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尺度流域论文-穆鑫

不同尺度流域论文-穆鑫

导读:本文包含了不同尺度流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泾河流域,降水径流关系,Mann-Kendall检验

不同尺度流域论文文献综述

穆鑫[1](2019)在《不同时间尺度泾河流域降水径流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受自然条件影响,半干旱半湿润区产流能力较弱,降水径流系数相对较低,降水径流关系极不稳定。研究降水径流关系,定量评价降水径流关系演变规律及在其不同时间尺度下响应,对半干旱半湿润区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以泾河流域为例,利用流域1956年~2010年间的降水、径流数据,通过Mann-Kendall检验方法,对泾河流域在不同时间尺度降水径流关系变化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多年平均降水量均呈现一定幅度的减少,1980年以后降水和径流变化趋势出现了改变,呈现明显的不同步性,年径流变化幅度显着大于年降水量变化幅度;2000年后年均降水量高出多年平均值,年均径流系数在所有年代中最低;汛期多年平均月径流呈减少趋势,1997年之后减少比率更大。径流的减少幅度要大于降水减少幅度。(本文来源于《陕西水利》期刊2019年09期)

郝莹,王元,王皓,邱学兴[2](2019)在《淮河流域不同时间尺度暴雨的多模式预报性能评估及洪水可预报性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让数值预报产品能够在流域气象业务中达到最佳应用效果,从而为淮河防汛调度提供决策支持,利用2015—2017年6—8月EC、JMA、WRF、INCA四种数值模式降水预报产品,采用TS评分、空估率和漏估率等方法,分别评估四种模式对淮河流域24、12、6、3和1 h时间尺度暴雨的预报性能,并对比分析四种模式对各种时间尺度暴雨预报的可用时效。在此基础上,选取EC的24 h累积降水预报产品驱动分布式水文模型CREST,构建淮河上游的气象水文耦合洪水预报模型,并对2016年6—8月、2017年5—8月的实时运行结果进行评估,探讨了淮河流域洪水的可预报性。主要结论如下:(1)对于24、12h时间尺度的暴雨,EC预报性能最优、可用时效最长。当暴雨时间尺度缩短到6 h时,WRF的预报性能及可用时效均超越EC,当暴雨发生在3 h内时,WRF的优势更加明显。JMA对各个时间尺度暴雨的预报能力均最差。(2)在0~3 h预报时效内,EC和WRF均存在暴雨漏报率异常偏高、TS异常偏低的现象,其暴雨预报在临近预警中不具备参考价值。INCA则表现出在临近预报中的绝对优势,对1 h预报时效的暴雨预报TS评分为54%,可用时效为3 h。(3)EC、JMA和WRF对6、3 h时间尺度的暴雨预报性能存在明显的日变化特征。(4)淮河上游洪水预报的可用时效为108 h。(本文来源于《气象》期刊2019年07期)

