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证侯特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重症肺炎,相关性脓毒症,中医证候
证侯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胡玉珍[1](2018)在《重症肺炎相关性脓毒症患者临床特点及中医证侯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重症肺炎相关性脓毒症患者临床特点及中医证候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重症肺炎相关性脓毒症患者62例,根据患者预后情况分为生存组44例,死亡组18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及住院时间,同时比较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特征。结果生存组患者APACHEⅡ评分为(16.4±2.8)分,住院时间为(14.4±2.1)d,死亡组患者APACHEⅡ评分为(22.6±4.6)分,住院时间为(19.4±3.4)d;生存组患者APACHEⅡ评分低于死亡组(P<0.01),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生存组患者虚证27.27%,实证72.73%,死亡组患者虚证61.11%,实证38.89%;死亡组中虚证的比例远高于生存组(P<0.05)。结论重症肺炎相关性脓毒症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入院后应及时监察临床指标,同时中医证候与患者预后情况存在关系,虚证患者更容易死亡,在临床治疗中应加以注意。(本文来源于《白求恩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05期)
陈鹏辉,占永立[2](2018)在《IgA肾病伴足突融合的临床、病理及中医证侯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初步探讨IgAN伴足突融合的临床表现、肾脏病理特点及中医证候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广安门医院于2009年1月至2016年12月经肾活检确诊为Ig AN的患者243例,根据电镜下观察足突融合程度分为足突无明显病变组、伴足突融合组,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实验室资料、病理资料及中医四诊资料,分析Ig AN伴足突融合患者的临床表现、肾脏(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肾脏疾病专业委员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8-10-11)
陈鹏辉[3](2018)在《伴足突融合IgA肾病临床、病理及中医证侯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IgA肾病是肾小球系膜区以IgA为主的免疫复合物沉积,以肾小球系膜增生为基本组织学改变为特征的肾小球肾炎。IgA肾病是目前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及维持性血液透析的首位病因。该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表现为血尿,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蛋白尿、高血压和肾功能受损。研究发现,足突融合的程度与IgA肾病肾小球硬化、GFR下降加重一致。以足细胞为干预靶点,运用中药、中药有效成分及中药复方治疗IgA肾病在临床及动物实验研究中均取得一定的成果,而足细胞损伤IgA肾病中医证候特征的相关研究尚未见报导。因此,本研究拟采用回顾性单中心研究,初步探讨伴足突融合IgA肾病临床表现、肾脏病理特点及中医证候特征,以期深化IgA肾病的认识,并为中医微观辨证提供客观依据。目的初步探讨伴足突融合IgA肾病临床表现、肾脏病理特点及中医证候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广安门医院于2009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经肾活检确诊为IgAN的患者,根据电镜下观察足突融合程度分为足突无明显病变组、伴足突融合组,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实验室资料、病理资料及中医四诊资料,分析伴足细胞[gAN患者的临床表现、肾脏病理特点及中医证候分布特征。结果1 一般资料1.1入组情况本研究共纳入243例IgA肾病患者,足突无明显病变组患者147例(60.49%),伴足突融合组患者96例(39.51%)。