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水运输系统列车调度建模与仿真

铁水运输系统列车调度建模与仿真

一、铁水运输系统行车调度建模与仿真(论文文献综述)

梁青艳[1](2021)在《基于流程网络仿真的钢铁企业炼钢调度和能源优化》文中提出绿色化和智能化是钢铁行业智能制造转型升级的两大基本要素,研究生产系统以及能源系统的优化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几年随着企业自动化、信息化水平的普遍提高,智能制造提升工程也逐渐着手实施,急需利用智能模型去解决复杂生产流程中的生产优化调度问题以及钢铁企业能源多介质优化调配问题。本文针对当前炼钢调度以及能源优化问题研究中的不足和局限性,提出基于流程网络仿真进行优化建模的新的解决方案,进行了关键技术研究和应用验证,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充分考虑钢铁企业炼钢调度的特点及难点,提出了基于多智能体技术的炼钢智能化动态调度方案,构建了通用性的多智能体流程网络仿真优化基础模型,并分别结合普钢和特钢不同实际生产场景进行了应用验证。应用结果表明该技术可以大大减少无效作业时间,提高作业效率,并且能适应多变的现场环境,有效解决了炼钢生产流程中具有强耦合、多路径、多目标、多约束、多干扰特性的计划调度较为困难的难题。(2)充分考虑钢铁企业能源和生产耦合紧密的特点,从能量流的角度出发,构建了能量流网络基本描述模型包括主工序能量流模型、分介质能量流网络模型、能量流网络集成模型,对物质流、能量流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耦合的关系进行了信息表征;提出了从钢铁流程生产工艺出发,基于静态因素、动态因素及能源本身波动规律建立主工序能量流节点模型的建模方案,并分别以煤气和电力介质为例进行了主工序能量流具体分析、模型描述及预测验证。预测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实时工艺节奏和动态工况信息,使模型具有更好的适应性。煤气预测模型,模型误差基本在10%以内;电力96点负荷预测模型,模型误差在5%以内的达到96%,均获得了较好的预测效果。(3)以能量流网络模型为基础,针对以满足需求,放散最小为目标的能源计划的智能生成问题构建了基于规则的能源仿真调配模型,针对以放散和成本最小为目标的能源动态调度问题构建了基于优化算法的能源优化调配模型,并分别通过仿真分析,验证了模型的适用性和有效性。这两部分的研究分别针对不同的具体应用问题,不同优化目标进行了建模,而且和能量流网络模型结合,形成了完整的模型体系,为能源的多工况场景计划制订、优化协调提供了新方法。

张先勇[2](2020)在《基于信息融合的鱼雷罐车安全监控系统与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鱼雷罐车是大型钢铁企业转运高温铁水的主要运输车辆。现有的安全监控研究关注于罐体材料和物流管理较多,而对罐体倾动角度精确测量和运输全路径连续定位等的研究较少,甚至鲜有报道。鉴于此,本文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子课题“专用运输车辆转运作业安全监控与预警技术研究”(2017YFC805104),结合武汉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的实际应用场景,通过开展了一系列实验研究,建立了鱼雷罐车安全监控关键技术的信息融合模型,构建适合鱼雷罐车转运安全的评估指标体系,提出了运用图像识别技术非接触式精确测量角度的方法、车辆连续位置检测和停车精确定位方法,以及全天候障碍物识别方法,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应用的转化。研究成果对指导鱼雷罐车转运安全监控系统的开发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针对鱼雷罐车转运作业的安全监控特点,研究了基于目标决策的安全监控系统各层次的信息融合模型,为信息融合技术在鱼雷罐车转运安全监控领域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撑;针对重大钢铁企业事故的多因素分析,运用人为因素的分析分类系统(HFACS)分析了安全事故,融合层次分析法(ANP)和二次逻辑回归模型对鱼雷罐车事故进行多因素的关联性分析和权重分析,构建适合鱼雷罐车转运安全指标体系。2、针对鱼雷罐车高温罐体倾动角度检测问题,提出了运用图像识别技术非接触式精确测量角度的方法。利用高清相机连续拍摄罐体端部特征图像,运用BRISK算子检测图像特征点。利用汉明距离对特征点进行两次筛选,提高配准点的准确度,最后结合最大类间方差法(OTSU)计算罐体的旋转角度。设计实验方法进行测试,分析实验数据,探讨了倾角非接触式测量技术和连续位置监测技术的测量精度和响应速度。3、针对鱼雷罐车在高炉车间和运输路经中的连续定位问题,提出了融合室内外定位数据,运用最小二乘法线性拟合在信号盲区的定位方法。该方法比单一的惯性计算方法有更好的定位精确性。研究利用卫星定位系统获取室外数据,UWB系统获取室内定位数据。建立多基站获得更多组合的室内定位数据,利用卡尔曼滤波(Kalman)降噪优化原始数据,按照距离远近进行权重分配以提高TOA/TDOA组合定位算法的准确度。针对停车精确落位问题,提出采用电涡流传感器微距测量的方法监测停车位置,设计试验,检验有效性。4、针对轨道全天候障碍物识别问题,提出了融合视觉相机、红外成像和毫米波雷达三种探测技术于一体的全天候障碍物识别技术方法。并重点对视觉图像处理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运用Canny算子对图像边缘检测;利用霍夫变换对图像中的轨道边缘进行检测提取;基于兴趣范围提取颜色异常区域,通过形态学处理,标注出障碍物位置。分析了毫米波雷达、红外线成像的性能和降噪技术,研发了多传感器融合的鱼雷罐车转运全天候障碍物识别系统。5、研究了基于计算机自动处理的实时安全监控系统与车辆制动系统联动技术,研发了融合多传感器的鱼雷罐车运输安全监控系统和罐体倾动监控系统,并集成上述技术建立统一安全监控平台,进行了功能测试和示范应用。本文通过对鱼雷罐车运输连续位置监测技术和罐体倾动角度非接触式测量技术的研究,开发了基于信息融合的安全监控系统平台,为大型钢铁企业的鱼雷罐车转运安全监控提供了技术保障。

