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重协奏曲论文-卜立妮

二重协奏曲论文-卜立妮

导读:本文包含了二重协奏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李博禅,琵琶协奏曲,晚秋,钢琴伴奏

二重协奏曲论文文献综述

卜立妮[1](2019)在《李博禅琵琶协奏曲《晚秋》钢琴声部的创作特点与二重协作中的演奏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琵琶,弹拨乐器首座,被称为“民乐之王”,是十分重要的民族乐器,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发音清脆、明亮、富有穿透力和颗粒性,表现力极其丰富。琵琶协奏曲是“古为今用,西为中用”的一种创作形式,极大推动了琵琶音乐的发展,为琵琶这件古老的民族乐器走向世界做出了贡献。钢琴作为“乐器之王”,为西洋乐器伴奏已有几百年的历史,而为民族器乐伴奏却只有短短几十年的时间,民族器乐无论是在演奏技法还是音乐风格上都与西洋乐器有着本质的区别,所以,钢琴为西洋器乐伴奏的那一套理论并不完全适应为中国民族器乐伴奏,民族器乐艺术指导学科的建设还有很长的一段探索过程。本文以我国青年作曲家李博禅创作的琵琶协奏曲《晚秋》为研究对象,从钢琴声部的写作与演奏切入,对作品钢琴协奏声部的创作特点、演奏技术及与琵琶声部的协作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剖析。文章通过个案研究,专门探讨了作为西洋乐器的钢琴与中国民族乐器的琵琶在协作演奏方面的技术性问题,对《晚秋》这部作品在演奏上提出了一些建议,也为民族器乐艺术指导学科的建设做出了一些有益探索。(本文来源于《武汉音乐学院》期刊2019-04-15)

陈星源,袁帆,刘洋[2](2017)在《鲁托斯拉夫斯基晚期音乐的“转型”与“突破”——关于《二重协奏曲》复调技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维托尔德·鲁托斯拉夫斯基(Witold Lutoslawski 1913—1994)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被人们所熟知,是当时最具影响力的作曲家之一。其运用特殊的记谱方式、独特的思维理念,创作出了诸多个性鲜明的作品,成为了现代音乐创作领域中一位举世闻名的作曲家。同时,在成熟时期与晚期音乐风格中所使用的"有控制偶然对位"的技法,使音乐中的有控制与偶然部分得以适当的结合,将音乐整体的逻辑性得到充分体现。《二重协奏曲》是鲁托斯拉夫斯基晚期音乐风格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部作品,也是晚期过渡的标志性作品之一。(本文来源于《艺术研究》期刊2017年01期)

陈星源[3](2015)在《论鲁托斯拉夫斯基晚期音乐的“转型”与“突破”》一文中研究指出维托尔德·鲁托斯拉夫斯基(Witold Lutoslawski 1913—1994)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被人们所熟知,是当时最具影响力的作曲家之一。其运用特殊的记谱方式、独特的思维理念,创作出了诸多个性鲜明的作品,成为了现代音乐创作领域中一位举世闻名的作曲家。同时,在成熟时期与晚期音乐风格中所使用的“有控制偶然对位”的技法,使音乐中的有控制与偶然部分得以适当的结合,将音乐整体的逻辑性得到充分体现。从鲁托斯拉夫斯基一贯的音乐主张来看,他每个时期都追求着音乐风格上的创新,将自己独特的音乐语言与特有的创作方式相结合是其一直以来的做法。因此,本文旨在对鲁托斯拉夫斯基晚期音乐风格的突破与转型及其同时期作品《二重协奏曲》的复调技法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并结合往期风格加以比较,最终实现对鲁托斯拉夫斯基晚期音乐风格中技法的转型、体裁的突破、复调对位的处理方式、和声语言、音色音高的使用情况等方面进行归纳与总结。《二重协奏曲》是鲁托斯拉夫斯基晚期音乐风格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部作品,也是晚期过渡的标志性作品之一。此外,鲁托斯拉夫斯基在协奏曲体裁中首次采用“二重”(双重)形式进行创作,具备了一定的创新性。所以,其中不仅体现出晚期风格的重要特征,而且,又从“二重性”体现了复调因素。本文框架分为叁个大点,第一大点主要针对鲁托斯拉夫斯基的生平及其创作时期的相关历史环境进行阐述。第二大点主要概述晚期作品中的“转型”与“突破”。第叁大点以《二重协奏曲》中的结构特征与复调技法做为研究对象,结合作品对其复调特征进及其内部结构行具体分析。(本文来源于《武汉音乐学院》期刊2015-04-17)

