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区位选址论文-魏巍

的区位选址论文-魏巍

导读:本文包含了的区位选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园区联动发展,企业区位选址,信息网络化,发展策略

的区位选址论文文献综述

魏巍[1](2019)在《基于企业区位选址的产业园区联动发展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我国产业园区发展的主流趋势,归纳分析得出产业园区创新联动发展是实现区域经济快速增长的必要条件,立足企业区位选址的影响因素及其特点,分析其对园区产业空间布局的影响,最终提出基于企业区位选址研究并重点涵盖政府与市场耦合、分散于集聚并举、孵化与网络信息平台共建叁个方面的产业园区联动发展策略。(本文来源于《产业创新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张子珍,刘园园[2](2019)在《城乡产业联动发展研究——基于产业区位选址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城乡产业联动发展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突破口,合理的产业分工布局是实现城乡产业联动的前提和基础,然而我国城乡发展严重失衡的主要原因在于城乡产业分工布局不合理。依据城乡资源禀赋优势、产业的空间指向偏好和对区位的要求,分析了哪些产业需要发挥集聚经济,应布局在城市,哪些产业应布局在农村,实现分散化布局。在此基础上,阐释了城乡产业联动发展的路径选择,得出城乡产业可在产品市场、要素市场和空间上实现联动发展。城乡产业联动发展实现了城乡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的同时,也为城市产业的扩张腾挪出广阔的发展空间。(本文来源于《西安财经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童阳春[3](2019)在《商业银行营业网点选址区位因素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尽管电子银行(包括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随着智能手机、互联网的逐渐普及得到高速的发展,但商业银行营业网点仍然是我国商业银行吸收客户资源、扩张资产规模以及获取经营利润的主要渠道。因此,如何对营业网点进行选址是一个重要的议题,它直接影响银行的经营绩效。我国商业银行的选址决策体系目前仍然较不成熟,缺乏科学、客观的选址评价指标体系,对营业网点的选址进行合理的评估。本文以杭州市某商业银行营业网点选址决策为研究对象,在阐述并分析了相关理论基础和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建立了商业银行营业网点选址区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在区位因素评价指标构建后,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法、熵权法和层次分析法结合的方式构建数学模型,分别对A银行现有网点区位因素进行分析评价,对B支行迁址决策中各备选方案的优劣进行综合评价,为选址科学决策提供依据。本文所构建的商业银行营业网点选址评价指标体系和选址决策模型,对完善商业银行选址决策体系、选址影响因素判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为商业银行选址决策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浙江工业大学》期刊2019-01-01)

李佳洺,孙威,张文忠[4](2018)在《北京典型行业微区位选址比较研究——以北京企业管理服务业和汽车制造业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微观企业数据为基础,采用核密度空间平滑和条件逻辑选择模型等方法,重点关注企业在城市内部微观尺度下的区位选择,并对北京典型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区位选择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北京中小型制造企业倾向于在集聚区分布,符合马歇尔式产业集群的特征,而服务业则是大型企业更倾向于集中布局;(2)尽管微观尺度下多样化和上下游产业链对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依然有重要影响,但是与宏观尺度下不同的是对于现代服务业来说过度多样化并不利于其发展,对于制造业来说区域专业化劳动力规模而非专业化程度更为重要;(3)政府对地铁等公共设施布局选址将对现代服务业的微观区位产生重要影响。(本文来源于《地理研究》期刊2018年12期)

王书贤,梁思成,黄亚平,赵丽元[5](2018)在《基于区位关联度的内陆型城市综合保税区选址方法研究——以湖北省襄阳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综合保税区是我国向自由贸易发展道路上的一项重大探索,近年来我国综合保税区的建设有着从沿海城市向内陆城市迁移的态势。本文基于ArcGIS平台,通过构建"发展重心-交通通达度"关联模型,耦合影响综合保税区选址的产业条件、区位交通、优惠政策和功能协调度四个主要因素,综合评定湖北省襄阳市五个城市片区选址综合保税区的潜力值。该方法打破了传统定性决策主观臆断性的缺点,从规划、地理学的角度构建定量、科学的选址方法,为我国内陆型城市综保区、保税区的选址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来源于《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6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期刊2018-11-24)