王黎娟,张海燕,陈爽[3](2019)在《4—6月江淮流域不同尺度温带气旋发展率及移动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改进的温带气旋客观识别方法,统计分析1986—2015年4—6月不同空间尺度江淮流域温带气旋的发展率及移动特征。结果表明:1)整体气旋发展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较大空间尺度气旋发展率呈显着上升趋势,中间尺度气旋发展率无明显变化趋势。2)较大尺度气旋源地集中在湖北、湖南交界处,中间尺度气旋源地位于安徽等江淮流域东部,各尺度气旋源地位于整层大气非绝热加热项大值区域内。3)气旋初生阶段,江淮流域存在风速切变线,淮北地区风速小于淮南地区,江淮流域上空对流层低层位势高度为负距平,中高层则为正距平,属浅薄低压系统。4)不论何种尺度气旋,均存在东移和东北移动路径,但较大尺度气旋东北移动路径的比例较大。(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周凌峰,孟耀斌,逯超,伍甘霖,张东妮[4](2019)在《流域尺度重金属行为模拟及其对不同气象因子的响应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模拟重金属的流域尺度行为有利于更好地理解重金属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的潜在不利影响,而探究重金属在不同气象情景下的迁移转化规律有利于流域环境风险分析和环境管理。本研究采用流域重金属迁移转化模型SWAT-HM,该模型考虑了重金属化学反应如吸附和老化反应;陆面重金属迁移过程包括通过水分渗流和蒸发引起的垂向下降上升运动以及通过土壤侵蚀和地表/地下径流的水平迁移;水体中重金属迁移过程包括沉降、再悬浮、扩散和掩埋等过程。本研究选取湖南浏阳河上游流域为研究区,该流域几十年来一直受到采矿活动的影响,重金属污染严重。结果表明,SWAT-HM模型对于流域内重金属锌(Zn)和镉(Cd)的动态模拟结果与监测结果符合较好,94.5%的Zn和94.2%的Cd的模拟浓度与实测浓度在同一数量级内。流域内Zn和Cd的高污染区主要集中在宝山河,当宝山河与大溪河汇合后,由于稀释作用和水沙交互作用,溶解相Zn和Cd浓度显着降低至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水标准(GB 3838—2002)以下。2009—2014年流域出口Zn和Cd总输出通量的多年均值分别为90.8 t和1.1 t,溶解相重金属和吸附相重金属输出量的大幅提升几乎全部出现在强降水后,吸附相重金属输出量主要由几次暴雨过程贡献。本研究通过气象因子分析方法评价重金属输出量对于降雨和气温变化的敏感性,结果显示溶解相重金属和吸附相重金属输出量对于降雨变化比温度变化敏感,且吸附相重金属对于降雨变化的响应比溶解相重金属强烈。探究不同气象情景下重金属迁移转化响应特征对于环境风险分析和污染控制具有一定意义。(本文来源于《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薛浩,于瑞宏,张艳霞,多兰,胡海珠[5](2019)在《内蒙古典型草原区流域在不同时间尺度下的径流深动态变化——以锡林河流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草原区流域径流变化特征研究对于当地水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指导意义。以锡林河流域为研究区,利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方法,分析1968—2015年径流深年代际变化、年际变化、四季变化以及年内变化等多时间尺度变化趋势。趋势分析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锡林河流域平均径流深最大,且具较大变幅,其余年代均表现为减少趋势; 1968—2015年间年径流深随时间推移呈显着下降趋势,21世纪以后变化极为明显;各季节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其中,秋季下降趋势显着,但2005年后该季径流深几乎为零;年内径流深分布不均匀,变化趋势呈"双峰型",分别在4月和8月出现峰值。此外,基于Mann-Kendall突变检验,确定1984、2000年锡林河流域径流深发生突变。锡林河流域径流减少的主要因素为人类活动,其中人口增加、工业以及畜牧业发展等社会经济因素共同影响锡林河流域的径流。研究结果可为锡林河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及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土保持科学》期刊2019年02期)

刘方平,管升明,邓海龙,李效文,才硕[6](2019)在《鄱阳湖流域典型灌区不同区域尺度水稻灌溉定额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索南方灌区不同区域尺度水稻灌溉定额的差异,在南方地区鄱阳湖流域选取典型区域,开展不同区域尺度水量平衡试验,研究水稻全生育期不同区域尺度的灌溉定额,为不同区域尺度农业水资源规划、调度、管理和评价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不同区域尺度水稻灌溉定额存在一定差异,随着尺度增大,灌溉定额逐渐减少,灌区存在回归水的重复利用;区域尺度灌溉定额较灌溉试验站有底测坑减少173.3 mm,减少率为32.80%;较大田典型田块尺度减少143.2 mm,减少率为28.74%。在采用灌溉试验站试验数据或典型田块观测计算数据进行农田灌溉指导或灌溉工程规划设计时,要适当考虑试验限制条件和区域内回归水的重复利用。(本文来源于《节水灌溉》期刊2019年04期)

杨丽虎,刘鑫,宋献方[7](2019)在《岔巴沟流域降雨不同时间尺度的空间变异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黄土高原岔巴沟流域13个雨量站2004—2006年5 min降雨数据资料,分析了流域2 h、6 h、24 h、3 d、7 d、月和年(5—10月)等7个时间尺度的降雨量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①以曹坪雨量站为代表的单站5—9月降雨量占全年的90%以上,其中7—8月以中雨和大雨、暴雨为主,降雨量占年降雨量的60%~80%。②不同时间尺度降雨量的空间变异程度不同,2、6、24 h最大降雨量的变异系数C_V分别为0.27~0.93、0.06~0.81、0.06~0.69,呈减小趋势;3 d到7 d尺度上C_V值并非一直减小;月降雨的C_V以6月最大,年(5—10月)降雨量的C_V为0.05~0.11。③暴雨中心在2004年、2005年分布在流域上游,2006年则移至下游。降雨量的空间变异性随着丰水年水汽运移强度增大及降雨量增大而减小,局地性降雨尤其是局地暴雨是引起空间不均匀性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人民黄河》期刊2019年03期)

