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检索中的选词探讨

外语检索中的选词探讨

一、外文检索选词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袁昊[1](2021)在《新时代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政治文献外译在我国对外宣传政治主张、讲好中国故事中承担着特殊重要的使命,其译文质量直接影响国家外宣工作的效果,关乎能否向国际社会准确传达中国声音。新时代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以下简称“中国特色政治语汇”)集中反映新时期尤其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执政以来提出的中国特色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外交等治国理念,表达方式具有鲜明的汉语文化特点,在我国当代政治话语体系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这些语汇是政治文献翻译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对课题研究现状考察发现,国内外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研究成果不多,基于语料库分析和受众理解度调查的研究成果更为少见。本文以目的—顺应理论为指导,以中共十九大报告、2016-2020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1-2卷)汉语原文和俄语译文为语料,研究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的相关问题。课题研究既可以总结经验,丰富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为翻译实践提供指导和借鉴,又可以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和分析问题,促进其翻译质量的不断提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依据目的—顺应理论,本文确立了中国特色政治语汇翻译要以准确传播中国声音为最高目的原则,努力达到语言顺应和语境顺应的目标。论文研究以自建中国特色政治语汇汉俄翻译语料库为基础,考察译文特征和翻译规律,为翻译策略和方法研究提供科学的依据,力争避免译文分析的主观性。按照接受美学理论,把受众理解度和接受度作为译文质量评价的重要参考项,在纽马克翻译批评的五方面内容和四个视角、黄忠廉提出的“两个三角”译评体系框架内,对中国特色政治语汇译文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通过语料库分析法考察中国特色政治语汇译文语言特征及翻译手段的应用情况发现,译文较好地再现了原文信息,具有明显的书面语色彩;翻译手段统计发现,四字格和谚俗语形式的中国特色政治语汇偏用直译法;缩略语形式的语汇翻译偏用阐释法;隐喻形式的语汇翻译常使用意译和替代法;经典名句形式的语汇翻译会综合运用不同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法考察俄语受众对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文本的理解和接受情况表明,译文受众理解度和接受度普遍较高。受众理解度较低的是用直译法翻译的富含民族文化信息的语汇译文,经代偿法翻译后理解度升高。对译文目的—顺应情况分析进一步证实,尽管直译在一些情况下是忠实于原文的译法,但由于汉语和俄语分属不同语系,具有自身的异质性,多数情况下更适宜综合运用包括显化、简化、范化在内的代偿式方法,以实现双向的语言顺应和语境顺应。本文的译文评价从语言和文化两个层面展开。语言层面的译文分析发现翻译问题多由母语干扰引起;文化层面的译文分析发现翻译问题多因中俄文化图式差异造成,在翻译策略上偏重了语言形式对等,在方法上主要采用了直译法。此外,本文还探讨了在顺应目的语文化语境的同时,如何使译文顺应源语文化和政治目的需要的问题,提出中国特色政治语汇翻译要充分认识其政治性和特殊性,正确把握传播与接受、顺应源语与顺应目的语的关系,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手段和技巧,努力使译文达到双向顺应的目标。