岑家栋[6](2016)在《保障性住房区位选址与生活成本理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住房保障制度和城市更新工作的推进,全国各地都在大规模进行经济适用房、公共租赁房、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保障性住房主要保障的是城市中低收入人群,因此如何选择区位,实现低成本的居住区生活环境非常关键。保障性住房选址与生活成本的理论模型分析从被保障者以及政府的角度出发,说明当保障性住房在市中心或者远郊区时,居民生活成本相对较高,此时社会福利相对较低;当保障性住房位于城市中环附近时,此时居民的生活成本相对来说最低,此时的社会福利也达到最大值。(本文来源于《合作经济与科技》期刊2016年20期)

宋正娜[7](2016)在《竞争型公共设施区位决策——概念、选址原则及模型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竞争型公共设施竞争性、公益性并存,其区位决策相对更加复杂。首先提出了"竞争型公共设施"的概念,指出"兼顾效率与公平的空间均衡"是其选址的基本原则,并概括出具体选址要求:遵循供需双方的空间相互作用模式、限制至邻近设施的最大出行成本、追求总出行成本最小化、约束设施规模门槛、与低层级设施在出行成本上相区分等。其次构建了基于概率分配规则的重力P中值模型,通过纳入设施规模因子实现区位和规模同步求解,并对邻近设施最大出行成本和设施最小规模进行约束,以实现空间公平-效率、服务质量公平与规模效率等多重目标。最后经过实证检验,优化后的设施布局更为均衡合理。(本文来源于《地理科学》期刊2016年10期)