周凌峰,孟耀斌,逯超,叶琬,伍甘霖[8](2018)在《不同气象情景下流域尺度重金属行为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模拟重金属的流域尺度行为有利于更好地理解重金属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的潜在不利影响,而探究重金属在不同气象情景下的迁移转化规律有利于流域环境风险分析和环境管理。本研究采用流域重金属迁移转化模型SWAT-HM,该模型(SWAT-HM)考虑了重金属化学反应如吸附、络合和老化反应;陆面重金属迁移过程包括通过水分渗流和蒸发引起的垂向下降上升运动以及通过土壤侵蚀和地表/地下径流的水平迁移;水体中重金属迁移过程包括沉降、再悬浮、扩散和掩埋等过程。本研究选取湖南浏阳河上游流域为研究区,该流域几十年来一直受到采矿活动的影响,重金属污染严重。结果显示SWAT-HM模型对于流域内重金属锌(Zn)动态模拟结果与监测结果符合较好,尤其对于强降水过程中重金属迁移量的显着升高有很好的表现。这表明废矿堆中积累了相当数量的活泼态Zn和Cd,并最终通过降雨排入河道中。本研究还通过多变量正交经验分解(MV-EOFA)分解研究区历史气象场,通过改变前两个EOFs对应的时间序列PCs来模拟特定的气候特征和天气条件(EOF1主要体现降雨和湿度特征,EOF2主要代表温度和辐射特征)。结果显示溶解相Zn和吸附相Zn输出量对于EOF1比EOF2敏感,且吸附相Zn对于EOF1变化的响应比溶解相Zn强烈。探究不同气象情景下重金属迁移转化响应特征对于环境风险分析和污染控制具有一定作用。(本文来源于《201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第叁卷)》期刊2018-08-03)

李志强[9](2018)在《基于SWAT模型的不同空间尺度的流域径流和泥沙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近30年来,江西省开展了“山江湖”为主题的植树造林活动,同时人口增长导致下垫面变化明显,因此开展江西省为主要研究范围的水文模型评估,有利于揭示人类活动对流域水文过程影响,为流域的规划和管理提供参考。本研究利用鄱阳湖流域的气象数据以及“五河”流域和桃江、寻乌水等流域的水文控制站观测的日径流、泥沙数据,以SWAT模型模拟分析了近30年径流、泥沙的年际、年内变化特征;比较了不同土地利用情景下鄱阳湖“五河”流域、桃江流域和寻乌水流域的土地利用变化对径流和泥沙的影响,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1)在相同气象条件下,利用1980、2000、2015年土地利用数据模拟鄱阳湖流域径流情况,发现3个不同土地利用情景下,模拟的径流显着性不高。相关分析表明鄱阳湖流域中“五河”的径流与降水量呈显着相关,“五河”流域相关系数r均大于0.83。温度对鄱阳湖流域的径流有显着影响,且在夏季表现最为明显;(2)1980、2015年两期土地利用情景下分别模拟桃江流域1981-2013年径流量和输沙量,发现2015年比1980年情景径流量和输沙量变化差异仅为7.51×10~6m~3和2.83×10~3t,变化率为0.12%和0.20%,土地利用变化不是引起桃江流域径流和泥沙变化的主要原因;桃江河道下游的居龙滩水利枢纽工程具有显着的拦沙效应,2007-2013年间总的拦沙量约为7.78×10~6t,拦沙效率达77.5%;(3)1990、2000、2015年叁个土地利用情景下模拟寻乌水流域的径流和泥沙,发现2000年比1990年土地利用情景的径流和泥沙分别增加了3%和5.28%,土地利用变化显着改变了寻乌水流域的产流和产沙。但2015年与2000年相比径流和泥沙又降低了0.41%和0.95%,这与研究区域柑橘果园生长和下垫面的恢复有关;(4)大型水库的人为调度对修水径流影响较大,导致径流模拟结果相对较低,获取水库的详细的调度资料是更好模拟径流的基础;寻乌水流域的泥沙模拟精度偏低,验证期Ens系数为0.68,这与寻乌水流域内柑橘果园显着扩张有关,有必要针对柑橘果园建立地类数据库;(5)不同空间尺度的流域水文和泥沙模拟表明:大、中尺度上土地利用不是影响径流、泥沙变化的重要原因;从寻乌水小流域的模拟结果看,规模化的人类活动对流域的径流和河道输沙会有显着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江西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1)