1.2性别足突无明显病变组男性比例占55.10%,伴足突融合组男性比例占51.00%,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3肾活检年龄足突无明显病变组接受肾活检平均年龄为38.13±11.05岁,伴足突融合组平均年龄为36.89±12.85岁,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足突无明显病变组在21~40岁间接受肾活检所占比例为60.5%,伴足突融合组所占比例为56.3%,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4病程足突无明显病变组病程的中位水平12.0(2.0,36.0)月;伴足突融合组病程的中位水平为12.0(2.0,48.0)月,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5体重指数足突无明显病变组平均BMI为24.80±3.32 kg/m2,伴足突融合组平均BMI为24.89±4.04kg/m2,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6诱发因素足突无明显病变组诱发因素最常见的为呼吸道感染(18.4%);伴足突融合组诱发因素以呼吸道感染(19.8%)最为常见,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临床资料2.1首发临床表现足突无明显病变组常见的首发临床表现是乏力(18.4%)、水肿(17.0%)、肉眼血尿(14.3%)。伴足突融合组因常见的首发临床表现较为水肿(38.5%)、肉眼血尿(11.5%)、乏力(8.3%)。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2高血压分级足突无明显病变组肾穿时伴有高血压的患者所占比例是59.1%,伴足突融合组所占比例为71.9%,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3 24小时尿蛋白定量足突无明显病变组24h-UTP中位水平为1.04(0.57,1.83)g/24h;伴足突融合组24h-UTP中位水平为2.34(1.62,3.65)g/24h,两组之间比较统计学差异显着(P<0.01)。足突无明显病变组24h-UTP介于1~3.5 g/24h的患者占45.6%,24h-UTP≥3.5g/24h患者占5.4%;伴足突融合组24h-UTP介于1~3.5 g/24h的患者占61.5%,24h-UTP≥3.5g/24h患者占28.1%,两组之间比较统计学差异显着(P<0.01)。2.4血清白蛋白足突无明显病变组ALB中位水平为39.25(35.92,42.28)g/L;伴足突融合组ALB中位水平为35.95(30.35,40.53)g/L,两组之间比较统计学差异显着(P<0.01)。2.5肾功能及慢性肾脏病分期足突无明显病变组Scr中位水平为84.0(67.3,108.8)umol/l、BUN中位水平为5.30(4.32,6.88)mmol/l、平均 UA 为 373.74±104.84umol/l、eGFR 中位水平为 89.0(66.5,110.0)ml/min1.73m2;伴足突融合组 Scr 中位水平为 99.5(77.8,141.8)umol/l、BUN为 6.51(4.99,8.41)mmol/l、平均 UA 为 413.72± 106.45 umol/l、eGFR 中位水平为 74.0(51.0,104.0)ml/min1.73m2。两组之间 BUN、SCr、UA、eGFR 比较均为统计学差异显着(P<0.01)。足突无明显病变组CKD1-5期所占比例分别为53.7%、27.9%、17.7%、0.7%、0%;伴足突融合组CKD1-5期所占的比例分别为39.6%、26.0%、20.8%、9.4%、4.2%;两组之间比较统计学差异显着(P<0.01)。2.6血脂谱足突无明显病变组CHO中位水平为4.82(4.24,5.46)mmol/l,TG中位水平为1.70(1.21,2.57)mmol/l,HDL-C 中位水平为 1.17(0.98,1.38)mmol/l,LDL-C 中位水平为 2.93(2.46,3.35)mmol/l;伴足突融合组 CHO 中位水平为 5.40(4.27,6.59)mmol/l,TG 中位水平为 1.81(1.28,2.52)mmol/l,HDL-C 中位水平为 1.22(1.0,1.44)mmol/l,LDL-C中位水平为3.36(2.60,4.03)mmol/l。两组之间在CHO、LDL-C比较统计学差异显着(P<0.01);两组之间在TG、HDL-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7高倍镜下尿红细胞计数足突无明显病变组平均RBC-M为9.60±2.89/HP,伴足突融合组平均RBC-M为9.54±3.26/HP,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病理资料3.1肾脏病理分类两组均以局灶增生型为最常见的肾脏病理类型(65.3%vs65.6%);伴足突融合组有6.3%表现为新月体型,而在足突无明显病变组中未见,余病理类型分布水平两组无明显差异。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2牛津病理分级足突无明显病变组牛津分型M1、E1、S1、T1+2、C1+2的发生率分别为91.8%、12.2%、41.5%、53.1%、51%;伴足突融合组牛津分型M1、E1、S1、T1+2、C1+2的发生率分别为95.8%、25.0%、49.0%、71.9%、63.5%。