张子珍[8](2016)在《基于企业区位选址的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关键环节,是适应产业融合趋势的需要,是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重要突破口。从中国城乡关系演变历程来看,新中国成立之初实行的“城市偏向”政策到2003年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目标提出,各级政府对城乡统筹发展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引导下,释放了农村潜在的生产力,提高了城乡要素配置效率,城乡产业关系进入了由城乡产业分割向城乡产业协调发展的关键阶段。但目前城乡产业还面临着市场联系不顺畅、产业关联度不高和产业一体化发育程度较低的现状。党的十七届叁中全会、十八大报告、十八届五中全会多次强调,要把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作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础动力来着力推进,要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有效发展机制,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区域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党中央的工作报告对城乡一体化发展提出的要求,为中国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研究指明了方向。城乡产业一体化推进过程中,企业作为产业的微观载体,它为了获取最大利润就会在城乡寻找最佳区位,城乡产业一体化的推进过程就是企业进行区位选址的过程。传统企业区位理论认为企业区位选址侧重于对运输成本、规模经济和市场潜力等方面考虑,在对成本权衡的基础上,企业区位选址一般倾向于市场发育程度高、技术人才集中的大中城市。而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推进,一方面,大城市集聚不经济现象凸显。产业和人口向城市的集聚使得城市空间扩展规模空前强大,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由于缺乏扩散空间而进展缓慢,许多工业仍占据着城市的黄金地段,城市出现了集聚不经济现象,表现为人口密集、地价昂贵、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城市集聚不经济制约着城市的有序发展。另一方面,以互联网为主的信息网路发展对传统企业区位选址理论提出新的挑战。众所周知,城乡在土地、劳动力、资本等方面均存在差异,这种差距又难于改变,而信息网络要素的注入降低了城乡区位差异,使得在改变企业“实体”约束的同时,也影响着城乡产业的空间布局。在大城市集聚不经济凸显和信息网络化发展新形势下,现代企业区位选址行为将会呈现什么新特点?其微观机理如何实现?企业区位选址行为如何影响不同类型产业和企业的分工与空间布局?不同类型产业和企业分工与空间布局又如何推进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其空间分工布局模式又是什么?这些问题都需要寻求一条破冰之路加以解决。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对城乡产业一体化的微观机理和城乡产业空间布局模式产生新的认识,从而进一步丰富企业区位理论、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和产业转移与扩散理论。本文以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为研究对象,以企业区位选址行为作为切入点,探讨了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的微观机理和空间分工布局模式。首先对文中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提出了城乡产业一体化概念,并对城乡产业关系演变历程中企业区位选址问题进行了分析,还以传统企业区位理论为基础,进一步探讨了新形势下企业区位选址的影响因素,构成了本文研究的逻辑起点。其次,将大中城市集聚不经济和信息网络化作为影响因素,运用新经济地理学方法尝试从企业区位选址视角来探讨城乡产业一体化的微观机理。接着,分别探讨了不同类型的产业和企业与城乡产业一体化横向、纵向实现联动的问题。再次,通过实证,一方面分析了中国企业在城乡区位选址中的影响因素,目的是验证与本文提出的企业区位选址因素分析框架是否吻合;另一方面分析了中国各地区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水平程度和空间分布态势。最后,依据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的结果,对如何推动城乡产业一体化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本文主要工作、结论及创新点如下:(1)企业区位选址是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的微观基础,以互联网为主的信息网络化成为新形势下企业区位选址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以企业区位选址行为作为切入点,研究了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其实是企业在多种因素影响下进行城乡区位选址的决策。本文在传统企业区位理论基础上,分析了不同时期企业区位选址的影响因素,构建了包括“传统时期影响因素—新形势下影响因素—政府制度影响因素”的企业区位影响因素框架,指出信息网络化成为现阶段企业区位选址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弱化传统区位影响因素的同时又催生一些新的因素,信息网络化使企业区位选址具备了较大的多样性和区位自由度。(2)在城乡产业一体化推进过程中,城市集聚不经济凸现和信息网络化发展使企业区位选址行为及结果趋于分散化。本文运用新经济地理学分析方法,构建了包括城市集聚不经济和信息网络化变量的cicp新经济地理模型,通过数值模拟,得出企业在城乡的区位选址活动呈现出“分散—集聚—再分散”发展趋势,再分散不是分散的简单重复与回归,而是初始分散的优化与升级。城市集聚不经济与信息网络化成为企业区位选址和空间布局的分散力量,具体表现为:第一,城市拥挤成本作为城市集聚不经济的量化指标,当城市拥挤成本越大时,企业区位选址的扩散效应越明显,两者呈正向关系。第二,信息网络凸现了“以时间换空间”和“虚拟空间和地理空间”的融合,造就了城乡“时空压缩”,降低了城乡贸易成本。从时间维度看,当城乡贸易成本非常高或非常低时,企业区位选址趋于分散化布局。当城乡贸易成本处于中等发展水平时,进一步降低贸易成本将促使企业区位选址活动由集中转向分散。企业在乡村的分散化布局有利于避免城市集聚不经济的出现;从空间维度上看,距离仍然是影响城乡贸易成本的重要因素,信息网络化减少产品在流通过程中所耗费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企业集聚与扩散在城乡空间上出现并存局面。(3)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城乡区域差距拉大是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过程的“分娩期”,企业在城乡空间选址的公平最优和效率最优将趋于分散化布局。信息网络化影响下的城乡贸易成本成为影响企业区位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随着城乡产业一体化的推进,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呈现出先扩大后缩小的发展态势。随着城乡贸易成本的下降,城乡区域差距扩大是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的必经阶段,是一体化发展的“分娩期”。就城乡产业一体化效率与公平而言,当城乡贸易成本较高时,政府在效率和区域差距扩大间要做出权衡;当城乡贸易成本较低时,政府在效率优先和兼顾公平两方面均可以实现。(4)城乡产业合理分工与空间布局是对产业集聚力和分散力作用权衡的结果,不同类型的产业和企业区位选址决定了分工与空间布局模式在城乡间的差异。就不同类型的产业而言,城乡产业通过要素市场、产品市场和空间市场的联动发展推动了城乡产业横向一体化发展;就不同类型的企业而言,通过产业链的构建实现不同企业在城乡空间上的分离推动了城乡产业纵向一体化发展。(5)通过实证检验,中国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水平的区域分布态势与区域市场化程度具有一致性,东部居高,中部紧随其后,西部相对较低。从空间维度看,东中西地区出现了集聚与扩散并存的局面,东部区域以扩散为主导,中西部区域集聚为主导。同时,本文指出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发展水平与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水平具有相关性。城乡产业一体化问题是一个探索性很强的课题,其内涵涉及较广泛,属于经济学、地理学、管理学和生态学诸学科交叉的领域,目前仍处于探索研究阶段。囿于篇幅、笔者水平和认识能力的限制,加之参考借鉴的文献较少,在分析和论证的过程中尚存一些需要完善、拓展和深化之处,这是笔者今后努力的方向。(本文来源于《山西财经大学》期刊2016-06-01)