陈旭超[3](2020)在《铁路物流中心运输核心作业仿真及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铁路物流中心的合理规划设计及运营对提高铁路物流服务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由于铁路物流中心建设周期长,投资巨大,计算机仿真成为解决其规划设计及运营组织相关问题的重要手段。运输作业是铁路物流中心作业内容中的基础环节,研究铁路物流中心运输核心作业的仿真建模及优化方法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综合考虑铁路物流中心运输核心作业的流程及特点,结合离散系统仿真、最优化理论、Petri网等领域的研究成果,研究运输核心作业仿真建模中所涉及的相关方法和技术。论文重点考虑铁路物流中心的列车运转作业、货运卡车作业以及场站作业,针对其中的关键环节进行精细化仿真设计,引入数学优化模型对仿真进程进行优化控制,在此基础上建立铁路物流中心运输核心作业仿真模型,并开发相应仿真系统,以期为我国铁路物流中心的规划设计及作业组织提供有效的辅助决策工具。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铁路物流中心运输核心作业仿真及优化的理论和方法。首先对铁路物流中心的相关概念和运输核心作业的涵义进行界定。基于离散事件系统仿真相关理论,梳理铁路物流中心运输核心作业的仿真重点,并分析仿真建模中需重点考虑的决策优化问题。在此基础上,确定了运输核心作业仿真及优化研究的基本内容。最后,提出铁路物流中心仿真环境及拓扑网络创建方法,进而搭建起铁路物流中心运输核心作业仿真建模及优化的理论框架。(2)考虑队列组织策略的门区作业精细化仿真。在分析解析模型局限性的基础上,基于多智能体仿真技术构建门区作业仿真模型,模型中重点考虑货运卡车到达频率波动性、门区服务时间异质性、检查异常事件、起停附加时间等随机波动因素对门区作业的影响,设计相应的仿真模块和仿真机制。最后,基于算例对池化和非池化队列组织策略的适用性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一系列影响门区作业水平的因素进行了敏感性分析。(3)轨道式门吊装卸作业集成调度优化方法。基于时空网络建模方法,构建门吊和车辆装卸作业分层时空网络,以装卸作业总完成时间最小为目标,建立门吊装卸作业集成调度优化模型。为克服分层时空网络耦合约束带来的求解复杂性,设计基于ADMM的对偶分解求解算法,通过对原问题中复杂约束进行对偶松弛及线性化处理,将原问题分解为一系列时空路径搜索子问题。最后,基于算例,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并进一步通过与RCPSP模型进行对比,验证了ADMM对偶分解算法在求解质量和求解效率方面的优势,为装卸作业仿真进程的优化控制提供决策方法支撑。(4)铁路物流中心运输核心作业仿真模型构建及系统设计。在关键作业环节精细化仿真及决策优化方法研究的基础上,考虑铁路物流中心运输核心作业的整体流程,建立基于赋时着色Petri网的仿真逻辑框架。通过梳理各类仿真事件的逻辑结构特点,设计三种通用变迁类型,以此为基础,构建铁路物流中心运输核心作业仿真模型。进一步,考虑复杂决策优化方法在仿真模型中的嵌入问题,提出基于滚动时域机制的门吊装卸作业调度优化方法。最后,在此基础上开发铁路物流中心运输核心作业仿真系统,并对主要功能进行阐述。(5)选取我国东南地区某综合型铁路物流中心为案例进行分析,对仿真模型及系统有效性进行验证,并对案例铁路物流中心设备配置及作业组织的相关问题进行仿真分析,提出优化建议,进一步验证了论文研究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陈延龙[4](2020)在《钢铁企业铁水运输智能调度系统研究与开发》文中研究说明铁水运输是钢铁企业运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优化调度是降低运输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钢铁企业的铁水运输路网具有区域小、道岔多、调机和车辆多等特点,使得铁水运输调车作业问题较复杂、难度大。目前,我国钢铁企业铁水运输大多以人工调度为主,由于调车作业繁多以及缺乏高效、优化的算法程序,调度人员只能采取边走边看的调度模式,这样容易导致调车作业效率低,甚至出现长时间等待和安全事故等问题。因此,统筹考虑阶段内所有铁水运输调车作业,利用优化的算法为调车作业制定合理的行车计划,对于缩短运输设备的周转时间,提高企业的铁水运输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以企业的铁水运输系统为切入点,对系统的组成要素进行了介绍,其中详细介绍了高炉和转炉的生产规律及特点,而后阐述了铁水运输的流程、方式、车辆和相关要求,以及在铁水运输过程中机车和车辆的运用组织方案,并简要分析了各运用方案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其次,为了更加细致的研究铁水运输调度,将铁水运输相关的运输需求描述为不同的运输任务,对其中送重和配空这两个关键任务进行了深入研究。结合图论知识将铁水运输路网抽象化为网络模型,针对调车作业存在走行折返路径的特点,在网络中加入虚拟点和虚拟边。以铁水运输网络为背景,运用Dijkstra算法求解运行时间最小的最短路作为调车作业的标准路径。再次,在调车作业计划基础上,以提高整体调车作业效率为目标,统筹考虑阶段内的所有调车作业,为调车作业的执行过程制定进路调度计划。其中对进路调度过程中的关键内容进行了研究,主要是解决为各项调车作业安排进路占用时,避免产生时空交叉冲突问题,同时介绍了几种交叉冲突类型。提出采用进路预约安排的方式来检测进路调度过程中存在的潜在冲突,当存在冲突时根据优先级权重决策调车作业占用进路的顺序,并给出了等待和迂回两种进路冲突疏解方式以及两种疏解方式的适用条件。本文建立了一个完成阶段所有铁水运输调车作业所消耗的总时间(运行+等待)最小为目标的调度计划模型,为了在模型求解过程中避免约束条件缺失,采用局部入手、整体优化的思想设计了启发式算法,并运用算例数据进行验证,得到的优化结果表明所构建的模型能够有效解决铁水运输调车作业的进路调度问题,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最后,以简化的铁水运输路网为背景,前文研究理论、调车作业计划和进路调度启发式算法为基础,利用计算机编程技术开发了铁水运输调度系统。

