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廓整合论文-李雅,王勇慧,李晟

轮廓整合论文-李雅,王勇慧,李晟

导读:本文包含了轮廓整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知觉整合,反馈连接,环路循环加工,初级视皮层(V1)

轮廓整合论文文献综述

李雅,王勇慧,李晟[1](2019)在《视觉轮廓整合的神经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视觉轮廓整合是指视觉系统将视野中的离散元素组合为整体轮廓线的加工过程,是连接初级感觉加工和高级视觉物体知觉间的关键桥梁。对视觉轮廓整合神经机制的研究不仅能促进我们对人类知觉整合的理解,也有助于启发计算科学领域图形整合和分隔算法的改进。然而,轮廓整合的神经机制尚无最终定论。当前的争议主要集中在轮廓整合是基于初级视皮层固有水平连接的产物,还是基于脑区内水平连接及脑区间反馈连接共同作用的产物。本文在回顾这两种理论框架及其研究证据的基础上,对未来的研究问题和方向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生理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罗粟,杨静,周胜,詹长安[2](2018)在《基于人类视觉轮廓整合机制的视网膜OCT图像分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人类视觉轮廓整合机制的视网膜OCT图像分割。方法:本研究从视网膜OCT图像边缘检测中出现的边缘断裂问题入手,利用人类视觉轮廓整合机制,结合视网膜组织各层边界的特点,通过计算条件概率判断两个断裂的边缘成分之间连接的可能性,发展了一种创新的边缘连接算法。通过文献分析考察适合于视网膜OCT图像的精确边缘检测方法,结合所提出的边缘连接概率算法,从而实现对视网膜OCT图像的分割。结果:本研究采集了16只正常人眼的频域OCT图像进行实验,能完整提取10条视网膜层边界,即可实现9层视网膜组织厚度的测量,成功率>90%。使用2位专家手动标记的视网膜组织层边界进行定量分析,边界定位误差和测量的层厚误差均<1 pixel,DSC系数>0.8。通过对合成的已知边界的视网膜OCT图像分割的定量分析显示算法的精确性更好,定位误差和层厚误差<0.5 pixel。结论:基于人类视觉轮廓整合的机制的边缘连接概率算法与传统的采用领域插值的边缘连接算法相比,能对距离较远但在全局轮廓上具有较好连续性的边缘成分进行整合,并能有效地排除虚假边缘。结合精确的边缘检测方法,在正常的视网膜OCT图像分割上有较好的表现。(本文来源于《中国激光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02期)

杨珂宇[3](2018)在《知觉负载对轮廓检测和整合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轮廓检测和整合是视觉系统识别物体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是视知觉的基本功能之一。之前的研究表明,轮廓检测和整合会受到许多因素影响,包括低级视觉特征(如颜色、朝向和频率等)和高级认知特征(如注意、学习以及训练等)。同时,选择性注意受到知觉负载的调控,且被认为与意识紧密联系在一起。然而,知觉负载如何影响不同意识状态(有意识和无意识)下轮廓的检测和整合,仍是未解之谜。本文旨在探究知觉负载和意识是如何影响轮廓的检测和整合,以及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此外,我们还将验证全局闭合机制对于轮廓检测的影响。在本文中,我们将采用显着和不显着的圆形和S形轮廓作为视觉刺激,利用go/no-go范式来调控知觉负载,以及运用Posner线索效应来评价大脑对于轮廓检测和整合的能力。整个实验过程分为叁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考察被试处于无意识状态下不同负载对于轮廓加工的影响;第二阶段起到过渡的作用,加强被试对于轮廓的学习以及考察在2AFC范式下不同形态轮廓加工的差异;第叁阶段考察了被试在有意识状态下不同负载对于轮廓加工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显着性是轮廓整合过程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对于不显着轮廓,被试在第二阶段2AFC范式中的识别正确率远低于显着性轮廓。无论是在有意识、无意识状态,还是在高知觉、低知觉负载情况下,不显着轮廓均不会存在Posner线索效应;(2)知觉负载可以调控轮廓检测和整合。在低知觉负载情况下,显着圆形轮廓(有意识和无意识)和显着S形轮廓(有意识)均可以被加工,而在高知觉负载情况下,显着圆形和S形轮廓均不能被加工;(3)全局闭合效应在大脑无意识状态下可以影响轮廓的加工。在大脑处于低负载无意识状态下时,显着的圆形轮廓存在Posner线索效应,而显着S形轮廓却不存在该效应。综上所述,我们的研究表明,显着性、知觉负载以及意识状态可以共同调控轮廓的检测和整合。但是对于低级特征-显着性在轮廓检测中起到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高级特征中的注意资源也是轮廓检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8-04-01)

