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行交通论文-韦艳芳

混行交通论文-韦艳芳

导读:本文包含了混行交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混合交通流,元胞自动机,行人流,机动车流

混行交通论文文献综述

韦艳芳[1](2018)在《行人-机动车混行交通流的实测、建模和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城市交通的典型特点是混合交通,在行人流量很大的路段,如商业街、地铁口,行人和机动车之间的干扰比较严重,不仅造成系统通行能力的下降,而且导致交通事故多发。本文在交通实测的基础上,针对有信号灯和无信号灯交叉口行人过街、通道中行人和车辆混行干扰等问题,建立改进的元胞自动机模型,并进行相应的数值模拟和分析,得到了一系列有创新性的成果。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为了了解人车相互作用的复杂特性,我们对广西梧州市中心城区无信号灯交叉口行人过街情况进行了实测,探讨了无信号灯交叉口行人过街决策行为和过街速度分布特性。通过分析实测数据,发现了平常期行人决策距离为10.8m和人车临界安全距离为15.3m。通过数据拟合,还获得了平常期行人过街速度的经验公式。统计数据表明,平常期的行人速度在平均速度附近扰动。当考虑路边等待时间时,行人平均过街速度为0.6m/s;而不考虑等待时间的情形下,行人平均过街速度为0.8 m/s。另外,使用D'Agostino法来检验,发现平常期行人过街速度分布不服从正态分布。(2)为了细致地描述行人和车辆在人行横道处的相互作用,我们提出了考虑信号灯影响的车辆及行人的元胞自动机模型,研究路口有信号灯时经过人行横道的行人与车辆的相互干扰,行人和车辆的相互作用主要体现在信号灯切换期间:绿灯变红灯时车辆来不及刹车而冲过人行横道,或者红灯变绿灯时行人还未通过人行横道而影响车辆的通行。在模型中,车辆运动采用了细化的NaSch模型,引入了减速区。在人行横道的设置中引入等待区,在红灯期间未能顺利过街的行人将会滞留在其中。我们研究了车辆处于周期和开放两种边界条件下的人车相互干扰。除了研究车辆运动基本图等基本性质外,首次给出了行人等待时间以及行人占用车辆通行时间和车辆占用行人通行时间等反映人车相互作用特征量的定量描述,在已有的文献中尚未看到。通过数值模拟,我们给出了车流量、行人等待时间、行人占用车辆通行时间和车辆占用行人通行时间等物理量的定量性质,并结合车辆运动的时空演化斑图进行了细致的讨论,最后还给出了相图,可以全面反映该模型的定性性质。(3)研究了行人通过无信号灯人行横道时与车辆的相互作用。为了防止交通事故,引入了行人和车辆的交替通行机制,对于车辆和行人都设定等待时间阈值。当一方等待的时间超过其阈值时就可以通过人行横道,而另一方必须等待。但是车辆和行人的实际通行时间还要取决于过街的车辆数和行人数的相对大小。当减速区(等待区)无车(人)时,等候过街的行人(车辆)就可以开始过街,而无需等待时间超过其阈值。该模型可以较好地刻画无信号灯时行人过街和车辆通过路口的竞争行为。我们研究了车辆处于周期和开放两种边界条件下的人车相互干扰。除了研究车辆运动基本图等基本性质外,我们给出了车流量、行人等待时间、行人占用车辆通行时间和车辆占用行人通行时间等物理量的定量性质,并结合车辆运动的时空演化斑图进行了细致的讨论,最后还给出了相图。与有信号灯的情况不同,出现了车辆密度(入车概率)大而行人到达率小情况下的高车流量相。边界条件对于系统的相变有明显的影响。在周期边界下,当车辆密度很大时,可能出现行人无法过街的现象。(4)构建了一个行人-车辆运动耦合元胞自动机模型,研究狭长通道中车辆和行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分别讨论了人车同向运动和人车反向运动两种情况。行人的运动方向由背景场来确定,而车辆(及其影响区)作为一个可移动的障碍物导致背景场的改变。同时引入车辆影响区域,增大了车辆与行人的作用范围。由于车速不断变化和车辆的移动,造成背景场的改变,使行人的运动方向也做出相应的调整。通过数值模拟,得到了典型参数下的行人流基本图,并对两种情况进行对比。我们发现,在密度很低和密度很高时,两种情况下的行人基本图没有明显差别。在这两种情况下,行人在车道内的分布都比较均匀。而在介于临界密度[Pi,P2]之间的密度范围,两种情况下的人群平均速度和流量有明显不同。这是由于人车反向运动时,车辆前方形成的拥堵区域使得人群的平均速度显着降低。我们进一步考虑了车辆最大限速,行人预判时间和车辆宽度的影响,发现车辆宽度的影响最大,行人预判时间有助于提高车辆运行的速度,而车辆最大限速的影响则相对较小。最后,我们总结了本论文所做的工作,并对未来的研究作了展望。(本文来源于《上海大学》期刊2018-01-01)

