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陕北榆林风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陕北榆林风沙区,防风固沙林体系,结构优化,研究
陕北榆林风沙论文文献综述
李隽涛[1](2016)在《陕北榆林风沙区防风固沙林体系结构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陕北榆林风沙区为例,对防风固沙林体系的结构优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低质林分改造及沙地的综合治理工作顺利开展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农技服务》期刊2016年01期)
高城雄[2](2008)在《陕北榆林长城沿线风沙区防风固沙林结构与效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景观生态学、系统工程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通过区域标准地调查与定位试验相结合、单项技术与综合配套技术措施相结合、定位对比观测与实验分析相结合,应用数学分析方法和计算机技术,系统地研究了陕北长城沿线榆林沙区防风固沙的结构配置及其生态效益,提出了适应不同立地类型的防护林合理结构类型和优化配置模式,为科学指导防沙治沙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对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有着重要的和现实的指导意义。研究的主要结论为:(1)榆林沙区立地条件可以划分为1带3区5类16种立地条件类型,适合这些立地条件生长,并可以大面积人工造林种植的乔灌草植物主要有樟子松、合作杨、花棒、踏郎、紫穗槐、柠条、沙柳、沙棘、沙蒿、沙打旺等10余种。(2)榆林沙区防风固沙林合理造林密度宜控制在3000~3500丛/hm~2左右为宜,使成林盖度保持在0.33~0.55左右。防风固沙林结构类型应采用乔灌草混交类型,建立立体防护结构,可以获得较好的防护效益。(3)榆林沙区灌木固沙林具有显着生态效能,可以降低风速,减少输沙量,增加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等养分,从而对改善该区生态环境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08-08-01)
谢燕,黄炎和,廖超英,高保山[3](2008)在《陕北榆林风沙区护岸林生态效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提高防风效能、减少水面蒸发、减少输沙量等为指标,对陕北榆林风沙区护岸林进行调查和观测,结果表明:陕北榆林风沙区护岸林具有降低风速、减少水面蒸发、减少输沙量、降低河岸冲刷等功能。紧密型林带其输沙量只有对照地的4.27%~5.04%;其防风效能在一倍树高处可达到25.93%~46.2%,在5倍树高处可达到18.76%~25.4%;其有叶期与无叶期防风效能差值只有4.32;4月份紧密型林带比对照地降低蒸发量22.6%~30.7%,5月份比对照地降低蒸发量31.4%~34.8%。所以紧密型林带对于河岸防护更为合适,其防护效果更好。(本文来源于《西北林学院学报》期刊2008年04期)
谢燕[4](2008)在《陕北榆林风沙区水域防护林结构配置与生态效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干旱少雨的陕北榆林风沙区,建立水域防护林体系,可以减少风沙危害,降低蒸发损失,保护水资源。本文按四种不同防护林结构类型(紧密型、稀疏型、疏透型、通风型)对陕北榆林风沙区叁种水域防护林(护岸林、水库池塘防护林、护渠林)进行研究,采用防风效能、输沙量、蒸发量、空气湿度、空气温度等作为生态效益观测指标,通过野外实地观测试验,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寻求适于各种水域防护林的、生态效益最好的结构配置类型。结果表明:(1)护岸林具有降低风速、减少水面蒸发、减少输沙量、降低河岸冲刷等功能。紧密型林带其输沙量只有对照地的4.27%-5.04%;其防风效能在一倍树高处可达到25.93%-46.2%,在五倍树高处可达到18.76%-25.4%;其有叶期与无叶期防风效能差值只有4.32;4月份紧密型林带比对照地降低蒸发量22.6%~30.7%,5月份比对照地降低蒸发量31.4%~34.8%。所以紧密型林带对于河岸防护更为合适,其防护效果更好。(2)水库池塘防护林,与农田防护林相连接部分,采用稀疏型林带其平均防风效能33.1%,平均降低蒸发量23.7%,4月份平均升高温度0.4℃,增加湿度3.4%,7月份平均降低温度0.3℃,增加湿度11%。,所以这种结构既能防护水库池塘,又能保护相连的农田;与防风固沙林结合连接部分和专门为水库池塘护岸设置的水库池塘防护林,采用乔灌草结合型林带比其他类型有更好的防护效果,但要有一定的带间距和带宽,带间距150-200米,带宽5-10米。(3)护渠林中,与公路结合连接部分,用两种护路林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疏透结构的杨树林防风效果较好,樟子松林带防风效果更好,所以与护渠林结合连接部分的护路林有条件的地方采用樟子松林带。其余部分采用乔灌草结合型林带或稀疏型林带。(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08-04-01)