两组间M、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C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P<0.05);T比较统计学差异显着(P<0.01)。3.3免疫荧光足突无明显病变组最常见的3种免疫复合物类型是IgA+IgM+C3(40.4%),IgA+C3(35.6%),IgA(10.3%);伴足突融合组最常见的3种免疫复合物类型是IgA+IgM+C3(41.9%),IgA+C3(25.8%),IgA+IgM+IgG+C3(12.9%)。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中医证候4.1中医症状频率分布最常见的10个中医症状有乏力、腰膝酸软、颜面浮肿、四肢水肿、自汗盗汗、五心烦热、面色萎黄、易感冒、咽喉肿痛、头晕耳鸣。4.2中医主证足突无明显病变组最常见3个中医主证包括气阴两虚证(38.1%)、肝肾阴虚证(23.1%)、肺脾气虚证(20.4%);伴足突融合组为气阴两虚证(39.6%)、肺脾气虚证(29.2%)、肝肾阴虚证(19.8%)。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3中医兼证64例患者未合并任何兼证。两组患者最常见的兼证均为血瘀证。足突无明显病变组痰湿证所占比例明显低于伴足突融合组(8.2%vs 16.7%),在湿热证方面高于伴足突融合组(23.1%vs 13.5%),余兼证构成比无明显差异。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伴足突融合IgA肾病蛋白尿较多、肾功能较差,常伴有血脂异常。2、伴足突融合IgA肾病牛津分型E、T、C的发生率较高;间接提示足突融合可能是IgA肾病预后不良的的病理预测因素之一。3、伴足突融合IgA肾病最常见的中医证型是气阴两虚证;最常见的兼证是血瘀。(本文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18-05-01)
木其尔,江泳,石怡,陈伟[4](2017)在《重症肺炎相关性脓毒症患者临床特点及中医证侯特征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观察ICU重症肺炎相关性脓毒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及中医证候特征,探索重症肺炎相关性脓毒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回顾性研究方法,收录重症肺炎相关性脓毒症患者共113例,记录入院时一般资料、中医虚实证型、APACHEⅡ评分、检验外周血T淋巴细胞分型CD3+、CD4+、CD8+百分比。记录住院总天数和治疗结局。结果:纳入的113例患者中生存组81例,死亡组32例,总病死率28.32%。两组在住院天数、APACHEⅡ评分、CD3+百分比、CD4+百分比、CD8+百分比、CD4+/CD8+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较生存组住院天数长,APACHE II评分高(P<0.05);生存组CD3+(%)、CD4+(%)、CD4+/CD8+高于死亡组(P<0.05);生存组CD8+(%)低于死亡组(P<0.05)。虚证组死亡率高于实证组,P<0.05。APACHE II评分、住院天数、虚证、CD3+(%)与脓毒症患者死亡结局相关。结论:重症肺炎相关性脓毒症死亡率高,入院之初临床相关指标评价对疾病预后有一定预测作用;中医证候与病情轻重有一定的相关性,虚证患者死亡率更高。(本文来源于《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期刊2017年04期)
刘桂兰,李淑英,赵铬宇[5](2013)在《外阴白色病变患者中医证侯分布特征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1一般资料对2003-01~2011-12就诊于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及哈医大一、二院、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哈尔滨242医院的231例中国汉族女性外阴白色病变患者进行随机调查,年龄11~69岁,患者对调查知情、同意。西医诊断标准:根据《妇产科学》相关内容。中医辨证分型标(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药科技》期刊2013年02期)
李芹,敖雯,高虹,林世光,刘宝蓉[6](2012)在《210例手足口病普通型临床特征及中医证侯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手足口病普通型患者的证候学特点,阐述其病因病机,总结出符合临床实际的辨证模式。方法以卫生部手足口病的诊断标准,采集手足口病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手足口病的中医学基本病因性质是热毒挟湿,以热毒为主。结论 手足口病中医证候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本文来源于《陕西中医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6期)
