和马尾松疏林都是以灌木植物占优势;不同森林群落类型的生活型构成都是以高位芽植物占绝对优势,但叁者高位芽植物占其植物种类数的比例相差不大;在叁种群落类型中,中型叶占主要地位,叶型谱的组成由次生常绿季雨林和桉树人工林的中型叶>小型叶>大型叶>微型叶变为马尾松疏林的小型叶>中型叶>微型叶>大型叶>鳞型叶。(5)与次生常绿季雨林相比,马尾松疏林的生物完整性属于不完整等级(Ⅳ级),桉树人工林的生物完整性属于基本完整等级(Ⅲ级);与马尾松疏林比较,桉树人工林的生物完整性为很完整(Ⅰ)。(6)不同森林群落结构复杂性和植物功能群结构的变化是环境条件和人为干扰综合影响的结果。(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08-06-01)
金森[3](2007)在《基于Huffman编码的群落结构复杂性》一文中研究指出Anand和Orlóci(1996)提出用Huffman编码的平均码长来衡量群落结构总复杂性,用12阶Rényi熵测度群落无序结构复杂性,用两者之差测度群落有序结构复杂性。这是一种与基于生物多样性的复杂性测度完全不同,至少在思路上不同的结构复杂性测度,但对于这种测度的性质研究还不多。该文模拟建立了具有代表性的各种结构的群落400多万个,计算了这些群落的复杂性测度,对其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群落结构总复杂性、无序结构复杂性和有序结构复杂性受群落多样性、变异程度、优势种组成等影响。其中,群落结构总复杂性与Shannon-Wiener指数高度相关(决定系数>0.99),完全可由群落组成的多样性决定。群落无序结构复杂性与群落优势种对数比例或变异系数关系最大,与群落优势种对数比例之间的决定系数>0.99。2)该群落有序结构复杂性可表示为群落生物多样性和优势种对数比例的线性组合。在生态意义上可看作主要由群落中非优势种的组成比例决定,而组成多样性能解释41%~46%的群落有序结构复杂性。3)群落组成物种总数的增加会导致群落复杂性的测度有所增加,但没有像文献(Anand&Orlóci,1996)中描述的那么大,且组成总数对结构复杂性与多样性和优势种的关系等没有影响。(本文来源于《植物生态学报》期刊2007年06期)
董林水,张旭东,周金星,宋爱云[4](2007)在《晋西土石山区森林次生演替过程中群落结构及复杂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晋西黄土高原中阳县土石山区阴坡地段,选择4种典型群落次生演替阶段样地,研究了森林次生演替过程中群落结构和群落复杂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高度级结构及径级结构呈现明显的变化规律,高大个体在群落中所占比例逐渐增加,低高度级和小径级个体数量则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按高度级结构计算的群落树种组成复杂性H(X)、层次结构复杂性H(Y|X)、群落总体复杂性H(X,Y)均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H(X)指数值在演替初期阶段为2.96,演替中期增加到3.85,至乔木林阶段又降低为3.75;H(Y|X)指数值演替初期为1.27,演替中期增加为1.66,至乔木林阶段则为1.37.(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07年03期)
金森[5](2006)在《群落结构复杂性的测度方法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对群落结构复杂性的测度方法的研究进展状况进行了综述。根据测度方法建立的方法基础,将现有的方法分成3类:基于多样性的复杂性测度、基于计算复杂性的测度和基于几何学特征的复杂性测度。对每类测度方法进行了介绍,对其优缺点进行了评述。同时提出了未来研究中应给予重视的问题。结果表明,现有群落结构复杂性的测度方法普遍存在区分能力差的问题,对于基于多样性的结构复杂性测度,目前还缺乏确定各测度属性权重的客观方法;现有的一些基于计算复杂性的结构测度与多样性指标关系过于密切,还不完善,同时其生态学的意义还不明确,而另一些计算复杂性指标还缺乏实际检验。今后,如何建立既具有区分力、又与多样性在概念和数值上都有一定区别的群落结构的计算复杂性的测度方法、如何科学合理地确定复杂性测度中的属性权重以及如何建立结构复杂性的测度和功能过程之间的联系等都是需要深入和系统研究的。由于方法的相似性,有关群落结构复杂性的测度方法也可以应用到其它尺度上的结构复杂性的研究中。(本文来源于《植物生态学报》期刊2006年06期)
杨贤国,陈常铭[6](1991)在《稻田生物群落结构复杂性与稳定性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根据田间调查和室内测定的资料,研究了外界环境的能量输入,输出与稻田生物群落结构增长的关系.从稻田生物群落开放营养链的一般形式出发,建立了能量沿食物链流动的一般数学模型,并讨论了该系统能稳定的充要条件.据此,比较分析了稻田生物群落六种开放营养链的稳定性.研究表明,稻田生物群落开放营养链的复杂性与稳定性的关系是波动的,营养链的复杂性一方面能加强其稳定性,另一方面又可降低其稳定性.从稻田生物群落内部结构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系统角度.探讨了这一结论的生态学解释。(本文来源于《青年生态学者论丛(二)昆虫生态学研究》期刊1991-10-29)