王子玲,杨伟,石长春,高保山[5](2005)在《陕北榆林风沙区防风固沙林体系结构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群落为研究对象,在全面调查研究陕北榆林风沙区防风固沙林体系植被建设状况和历年经营情况的基础上,针对该区域复杂的地貌环境和立地条件,筛选提出了各种适合不同立地类型区的林种、树种结构优化配置模式,为低质林分改造和沙地综合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西北林学院学报》期刊2005年02期)
高保山,康文伟,麻保林,封斌,石长春[6](2005)在《陕北榆林风沙区防护林体系效益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全面调查研究榆林风沙区防护林体系基本特征、经营状况和社会经济状况的基础上,应用层次分析法对榆林风沙区防护林体系综合效益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榆林风沙区防护林体系经过10a的建设和发展,综合效益由1992年的较差(I4级)提高到了2002年的良好水平(I2级)。其中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由1992年的较差(I4级)提高到了2002年的良好水平(I2级)。只有社会效益变化极小,基本保持了中等水平。(本文来源于《西北林学院学报》期刊2005年02期)
符亚儒,高保山,封斌,麻保林[7](2005)在《陕北榆林风沙区防风固沙林体系结构配置与效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陕北榆林风沙区防风固沙林体系的配置结构、树种组成、防风固沙效益、改良土壤的作用以及对天然植被的影响等的调查、观测和分析,结果表明:其配置结构较为合理,生态效益较为显着。选择运用防风固沙林的防风效益和输沙量为指标,经逐步回归分析发现,输沙量与造林密度、近地表林木分枝数和草本植物盖度相关紧密,树高、冠(灌)幅对输沙量的贡献极小。对防风效益则相反,树高、冠(灌)幅则具有极显着的相关性。同时,降低风速与树高及近地表草本植物的盖度呈正相关;在防风固沙林与输沙量的相关因子中,以防风固沙林的密度和灌木分枝数、草本植物盖度的权重较大。混交型防风固沙林能显着改善沙地小气候,对土壤也具有明显的改良作用。(本文来源于《西北林学院学报》期刊2005年02期)
封斌,高保山,麻保林,符亚儒,杨伟[8](2005)在《陕北榆林风沙区农田防护林结构配置与效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选点调查与常规测定相结合的方法,对榆林风沙区农田防护林的林带结构配置特征、防护效益、树种选择以及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区域划分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榆林风沙区农田防护林体系具有显着降低风速和调节农田小气候的作用,能有效促进农业高产稳产;林带结构选择应以稀疏型为主,林带总平均疏透度控制在 30% ~50%,主林带间距以 150 ~200m为宜,副林带间距 200 ~300m为宜,林带树种选择应主要考虑生态适应性、防护性和经济效益,选择长效速生的杨树、常绿的樟子松、抗病虫性能好的新疆杨和经济效益好的梨、苹果、桑树等;同时还将榆林风沙区划分为 3个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的类型区,提出把农田同整个环境联系在一起,以农田为中心,把各种防风固沙和保护农田的单项措施整体考虑,综合应用,形成系统高效的综合防护林体系。通过对不同类型区的客观评价分析,提出了适合榆林风沙区不同地类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的 10种最佳结构配置模式。(本文来源于《西北林学院学报》期刊2005年01期)