王雪佼[7](2012)在《轻度认知损害患者中医证侯特征及其与画钟试验得分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画钟试验(CDT)在轻度认知损害(MCI)患者神经心理测评中的作用、MCI的中医证候特征,以及CDT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方法:对来源于2011年4月至2011年9月在东直门医院老年病科就诊患者及社区志愿者共486名,进行进行神经心理学测评和中医证候辨别,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分为3组: NC组(CDR=0)、MCI组(CDR=0.5)、轻度AD组(CDR=1)。应用SPSS18.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分析。结果:1.CDT在MCI诊断中的作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曲线)分析CDT诊断MCI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显示曲线下面积为0.503,当选定CDT的分界值为3.5时,其敏感度为79.7%,特异度为10.7%。CDT总分组间比较:NC组(3.96±0.25)>MCI组(3.75±0.55)>轻度AD组(2.41±1.34,P=0.000),叁组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比较CDT与其他证候间的关系:CDT与MMSE呈正相关(r=0.640,P<0.01),与ADL呈负相关(r=-0.651,P<0.01)。CDT的影响因素:CDT得分与年龄呈负相关(-0.178,P<0.01),与教育程度呈正相关(0.245,P<0.01)。2.MCI患者执行功能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MCI组各证候出现的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瘀阻脑络(37.34%)、肾精亏虚(34.18%)、痰浊蒙窍(33.54%)、阴虚阳亢(25.95%)、气血不足(6.96%)、热毒内伤(1.9%)、腑滞浊留(1.9%)。组间比较:痰浊蒙窍出现的频率轻度AD组(47.4%)高于MCI组(33.5%,P=0.039),MCI组高于NC组(11.6%,P=0.000);瘀阻脑络出现频率MCI组(37.7%)高于NC组(23.6%,P=0.003)。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痰浊蒙窍和瘀阻脑络是MCI发病的危险因素,痰浊蒙窍是MCI向轻度AD转化的危险因素。3、CDT得分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CDT得分与各证候间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痰浊蒙窍与CDT得分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0.214(P=0.000)。比较执行功能正常及异常的证候分布,结果:痰浊蒙窍出现频率CDT=4时(21.0%)低于CDT≤3时(38.9%,P=0.000)。用Logistic回归分析各证候对执行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痰浊蒙窍是执行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B=0.126,P=0.000)。结论:1.CDT对MCI诊断的特异度和敏感度低,不适合单独应用于MCI的筛查。其与MMSE、ADL显着相关,并且受教育程度影响较小,可与MMSE、 ADL联合用于MCI的筛查以及MCI患者认知功能的评价。2.MCI的常见证候是:瘀阻脑络、肾精亏虚、痰浊蒙窍。痰浊蒙窍和瘀阻脑络证是MCI主要证候特征,其中痰浊蒙窍证存在可能与MCI的发生和进一步发展为轻度AD有关。3.CDT得分与痰浊蒙窍证负相关。痰浊蒙窍证的存在可能与执行功能障碍的发生有关。(本文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12-05-01)