张立鹏[4](2017)在《弱视患者轮廓整合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弱视是指视觉发育关键时期由于单眼斜视、未矫正的屈光参差、高度屈光不正及形成剥夺等原因引起的单眼或双眼矫正视力过低的一种严重危害儿童视功能的眼病。半数以上的弱视与斜视相关,因此又统称为斜弱视。而随着电生理以及神经生物学研究的不断进步,弱视背后的发病机制的神经生理学原因被人们进一步发现,目前研究者就弱视病因达成共识,即弱视主要是一种空间视觉缺损疾病。弱视患者在多项视觉指标上与正常人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弱视空间轮廓整合能力的研究是弱视神经机制的研究热点之一。以往的科学研究已经证明弱视患者具有比正常人差的空间轮廓整合能力,但是没有从更精细的角度研究轮廓整合能力差的影响因素。我们以Gabor光栅为视觉刺激,设计了叁个实验(分别控制构成轮廓的局部小光栅数量、轮廓的整体朝向和轮廓的曲率),从自下而上的角度详细研究了构成轮廓的各个组成参数对弱视患者轮廓整合能力的影响。通过不同情况下弱视患者和正常人轮廓识别能力的对比,我们发现构成轮廓的光栅数量、轮廓的朝向和轮廓的曲率都对弱视患者的轮廓整合能力造成影响,其差别总体表现显着低于正常人。弱视患者对于长度较短、倾斜朝向以及曲率大的轮廓的整合能力都不好,但是当曲率逐渐增大至半圆时,整合能力却有所上升。这些结果能部分验证或支持轮廓局部特征的采样稀疏、“关联场”理论及内在的“抖动”产生位置不确定性等理论基础和说法。本文还从自上而下的角度,以能反映全局轮廓整合能力和认知能力的“注意”为切入点,利用脑电ERP技术,更深层次地探讨了弱视病人的全局轮廓整合能力。结果显示弱视患者的弱视眼和对侧眼在多个脑区的脑电波形是不平衡的,与注意相关的脑电特征波P300的表现反而是弱视眼的幅度最大,显着大于弱视对侧眼,说明弱视眼能得到更多的注意资源分配,尽管反应比较慢。(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7-04-15)

高山,毕笃彦,任宇环,魏娜[5](2016)在《基于兴奋-抑制交叉视觉皮质模型的V1区轮廓整合机制和注意力选择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旨在利用模仿生物神经细胞同步脉冲发放的交叉视觉皮质模型(ICM)对生物视觉系统的轮廓整合机制及注意力选择机制进行初步探索。将生物神经元"兴奋-抑制"振荡子的思想引入到ICM中,同时引入目标轮廓链码作为高层反馈控制输入,提出了拥有自底向上(BUTTON-UP)及自顶向下(TOP-DOWN)机制的兴奋-抑制交叉视觉皮质模型(EI-ICM)。仿真实验显示,本文提出的模型可有效抑制噪声使得光滑边缘同步发放,从而完成BOTTOM-UP过程;目标轮廓链码的引入可得到与输入目标链码一致的目标轮廓,而其它目标由于与输入目标链码不匹配,无法形成闭合轮廓,从而完成TOP-DOWN过程。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模型可模拟视觉皮层V1区轮廓整合及注意力选择机制。(本文来源于《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期刊2016年05期)