最后,在对全文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总结提炼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模式构想。综上所述,本课题研究实现了以下几方面创新:第一,综合运用语料库翻译学、目的—顺应理论、受众接受理论和翻译质量评价理论的优势,形成了较合理的理论框架;第二,运用语料库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获取译文语言特征和翻译规律的第一手资料。以定量研究为主,定量和定性研究相结合,一定程度避免了论证过程中的主观臆断;第三,遵循中国特色政治语汇翻译原则,从语言顺应、语境顺应、受众理解、语言内评价和语言外评价多个视角和维度观察和评价译文,较全面总结了相关俄译的成功经验,客观分析了典型性问题,提出了一些有建设性的意见和翻译模式构想。该研究丰富了政治文献俄译研究成果,为相关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参考。

唐小雪[2](2021)在《汉维词语的人机翻译对比研究 ——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为例》文中提出近年来,机器翻译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于汉维翻译中,在翻译界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本论文以公开发行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卷一、卷二)原文及维吾尔语版人工译本、在线翻译后的机器译本共三个文本,借Ant Conc3.5.8(windows)、Em Editor等软件工具,建立三语平行语料库并获取语料数据,通过分析人机两个维译本的语料数据,进行基于词语的人机翻译对比研究,一方面考察汉维语词类的人机翻译情况,一方面为汉维机器翻译提供改进意见,以期汉维机器翻译在未来得到更全面的发展。全文共分为六部分,引言介绍选题相关情况,并对现有机器翻译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综述。第一章是语料库的研制及数据分析,包括类符/型符、词性分布、词频以及平均句长,以此总结译本词汇特征。第二章从实词和虚词中挑选占比最大的8个词类,通过数据分析并结合实例探讨人机译本的翻译情况。第三章是以前文的数据作为支撑发现人机翻译在词语翻译时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词语选择、词语形态及词类范畴三个方面。第四章是对机器翻译问题进行的探讨,总结出机器翻译具有过译、欠译、词序错误、选词错误及词形变化错误这5种错误类型,并根据本文反映出的问题为未来机器翻译提供了几点优化建议。结论部分概括总结全文。

解宇飞[3](2020)在《《金匮要略》核心病证术语的确定及英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当今世界,中医学以自身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疗效优势,在为全世界人民的身心健康的保驾护航中正发挥着越来越显着的作用。在中医药走向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过程中,中医药翻译的作用至关重要。高质量的中医英语翻译实践成果和研究成果,有助于更加完整、准确地对外介绍中医理论知识和实践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促进国内中医学的发展。中医经典古籍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医学实践中所总结创造的重要成果,具有医学和文学双重价值,因而中医经典古籍的翻译实践和研究是中医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金匮要略》被认为是中医内科学之源,极具临床应用价值,被后世誉为医方之祖,其中含有丰富的中医杂病的证治内容,该典籍的英译实践和英译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然而,跟《黄帝内经》和《伤寒论》相比,《金匮要略》的英译实践和英译研究的基础仍然匮乏,亟待进一步地巩固和加强。