周钧[5](2020)在《铁钢包定位跟踪及优化设计研究》文中提出在冶金行业中,铁钢包是炼铁炼钢的重要载体,提高铁钢包物流的自动化和信息化水平,对于减轻员工工作强度、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提高冶金生产效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此,本文以东北特殊钢股份有限公司为背景,着力解决铁钢包跟踪管理上两个突出问题——铁钢包数量的优化和铁钢包的定位跟踪。其一,目前铁钢包在流转过程中存在排队等待、空包烘烤、重包积压等情况。论文分析了铁钢包的流转过程,然后基于有限容量的排队论,构建了铁钢包物流的排队模型。基于实际情况结合仿真运算,分析系统容量对排队系统性能的影响并确定具体取值。随后,计算求解铁钢包排队系统的性能指标和在线铁钢包数目的理论最优值,企业根据最优值确定实际在线铁钢包数目,从而为企业方面物流的调整和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数学参考。其二,针对钢铁生产环境的复杂性,对比选定RFID定位技术实现铁钢包的全流程跟踪。随后,论文分析RFID定位系统硬件设计的具体细节和注意事项。最后针对数据传输问题,设计数据传输网络和通讯报文,并利用心跳检测等机制保证数据通信的可靠准确。其三,设计并实现铁钢包定位跟踪系统软件,主要包含主控系统软件、行车终端系统软件和可视化显示平台,功能覆盖调度指令下发、执行结果反馈、与MES交互、库区可视化展示、无纸化报表等方方面面。软件具备界面简洁、功能完善、使用友好等特点。本论文有效解决钢铁企业铁钢包定位跟踪管理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理论研究被东北特钢实践证明是可行的,定位跟踪系统也已在东北特钢成功上线运行,运行效果优良,获得一致好评。

施景华[6](2019)在《工艺铁路动态行车计划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工艺铁路行车计划与一般交通铁路行车计划存在较大差别,本文研究的工艺铁路行车计划基于B公司铁水运输这一背景。针对该公司目前采用人工驾驶机车运输铁水的情况,以制定高效智能的行车计划为目标展开研究。在铁水运输过程中,机车司机根据以往经验选择行车路线,造成因机车运行信息掌握不够全面而导致铁水运输效率低下,成本上升等问题。因此实现铁水运输的智能化对提高钢铁企业的铁水运输效率和减少企业运营成本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本文的研究也将为机车无人化运输的深度实施提供基础。本文在分析了现有人工运输铁水的弊病后,提出使用最短行车路线和制定行车计划的方法来实现铁水运输过程中的机车无人化,以初步实现铁水运输的智能化。主要工作包括:(1)针对现有铁水运输问题中关于机车调度和铁水运输仿真系统的研究进行对比与总结,并系统分析了A-Star算法的主要思想。(2)机车行车路径的规划。工艺铁路行车路线最短路径问题。考虑到大范围的路径求解和时间复杂度等因素采用A-Star算法对该问题进行求解。(3)多车运行行车计划的制定。针对多辆机车运行时的冲突问题,引入以所有机车运行等待时间最短的路段资源分配模型制定各路段对各机车的开放使用时间,形成行车计划表,通过对特殊情况进行调整从而达到对初始行车计划优化目的。针对机车实际运行时的机车锁死状况进行分析说明,并给出多种情况下的调整策略。为了验证上述模型与算法的正确性,文章使用B公司铁水运输历史记录作为仿真数据源,最终结果表明文章所提出的一整套方法能够很好地解决铁水运输过程中机车无人化的问题。其中最短路算法能够计算出较优的路径,路段分配模型也能够很好地安排出多机车的行车计划。

刘伟[7](2019)在《基于物联网的铁水运输行为安全监控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国民经济总体上保持着高速、平稳的发展状态,粗钢产量连续13年居世界第一,是世界上钢铁生产和消费大国。但与此同时,钢铁企业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安全生产形式不容乐观,铁水生产运输环节事故频发,给国家、社会、企业和个人都带来无法逆转的伤害和损失,增加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影响社会的平稳有序发展。因此有必要在钢企中建立铁水运输行为安全监控系统。本文建立感知层、传输层和应用层三层架构的企业事故预警体系,从人、物、环三方面对企业中的不安全行为进行监控。基于该框架,建立铁水运输不安全行为监控系统,并对机车/鱼雷罐跟踪子系统、车载终端子系统、智能视频监控子系统等设计研究。应用嵌入式Linux技术,建立环境信息检测平台,实现从采集端到监控端的设计及实现,采用B/S模式设计,监控端可以在任务客户端以web浏览器方式监控现场信息,采用开放式设计,可以根据需求任意添加传感器对现场信息进行监控。由分析铁水运输案例,机车碰撞事故占有一定比例,因此设计基于机车自动预约机制的自动避碰算法,并使用Flexsim仿真软件实现机车自动避碰。在仿真结果的基础上,对机车运行线路进行优化,提高了运输效率。建立铁水运输不安全行为监控系统能有效预防铁水运输环节中不安全行为的发生,将事故扼杀在摇篮之中。设计的机车自动避碰机制能有效防止机车碰撞事故的发生,且根据机车预约机制能掌握全局路段使用情况,并做出机车作业路线调整,及保证机车行驶安全又提高了运输效率。

王磊[8](2018)在《炼钢工艺铁路运输行车计划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铁路运输由于其运输能力强、运输成本低的特点,是煤矿、钢铁等大型企业生产管理的重要环节,是保证企业生产的重要手段。在传统工艺铁路运输中,由于作业繁忙和工艺要求,大多采用纯粹靠司机经验自由选择路径的行车方式,运输效率相对较低,因此实现铁路运输智能化,对企业节约生产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某钢铁企业工艺铁路为背景,深入研究了铁路运输的行车问题,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目前国内外铁水运输问题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总结,并将铁水运输问题与车间作业调度(Job Shop)问题相比较,借助车间作业调度思想对铁水运输的行车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2)行车路线的安排。基于铁路运输网络拓扑结构的工艺铁路路线优化是最短路径算法问题。为了解决机车停在路段上、铁路的转线等问题,以厂区铁路为网络,采用改进的Dijkstra算法对该问题进行求解。(3)行车计划的制定。针对钢铁企业工艺的特殊性,在行车路线确定的基础上,采用车间作业调度的思想,以总等待时间最短为目标,提出了基于分区任务优先级的行车计划模型,并用Java调Cplex对其求解,合理安排机车行车计划。利用实际生产数据对上述模型和算法进行了求解实验,通过对结果的分析,验证了行车计划模型能够实现有效地避碰。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防止信息滞后现象造成局部机车等待过长,对提高铁水生产运输过程中机车的运行效率,保证生产的安全、稳定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也为钢铁企业实现智能运输奠定了基础。