陈祥惠[6](2016)在《轮廓检测和整合的脑认知机理及信息传输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轮廓检测是高级动物视觉系统中一项最为基础且重要的功能,轮廓整合则被认为是物体或者情景感知所必需的,尽管在生理视觉皮层的研究上人们取得了显着的进展,但是其具体的脑认知机理和信息传输机制还不是很明朗。本文围绕轮廓检测和整合问题,通过眼动行为实验与fMRI实验,从自下而上的刺激驱动和自上而下的意识驱动两方面,对轮廓整合的脑认知机理和信息传输机制进行了研究,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本研究设计了无轮廓背景(NC)、有显着轮廓(OB)和不显着轮廓(UO)叁种刺激形式,研究了注视条件下人们在不同任务难度的轮廓检测与整合感知的正确率和反应时差异,同时用眼动仪监测了被试的眼动轨迹情况。实验结果发现,反应时由快到慢依次是:显着轮廓,不显着轮廓,无轮廓。反应正确率由高到低依次是:显着轮廓,无轮廓,不显着轮廓。此外,眼动轨迹状态还表明,叁种情况下眼动轨迹存在明显差异,表明了人们可能对自下而上的刺激驱动和自上而下的意识驱动这两种类型的轮廓检测与整合过程的认知机制是不同的。第二,为进一步对轮廓整合进行研究,我们设计了磁共振实验,并在检测轮廓错误的情况下加入feed-back对受试者提示,然后分析了五种情况下的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信号,通过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当轮廓清晰,任务简单时,V4区有明显激活;当任务难度增大时,额叶眼动区(frontal eye fields,FEF)区和V4、V2等区域则有较强的激活,提示FEF区和V4、V2可能参与了前馈和反馈的相互作用机制。当任务难度较大,被试无法完成正确的轮廓检测整合,并接受特定的feed-back后,其前额叶(prefrontal cortex,PFC)区和颞下回区(inferotemporal cortex,IT)活动增强,这表明轮廓检测相关的反馈可能是起源于PFC并且回流作用于IT区或V4区。我们的证据表示,轮廓的检测和整合可能是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机制共同完成的。轮廓检测相关的高级脑区有PFC和FEF,FEF的作用更多的是通过眼动控制进行前期的检测,而PFC则通过接受外界的提示或记忆。此外,V1,V2,V4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完成简单轮廓的整合,任务难度较大时,则需要IT区和LOC区作为桥梁连通高级意识区和枕叶的视觉皮层区相互作用来完成轮廓的检测整合。(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6-03-15)

邓小木[7](2013)在《目标轮廓整合的视觉皮层神经计算机理及网络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首先对皮层神经网络的功能及轮廓整合机制进行了梳理,对皮层神经网络细胞的时空特性进行了定量分析和综合,然后对网络的学习机制进行了研究,最终建立了基于学习机制的轮廓整合皮层神经网络模型,并进行了实验。具体如下:(1)生物视觉的目标轮廓整合的机理十分复杂,它在生物的视觉系统中也不是一个独立的子系统,为了既尊重生物视觉的目标轮廓整合的生理机理又方便机器计算的实现,本文对皮层神经网络的功能及轮廓整合机制进行了梳理,建立了目标轮廓整合的皮层神经网络拓扑结构。结合皮层神经网络细胞的时空特性的定量分析,建立了轮廓整合的前向通道神经网络模型。(2)本文还研究了皮层神经网络的学习和信息选择机制,将轮廓的平滑性和封闭性等轮廓特性的度量融入网络的学习准则从而实现网络对目标轮廓信息的选择和增强。并研究了平滑性和封闭性准则与经典侧抑制机制之间的内在联系。(3)最后对实验结果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分析与比较后得出本文所建立的轮廓整合皮层神经网络模型能够整合一般的断续线段和某些虚拟轮廓;强化学习和神经网络的有效融合后,模型不仅具有自适应性而且轮廓整合的性能有所提高;本文算法的轮廓提取效果要优于Canny算子。(本文来源于《南华大学》期刊2013-05-01)

[8](2013)在《广电与版署整合落定 全媒体市场轮廓初现》一文中研究指出"两会"落幕,大部制改革一锤定音。在文化传媒产业方面,国务院将新闻出版总署和广电总局进行整合,组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上述两部门的合并,从宏观层面上看,是政府职能转变开始落到实处;从产业层面上来看,则为全媒体融合、新媒体发展带来更多动力和希望。(本文来源于《电视技术》期刊2013年07期)