谢和平[8](2012)在《HBV感染免疫耐受期中医证侯及自然病史中肝组织病理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慢性HBV携带者的命名、分类及其与自然病史的关系研究背景全球约有3.5-4.2亿慢性HBV感染者,其中大部分为非活动状态携带者。但文献报道的HBV携带者定义纷繁不一,且常将处于自然病史不同分期的感染者以相同的携带者名称命名,给临床研究带来诸多不利甚至是制约临床研究水平的因素之一。研究目的寻找能体现与自然病史关系及病毒变异,且不同携带者名称专指自然病史特定一期的非活动状态感染者的HBV携带者命名及分类,以期在HBV携带者的中医防治研究中更好的体现其恒动观及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精髓,同时更有利于为不同的携带者制定相对应的管理措施。研究方法采用文献综述方法探寻HBV携带者的定义、命名、分类并阐述其与自然病史的关系。结果借鉴目前(chronic hepatitis B,CHB)的命名方式。综合考虑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aminotransferase,ALT)、HBV标记物(HbeAg和HbsAg阳性或阴性)、HBVDNA水平及HBV变异(前C区及S基因)等因素将HBV携带者分为分为以下6类等因素,将HBV携带者分为分为以下6类:①e抗原(hepatitisB e antigen,HBeAg)阳性携带者,②HbeAg阴性携带者(前C区变异),③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阳性携带者,④HbsAg阴性HbeAg阳性携带者(S基因变异),⑤HbsAg阴性HbeAg阴性携带者(同时存在前C区及S基因变异),⑥HbsAg阴性HBVDNA阴性携带者(S区变异)。以上6类携带者均处于非活动状态,其中①②④⑤处于免疫耐受期,③⑥则属低非复制期。此外,还阐述了HBV携带者与慢性乙型肝炎的鉴别。意义该分类方法能较为全面的涵盖免疫耐受期期与低(非)复制期的目前西医学认为无须抗病毒治疗的各种HBV携带者情况,每类携带者均专指处于存在或不存在相关HBV位区变异的免疫耐受期或低(非)复制期,因此且其内涵及外延准确,无相互交错情况。显然,这样的分类方法不但有助于为其制定特定的管理措施,也更有利于西医学临床研究及相关文献的分析评价,同时也更符合中医的辨病及辨证原则。第二部分HBV感染免疫耐受期(HBeAg阳性携带者)中医证侯规律研究背景含我国在内的亚太地区慢性HBV感染者中,处于自然病史免疫耐受期的人数最多(相当于我国2010指南中的慢性HBV携带者),该部分感染者不但因其高病毒血症成为主要传染源,且其远期预后不良。因此,如果要消灭HBV感染,免疫耐受期感染者的管理尤其重要。但针对免疫耐受期HBV感染者特有的中医证侯规律研究极少。研究目的探析免疫耐受期HBV携带者的证候规律,从中医“证”的角度求证免疫耐受期感染者是否须要治疗,该如何治疗。研究方法采取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185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分别进行细分及概括辨证分型。结果细分辨证分型显示无证可辨型27例(15%),单一证型为94例(50%),复合证型64例(35%)。概括5种辨证分型显示其出现频次依次为脾肾亏虚>肝气郁结>湿热内蕴>肝肾亏虚>瘀血阻络。病位主要涉及肝胆脾胃肾,病理因素以气郁、气虚、阳虚等为主,兼有湿热、瘀血等,病性虚证多于实证。结论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大多数有证可辨,且中医证侯分布与慢性乙型肝炎有所不同:脾肾亏虚及肝气郁结较多,而湿热证较少。通过补益脾肾及疏肝理气等治法可能有助于打破免疫耐受状态甚至改善HBV感染自然病程。第叁部分HBeAg阳性HBV携带者中医证型与HBVDNA关系研究背景HBV DNA水平不但是预测肝炎发作和评价抗病毒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也是预测肝硬化及HCC发生的重要预测因素。不同中医证型的免疫耐受期HBV感染者HBVDNA水平是否存在差异尚不清楚。研究目的探究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的中医证型及病性与HBVDNA的关系。研究方法将185例HBeAg阳性慢性HBV携带者中医证型概括为单一证型(肝气郁结,肝肾亏虚,脾肾亏虚,湿热内蕴,瘀血阻络),复合证型,无证可辨型。病性划分为实证,虚证及虚实夹杂证。同时检测其血清HBVDNA水平,并分析其与中医证型及病性的关系。结果无证可辨型、单一证型及复合证型之间HBVDNA无统计学差异(F=0.910, P=0.404)。单一证型之内的不同证型之间HBVDNA亦无统计学差异(χ~2=4.672,P=0.323)。不同病性之间HBVDNA无统计学差异(F=0.631, P=0.596)。结论HBVDNA不宜作为HBeAg阳性慢性HBV携带者中医证侯的微观辨证指标。第四部分HBV感染自然病史中的肝组织病理学特征及BU评估非活动状态的价值研究背景不同文献报道免疫耐受期肝组织病理损伤程度差异较大,尚无将自然病史4个连续性分期的患者同时纳入的HBV感染者肝组织病理学研究。无肝组织病理检查支持的HBV感染非活动状态的评估(免疫耐受期及低非复制期)是否准确尚不知道。目的了解自然病史不同分期的肝组织病理特征及其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评估BU对HBV感染非活动状态判断的意义。方法将选自2005-2011年中山大学附属第叁医院中医科慢性HBV感染者307例依据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HbeAg状态,HBVDNA水平及超声结果(简称BU评估)划分为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低非复制期,再活动期及代偿期肝硬化。