辛秀颖[2](2017)在《基于行为的无信号灯控制下人车混行交通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无信号灯控制下人车冲突问题是引发道路安全和效率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受到不少学者的关注。学者们围绕人车冲突问题,从微观个体行为和宏观交通流特点两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但这些研究普遍忽略了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和异质性,对个体行为进行同质性假设,未能从复杂适应系统的角度分析个体行为因素对人车混行交通流的影响。因此本文考虑个体行为的适应性和异质性特点,从微观个体行为和宏观交通流特点两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研究。(1)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和行为一致性理论,通过调查问卷的方法,分析了行人在不同场景下(选择了无信号灯和有信号灯场景)的过街行为相似性特点,并探索了其形成原因。发现两种场景下行人的过街行为存在一致性,且本文建立的模型可以较好地解释此一致性。从道路特点和主观认知两个方面分析了其形成原因。该结果有助于从更宏观和系统的角度认识行人过街时的行为特点,并为设计行为干预策略提供理论依据。(2)考虑无信号灯控制下行人过街行为的异质性特点,建立了元胞自动机人车交互模型。分析发现行人群体过街行为中存在幂律现象,即行人团簇大小服从幂律分布。这一现象在之前的研究中是未被发现的。同时,发现行人异质性对交通拥堵有显着的“中和”作用,异质性可使系统从极易走向拥堵的状态恢复到有效运行状态。(3)使用实测数据和严谨的统计分析方法,探索了在上述(2)的理论分析中发现的幂律现象,即行人过街团簇大小服从幂律分布。发现此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确实存在。随后,基于仿真建模的方法,从行为角度解释了幂律分布产生的原因。行人和驾驶员在交叉口附近通过调整自身过街行为,达到双方平衡状态时,幂律现象出现,当任何一方得到优势,幂律消失。该发现意味着行人穿越机动车流的交叉口交通系统处于自组织临界状态,这是研究人车混行交通系统的一个新视角。(4)通过实测数据分析了行人和驾驶员的过街延误特点,并分析了行人过街行为对过街延误的影响。发现过街延误也服从幂律分布。这一特点将导致平均延误不能总是很好地代表交通运行状态。进一步,通过仿真建模方法,发现了行人危险过街行为对个体延误和系统延误的负面影响。同时,发现规范化行人等待位置将明显提高交叉口交通流运行效率。该发现对交通工程的实践有一定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7-05-01)