而病证名(疾病名和证候名)是理解《金匮要略》理法方药的基础,是贯通《金匮要略》理论与实践的关键,也属于中医药特色文化负载词,可以说是《金匮要略》英译过程中的“关键词”,值得深入研究。研究内容本研究的研究内容包括两部分:(1)《金匮要略》核心病证术语的确定;(2)《金匮要略》核心病证术语的英译研究。研究方法本研究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基于语料库技术和文献研究的术语提取和筛选、基于调查问卷法进行核心病证术语的专家论证,以及基于文献考证的中医病证术语英译路径探讨。《金匮要略》核心病证术语的确定:在建设开发《金匮要略》汉英双语平行语料库的基础上,基于语料库技术进行《金匮要略》高频词的提取和筛选;通过查阅中国知网中与《金匮要略》病证术语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提取文献资料中所涉及的病证术语;结合语料库术语提取和文献资料病证术语提取的两种结果,得出进一步的病证术语筛选结果;以间卷调查的形式寻求专家论证,最终实现《金匮要略》核心病证术语的确定。《金匮要略》核心病证术语的英译研究:用平行语料库核心病证术语及其五译本中的对应译词,以“信”翻译原则指导下的“最佳近似度”翻译标准为基础对其翻译特点和规律进行分析和总结。通过查找文献,追溯其源头,分析研究提取和确定的《金匮要略》核心病证术语其在原文中的内涵,通过五个英文全译本中的对应译词的对比、分析和总结,尝试提出术语的最佳近似译词。研究结果(1)《金匮要略》核心病证术语的确定:建成《金匮要略》汉英双语平行语料库共计约20万字。通过语料库技术,提取中文底本中的高频词,并将提取结果按照单字词、双字词和多字词进行划分;进行初步筛选,将词频过低和明显不符合中医术语概念的词语义过滤,共筛选得到高频词共计134个(包含单字、双字高频词共计91个合多字高频词共计43个);结合业已发表的书籍文献资料和上述结果,进一步筛选得到“潜在”病证术语词条共计86项;参考文献资料制定《金匮要略》核心病证术语的纳入标准,即为该典籍重要且特有的病证术语、在该典籍中出现的频率较高、为学界广泛认可和具有一定的可扩展性,并依据纳入标准,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专家意见咨询;最终确定《金匮要略》里所包含的核心病证术语词条10项:1)百合病;2)狐惑;3)血痹;4)肺胀;5)胸痹;6)痰饮;7)悬饮;8)溢饮;9)支饮;10)脏躁。(2)《金匮要略》核心病证术语的英译研究:以10个核心病证术语为例,逐一根据文献确定其概念内涵,比较分析五个英文全译本中的对应译词的对比、分析和总结,尝试提出术语的最佳译词分别为 1)lily disorder;2)throat-anus-genital syndrome;3)blood impediment;4)lung distention;5)chest impediment;6)phlegm-fluid retention;7)pleural fluid retention;8)subcutaneous fluid retention;9)thoracic fluid retention;10)hysteria。研究结论本研究表明,可以通过将高频术语提取、书籍文献提取和专家论证三者相结合的方法,提取和确定核心病证术语。《金匮要略》核心病证术语经过词频统计、文献资料、专家论证确定为10个,均为名词术语。本研究也初步展示了在“信”字翻译原则下,以“最佳近似度”为翻译标准的英译路径对于中医术语的应用价值。译者在对《金匮要略》核心病证术语进行英译选词的时候,首先成当充分考证原术语的内涵、考量术语每一个字之间的关系,尽量使其英译词能在内涵上达到对原术语的“信”或者“最佳近似”;如果达不到内涵上的“信”或者“最佳近似”,则应尽量使得英译选词达到与原术语实现字面上的“信”或者“最佳近似度”,再通过进一步的阐述和解释以更好地服务受众。

张梦鸽[4](2020)在《词语搭配视阈下的HSK6“选词填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选词填空是考察内容较为综合的一种题型,在HSK6试题中难度较大,留学生出错频率较高,影响HSK6级考试通过率。本文以20套新HSK6真题为语料,以40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留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数据统计等方法,从词语搭配的句法、语义、语用三层面对选词填空进行研究。第一章绪论部分,阐述本研究的选题缘由、语料来源、研究思路及方法、研究可行性,在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创新之处。