李保军[7](1988)在《植物群落结构的稳定性与复杂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自组织化为特征的植物群落,在有外源输入(即有负熵流供给)的情况下向有序化方向发展;也就是群落与其环境之间在能流、物质交换过程中,通过自身成员间的竞争、自疏、使群落在垂直、水平、时间以及食物网络、协同活动、生殖配备等方面,产生了与环境相互作用中的分布,形成所谓的格局,最终构成群落的结构。在某一自然地域内,特定的生态条件,必然有与之适应的稳定群落。换句话说,具有一定复杂性的群落,在其系统功能上,必然表现出一定的抗环境能力即稳定性。(本文来源于《中国草业科学》期刊1988年03期)
群落结构复杂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前我国桉树人工林正在大规模地迅猛发展,桉树人工林的生态和可持续经营问题已成为学术界和社会关注的热点。本文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钦南区设置巨尾桉桉树人工林、马尾松疏林(种植桉树前的林地)和次生常绿季雨林叁类试验样地,通过实地调查,运用重要值、丰富度、多样性、生物量、叶面积指数、生活型谱和叶型谱等指标,研究了叁类不同森林群落结构复杂性与植物功能群的变化,并对桉树人工林的生物完整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按平均100m~2样地统计,次生常绿季雨林的植物种数为33.53±7.16,马尾松疏林为20.22±3.30,而桉树人工林的植物种数为27.00±4.42,其植物种类数分别比前两者降低了29.00%和提高了33.53%;次生常绿季雨林的Shannon-Wiener指数为2.54±0.35,马尾松疏林为0.40±0.27,而桉树人工林相应为0.85±0.47,其Shannon-Wiener指数较前两者降低了198.82%和提高了112.50%;次生常绿季雨林的均匀度指数0.72±0.08,马尾松疏林为0.13±0.08,而桉树人工林的均匀度指数为0.26±0.14,均匀度指数相应降低了176.92%和提高了100.00%。(2)不同森林群落类型灌木层和草本层优势植物种群发生明显变化,其中次生常绿季雨林的林下灌木层植物重要值最大的前两种植物是链珠藤和离瓣木犀榄,其重要值分别为41.11和35.17,马尾松疏林重要值最大的前两种植物是岗松和桃金娘,其重要值分别是96.16和48.97,而桉树人工林林下灌木层植物相应为烂头钵和桃金娘,其重要值分别为67.21和29.70;次生常绿季雨林的草本层以弓果黍占绝对优势,而马尾松疏林和桉树人工林都以铁芒萁为绝对优势种,马尾松疏林中其重要值为214.19,而桉树人工林中则明显减少。(3)次生常绿季雨林乔木层的生物量明显高于另外两种森林群落类型,其生物量比桉树人工林提高了1.50倍,比马尾松疏林提高了64.06倍,但林下植物生物量却出现了马尾松疏林高于桉树人工林的情况。(4)不同森林群落类型的植物生长型构成发生了较大变化,次生常绿季雨林的植物生长型构成主要为乔木植物,而桉树人工林和马尾松疏林都是以灌木植物占优势;不同森林群落类型的生活型构成都是以高位芽植物占绝对优势,但叁者高位芽植物占其植物种类数的比例相差不大;在叁种群落类型中,中型叶占主要地位,叶型谱的组成由次生常绿季雨林和桉树人工林的中型叶>小型叶>大型叶>微型叶变为马尾松疏林的小型叶>中型叶>微型叶>大型叶>鳞型叶。(5)与次生常绿季雨林相比,马尾松疏林的生物完整性属于不完整等级(Ⅳ级),桉树人工林的生物完整性属于基本完整等级(Ⅲ级);与马尾松疏林比较,桉树人工林的生物完整性为很完整(Ⅰ)。(6)不同森林群落结构复杂性和植物功能群结构的变化是环境条件和人为干扰综合影响的结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群落结构复杂性论文参考文献
[1].明安刚.连栽桉树人工林群落结构复杂性和土壤养分变化的研究[D].广西大学.2008
[2].杨媚.不同森林群落结构复杂性与植物功能群的研究[D].广西大学.2008
[3].金森.基于Huffman编码的群落结构复杂性[J].植物生态学报.2007
[4].董林水,张旭东,周金星,宋爱云.晋西土石山区森林次生演替过程中群落结构及复杂性[J].应用生态学报.2007
[5].金森.群落结构复杂性的测度方法研究进展[J].植物生态学报.2006
[6].杨贤国,陈常铭.稻田生物群落结构复杂性与稳定性的关系[C].青年生态学者论丛(二)昆虫生态学研究.1991
[7].李保军.植物群落结构的稳定性与复杂性[J].中国草业科学.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