柳坐宫[3](2016)在《高速公路混行交通流临界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交通流理论的研究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通过建立符合实际道路交通一般特性的交通流模型,可以有效的揭示交通流内在的基本规律。对交通流理论的全面研究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通过分析交通系统中各要素的特征,合理解释交通流叁参数关系,以及交通瓶颈、拥堵、临界等问题,可以更好的规划道路交通设施,制定有效的安全管控措施,提高车流通行能力,实现道路资源的有效利用。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如下:首先,追踪国内外与高速公路混行交通流临界特性有关的成果资料,确定研究方法与思路。通过大量搜集和阅读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阐述了近年来交通流理论研究的热点和存在的问题,阐明了交通流理论研究的意义。本文讨论了混行交通流的定义和分类,分析了交通流叁参数的关系,基于基本图理论和叁相流理论,总结了交通实测现象与特征。同时,全面介绍了元胞自动机模型及其相关理论,并且概括了其在道路交通流领域中的主要应用。接着,在NS模型的基础上,建立周期边界条件下单车道混行交通流元胞自动机模型。讨论了车辆混行比例和随机慢化对交通流的影响,由多次模拟结果可知,混合比例对单车道混合车辆的流量与速度影响较大,随着大车比例的增大,混合车流的平均速度和流量整体呈下降趋势。同样,车辆的随机慢化概率P对混合车辆的速度、流量和运动状态起重要作用,随着随机慢化值P的增大,车流整体的临界密度逐渐减小。然后,论文考虑车辆跟驰行驶时前后车的车速不同,改进车流演化过程中的加速和慢化规则,使得车辆的加速不再为固定的值,且随机慢化概率取决于前后车速的大小,建立了考虑速度差的单车道元胞自动机模型。通过仿真发现,其整体车流的速度和流量偏大。同时,引入了期望速度的作用,对比分析了随机慢化减速幅度不同这两种情况下车流状态的变化。模拟发现,期望速度的引入有效的控制了一些车速较高的车辆,整体车流速度随着密度的增加而缓慢下降。因此,基于速度差的交通流模型仿真结果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车辆加减速对整体车流运行状态的影响,其道路的临界密度较大。最后,为了进一步探索车辆作用的复杂机理和匝道瓶颈处车流的拥堵特性,论文建立了叁相交通流理论下的VDE模型并对其理论分析,利用该模型模拟了入匝道瓶颈路段的不同拥堵模式,从宏观和微观方面描述了车流的拥堵传播和临界相变。另外,讨论了两种组合匝道交通流的相互干扰和对应参数下的拥堵模式,对比分析了组合匝道和孤立入匝道两种不同条件下的交通特征,在不同主道流量条件下分别统计了匝道上下游局部车流的流量和速度,结合实际情况对其理论分析,得到了符合现实的车流变化规律。(本文来源于《兰州交通大学》期刊2016-04-01)

黎茂盛,胡艳[4](2015)在《混行交通流元胞自动机模型和社会力模型的分析与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文中以支路上的机动车和自行车构成的混行交通流为研究对象,分别建立了元胞自动机模型和社会力模型,并基于MATLAB实现仿真。元胞自动机模型对NS模型进行了改进,并根据不同类型车辆的行驶特点,分别制定了自行车、机动车换道规则。社会力模型通过分析模拟车辆的内力和外力实现车辆速度和位置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社会力模型较元胞自动机模型而言,更好地描述混行交通流中的机动车流的速度—流量特性。(本文来源于《物流工程与管理》期刊2015年03期)

张安霞,吴付威,李冠峰,张亚永[5](2010)在《高速公路客货混行交通事故模式及预防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高速公路客货混行的主要事故模式,即追尾碰撞、撞固定物及翻车等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追尾事故主要是安全间距不足、客货行车速度差异、货车超载等引起;撞固定物主要是混合干扰、疲劳驾驶等引起;翻车则主要是超车变道、超载等引发。根据这些事故模式及产生的原因,提出了进行车道分界线隆起或颠簸处理、左车道限制、推广使用汽车追尾碰撞预警系统等预防对策。(本文来源于《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期刊2010年04期)