张子珍[9](2016)在《城乡产业互动视角下企业区位选址影响因素演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企业区位选址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决策过程,以城乡产业互动为研究视角,在归纳传统企业区位选址影响因素基础上,对新形势下企业区位选址影响因素进行创新性探讨,对包括传统影响因子、新形势下影响因子和制度影响因子叁个层次的企业区位选址影响因素进行了理论阐释,并采用1990-2013年时间序列数据对阐述部分进行验证,结果显示理论部分阐述的合理性。研究表明:新形势下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引起了企业区位影响的变化,在弱化传统区位影响因素的同时也催生了一些新区位因素;城乡产业互动背景下便利的交通通讯、发达的网络环境,会改变企业"实体"约束,在扩散效应的作用下城市企业空间组织在农村会出现"分散的集中",使企业在农村分散化布局成为可能。(本文来源于《经济问题》期刊2016年03期)

逯宇铎,戴美虹,刘海洋[10](2015)在《全要素生产率如何影响我国制造业企业的区位选址决策》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经济地理理论以及新近发展的"‘新’新经济地理理论"认为,高生产率企业通过集聚效应和选择效应存在于规模较大的市场,本文在后者理论框架下考察中国企业区位选址这一被忽视的问题。运用中国1999~2007年29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100多万家企业的微观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克服样本选择性偏误,本文发现:相比低生产率企业组,高生产率企业选址于更大规模的城市。而且,这种选址倾向在不同区域和企业所有制上具有差异表现:相比传统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高生产率企业选址于大城市的倾向更为明显;相比集体企业,港澳台、外商及私营企业的这种倾向性更为显着,且估计结果显示国有企业选址不受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影响。以上发现为我国制造业企业区位选址决策的制定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运筹与管理》期刊2015年05期)

的区位选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城乡产业联动发展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突破口,合理的产业分工布局是实现城乡产业联动的前提和基础,然而我国城乡发展严重失衡的主要原因在于城乡产业分工布局不合理。依据城乡资源禀赋优势、产业的空间指向偏好和对区位的要求,分析了哪些产业需要发挥集聚经济,应布局在城市,哪些产业应布局在农村,实现分散化布局。在此基础上,阐释了城乡产业联动发展的路径选择,得出城乡产业可在产品市场、要素市场和空间上实现联动发展。城乡产业联动发展实现了城乡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的同时,也为城市产业的扩张腾挪出广阔的发展空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的区位选址论文参考文献

[1].魏巍.基于企业区位选址的产业园区联动发展策略研究[J].产业创新研究.2019

[2].张子珍,刘园园.城乡产业联动发展研究——基于产业区位选址视角[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9

[3].童阳春.商业银行营业网点选址区位因素的实证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9

[4].李佳洺,孙威,张文忠.北京典型行业微区位选址比较研究——以北京企业管理服务业和汽车制造业为例[J].地理研究.2018

[5].王书贤,梁思成,黄亚平,赵丽元.基于区位关联度的内陆型城市综合保税区选址方法研究——以湖北省襄阳市为例[C].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6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2018

[6].岑家栋.保障性住房区位选址与生活成本理论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

[7].宋正娜.竞争型公共设施区位决策——概念、选址原则及模型构建[J].地理科学.2016

[8].张子珍.基于企业区位选址的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6

[9].张子珍.城乡产业互动视角下企业区位选址影响因素演变研究[J].经济问题.2016

[10].逯宇铎,戴美虹,刘海洋.全要素生产率如何影响我国制造业企业的区位选址决策[J].运筹与管理.2015

标签:;  ;  ;  ;  

的区位选址论文-魏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