所有病例接受肝穿刺活检术进行肝组织病理HAI诊断(G0-4,S0-4),分析不同分期患者的临床与组织病理学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并分析BU评估的自然病史分期(非活动状态)与病理学诊断的“真非活动状态”之间的一致性。结果①同属评估非活动状态的ITP与LRP感染者肝组织病理炎症(G)及纤维化(S)改变较轻微,且无统计学差异(P>0.05)。同属评估活动状态的ICP与RAP感染者之间肝组织病理改变(含G及S)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均较评估非活动状态的ITP与LRP肝组织病理学改变严重(P<0.01)。②87例ITP感染者中1ULN≤ALT<2ULN者炎症G改变重于ALT <1ULN的患者(P=0.039),S无统计学差异(P=0.059)。相反AST≥30U/L(1.75ULN)者肝组织炎症(P=0.009)及纤维化(P=0.024)改变均较AST<30U/L(1.75ULN)者有统计学差异。③评估的为非活动状态的患者亦存在显着肝组织损伤:免疫耐受期患者G≥2的比率是52.9%,S≥2的比率为32.2%;低非复制期患者G≥2的比率是50%,S≥2的比率为38.9%。即从肝组织炎症角度看,评估的ITP及LRP感染者分别有52.9%及50.0%的感染者处于伪非活动状态;从肝组织纤维化角度看,评估的ITP及LRP感染者分别有32.2%及38.9%的感染者处于伪非活动状态。④不考虑自然病史分期情况下,肝组织损伤与年龄,ALT,AST水平呈正相关,与性别,HBVDNA水平及HBeAg状态无关。脾脏肿大者肝组织损伤更严重。⑤免疫耐受期感染者肝组织损伤与ALT,AST水平呈正相关,无HBVDNA水平无关。⑥辨证为BSBC,IDHR,LQD等证病例的肝组织病理学较LKD, SKD证型者更为严重。⑦BU评估87例免疫耐受期的肝脏组织病理学炎症诊断的符合率为47%,纤维化诊断的符合率为68%。评估的低非复制期二者的符合率分别是50%和61%。⑧超声检查对早期肝硬化诊断的灵敏度是16.7%,特异性是92.5%;阴性预测价值87.5%,阳性预测价值29.9%。⑨BU评估对“真非活动状态(G)”诊断的灵敏度是72.3%,特异性是65.7%;阴性预测价值84.3%,阳性预测价值48.2%。BU评估对“真非活动状态(S)”诊断的灵敏度是63.4%,特异性是69.8%;阴性预测价值68.1%,阳性预测价值64.5%。结论①年龄更大,ALT或AST升高,超声诊断提示脾脏肿大等提示肝组织病理改变程度更严重。HBV DNA水平不能反应肝脏损伤程度。②免疫耐受期HBV感染者,AST水平可能是较ALT更好的肝组织损伤预测因素。③BU评估仅能作为判断真非活动状态的基础方法。但如果要更精确判断慢性HBV感染者的真实状态,应尽可能行肝组织活检术,尤其是男性患者,年龄更大,中医证型为瘀血阻络,超声提示存在脾脏肿大时更应行肝穿刺活检术,注意早期肝硬化的可能。④超声检查较难发现早期肝硬化,其诊断更加有赖于肝肝穿活检术。⑤无肝组织病理学支持的非活动状态判断准确性较差,肝穿刺仍应为判断慢性HBV感染是否处于真非活动状态及疾病阶段的首要标准。(本文来源于《中山大学》期刊2012-04-18)
江晓波[9](2012)在《98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中医证侯规律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主动脉夹层(AD)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血管疾病,其起病急骤、进展快速、病情凶险,死亡率极高。主动脉夹层年自然发病率约0.5-3.2/10万人口。因各地医疗环境及诊治水平的差异,各地文献报道稍有不同。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检查技术的发展,主动脉夹层的检出率有所提高,其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主动脉夹层的死亡率非常高,有文献报道该病在开始的24h内每小时死亡率为1%-2%,37%-50%在发病2d内死亡,发病1周内死亡率高达60%-一70%,另约有3%的病例发生猝死。主动脉夹层在病因学上一致的观点是与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吸烟及早发的家族冠心病史等密切相关,其发病机制不详,有多种机制参与发病。主动脉夹层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不外乎手术、介入和内科保守治疗,内科治疗适用于所有患者,对所有AD患者都能获益,但对于较重的病例的预后不良,疗效不理想,介入治疗对于具备适应症的患者疗效及预后较好,但并不适用于所有患者,外科治疗对于具备一定条件的重症患者可一定程度挽救生命,减少死亡率,但总体疗效较差,预后不理想;因此种种,综合治疗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越来越倍受临床医生的重视,中医药治疗是以后参与防治主动脉疾病的趋势,中医药学对主动脉夹层的中医病名、证侯分型、治疗方案的研究尚未见有完整的报道,探讨主动脉夹层的中医证候规律,进而提出针对性防治措施,对AD进行早期干预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目的通过对98例AD患者的回顾性分析,调查主动脉夹层的中医证候特征及现代医学的危险因素、临床发病特点等,为发现高危人群、对疾病早期诊断等提供依据,为中医药防治主动脉夹层奠定理论基础。