扬帆[6](2009)在《“北大门”综合交通枢纽工程开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扬帆)随着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杨卫泽一声“开工令”响起,我市综合交通枢纽工程开始从蓝图走向现实。这一总投资113亿元、总建筑面积160万平方米的交通“大手笔”的建成,在完善我市综合交通体系的同时,将为无锡打造一个崭新的“北门户”。市长毛小平(本文来源于《无锡日报》期刊2009-06-10)

蒲云,郑雪[7](2001)在《机非混行交通流诱导系统延误模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城市道路交通网络中 ,延误是确定路段行程时间的一个主要因素 .结合我国国情 ,在进行交通诱导研究中提出了一种延误模型设计思想 ,并在模型中反映出非机动车对机动车的影响 ,从而得到了同一进路不同前进方向决定的行程时间函数(本文来源于《科技通报》期刊2001年02期)

混行交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无信号灯控制下人车冲突问题是引发道路安全和效率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受到不少学者的关注。学者们围绕人车冲突问题,从微观个体行为和宏观交通流特点两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但这些研究普遍忽略了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和异质性,对个体行为进行同质性假设,未能从复杂适应系统的角度分析个体行为因素对人车混行交通流的影响。因此本文考虑个体行为的适应性和异质性特点,从微观个体行为和宏观交通流特点两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研究。(1)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和行为一致性理论,通过调查问卷的方法,分析了行人在不同场景下(选择了无信号灯和有信号灯场景)的过街行为相似性特点,并探索了其形成原因。发现两种场景下行人的过街行为存在一致性,且本文建立的模型可以较好地解释此一致性。从道路特点和主观认知两个方面分析了其形成原因。该结果有助于从更宏观和系统的角度认识行人过街时的行为特点,并为设计行为干预策略提供理论依据。(2)考虑无信号灯控制下行人过街行为的异质性特点,建立了元胞自动机人车交互模型。分析发现行人群体过街行为中存在幂律现象,即行人团簇大小服从幂律分布。这一现象在之前的研究中是未被发现的。同时,发现行人异质性对交通拥堵有显着的“中和”作用,异质性可使系统从极易走向拥堵的状态恢复到有效运行状态。(3)使用实测数据和严谨的统计分析方法,探索了在上述(2)的理论分析中发现的幂律现象,即行人过街团簇大小服从幂律分布。发现此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确实存在。随后,基于仿真建模的方法,从行为角度解释了幂律分布产生的原因。行人和驾驶员在交叉口附近通过调整自身过街行为,达到双方平衡状态时,幂律现象出现,当任何一方得到优势,幂律消失。该发现意味着行人穿越机动车流的交叉口交通系统处于自组织临界状态,这是研究人车混行交通系统的一个新视角。(4)通过实测数据分析了行人和驾驶员的过街延误特点,并分析了行人过街行为对过街延误的影响。发现过街延误也服从幂律分布。这一特点将导致平均延误不能总是很好地代表交通运行状态。进一步,通过仿真建模方法,发现了行人危险过街行为对个体延误和系统延误的负面影响。同时,发现规范化行人等待位置将明显提高交叉口交通流运行效率。该发现对交通工程的实践有一定参考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混行交通论文参考文献

[1].韦艳芳.行人-机动车混行交通流的实测、建模和模拟[D].上海大学.2018

[2].辛秀颖.基于行为的无信号灯控制下人车混行交通流研究[D].天津大学.2017

[3].柳坐宫.高速公路混行交通流临界特性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6

[4].黎茂盛,胡艳.混行交通流元胞自动机模型和社会力模型的分析与比较[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5

[5].张安霞,吴付威,李冠峰,张亚永.高速公路客货混行交通事故模式及预防对策研究[J].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2010

[6].扬帆.“北大门”综合交通枢纽工程开建[N].无锡日报.2009

[7].蒲云,郑雪.机非混行交通流诱导系统延误模型的研究[J].科技通报.2001

标签:;  ;  ;  ;  

混行交通论文-韦艳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