纪欢格[4](2012)在《古老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对应——秦文琛二重协奏曲《迭响》中的现代管弦乐配器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二十世纪以来,管弦乐队在音响组合上越来越多样化、细腻化,声部也越来越个性化。最大限度发挥乐器演奏法的可能性,寻求全新音色丰富音乐表现力,是当代众多作曲家共同追求的目标。秦文琛作为中国年轻一代中最重要的作曲家,非常善于挖掘各种乐器音色,他的二重协奏曲《迭响》的现代管弦乐配器具有搭配精准、思路开阔的特点,其色谱般细腻渐变的音色复杂而有条理,不拘泥于某些模式又能将声音与想表达的内容紧密结合,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本文来源于《北方音乐》期刊2012年04期)

蔡斌[5](2011)在《巴赫及其《d小调二重协奏曲》的演奏》一文中研究指出巴赫的创作包罗万象,涉及除歌剧外的一切音乐体裁,他的特点是将复调织体与丰富的和声织体紧密结合起来。虽然巴赫的作品中声乐占有很大比例,与此同时,他也是一位出色的器乐作曲家。本文着重介绍的是巴赫所创作的《d小调小提琴二重协奏曲》。协奏曲是巴洛克时期器乐合奏乐中产生的一种大型合奏的新体裁,它也是18世纪最重要的体裁。其意义在于可用音乐体现巴洛克时代开始注意的对比、竞争的原则。协奏曲这一体裁中有一个分类为"大协奏曲",是以一组独奏乐器(一般是两把小提琴或两把小提琴加一把大提琴)与整个乐队相竞奏。在古典乐派时期,使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独奏乐器的协奏曲并不少见,这类乐曲有时也叫做"合奏协奏曲"。巴赫所创作的《d小调小提琴二重协奏曲》创新在于:用以进行"竞奏"的并不在于独奏乐器与协奏乐队之间,而是以两个独奏小提琴之间的竞奏为重点,乐队部分仅起着一种和声伴奏的作用,完美地发挥了两件独奏乐器的歌唱性和表情性。《d小调小提琴二重协奏曲》堪称合奏协奏曲的经典之作。(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1年08期)

张义明[6](2010)在《勃拉姆斯《a小调大提琴、小提琴二重协奏曲》op.102演奏析要》一文中研究指出《勃拉姆斯a小调大提琴、小提琴二重协奏曲》是勃拉姆斯晚期创作的作品,作于1887年,被称为"具有独奏声部的交响乐"。对这部作品的结构及演奏作详细的分析,其目的是想进一步阐明演奏是再创造的过程这一表演艺术规律的重要性。(本文来源于《音乐探索》期刊2010年02期)