杜会芸[9](2013)在《基于双眼竞争的无意识轮廓整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视觉系统能够从外界环境中提取我们需要的信息,其中很重要的一步就是识别物体,而轮廓整合是物体识别的重要中间步骤。轮廓整合的机制一直是视觉研究的热点问题,大量生理实验和心理物理实验表明轮廓整合遵循基本的格式塔知觉组织原则,是一个从初级视觉通路开始到高级皮层参与反馈的复杂过程,而且受到轮廓背景的影响。但是轮廓整合的过程是否必须在意识的参与下才能完成,轮廓整合最早在视觉通路的哪个位置开始发生,目前还没有定论。本研究用心理物理方法,采用双眼竞争中的闪现抑制范式,用一侧眼的外周掩蔽另一侧眼的外周线索轮廓刺激,使外周线索轮廓刺激处于无意识状态,研究无意识状态下外周线索轮廓对中间轮廓整合的作用,并且通过分析双眼竞争对轮廓整合影响来探讨轮廓整合在视觉通路中发生的位置。本研究设计了四个实验,来研究双眼竞争条件下轮廓整合与意识的关系。实验一,用阶梯法测出每个被试的共线轮廓对比度临界值,作为接下来实验的刺激对比度。实验二,设计了没有任何外周轮廓刺激的实验来测出在没有外周干扰时,被试对中间目标刺激轮廓识别的正确率并以此作为基线。实验叁,使用可见的外周轮廓线索,研究有意识的外周轮廓线索对中心轮廓整合的作用。实验四,用动态马赛克掩蔽外周轮廓线索,使外周轮廓线索不可见,探究无意识轮廓对中心轮廓整合的作用。实验结果显示,有意识的外周轮廓线索可以提高中心区域共线轮廓的识别正确率;无意识的外周轮廓线索也可以提高中心区域共线轮廓的识别正确率,并且无意识外周线索下的中心轮廓识别正确率跟有意识的外周线索下的中心轮廓识别正确率没有显着差异。但是有意识的同质轮廓元素形成的外周干扰,会降低中心轮廓识别的正确率。由此推断,外周轮廓元素在无意识下也可以被加工,形成外周的无意识轮廓线索,并且促进中间共线轮廓的整合,轮廓整合可能是发生在与意识相关的高级视觉处理过程以前;双眼竞争中,被抑制的外周轮廓线索对另一只眼的中心轮廓整合起到了帮助作用,说明被抑制的信息仍然被加工了,双眼的信息相互联结后促进了轮廓整合,双眼竞争对轮廓整合影响很小;同质的干扰视觉信息在轮廓加工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生互相抑制,造成轮廓识别的困难。(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3-04-01)

那什[10](2013)在《广电与版署整合落定 全媒体市场轮廓初现》一文中研究指出“两会”落幕,大部制改革一锤定音。在文化传媒产业方面,国务院将新闻出版总署和广电总局进行整合,组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上述两部门的合并,从宏观层面上看,是政府职能转变开始落到实处;从产业层面上来看,则为全媒体融合、新媒体发展带来更多动力和希望,让困扰了(本文来源于《人民邮电》期刊2013-03-18)

轮廓整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观察人类视觉轮廓整合机制的视网膜OCT图像分割。方法:本研究从视网膜OCT图像边缘检测中出现的边缘断裂问题入手,利用人类视觉轮廓整合机制,结合视网膜组织各层边界的特点,通过计算条件概率判断两个断裂的边缘成分之间连接的可能性,发展了一种创新的边缘连接算法。通过文献分析考察适合于视网膜OCT图像的精确边缘检测方法,结合所提出的边缘连接概率算法,从而实现对视网膜OCT图像的分割。结果:本研究采集了16只正常人眼的频域OCT图像进行实验,能完整提取10条视网膜层边界,即可实现9层视网膜组织厚度的测量,成功率>90%。使用2位专家手动标记的视网膜组织层边界进行定量分析,边界定位误差和测量的层厚误差均<1 pixel,DSC系数>0.8。通过对合成的已知边界的视网膜OCT图像分割的定量分析显示算法的精确性更好,定位误差和层厚误差<0.5 pixel。结论:基于人类视觉轮廓整合的机制的边缘连接概率算法与传统的采用领域插值的边缘连接算法相比,能对距离较远但在全局轮廓上具有较好连续性的边缘成分进行整合,并能有效地排除虚假边缘。结合精确的边缘检测方法,在正常的视网膜OCT图像分割上有较好的表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轮廓整合论文参考文献

[1].李雅,王勇慧,李晟.视觉轮廓整合的神经机制[J].生理学报.2019

[2].罗粟,杨静,周胜,詹长安.基于人类视觉轮廓整合机制的视网膜OCT图像分割研究[J].中国激光医学杂志.2018

[3].杨珂宇.知觉负载对轮廓检测和整合的影响[D].电子科技大学.2018

[4].张立鹏.弱视患者轮廓整合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7

[5].高山,毕笃彦,任宇环,魏娜.基于兴奋-抑制交叉视觉皮质模型的V1区轮廓整合机制和注意力选择实现[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16

[6].陈祥惠.轮廓检测和整合的脑认知机理及信息传输机制[D].电子科技大学.2016

[7].邓小木.目标轮廓整合的视觉皮层神经计算机理及网络模型研究[D].南华大学.2013

[8]..广电与版署整合落定全媒体市场轮廓初现[J].电视技术.2013

[9].杜会芸.基于双眼竞争的无意识轮廓整合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

[10].那什.广电与版署整合落定全媒体市场轮廓初现[N].人民邮电.2013

标签:;  ;  ;  ;  

轮廓整合论文-李雅,王勇慧,李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