第二章对HSK6选词填空真题进行研究。通过对真题考点的统计,将研究视阈锁定在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层面。句法层面分析包括体现聚合关系的词类、句法成分与体现组合关系的构词法、短语类型、单复句,语义层面分析包括语义成分、语义特征、语义指向与同义词词义辨析,语用层面分析包括语义韵情感倾向、修辞格与题干题材。第三章从学生备考角度研究选词填空题型。通过调查留学生对此题型的看法以及习得情况,结合测试题中因母语负迁移、目的语知识掌握不足及过度泛化等原因造成的偏误而提出具体题目的应对措施,在此基础上提出掌握知识与技巧、扩大输入、把握语境的三方面宏观备考策略。第四章从教学角度提出教学模式。以五种基本句法结构、同义词词义辨析、语义韵为重点思考教学原则与设计,提出掌握足够目的语知识的偏误应对策略,宏观教学建议包括备考指导、教学材料的准备、扩大输入途径三方面。第五章结语部分,对前文进行总结并指出不足之处。

杨安文[5](2020)在《柏桦诗歌在海外的译介与接受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大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走出去”已成为新时代的迫切要求。诗歌历来是文学的重镇。根植于中国博大精深之传统文化的中国当代诗歌,既折射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也反映了当代诗人富有时代特色的精神面貌、思想情感和艺术追求。当代诗人不断进行着汉语语言自身的试验,不断尝试语言的自我解放和边界突破,展现出中国当代诗歌在语言、文学和文化等领域独特的风貌和价值。在中国文学“走出去”、中外文学交流、互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当代诗歌应该大力展现其独特魅力和价值。然而,长期以来,国内外学界多关注中国古典诗歌,而对中国当代诗歌未给予应有的重视,对中国当代诗歌尤其是“后朦胧”诗歌的海外译介更是关注不够。柏桦被普遍认为是“后朦胧”诗人杰出代表,是国内最优秀的抒情诗人之一,也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最早被译介到国外并得到关注的当代诗人之一。本研究以诗人柏桦为研究对象,以比较文学译介学研究方法,通过对柏桦及其诗歌在海外的译介、传播与接受的现状及特征作全面深入的考察分析,管窥中国当代诗歌在海外译介与接受的总体现状,探究其在海外的传播途径及接受规律,从而提出了更为切实可行的中国当代诗歌对外译介模式、方法与策略。同时,从翻译研究和比较文学变异学研究视角,采用文本细读和对比研究方法,以柏桦诗歌英译文本为研究对象,开展诗歌翻译对比研究和诗歌翻译变异研究,从语言学层面分析诗歌翻译的策略运用,探究国内外诗歌译者在文本解读和翻译策略选择上的差异,寻求既能保留中国当代诗歌本真和特色、又能为英语世界所接受的翻译策略,并从翻译阐释学的理论视角探析诗歌翻译对于诗歌文本解读与意义建构的重要意义。本研究首先对国内外以各种语言出版、发表的柏桦作品译介和相关研究资料进行穷尽式搜集、整理和爬梳。通过对柏桦生平、创作历程、各时期诗学观和诗歌特点以及国内相关研究的系统梳理,建构国内柏桦形象,并以此作为译介研究背景参照,重点以第一手外文材料为文献基础,全面、系统地梳理柏桦及其诗歌在海外及港台地区的译介、传播和接受状况。研究发现柏桦诗歌海外译介呈现出诸多特点。第一,柏桦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最早被译介到国外并得到较多关注的当代诗人之一。究其原因,除了柏桦自身80年代末到90年代在国内诗坛的声名与影响因素之外,还与外语专业出身的柏桦所具有的强烈的对外译介和交流意识有关。第二,柏桦早期诗歌在荷兰、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译介和发表较早,在英语国家则稍晚。这与当时旅居欧洲国家的知名诗人北岛和张枣的大力引荐密切相关,尤其是北岛及其主导的海外文学杂志《今天》及“今天”基金会,对推动包括柏桦在内的中国当代优秀诗人走向世界起到了重要作用。第三,柏桦诗歌译介涉及的译者人数较多,但专注于柏桦诗歌翻译且与其配合默契的译者很少。柏桦目前在海外发表或出版的译诗反响平平,没有带来犹如原诗给国内读者带来的冲击和感受,这至少应当部分归结为翻译问题。笔者认为,许多译诗没能体现柏桦诗歌中独特的声音和气质,没有彰显出其独特的语言风格。第四,从翻译主体来看,柏桦诗歌翻译大部分是由外国汉学家译者或诗人译者独立完成,中外译者合作翻译很少。