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血管照相论文-朱华丽,龚静,徐哲,胥婷婷

眼底血管照相论文-朱华丽,龚静,徐哲,胥婷婷

导读:本文包含了眼底血管照相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底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藏族

眼底血管照相论文文献综述

朱华丽,龚静,徐哲,胥婷婷[1](2019)在《眼底照相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在诊断藏族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临床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比较眼底照相(FP)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在藏族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中临床诊疗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85例(170眼)通过检眼镜初诊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分别进行眼底照相与FFA检查,将两种方法诊断的DR分期进行分析,采用Kappa检验对比两种方法诊断的一致性。结果 85例(170眼)藏族DR患者通过眼底照相诊断为轻度NPDR者50眼(29. 4%),中度NPDR者52眼(30. 6%),重度NPDR者60眼(35. 3%),PDR者8眼(4. 7%)。而通过FFA诊断为轻度NPDR者35眼(20. 6%),中度NPDR者66眼(38. 8%),重度NPDR者53眼(31. 2%),PDR者16眼(9. 4%)。眼底照相与FFA两种检查方法判断DR临床分期结果的一致性较好(K=0. 733,P<0. 01),一致率为81. 2%。结论在藏族患者DR的诊断中,眼底照相与FFA检查对DR的分期诊断一致率较好,但眼底照相可能出现DR分期诊断的偏差,FFA检查在诊断及分期中有着更为重要的临床价值。(本文来源于《四川医学》期刊2019年07期)

胡贵球[2](2019)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联合光学相干断层照相在诊断治疗渗出性视网膜脱离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联合光学相干断层照相在诊断治疗渗出性视网膜脱离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12例渗出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经检查未发现裂孔者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联合光学相干层照相。结果有8例渗出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表现以后极部为主,周边伴有斑驳样荧光和多灶型针尖样荧光,后期其渗漏程度明显增强。4例患者出现多灶性强荧光渗漏,经OCT检查后可见视网膜色素上皮组织结构遭受破坏、上皮层浆液性脱离。针对患者以上病症问题实施准确治疗和抗炎措施后恢复。结论在诊断和治疗渗出性视网膜脱离疾病中,采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联合光学相干断层照相的效果显着,能确保诊断准确性,为疾病的治疗起到积极作用,值得进一步应用和推广。(本文来源于《心电图杂志(电子版)》期刊2019年03期)

解云,龚铠[3](2019)在《眼底镜及眼底彩色照相下无可见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荧光血管造影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直接眼底镜及眼底彩色照相下无可见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患者的荧光血管造影变化,并分析与病程的相关性。方法对确诊为2型糖尿病,且经直接眼底镜及眼底彩色照相检查未发现可见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患者,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按病程分为3组:A组,病程<5年;B组,5年≤病程<10年;C组,病程≥10年。结果在96例192眼中,有167眼通过眼底荧光造影发现视网膜微循环改变,占192眼的86.98%,随着病程的延长,检出率增高,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尽管眼底镜及眼底彩色照相下未发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但是眼底荧光造影已经出现多样性改变,检出率随病程的延长而增高,有统计学差异。(本文来源于《实用防盲技术》期刊2019年02期)

瞿西[4](2019)在《眼底照相造影血管分割及动静脉分类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图像数字化处理的快速发展,医学图像处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研究表明,人体许多全身性疾病都与眼底血管的异常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仅靠医学工作者的手动分析与检测,不仅耗时耗力,而且也很难得到比较精确的结果。因此,实现眼底图像血管的自动化分割和动静脉自动分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分别实现了眼底照相影像血管的分割和动静脉的分类、眼底造影影像的血管分割。眼底照相影像血管的分割和动静脉的分类部分首先对眼底照相图像进行选取绿色通道、去除噪声、图像增强等预处理操作,然后采用了一种基于组合转换滤波器响应和棒状选择相结合的方法对血管干进行检测,采用不对称的组合滤波器对血管末梢进行检测,从而实现眼底照相影像的血管分割,其输出作为后续血管分类的输入。使用组合转换滤波器响应和棒状选择相结合的方法与其他的一些基于非监督学习的方法相比具有更高的精度并且花费更少的时间成本,最后采用了一种基于上下文相关特征的眼底图像动脉血管和静脉血管检测和分类的自动方法实现眼底照相影像血管动静脉的分类。本论文使用了两种方法来实现眼底造影图像的分割,第一种是自适应阈值化分割,采用一种虚拟边缘追踪的方法来检测血管边缘的离散点,然后将图像划分为若干个子图像,这些子图像的尺寸一致,对子图像进行阈值分割,从而实现对整幅图像的分割;第二种是BP神经网络,使用BP神经网络对眼底造影图像进行血管分割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提取图像信息、图像变换、特征提取、数据归一化、优化处理(使用神经网络分类器)、分类决策以及最后输出结果,该方法相比于其他传统的分割方法,使用BP神经网络分割得到的血管图像更为清晰,而且噪声也更小。最后,在国际上公认的叁大眼底图像数据库之一的DRIVE数据库上进行实验评估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本论文所使用的方法在血管分割和动静脉分类上都具有较好的效果。(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9-03-23)