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经影像学明确诊断为主动脉夹层的患者98例,记录入选病人的诊断分型、临床合并情况、主要临床表现及中医辨证分型等资料,数据录入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17.0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基本情况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计量资料的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的方法,计数资料的数据采用频数表示,组间数据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死亡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初步探讨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中医证侯特征、高危因素、发病特点及与各证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1.总体情况:98例研究对象中合并高血压者最常见,占69.39%,其次是动脉硬化(59.18%)、吸烟史(57.14%)、高脂血症(41.84%)和糖尿病(38.78%)等,临床表现以疼痛最常见,占100%,其次是出现血管杂音、肾脏症状(血尿、蛋白尿等)和休克等,疼痛的部位最常见的是胸部、腹部,疼痛性质以剧烈、持续不解和刀割样/撕裂样为主。2.主诉情况:主诉为疼痛者85例(86.74%)、晕厥和或意识障碍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者6例、休克者3例、肢体疼痛伴麻木者3例,有1例为反复头晕。3.诊断与误诊情况:确诊或疑诊夹层者85例(占86.73%),首诊误诊者13例(占13.27%),其中误诊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6例,急腹症3例,急性脑血管意外2例,肺栓塞1例,肾结石1例。患者就诊时间最少半天,最多30天,平均3.45天,确诊所需时间最短2小时,最长70小时,平均14.3小时。4.确诊方式:应用CT检查确诊主动脉夹层的情况最常见,占93.88%,确诊率最高的是CTA、MRA、DSA,均为100%,其次是CT平扫和彩超。5.治疗及预后情况:入院后接受的治疗方式方面,保守治疗者最常见,共55例(56.12%),介入治疗者31例(31.63%),外科治疗者12例(占12.25%)。在院期间总死亡25例(25.51%),存活73例(74.49%),对各项指标与死亡率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提示性别、年龄、主诉疼痛发生率、就诊时间、确诊时间、临床合并情况与死亡率之间不存在明确的相关性;而Stanford分型、入院时血压心率、出现心脏压塞、出现晕厥和或意识障碍等中枢症状、治疗方式与死亡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6.证侯特征:主动脉夹层中气虚痰瘀证最为常见,占57.1%,其次是痰瘀互结证(16.3%),依次为气虚血瘀证(13.3%)、气阴两虚痰瘀互结证(10.2%)、湿热瘀阻证(3.1%)。基本证素中血瘀证和痰证最常见,分别占100%和83.67%,其次是气虚(70.41%)、气阴两虚(10.20%)和湿热(3.06%),对各中医证型组进行性别、年龄、入院时血压心率、临床合并情况、发病特点各项及死亡率分别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主动脉夹层的中医证型主要包括气虚痰瘀、痰瘀互结、气虚血瘀、气阴两虚痰瘀互结、湿热瘀阻5种证型,其中以气虚痰瘀为最常见。其主要证素是血瘀、痰、气虚、气阴两虚和湿热;瘀、痰为本病的核心病机,气虚与本病发病密切相关。2.主动脉夹层Stanford分型中A型较B型多见;De-Bakey分型中,I型最为常见,III型次之,II型相对少见。确诊主动脉夹层的最常见方法是CT检查,其次是彩超和MR,确诊该病所需检查手段的平均种数为1.46种。高血压、动脉硬化、大量吸烟史、高血糖、高血脂是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主要高危因素,其中高血压的影响最为明显。主动脉夹层患者主要(首要)临床表现为剧烈、持久的胸背痛、腹痛,呈刀割样/撕裂样为主。Stanford分型不同的患者临床表现存在差异:疼痛部位上,A型患者以前胸痛、胸背痛、胸腰腹痛为主,而B型患者主要以腹部痛和腰背痛为主,疼痛性质上,A型患者出现剧烈疼痛更为常见,刀割样/撕裂样疼痛发生在A型患者中更为常见,而胀痛发生在B型患者中较多,其他方面,上肢血压不对称、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返流体征、胸腔积液和心包积液等症状主要出现在A型患者,而下肢血压不对称更多出现在B型患者。3.主动脉夹层在院总死亡率为25.51%,影响患者转归的因素主要有Stanford分型、入院时血压心率、出现心脏压塞、出现晕厥和或意识障碍等中枢症状及治疗方式。主动脉夹层患者接受保守治疗最常见,其次是介入治疗和外科治疗。(本文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期刊2012-04-01)