谷宗喜[9](2018)在《高炉一转炉区段“界面技术”优化及仿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一包到底”模式是指高炉出铁、铁水运输、铁水脱硫及向转炉兑铁等过程均使用同一个铁水包,中途不倒包。作为一种高效的铁钢界面模式,“一包到底”模式目前已被首钢京唐、重钢新区、日本京滨制铁所等国内外多家钢厂所采用,然而多家钢厂在生产运行中均存在铁水包周转率较低、铁水温降偏高等共性问题。铁水包周转运行管控是“一包到底”模式稳定运行的关键,鉴于已有研究普遍存在与实际生产脱节的现状,亟待深入研究铁水包周转运行动态规律。本文将在深入解析重钢新区和首钢京唐运行现状的基础上,分别针对“一包到底”模式铁水包周转运行特征、铁水包周转运行调控、铁水包周转运行过程的建模与仿真、“一包到底”模式界面优化设计等四个方面展开研究。首先,针对重钢新区和首钢京唐“一包到底”模式运行参数进行详细解析得知:高炉有效容积与转炉公称容量匹配、铁水运输方式、铁钢界面总图布置、铁水包管理制度是影响铁水包周转时间及铁水温降的重要因素;采取尾包转场出铁制度以及对铁水包周转过程进行全程加盖是降低铁水温降的两种有效措施。其次,将“一包到底”模式铁水包周转过程模化为时间离散、状态离散的有限齐次马尔科夫过程,进而从铁水包周转运行的视角构建出铁水包周转运行过程模型。在此基础上,将铁水包周转过程进一步模化为有系统容量限制的三个串联接近闭合的排队系统,即高炉出铁、铁水预处理以及转炉兑铁排队系统。据此提出基于有限容量排队论(M/M/c/N)的铁水包理想周转数量计算模型,应用此模型分别计算重钢新区和首钢京唐理想铁水包周转数量分别为17个和16个,并指出优化排队系统的系统容量是减少铁水包周转数量的关键。然后,从流程设计和生产运行角度指出“一包到底”模式下采取铁水包积压生产模式不可避免,并建立了积压生产模式下的铁水包周转数量计算模型,即铁水包周转数量由高炉配包所需数量、重包积压数量以及工艺周转要求数量组成,应用模型计算出重钢新区和首钢京唐铁水包合理周转数量分别为24个和23个。针对生产中经常出现适度积压铁水包以保连浇炉数的生产组织方案,建立了不同转炉热状态下的铁水温降—转炉—连铸综合成本损失测算模型,进而从理论上证明了该类生产组织方案的合理性。随后,采用Plant Simulation软件建立了重钢新区的铁水包周转过程仿真模型,模型中考虑各类铁水包管理制度,并深入研究了铁水包周转数量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高炉配包制度、重包积压制度、尾包处理制度、铁水包运输组织方式分别影响铁水包周转数量2~4个、1~2个、2个、1个。优化的铁水包管理制度为混合配包制度、合理积压制度、尾包转场出铁制度、铁水包“一包一拉”方式,重钢新区按照优化方案组织生产,其合理铁水包周转数量为24个,比实际数量少5个。提出了基于柔性库存系数的评价方法用于评价铁水包周转过程,利用生产实绩和仿真试验获取的相关指标对重钢新区运行情况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当前周转数量29个和合理周转数量24个时,其铁水包柔性库存系数分别为52.10%和42.25%。最后,从铁水供求比、铁水转运次数、铁水包连续化程度、铁水包管理制度等方面针对重钢新区和首钢京唐两家钢企“一包到底”界面设计与运行情况进行详细分析,在此基础上,设计出一种优化的“一包到底”界面,并采用Plant Simulation软件对其运行结果进行仿真。优化设计方案中,其主体工序配置为2×5160m3的高炉、3×230tKR脱硫站、2×230t的脱磷转炉、铁水包铁水装入量为220t;铁水运输选择“天车+过跨车”方式;采用合理的紧凑型平面布置方案;选择优化的铁水包管理制度。仿真结果显示,优化设计方案的铁水包合理周转数量为25个;铁水包柔性库存系数为24.46%,比重钢新区当前相应指标低27.64%,说明优化设计方案的铁水供求节奏更为协调,铁水包周转运行更为合理。

卢绍文,罗小川[10](2017)在《“起重机+过跨车”铁水物流多场景仿真》文中指出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倾向于采用"起重机+过跨车"铁水运输物流新工艺,如何评估其安全性和性能是决策者关心的关键问题。采用仿真评估技术,需要解决由于生产处理时间不确定和"避车"等动态因素导致的多场景仿真问题。为此,提出面向对象仿真对象设计方法和基于有限状态自动机动态建模技术。介绍了铁水运输物流过程的仿真系统,并且给出多场景仿真评估流程。有效的提高了仿真系统的灵活性、可配置性和仿真对象的可重用能力。

二、铁水运输系统行车调度建模与仿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铁水运输系统行车调度建模与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流程网络仿真的钢铁企业炼钢调度和能源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炼钢生产优化调度问题研究现状
        1.2.1 炼钢生产调度的特点及难点
        1.2.2 炼钢生产调度问题的研究方向
        1.2.3 生产调度问题主要研究方法
        1.2.4 当前研究中的不足和局限性
    1.3 能源优化调配问题研究现状
        1.3.1 能源产耗模型的研究
        1.3.2 单一能源介质的优化模型的研究
        1.3.3 多能源介质的优化模型的研究
        1.3.4 当前研究中的不足和局限性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5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5.1 研究内容
        1.5.2 创新点
2 基于多智能体技术的炼钢流程仿真优化模型
    2.1 建模方案
    2.2 基于多智能体的仿真优化模型
        2.2.1 多智能体基本概念
        2.2.2 智能体体系结构
        2.2.3 智能体基本结构
        2.2.4 智能体状态划分
        2.2.5 物料智能体
        2.2.6 设备管理智能体
        2.2.7 设备智能体
        2.2.8 天车管理智能体
        2.2.9 天车智能体
        2.2.10 智能体任务协调流程
    2.3 本章总结
3 炼钢-连铸流程仿真优化模型实现及仿真分析
    3.1 炼钢-连铸生产工艺流程及阶段
    3.2 生产工艺流程特点
    3.3 技术方案
        3.3.1 仿真优化流程
        3.3.2 多智能体模型实例化
        3.3.3 作业时间波动分析
    3.4 案例分析
        3.4.1 仿真优化分析
        3.4.2 多场景下的生产调度
    3.5 本章总结
4 高速工具钢炼钢流程仿真优化模型实现及仿真分析
    4.1 高速工具钢生产工艺流程及阶段
    4.2 生产工艺流程特点
    4.3 技术方案
        4.3.1 仿真优化流程
        4.3.2 多智能体模型实例化
    4.4 案例分析
        4.4.1 案例描述
        4.4.2 冶炼浇铸流程优化调整
        4.4.3 电渣工序优化调整
        4.4.4 设备故障调整
        4.4.5 炉次优化调整
    4.5 本章总结
5 能量流网络模型
    5.1 能源系统分析
        5.1.1 能源消耗分析
        5.1.2 能源平衡分析
        5.1.3 能源转换分析
        5.1.4 能源系统特点总结
    5.2 能量流网络模型
        5.2.1 能量流网络结构描述
        5.2.2 主工序能量流模型
        5.2.3 分介质能量流网络模型
        5.2.4 能量流网络集成模型
    5.3 煤气能量流网络中主工序节点模型
        5.3.1 煤气产耗波动特点
        5.3.2 煤气主工序节点模型
        5.3.3 模型验证
    5.4 电力能量流网络中主工序节点模型
        5.4.1 负荷波动特点
        5.4.2 电力负荷主工序节点模型
        5.4.3 模型验证
    5.5 本章总结
6 基于能量流网络动态仿真的能源优化调配
    6.1 基于调度规则的仿真优化模型
        6.1.1 基于规则的整体调配流程
        6.1.2 燃气调配计算逻辑
        6.1.3 蒸汽调配计算逻辑
        6.1.4 电力调配计算逻辑
    6.2 基于优化算法的仿真优化模型
        6.2.1 仿真优化调配流程
        6.2.2 目标函数
        6.2.3 约束条件
        6.2.4 模型求解
    6.3 能源仿真优化模型软件化
    6.4 案例分析
        6.4.1 案例说明
        6.4.2 基于调度规则的能源仿真计算
        6.4.3 基于优化算法的能源仿真分析
    6.5 本章总结
7 结论和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科研工作及发表论文
致谢