袁勤林[5](2017)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联合光学相干断层照相在诊断治疗渗出性视网膜脱离中的临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联合光学相干断层照相在诊断治疗渗出性视网膜脱离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我科收治的6例视网膜脱离经眼底镜,叁面镜检查未发现裂孔者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联合光学相干断层照相。结果渗出性视网膜脱离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表现5例为后极部为主,可伴有中周边多灶性针尖样和斑驳样荧光,后期可见渗漏增强,1例患者表现为多灶性强荧光渗漏,OCT检查表现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浆液性脱离、色素上皮层结构破坏,治疗针对病因及抗炎对症治疗后恢复。结论由于渗出性视网膜脱离一般伴有全身病(如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眼部的严重葡萄膜炎包括特发性葡萄膜炎,交感性眼炎,严重的视网膜由于渗出性视网色素上皮病变(如特重型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脉络膜渗漏症等,而上述病变通过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可以诊断,OCT可以动态观察本病在治疗过程中的变化,因此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联合光学相干断层照相的影像检查对于渗出性视网膜脱离的诊断及观察治疗效果起到了积极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指南》期刊2017年16期)

曾静,任力杰,陈李芳[6](2016)在《基于数字眼底照相的脑小血管病临床初筛的应用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数字眼底照相技术在脑小血管病临床初筛中的应用价值,为脑小血管病在基层社区临床初筛提供依据。方法选取脑小血管病患者36例(72眼)为观察组,另选取30例(60眼)同期同年龄层非脑小血管病的志愿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眼底血管改变和颈动脉斑块等情况。结果观察组眼底动静脉交叉征率(77.78%vs 23.33%)、眼底血管改变总发生率(88.89%vs56.67%)、眼底动脉硬化3级比例(30.56%vs 0)均高于对照组(P<0.001,P=0.003,P=0.002)。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提示眼底动静脉交叉征是脑小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比值比(odds ratio,OR)10.678,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2.943~38.742,P<0.001]。观察组中有眼底血管改变者32例,无眼底血管改变者4例,有眼底血管改变者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颈动脉斑块数均较无眼底血管改变者高(P=0.010,P=0.013)。结论本研究中半数以上脑小血管病患者出现眼底动静脉交叉征,数字眼底照相技术或可作为脑小血管病在基层社区临床初筛常规手段之一。(本文来源于《中国卒中杂志》期刊2016年09期)

童毓华[7](2015)在《视网膜血管管腔生物学测量: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与眼底照相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中的容积扫描方式对视网膜血管生物测量的准确性,并与眼底照相方法进行对比研究。方法前瞻性研究。应用SD-OCT中的容积扫描模式对正常志愿者的视网膜血管进行扫描测量。散瞳后,将颞上象限的一对视网膜动静脉作为扫描对象,通过自制的定位圈,选择距离视盘边缘0.5-1视乳头直径(本文来源于《2015年浙江省眼科学术年会暨国际眼科临床前沿技术论坛论文汇编》期刊2015-11-26)

童毓华,朱铁培,詹海静,马进[8](2014)在《视网膜血管管腔生物学测量: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与眼底照相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中的容积扫描方式对视网膜血管生物测量的准确性,并与眼底照相方法进行对比研究。方法前瞻性研究。应用SD-OCT中的容积扫描模式对正常志愿者的视网膜血管进行扫描测量。散瞳后,将颞上象限的一对视网膜动静脉作为扫描对象,通过自制的定位圈,选择距离视盘边缘0.5-1视乳头直径之间区域进行容积扫描。扫描参数为384个A-scan,11μm的扫描间隔。同时对相同眼进行眼底照相,(本文来源于《2014浙江省眼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4-12-04)