白玉盛,杜晓军,秦兰,刘伟,吴玉霞[10](2011)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医证侯特征研究的临床意义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CITP激素治疗前后中医证侯特征对激素治疗疗效预测和评价的价值。方法:我们对113例CITP患者糖皮质激素治疗前后证侯特征的总结和分析。结果:激素治疗前的中医证型以气虚不摄、气阴两虚为主,其出现的频数排序为:气虚不摄(40/1 13)>气阴两虚(26/1 13)>阴虚火旺(14/1 13)>脾肾两虚(11/113)>血热妄行(10/113)。激素治疗后的CITP患者证型分布进行总结分析,发现患者的证型以阴虚火旺、气阴两虚、气(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第十叁届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暨“血栓栓塞性疾病(血栓与止血)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摘要汇编及学习班讲义》期刊2011-08-11)
证侯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初步探讨IgAN伴足突融合的临床表现、肾脏病理特点及中医证候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广安门医院于2009年1月至2016年12月经肾活检确诊为Ig AN的患者243例,根据电镜下观察足突融合程度分为足突无明显病变组、伴足突融合组,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实验室资料、病理资料及中医四诊资料,分析Ig AN伴足突融合患者的临床表现、肾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证侯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1].胡玉珍.重症肺炎相关性脓毒症患者临床特点及中医证侯特征分析[J].白求恩医学杂志.2018
[2].陈鹏辉,占永立.IgA肾病伴足突融合的临床、病理及中医证侯特征研究[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肾脏疾病专业委员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2018
[3].陈鹏辉.伴足突融合IgA肾病临床、病理及中医证侯特征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8
[4].木其尔,江泳,石怡,陈伟.重症肺炎相关性脓毒症患者临床特点及中医证侯特征的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7
[5].刘桂兰,李淑英,赵铬宇.外阴白色病变患者中医证侯分布特征调查[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3
[6].李芹,敖雯,高虹,林世光,刘宝蓉.210例手足口病普通型临床特征及中医证侯分析[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2
[7].王雪佼.轻度认知损害患者中医证侯特征及其与画钟试验得分的相关性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
[8].谢和平.HBV感染免疫耐受期中医证侯及自然病史中肝组织病理特征[D].中山大学.2012
[9].江晓波.98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中医证侯规律初探[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
[10].白玉盛,杜晓军,秦兰,刘伟,吴玉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医证侯特征研究的临床意义探讨[C].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第十叁届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暨“血栓栓塞性疾病(血栓与止血)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摘要汇编及学习班讲义.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