蔡斌[7](2008)在《巴赫及其《d小调二重协奏曲》的演奏》一文中研究指出西方音乐史上一般将1600——1750年划为巴洛克时期。巴洛克时期正是欧洲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时期,其早期与文艺复兴相接,后期同古典主义相连。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情绪较为单一,节奏一般自始至终保持基本一致,旋律带有持续性和开放性的特点,音乐的织体以复调为主,通奏低音(又称数字低音)是它的重要特点之一。因通奏低音流行了一百余年之久,所以有人称巴洛克时期为通奏低音时代。巴洛克时期不仅音乐风格比以前更加丰富,音乐体裁也更加多样化。除了声乐方面歌剧、康塔塔、清唱剧的诞生外,器乐音乐的独立与发展也是一个重要现象。17世纪,器乐音乐已经获得与声乐音乐同等重要的地位了。并在后期巴洛克更为迅速发展。巴洛克全盛时期最重要的代表人物除维瓦尔第外,就要属巴赫和亨德尔。由于他们杰出的成就,使巴洛克音乐达到了高峰。音乐史也以他们先后的逝世作为巴洛克时期的终结。这里,我想重点讲述一下被尊为“近代音乐之父”的巴赫的生平和音乐创作。巴赫的创作包罗万象,涉及除歌剧外的一切音乐体裁,他的特点是将复调织体与丰富的和声织体紧密结合起来。虽然巴赫的作品中声乐占有很大比例,但是与此同时他也是一位出色的器乐作曲家。本文着重介绍的是巴赫所创作的《d小调小提琴二重协奏曲》。协奏曲是巴洛克时期器乐合奏乐中产生的一种大型合奏的新体裁,它也是18世纪最重要的体裁。其意义在于可用音乐体现巴洛克时代开始注意的对比、竞争的原则。协奏曲这一体裁中有一个分类为“大协奏曲”,是以一组独奏乐器(一般是两把小提琴或两把小提琴加一把大提琴)与整个乐队相竞奏。在古典乐派时期,使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独奏乐器的协奏曲并不少见,这类乐曲有时也叫做“合奏协奏曲”。巴赫所创作的《d小调小提琴二重协奏曲》创新在于:用以进行“竞奏”的并不在于独奏乐器与协奏乐队之间,而是以两个独奏小提琴之间的竞奏为重点,乐队部分仅起着一种和声伴奏的作用,完美地发挥了两件独奏乐器的歌唱性和表情性。《d小调小提琴二重协奏曲》堪称合奏协奏曲的经典之作。(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08-10-01)

沈琤[8](1996)在《巴赫的《d小调小提琴二重协奏曲》》一文中研究指出音乐之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05)一生的创作涉及除歌剧外的一切音乐体裁,虽然声乐作品占有很大比例,而实际上他的器乐作品是留传下来(本文来源于《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及表演版)》期刊1996年04期)

二重协奏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维托尔德·鲁托斯拉夫斯基(Witold Lutoslawski 1913—1994)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被人们所熟知,是当时最具影响力的作曲家之一。其运用特殊的记谱方式、独特的思维理念,创作出了诸多个性鲜明的作品,成为了现代音乐创作领域中一位举世闻名的作曲家。同时,在成熟时期与晚期音乐风格中所使用的"有控制偶然对位"的技法,使音乐中的有控制与偶然部分得以适当的结合,将音乐整体的逻辑性得到充分体现。《二重协奏曲》是鲁托斯拉夫斯基晚期音乐风格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部作品,也是晚期过渡的标志性作品之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二重协奏曲论文参考文献

[1].卜立妮.李博禅琵琶协奏曲《晚秋》钢琴声部的创作特点与二重协作中的演奏探究[D].武汉音乐学院.2019

[2].陈星源,袁帆,刘洋.鲁托斯拉夫斯基晚期音乐的“转型”与“突破”——关于《二重协奏曲》复调技法研究[J].艺术研究.2017

[3].陈星源.论鲁托斯拉夫斯基晚期音乐的“转型”与“突破”[D].武汉音乐学院.2015

[4].纪欢格.古老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对应——秦文琛二重协奏曲《迭响》中的现代管弦乐配器法[J].北方音乐.2012

[5].蔡斌.巴赫及其《d小调二重协奏曲》的演奏[J].大众文艺.2011

[6].张义明.勃拉姆斯《a小调大提琴、小提琴二重协奏曲》op.102演奏析要[J].音乐探索.2010

[7].蔡斌.巴赫及其《d小调二重协奏曲》的演奏[D].厦门大学.2008

[8].沈琤.巴赫的《d小调小提琴二重协奏曲》[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及表演版).1996

标签:;  ;  ;  ;  

二重协奏曲论文-卜立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