(2)基于信息融合的鱼雷罐车安全监控系统与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1.2.1 鱼雷罐车定位技术的研究状况
        1.2.2 鱼雷罐车运输安全监控技术的研究
        1.2.3 鱼雷罐车罐体安全监控技术的研究
        1.2.4 信息融合和HFACS在运输安全监控领域的应用研究
        1.2.5 国内外研究存在的问题分析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相关基本理论与鱼雷罐车安全监控系统框架
    2.1 信息融合的基本理论
        2.1.1 信息融合的功能模型
        2.1.2 信息融合的层次
    2.2 信息融合的技术方法
        2.2.1 卡尔曼(Kalman)滤波
        2.2.2 加权平均算法
        2.2.3 网络层次分析法(ANP)
    2.3 鱼雷罐车安全监控系统的融合模型的研究
        2.3.1 鱼雷罐车转运安全监控系统的特征分析
        2.3.2 室内定位多传感器的融合模型
        2.3.3 室内外连续位置监测多设备的信息融合模型
        2.3.4 障碍物识别多设备的信息融合模型
        2.3.5 鱼雷罐车转运安全监测多系统的信息融合模型
    2.4 基于人为因素的鱼雷罐车安全评价体系
        2.4.1 鱼雷罐车安全评价指标分析
        2.4.2 基于HFACS的鱼雷罐车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架
        2.4.3 HFACS-TCA模型因素关联分析
        2.4.4 HFACS-TCA模型因素权重分析
    2.5 鱼雷罐车安全监控体系总体框架
    2.6 本章小结
3 鱼雷罐车罐体倾动监测技术研究
    3.1 非接触式倾角探测技术方案
        3.1.1 倾角探测设备应用场景
        3.1.2 非接触式角度探测技术方案
    3.2 基于BRISK算法的图像识别方法
        3.2.1 BRISK算法
        3.2.2 图像识别测量角度实验
        3.2.3 倾角测量实验结果分析
    3.3 罐体倾动监控电路与数据通信网络
        3.3.1 罐体倾动监测与控制功能
        3.3.2 罐体倾动角度控制电路原理
        3.3.3 监测数据通信网络结构
    3.4 倾角监测系统测试与分析
        3.4.1 系统测试装置
        3.4.2 倾角监测系统测试与评价
    3.5 本章小结
4 鱼雷罐车连续位置监测与精确定位技术研究
    4.1 鱼雷罐车运输管理
    4.2 室内外主要定位技术
        4.2.1 室外定位技术-GPS系统
        4.2.2 室内定位技术比较
        4.2.3 GPS接收器选型与精度测试
    4.3 UWB定位算法优化、信号降噪与测试
        4.3.1 UWB定位算法优化与信号降噪
        4.3.2 UWB测试分析
    4.4 电涡流传感器微距测量
        4.4.1 电涡流传感器响应测试
        4.4.2 测试结果分析
    4.5 鱼雷罐车室内外连续定位技术
        4.5.1 连续定位算法
        4.5.2 室内外连续定位系统工作流程
    4.6 本章小结
5 鱼雷罐车全天候障碍物识别技术应用研究
    5.1 障碍物检测技术比较
    5.2 视觉相机的障碍物识别技术
        5.2.1 视觉图像处理流程
        5.2.2 基于Canny算子的图像边缘检测
        5.2.3 轨道边缘提取
        5.2.4 障碍物的图像识别
    5.3 障碍物识别系统测试分析
        5.3.1 毫米波雷达测试
        5.3.2 热图像识别测试
    5.4 全天候障碍物识别系统结构
    5.5 本章小结
6 鱼雷罐车运输安全监控系统研发与应用
    6.1 罐体倾动监控系统设计
        6.1.1 罐体倾动监控系统结构
        6.1.2 配置模块设计
        6.1.3 图像采集模块
        6.1.4 倾角计算模块
        6.1.5 倾动控制模块
    6.2 鱼雷罐车运输安全监控预警系统设计
        6.2.1 配置模块
        6.2.2 轮对振动状态传感器数据采集模块
        6.2.3 GPS、UWB定位数据采集模块
        6.2.4 障碍物信息分析模块
        6.2.5 位置信息分析模块
        6.2.6 制动信号触发模块
    6.3 联动控制系统结构设计
        6.3.1 鱼雷罐车运行安全综合判断与联动制动系统设计
        6.3.2 机车应急排空电磁阀的控制系统设计
        6.3.3 安全监控联动系统结构
    6.4 鱼雷罐车转运安全监控预警装备示范应用
        6.4.1 罐体倾动防倾翻监测与控制装备
        6.4.2 鱼雷罐车运输作业防倾翻监控预警装备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附录3 软件源代码(局部)
附录4 系统界面
附录5 示范施工现场