然而,外国译者独立翻译完成的译本或多或少反映出译者对原诗的理解存在障碍。就汉语诗歌翻译而言,以译入语为母语的外国译者原本就不多,要想寻得一位中文语言能力强、翻译技艺高超同时还能配合默契的理想译者更是难上加难。所以,即使外国译者值得依靠,中国当代诗歌的对外译介也不能完全指望他们,国内译者必须承担其应有的责任。笔者并不赞同由国内译者单独翻译,但认为基于彼此信任、理解和良性沟通的中外译者合作翻译是理想的翻译模式。第五,柏桦诗歌对外译介在网络媒介的利用方面还远远不够。这也是绝大部分中国当代诗人对外译介存在的问题。在网络信息时代,中国当代诗歌要想更好地为海外读者所了解和接受,就必须努力克服外语障碍,利用好网络媒介与外国读者和诗人加强直接的互动交流。其次,本研究对柏桦及其诗歌在海外的接受状况进行了考察分析。研究发现,就翻译文本的选择来看,外国译者选择翻译的诗歌文本与柏桦推荐翻译的诗歌文本之间存在不小差异,这既反映了外国读者(译者)独立的审美判断,也反映出他们异国的、独特的审美趣味。因此,就对外译介的角度来说,译者(或编者)在做翻译选本的时候,不能完全站在自身的审美角度,还要适度考虑外国读者的审美需求和期待视野。此外,从海外学者对柏桦诗歌的研究现状来看,他们的研究普遍紧密结合中国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语境,关注诗歌所反映的历史和社会现实,总体呈现出意识形态解读的倾向,体现出外国读者典型的意识形态偏见和“他者”想象。中国当代诗歌在国际社会接受的过程中,遭遇意识形态偏见不可避免,我们需要以更加优秀的诗歌文本来予以消解。然而,外国读者对“古典”和“异国”的偏好却值得我们重视,这正是宇文所安(Stephen Owen)所说的世界诗歌不能丢失的所谓“民族性”或“本土性”的体现,反映了外国读者的阅读期待。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在关注社会文化语境的同时,也注重文本细读,强调诗歌研究必须深入诗歌文本,不能重“语境”轻文本,不能忽视诗歌本体(诗歌的语言、内容、形式、音韵等)的研究。再次,本研究以柏桦诗歌英译为例开展了多译本对比研究、翻译变异研究以及中外译者合作翻译研究,并从阐释学理论视角探析了诗歌翻译对于诗歌意义建构的意义。研究发现,不同译者的翻译风格差异明显,对原文的理解各有不同,对原诗的形式、内容、情感、节奏和意境的传递各有高下。中国译者对原诗文本的理解、音乐性的感知与转换表现出明显优势,外国译者在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结构的有效转换上具有优势。但在笔者看来,真正实现了诗意的有效转换,传递了原诗丰富的艺术内涵和诗人独特而丰满的思想情感的译文则仅来自少数具有“创造性”特质的翻译,如霍布恩的译文。笔者从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视角分析了霍布恩译本在中西文学传统和思维方式上体现出的文化过滤以及文化误读、误译,强调要正确认识诗歌翻译中的“变异”现象。笔者认为,恰恰是译本的“变异”——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造就了译入语读者能够接受的译文,让原作在异国文学中获得新生。此外,笔者还从阐释学理论的视角探析了诗歌翻译对于诗歌意义构建的重要意义,并指出诗人、译者、评论者和读者都应该以开放的心态看待诗歌翻译,留给译者创造性阐释和语言转换的充足空间。最后,本研究运用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的文学场域理论分析了柏桦诗歌近期在海外译介和接受状况不如早期的原因。笔者认为,柏桦停止写诗15年以及其复出后大量创作和发表诗歌对其海外象征资本的积累带来了不利影响。从中得到的启示是,诗人们要想在海外诗歌场域获得有利占位、得到较多认可,就必须有效积累象征资本。一方面,诗人的文学生产活动不能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目的或迎合大众口味,应以“为艺术而艺术”的美学追求为目标,诗歌产品当以高质量为第一要素,少而精的作品发表或出版会更有利于象征资本的积累。另一方面,诗人们应积极、主动且持续地开展对外诗歌交流,包括参与中外诗人互译项目,参加各类国际诗歌节和诗歌探讨会,与海外汉学家、诗人以及诗歌译者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中国政府文化机构、出版机构以及高校院所则应该为当代诗人、诗歌译者和学者的海外交流和翻译实践创造更多有利条件,提供经费资助,推动中国当代诗歌对外译介的良性发展。