侯仁之,袁樾方[9](1976)在《风沙威胁不可怕 “榆林叁迁”是谣传——从考古发现论证陕北榆林城的起源和地区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陕北榆林地区,正当毛乌素沙漠的南沿,经常受到风沙的危害。过去有所谓"榆林叁迁"的说法,意即榆林自建城以来,为了逃避风沙的威胁,已经叁次向南迁移城址。过去这一说法传播很广,并为一些中外地理学家所引用,做为我国西北部沙漠南移的证据。就是到了现在,也还有人未能分辨这一传说的真伪,客观上起了继续传播的作用。难道榆林城真的曾经向南不断迁移么?来自西北的风沙果真是不可抗拒的么?我国西北部沙漠不断向南侵袭的说法究竟有多少根据呢?面对这些问题,应该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弄清事实,揭示真相,以便更好地认识和改造自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本文来源于《文物》期刊1976年02期)
罗东兴[10](1954)在《陕北榆林靖边间的风沙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陕北榆林、靖边间的风沙问题,早已引人注意。流沙南侵的为害性相当大:榆林城址原来靠近长城,历史上曾经叁次南迁,有“榆城叁让”的俗语。榆林城西15公里的保宁堡,70年前还是一个相当热闹的集镇,因风沙侵袭,现在变得很冷落了。榆林城东20公里的长乐堡,在七、八年内,城内被沙埋去面积达2/3,西门的沙丘,高出城墙约3公尺馀。榆溪、无定两河汇口的鱼河堡,公元1852年(清咸丰二年)西门城墙因战争被毁,流沙由城的缺口侵袭,在最近100年间,(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1954年03期)
陕北榆林风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景观生态学、系统工程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通过区域标准地调查与定位试验相结合、单项技术与综合配套技术措施相结合、定位对比观测与实验分析相结合,应用数学分析方法和计算机技术,系统地研究了陕北长城沿线榆林沙区防风固沙的结构配置及其生态效益,提出了适应不同立地类型的防护林合理结构类型和优化配置模式,为科学指导防沙治沙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对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有着重要的和现实的指导意义。研究的主要结论为:(1)榆林沙区立地条件可以划分为1带3区5类16种立地条件类型,适合这些立地条件生长,并可以大面积人工造林种植的乔灌草植物主要有樟子松、合作杨、花棒、踏郎、紫穗槐、柠条、沙柳、沙棘、沙蒿、沙打旺等10余种。(2)榆林沙区防风固沙林合理造林密度宜控制在3000~3500丛/hm~2左右为宜,使成林盖度保持在0.33~0.55左右。防风固沙林结构类型应采用乔灌草混交类型,建立立体防护结构,可以获得较好的防护效益。(3)榆林沙区灌木固沙林具有显着生态效能,可以降低风速,减少输沙量,增加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等养分,从而对改善该区生态环境有重要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陕北榆林风沙论文参考文献
[1].李隽涛.陕北榆林风沙区防风固沙林体系结构优化研究[J].农技服务.2016
[2].高城雄.陕北榆林长城沿线风沙区防风固沙林结构与效益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3].谢燕,黄炎和,廖超英,高保山.陕北榆林风沙区护岸林生态效益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8
[4].谢燕.陕北榆林风沙区水域防护林结构配置与生态效益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8
[5].王子玲,杨伟,石长春,高保山.陕北榆林风沙区防风固沙林体系结构优化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5
[6].高保山,康文伟,麻保林,封斌,石长春.陕北榆林风沙区防护林体系效益评价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5
[7].符亚儒,高保山,封斌,麻保林.陕北榆林风沙区防风固沙林体系结构配置与效益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5
[8].封斌,高保山,麻保林,符亚儒,杨伟.陕北榆林风沙区农田防护林结构配置与效益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5
[9].侯仁之,袁樾方.风沙威胁不可怕“榆林叁迁”是谣传——从考古发现论证陕北榆林城的起源和地区开发[J].文物.1976
[10].罗东兴.陕北榆林靖边间的风沙问题[J].科学通报.1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