(3)铁路物流中心运输核心作业仿真及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门区作业仿真及优化
        1.3.2 门吊装卸调度优化
        1.3.3 货运枢纽运输作业系统仿真
        1.3.4 研究现状总结
    1.4 研究范围及内容
        1.4.1 研究范围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技术路线
2 铁路物流中心运输核心作业仿真及优化理论框架
    2.1 铁路物流中心相关概念
        2.1.1 相关定义及主要功能
        2.1.2 铁路物流中心主要设施构成
    2.2 铁路物流中心运输核心作业界定
    2.3 铁路物流中心运输核心作业仿真及决策优化问题分析
        2.3.1 离散事件系统仿真概述
        2.3.2 运输核心作业仿真事件
        2.3.3 决策优化问题分析
    2.4 铁路物流中心运输核心作业仿真及优化基本内容
    2.5 铁路物流中心仿真环境搭建
        2.5.1 铁路物流中心仿真环境抽象
        2.5.2 仿真环境拓扑网络设计
    2.6 本章小结
3 考虑队列组织策略的门区作业精细化仿真
    3.1 门区作业系统描述
        3.1.1 铁路物流中心门区作业流程
        3.1.2 门区排队解析模型
    3.2 铁路物流中心门区作业多智能体仿真模型
        3.2.1 仿真模型设计
        3.2.2 门区仿真模型构建
    3.3 算例分析
        3.3.1 基于仿真的门区队列组织策略分析
        3.3.2 门区服务水平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考虑仿真进程控制的门吊装卸作业集成调度优化
    4.1 问题描述
    4.2 门吊调度时空网模型
        4.2.1 模型假设
        4.2.2 符号定义
        4.2.3 装卸作业分层时空网络构建
        4.2.4 模型构建
    4.3 ADMM对偶分解算法设计
        4.3.1 ADMM算法概述
        4.3.2 基于ADMM的问题分解
        4.3.3 ADMM算法流程
    4.4 算例分析
        4.4.1 算例描述
        4.4.2 优化结果
        4.4.3 ADMM算法求解精度及效率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铁路物流中心运输核心作业仿真模型构建
    5.1 PETRI网建模理论及作业仿真框架
        5.1.1 Petri网相关定义
        5.1.2 运输核心作业仿真逻辑框架
    5.2 铁路物流中心运输核心作业仿真模型
        5.2.1 通用变迁类型设计
        5.2.2 模型构建
    5.3 基于滚动时域的门吊装卸作业调度优化方法
    5.4 仿真系统设计及开发
        5.4.1 仿真模块及系统框架
        5.4.2 仿真系统功能设计
    5.5 本章小结
6 案例分析
    6.1 案例概况
    6.2 仿真模型及系统有效性验证
        6.2.1 仿真参数设置
        6.2.2 仿真结果及验证
    6.3 设备配置及作业组织方案仿真分析
        6.3.1 铁路物流中心门吊调度模式及配置方案分析
        6.3.2 铁路物流中心进路排列方案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附录 D
附录 E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钢铁企业铁水运输智能调度系统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总结分析
    1.3 研究主要内容与结构
2 铁水运输系统介绍
    2.1 高炉概况
        2.1.1 高炉介绍
        2.1.2 高炉出铁规律
        2.1.3 出铁场线路布置及罐车配置
    2.2 转炉概况
        2.2.1 转炉生产特点
        2.2.2 转炉对铁水供应的要求
    2.3 铁水运输
        2.3.1 铁水运输流程
        2.3.2 铁水运输方式
        2.3.3 铁水运输车辆
        2.3.4 铁水运输要求
    2.4 机车、罐车运用方案
        2.4.1 机车运用方案
        2.4.2 罐车运用方案
    2.5 本章小结
3 铁水运输的关键问题
    3.1 铁水运输任务
        3.1.1 重罐运送任务
        3.1.2 空罐调配任务
    3.2 铁水运输网络
        3.2.1 图论相关知识
        3.2.2 路网分布介绍
        3.2.3 建模问题分析
        3.2.4 网络模型建立
    3.3 标准路径
        3.3.1 最短路算法介绍
        3.3.2 算法对比分析
        3.3.3 Dijkstra算法求解标准路径
        3.3.4 进路转化
    3.4 本章小结
4 铁水运输调度模型与算法
    4.1 问题描述
    4.2 作业优先级
    4.3 进路预约安排
    4.4 进路冲突疏解
        4.4.1 进路冲突种类
        4.4.2 进路冲突疏解
    4.5 调度计划模型与算法
        4.5.1 问题假设
        4.5.2 参数与变量说明
        4.5.3 优化目标
        4.5.4 约束条件
        4.5.5 算法设计
    4.6 算例与分析
        4.6.1 算例数据
        4.6.2 结果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系统的实现
    5.1 系统开发环境
    5.2 系统数据库设计
    5.3 系统功能实现
        5.3.1 调车计划模块
        5.3.2 调度计划模块
        5.3.3 结果查询模块
        5.3.4 仿真模拟模块
        5.3.5 参数维护模块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铁钢包定位跟踪及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铁钢包数量优化的研究现状
        1.2.2 物料定位跟踪系统的研究现状
        1.2.3 可视化管理系统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工作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定位跟踪系统需求分析及总体设计方案
    2.1 工艺流程和现场情况介绍
        2.1.1 钢铁生产工艺简介
        2.1.2 钢厂现场环境概况
        2.1.3 铁钢包流转过程分析
    2.2 钢铁企业的信息化改造
    2.3 铁钢包定位跟踪系统的需求与目标
        2.3.1 需求分析
        2.3.2 设计目标
    2.4 铁钢包定位跟踪系统总体架构和系统方案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铁钢包数量优化设计
    3.1 排队论概述
        3.1.1 排队论的基本概念
        3.1.2 排队论中的符号规定和参数指标
        3.1.3 有限容量的排队模型(M/M/c/N模型)介绍
    3.2 铁钢包的排队模型
        3.2.1 铁包周转过程排队模型
        3.2.2 钢包周转过程排队模型
    3.3 基于有限容量排队论的在线铁钢包最优解计算模型
    3.4 铁包排队系统实际案例求解分析
        3.4.1 铁包排队系统计算参数
        3.4.2 系统容量N对铁包排队系统性能的影响
        3.4.3 铁包理想在线个数计算
    3.5 钢包排队系统案例计算分析