柳颂雪,于艳梅,宿青,李静秋,盛玲[9](2010)在《眼底照相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临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眼底照相及眼底血管荧光造影(FFA)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P)的诊断及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APS--B型眼底血管造影仪对1400例(2784只眼)糖尿病患者行眼底摄片或造影。结果根据国际分期法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进行分期,并给予指导治疗。结论眼底照相可作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筛查的金标准,而FFA可作为眼底激光治疗及其疗效评估的指标。(本文来源于《第九届全国中西医结合眼科学术交流会暨第八次东北亚国际眼科学术会论文汇编》期刊2010-07-31)

Sandhu,S.S.,Talks,S.J.,曹绪胜[10](2005)在《OCT联合或不联合彩色眼底照相检查与立体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在脉络膜新生血管膜诊断中的一致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Aims: To assess the diagnostic accuracy of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 with/without colour fundus photographs, in predicting 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 aphy(FFA) findings in patients suspected of having choroidal neovascularisation (CNV). Methods: A consecutive series of patients suspected of having CNV underwe nt OCT and stereo FFA images, which were assigned a diagnosis by two masked obse rvers, one examining OCT alone and then OCT plus stereo colour photographs, and one examining FFA alone. The main outcome measures were the diagnostic accuracy of OCT (with/without colour photos) in predicting the presence of CNVand secondl 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NV compared to the FFA findings. Results: 131 eyes of 118 patients were analysed. The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of OCT for detec ting new potentially treatable CNV lesions compared to FFA was 96.4%, and 66.0 %, respectively. For OCT with stereo images the sensitivity was 94.0%and speci ficity 89.4%. For detecting CNV with a classic component the sensitivity and sp ecificity of OCT alone was 78.6%and 82.7%. With stereo colour images the sensi tivity was 82.1%and specificity 89.3%. Conclusion: OCT is good at detecting th e presence of CNV in patients suspected of having new CNV. However, it is less a ccurate at identifying the exact components of CNV. OCT cannot at present replac e FFA in accurately diagnosing CNV components. However, this imaging method may have a role as a screening tool to help prioritise FFA requests.(本文来源于《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眼科学分册》期刊2005年11期)

眼底血管照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联合光学相干断层照相在诊断治疗渗出性视网膜脱离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12例渗出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经检查未发现裂孔者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联合光学相干层照相。结果有8例渗出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表现以后极部为主,周边伴有斑驳样荧光和多灶型针尖样荧光,后期其渗漏程度明显增强。4例患者出现多灶性强荧光渗漏,经OCT检查后可见视网膜色素上皮组织结构遭受破坏、上皮层浆液性脱离。针对患者以上病症问题实施准确治疗和抗炎措施后恢复。结论在诊断和治疗渗出性视网膜脱离疾病中,采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联合光学相干断层照相的效果显着,能确保诊断准确性,为疾病的治疗起到积极作用,值得进一步应用和推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眼底血管照相论文参考文献

[1].朱华丽,龚静,徐哲,胥婷婷.眼底照相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在诊断藏族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临床对比研究[J].四川医学.2019

[2].胡贵球.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联合光学相干断层照相在诊断治疗渗出性视网膜脱离中的作用[J].心电图杂志(电子版).2019

[3].解云,龚铠.眼底镜及眼底彩色照相下无可见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荧光血管造影变化[J].实用防盲技术.2019

[4].瞿西.眼底照相造影血管分割及动静脉分类方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9

[5].袁勤林.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联合光学相干断层照相在诊断治疗渗出性视网膜脱离中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7

[6].曾静,任力杰,陈李芳.基于数字眼底照相的脑小血管病临床初筛的应用探讨[J].中国卒中杂志.2016

[7].童毓华.视网膜血管管腔生物学测量: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与眼底照相的对比研究[C].2015年浙江省眼科学术年会暨国际眼科临床前沿技术论坛论文汇编.2015

[8].童毓华,朱铁培,詹海静,马进.视网膜血管管腔生物学测量: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与眼底照相的对比研究[C].2014浙江省眼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4

[9].柳颂雪,于艳梅,宿青,李静秋,盛玲.眼底照相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临床分析[C].第九届全国中西医结合眼科学术交流会暨第八次东北亚国际眼科学术会论文汇编.2010

[10].Sandhu,S.S.,Talks,S.J.,曹绪胜.OCT联合或不联合彩色眼底照相检查与立体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在脉络膜新生血管膜诊断中的一致性分析[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眼科学分册.2005

标签:;  ;  ;  ;  

眼底血管照相论文-朱华丽,龚静,徐哲,胥婷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