杨强强[10](2018)在《大凌河流域不同空间尺度典型流域泥沙输移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详细分析了遥感影像、降水收集以及土地利用资料的基础上,以大凌河流域为例,探讨了东北黑土地区域不同空间尺度典型流域的土壤流失量变化特征,并对流域产沙与土壤侵蚀之间的作用关系进行定量的分析。研究表明:小尺度和中尺度流域的S_(DR)全年均值为0.32和0.048;大中尺度流域的SDR主要受主河道比降SLP和流域面积A的影响;SDR在山区流域随主河道比降SLP的增大而逐渐降低,在丘陵漫岗区与流域面积A表现出幂函数递减关系。本文的相关理论和成果可为研究流域实施水土流失治理关键性技术措施并制定水土保持规划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水能及电气化》期刊2018年05期)

不同尺度流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让数值预报产品能够在流域气象业务中达到最佳应用效果,从而为淮河防汛调度提供决策支持,利用2015—2017年6—8月EC、JMA、WRF、INCA四种数值模式降水预报产品,采用TS评分、空估率和漏估率等方法,分别评估四种模式对淮河流域24、12、6、3和1 h时间尺度暴雨的预报性能,并对比分析四种模式对各种时间尺度暴雨预报的可用时效。在此基础上,选取EC的24 h累积降水预报产品驱动分布式水文模型CREST,构建淮河上游的气象水文耦合洪水预报模型,并对2016年6—8月、2017年5—8月的实时运行结果进行评估,探讨了淮河流域洪水的可预报性。主要结论如下:(1)对于24、12h时间尺度的暴雨,EC预报性能最优、可用时效最长。当暴雨时间尺度缩短到6 h时,WRF的预报性能及可用时效均超越EC,当暴雨发生在3 h内时,WRF的优势更加明显。JMA对各个时间尺度暴雨的预报能力均最差。(2)在0~3 h预报时效内,EC和WRF均存在暴雨漏报率异常偏高、TS异常偏低的现象,其暴雨预报在临近预警中不具备参考价值。INCA则表现出在临近预报中的绝对优势,对1 h预报时效的暴雨预报TS评分为54%,可用时效为3 h。(3)EC、JMA和WRF对6、3 h时间尺度的暴雨预报性能存在明显的日变化特征。(4)淮河上游洪水预报的可用时效为108 h。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不同尺度流域论文参考文献

[1].穆鑫.不同时间尺度泾河流域降水径流关系研究[J].陕西水利.2019

[2].郝莹,王元,王皓,邱学兴.淮河流域不同时间尺度暴雨的多模式预报性能评估及洪水可预报性探讨[J].气象.2019

[3].王黎娟,张海燕,陈爽.4—6月江淮流域不同尺度温带气旋发展率及移动特征[J].大气科学学报.2019

[4].周凌峰,孟耀斌,逯超,伍甘霖,张东妮.流域尺度重金属行为模拟及其对不同气象因子的响应特征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9

[5].薛浩,于瑞宏,张艳霞,多兰,胡海珠.内蒙古典型草原区流域在不同时间尺度下的径流深动态变化——以锡林河流域为例[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9

[6].刘方平,管升明,邓海龙,李效文,才硕.鄱阳湖流域典型灌区不同区域尺度水稻灌溉定额研究[J].节水灌溉.2019

[7].杨丽虎,刘鑫,宋献方.岔巴沟流域降雨不同时间尺度的空间变异特征[J].人民黄河.2019

[8].周凌峰,孟耀斌,逯超,叶琬,伍甘霖.不同气象情景下流域尺度重金属行为模拟[C].201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第叁卷).2018

[9].李志强.基于SWAT模型的不同空间尺度的流域径流和泥沙模拟[D].江西师范大学.2018

[10].杨强强.大凌河流域不同空间尺度典型流域泥沙输移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水能及电气化.2018

标签:;  ;  ;  

不同尺度流域论文-穆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