        3.5.1 钢包排队系统计算参数
        3.5.2 系统容量N对钢包排队系统性能的影响
        3.5.3 钢包理想在线个数计算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定位跟踪系统硬件设计及性能研究
    4.1 铁钢包定位系统设计
        4.1.1 定位跟踪技术研究
        4.1.2 基于RFID的铁钢包定位系统设计
    4.2 RFID定位系统的性能分析与优化
        4.2.1 金属环境下的标签安装
        4.2.2 根据RSSI值提高定位精确度
        4.2.3 RFID的数据清洗
    4.3 定位系统无线传输方案设计
        4.3.1 无线通信技术研究
        4.3.2 无线传输系统抗干扰分析
        4.3.3 无线局域网规划
    4.4 无线通信可靠性保证
        4.4.1 通信数据报文设计
        4.4.2 通信连接检测机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定位跟踪系统软件设计及优化
    5.1 定位跟踪系统软件需求分析
        5.1.1 行车终端软件需求分析
        5.1.2 主控系统需求分析
        5.1.3 可视化显示平台需求分析
    5.2 数据库设计
    5.3 行车终端软件设计
        5.3.1 行车终端软件整体架构
        5.3.2 行车终端软件界面
    5.4 主控软件系统设计
        5.4.1 主控软件整体架构
        5.4.2 主控软件界面
    5.5 可视化显示平台设计
        5.5.1 库区可视化界面设计
        5.5.2 报表的无纸化改造
        5.5.3 可视化显示平台效果展示
    5.6 软件测试结果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课题总结
    6.2 课题进一步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6)工艺铁路动态行车计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框架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框架
2 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
    2.1 铁水运输问题研究
        2.1.1 铁水运输机车调度研究
        2.1.2 铁水运输系统仿真研究
    2.2 最短路径研究
        2.2.1 基本最短路算法
        2.2.2 多目标规划下的最短路径算法
    2.3 行车计划问题研究
    2.4 本章小结
3 钢铁厂铁水运输问题介绍
    3.1 铁水运输概况
        3.1.1 铁水运输说明
        3.1.2 铁水运输方式
        3.1.3 铁水运输要求
    3.2 工艺铁路线路分布情况
        3.2.1 高炉区路线分布
        3.2.2 高炉连接区路线分布
        3.2.3 炼钢区路线分布
    3.3 目前存在的问题
    3.4 本章小结
4 单机车行车路线问题
    4.1 最短行车路线问题描述
    4.2 行车路线最短路算法选择
        4.2.1 铁路最短路算法
        4.2.2 A-Star算法适用性分析
    4.3 A-Star算法在二维矢量地图中的应用分析
        4.3.1 矢量地图的定义
        4.3.2 应用理论分析
        4.3.3 算法程序实现
    4.4 实验数据的应用分析
        4.4.1 初始数据输入
        4.4.2 结果分析
        4.4.3 差异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多机车运行计划问题
    5.1 行车计划问题描述
    5.2 多车运行计划模型
        5.2.1 路段资源分配模型
        5.2.2 机车任务优先级指标
        5.2.3 仿真结果分析
    5.3 行车计划优化
        5.3.1 计划模型有解
        5.3.2 计划模型无解
    5.4 机车实时运行计划
        5.4.1 路段预约机制
        5.4.2 机车运行解锁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基于物联网的铁水运输行为安全监控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物联网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物联网的发展
        1.2.2 物联网技术在行为安全上的应用研究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组织结构
第二章 基于物联网的铁水生产运输安全预警体系构建
    2.1 铁水生产运输过程
        2.1.1 铁水生产运输过程分析
        2.1.2 铁水运输调度过程
        2.1.3 铁水生产运输过程不安全行为分析
    2.2 基于物联网的企业事故预警三层体系结构
        2.2.1 预警体系感知层
        2.2.2 预警体系传输层
        2.2.3 预警体系应用层
    2.3 铁水生产运输安全预警系统的总体框架设计
        2.3.1 设计目标
        2.3.2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2.3.3 机车/鱼雷罐跟踪子系统
        2.3.4 车载终端子系统
        2.3.5 智能视频监控子系统
        2.3.6 无线通信子系统
        2.3.7 监控中心子系统
    2.4 本章小节
第三章 信息检测系统平台设计及实现
    3.1 总体设计
    3.2 全局结构体定义
    3.3 硬件设计
        3.3.1 A9模块
        3.3.2 M0模块设计
    3.4 软件设计
        3.4.1 A9主程序设计
        3.4.2 M0程序设计
        3.4.3 系统移植
    3.5 HTML网页设计和系统测试
    3.6 本章小节
第四章 基于Flexsim的铁水生产运输可视化仿真
    4.1 铁水生产运输系统仿真分析和问题的引出
        4.1.1 铁水运输仿真现状
    4.2 铁水路径行车建模
        4.2.1 运输路径网络图
        4.2.2 预约机制
        4.2.3 自动避碰机制
    4.3 铁水生产运输Flexsim仿真研究
        4.3.1 铁水生产运输可视化仿真对象
        4.3.2 铁水生产运输可视化仿真过程
        4.3.3 仿真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节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8)炼钢工艺铁路运输行车计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
    1.4 论文的研究框架图
2 文献综述
    2.1 铁水运输问题研究现状
    2.2 最短路径问题研究现状
        2.2.1 常用最短路算法
        2.2.2 智能优化算法
    2.3 行车计划问题研究现状
    2.4 本章小结
3 炼钢工艺铁路运输问题介绍
    3.1 铁水运输系统介绍
        3.1.1 铁水运输系统
        3.1.2 铁水运输方式
        3.1.3 铁水运输流程
        3.1.4 铁水运输过程的特点
    3.2 铁水运输路径网络图
    3.3 存在问题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炼钢工艺铁路行车路线问题
    4.1 行车路线问题描述
    4.2 搜索算法
    4.3 传统Dijkstra最短路算法局限性分析
        4.3.1 传统Dijkstra最短路算法介绍
        4.3.2 传统Dijkstra算法求解行车路线存在的问题
    4.4 改进的最短路径Dijkstra算法
        4.4.1 算法假设
        4.4.2 逻辑设计
    4.5 改进最短路径Dijkstra算法的算例实验
        4.5.1 基础数据分析
        4.5.2 算法设计
        4.5.3 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炼钢工艺铁路行车计划模型与算法
    5.1 行车计划问题描述
    5.2 避碰处理
        5.2.1 预约和占用机制
        5.2.2 机车避碰机制
        5.2.3 任务优先级模型
    5.3 行车计划模型建立
        5.3.1 模型假设
        5.3.2 模型建立
    5.4 行车计划模型的算法设计
        5.4.1 Cplex适应性分析
        5.4.2 算例求解
        5.4.3 实验数据
        5.4.4 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主要工作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高炉一转炉区段“界面技术”优化及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高炉—转炉区段工序概况及其运行动力学
        2.1.1 高炉—转炉区段工序概况
        2.1.2 高炉—转炉区段运行动力学及调控原则
    2.2 钢铁制造流程的“界面技术”
        2.2.1 “界面技术”的概念
        2.2.2 高炉—转炉区段“界面技术”
    2.3 高炉—转炉区段“界面技术”研究进展
        2.3.1 平面布置
        2.3.2 界面衔接模式
        2.3.3 铁水运输调度
        2.3.4 铁水供需平衡
        2.3.5 铁水装载容器周转控制
        2.3.6 铁水温降研究
    2.4 选题背景和研究内容
        2.4.1 选题背景
        2.4.2 研究内容
3 典型钢厂“一包到底”模式运行参数解析
    3.1 两家钢厂铁钢界面平面布置
    3.2 铁水包周转运行时间解析
        3.2.1 重钢新区铁水包周转时间解析
        3.2.2 首钢京唐铁水包周转时间解析
        3.2.3 两家钢厂铁水包周转时间及周转率对比分析
        3.2.4 “一包到底”模式下铁水包周转过程特点
    3.3 铁钢界面铁水温降解析
    3.4 尾包对生产运行的影响解析
        3.4.1 尾包率及消除尾包的可行性分析
        3.4.2 尾包对铁水包周转过程及铁水温降的影响
    3.5 铁水包管理制度解析
        3.5.1 两家钢厂铁水包管理制度对比分析
        3.5.2 铁水包管理制度对铁水包周转时间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4 “一包到底”模式铁水包周转运行特征分析
    4.1 铁水包周转运行过程模型
        4.1.1 铁水包周转过程的离散特征
        4.1.2 铁水包周转运行过程模型的构建
        4.1.3 高炉和转炉稳态生产率的影响因素
    4.2 基于有限容量排队论的铁水包理想周转数量计算模型
        4.2.1 铁水包理想周转数量计算模型
        4.2.2 重钢新区铁水包理想周转数量计算
        4.2.3 首钢京唐铁水包理想周转数量计算
        4.2.4 减少铁水包周转数量的措施
    4.3 本章小结
5 铁水包周转运行调控模型
    5.1 铁水包积压生产模式分析
    5.2 积压生产组织模式下的铁水包周转数量计算模型
        5.2.1 铁水包周转数量计算模型
        5.2.2 重钢新区铁水包周转数量计算
        5.2.3 首钢京唐铁水包周转数量计算
    5.3 铁水包积压生产组织模式经济合理性分析
        5.3.1 铁水包积压对生产成本的影响
        5.3.2 铁水温降—转炉—连铸综合成本损失测算模型
        5.3.3 重钢新区铁水温降—转炉—连铸综合成本损失计算及讨论
    5.4 本章小结
6 铁水包周转过程仿真模型的建立及应用
    6.1 Plant Simulation仿真软件简介
    6.2 基于管理制度约束的铁水包周转过程仿真模型的建立
        6.2.1 铁水包周转过程仿真模型规则约束
        6.2.2 铁水包周转过程仿真模型建模思路
        6.2.3 铁水包周转过程仿真模型建模过程
        6.2.4 重钢新区铁水包周转过程仿真模型
    6.3 铁水包周转数量影响因素仿真研究
        6.3.1 配包制度对铁水包周转数量的影响
        6.3.2 积压制度对铁水包周转数量的影响
        6.3.3 尾包处理制度对铁水包周转数量的影响
        6.3.4 拉运方式对铁水包周转数量的影响
        6.3.5 最优铁水包管理制度
    6.4 铁水包周转过程新型评价方法
        6.4.1 基于柔性库存系数的铁水包周转过程评价方法
        6.4.2 重钢新区铁水包周转过程评价
    6.5 本章小结
7 “一包到底”模式界面优化设计
    7.1 “一包到底”模式界面设计相关要素分析
    7.2 典型钢厂“一包到底”模式界面设计与生产运行对比分析
        7.2.1 重钢新区“一包到底”模式界面设计与运行对比分析
        7.2.2 首钢京唐“一包到底”模式界面设计与运行对比分析
        7.2.3 两家钢厂“一包到底”模式界面设计与运行对比分析
    7.3 高炉—转炉区段“一包到底”模式界面优化设计
        7.3.1 高炉—转炉区段主体工序配置设计
        7.3.2 平面布置及运输方式设计
        7.3.3 铁水包管理制度设计
        7.3.4 优化设计方案相关指标分析
    7.4 基于优化设计方案的铁水包周转过程仿真
        7.4.1 基于优化设计方案的铁水包周转过程仿真模型
        7.4.2 优化设计方案的铁水包合理周转数量及柔性库存系数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和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铁水运输系统行车调度建模与仿真(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流程网络仿真的钢铁企业炼钢调度和能源优化[D]. 梁青艳. 钢铁研究总院, 2021(01)
  • [2]基于信息融合的鱼雷罐车安全监控系统与关键技术研究[D]. 张先勇.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3]铁路物流中心运输核心作业仿真及优化研究[D]. 陈旭超. 北京交通大学, 2020
  • [4]钢铁企业铁水运输智能调度系统研究与开发[D]. 陈延龙.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5]铁钢包定位跟踪及优化设计研究[D]. 周钧. 东南大学, 2020(01)
  • [6]工艺铁路动态行车计划研究[D]. 施景华. 东华大学, 2019(03)
  • [7]基于物联网的铁水运输行为安全监控系统的研究[D]. 刘伟. 辽宁科技大学, 2019(01)
  • [8]炼钢工艺铁路运输行车计划研究[D]. 王磊. 东华大学, 2018(06)
  • [9]高炉一转炉区段“界面技术”优化及仿真研究[D]. 谷宗喜. 北京科技大学, 2018(02)
  • [10]“起重机+过跨车”铁水物流多场景仿真[J]. 卢绍文,罗小川. 系统仿真学报, 2017(10)

标签:;  ;  ;  ;  ;  

铁水运输系统列车调度建模与仿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