本研究首次对柏桦诗歌在国内的传播与研究以及在海外的译介、传播与接受进行了系统、全面、完整的梳理和分析。通过本研究,笔者希望将柏桦这位极具代表性也颇具独特个性的中国当代优秀诗人的艺术贡献,诗学探索与创新,及其作品丰富的诗学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较为立体、完整地呈现在中外读者面前。同时,透过柏桦海外译介研究这一个案,笔者力求管中窥豹,力图为中国当代诗歌对外译介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方法。本研究寄望于促进中国当代诗歌与世界的交流与对话,增进海外文学界、诗歌界、汉学界对中国当代诗歌发展的了解,提升当代诗歌在海外的地位和影响力,从而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推动新时代中国当代诗歌更好地走向世界,并借以积极参与人类文明建构,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陈科良[6](2020)在《面向数字化出版的数据资源智能处理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闻出版行业作为一个“内容为王”的行业,它源源不断地为公众提供以书刊、报纸、杂志等为载体的优质内容,推动社会文化水平稳步前进。近年来,伴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崛起,各行各业都开始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生产效率,提供更加智能和人性化的服务或产品。在人工智能引领的信息“快消”时代,新闻出版业引以为傲的内容已经稍微显得“不合时宜”,比起“阅读全文,总结中心思想”,用户更青睐从知识资源库中智能、高效地获取知识。此外,新闻出版行业的内容生产环节智能化程度偏低,大多数出版人还沿用着老旧的“线下写稿、邮箱传稿、人工校稿”的模式,这就直接导致了内容创作与编审效率较低、内容质量过分依赖个人水平、稿件版本管理混乱、难以回溯等诸多问题。同时,新闻出版行业产出的内容本身也缺少美观、高效的智能化承载终端,用户的阅读习惯和偏好无法直接对内容生产环节形成反馈,进而可能导致内容和市场需求相偏离。本文主要围绕新闻出版行业面临的上述问题开展研究,基于自然语言处理及其它智能处理方法设计解决方案。在内容资源数据组织方面,本文设计了一种能够优质高效构建知识体系的方案,同时提出了适用于新闻出版业的基于标签权重的新词发现算法用于词库的构建;在内容创作方面,本文提出了一套完善的线上撰稿方案,并针对创作环节设计了基于自然语言处理的智能文字润色算法;在稿件编审方面,本文在线上审稿系统的基础上,设计了能够提升编审效率和质量的智能错别字校对算法和修改痕迹比对算法;在内容发布方面,本文设计了一套智能化的阅读平台,提供了包括用户阅读行为采集与分析方案、跨平台加解密方案、基于双语语料库的双语对照方案在内的多种智能阅读解决方案。本文的研究成果能够很好地解决新闻出版行业所面临的问题,提升新闻出版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本文的具体研究内容和主要创新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基于新词发现算法的知识体系构建系统:本文所探讨的基于新词发现算法的知识体系构建系统的设计目的是为了实现新闻出版业从内容服务向知识服务的转型,核心研究点是基于标签权重的新词发现算法。该算法能够实现基础词库的新词智能发现与自动清洗扩展,同时建立知识点元素词间关系,实现靶向知识点的关联提取,将输出内容从知识点丰富为关联知识体系。为了提升系统的可扩展性与普适性,设计时考虑了词库、算法、计算能力、标签、例外词库的扩展架构体系,同时采用“机器自动+人工辅助”的实现方式,在提升系统可用性的基础上提供了优化算法的实验基础。(2)基于自然语言处理的智能创作算法和媒体融合方案:设计了一个智能创作与采编发一体的融媒体平台,其目的是将新闻出版行业的优秀内容资源碎片化之后进行语意分析与处理,最终输出语料库。本方案的核心思路是将优质内容通过资源预处理、中文分词、元数据补全以及语义处理等流程处理成为润色语料库。然后通过本文搭建的内容评价模型评价用户输入的文本内容和润色语料库中内容的匹配度,最终输出语料库中与用户表达意思相近的内容,从而为内容创作者提供内容润色建议。基于本方案实现的系统目前已经在合作新闻出版传媒机构进行试点运行,运行结果和用户反馈表明,该平台能够很好地为新闻媒体工作者提供内容创作的智能辅助服务,在工作效率和内容产出质量上都能带来提升。这一研究将为新闻出版行业提供一套智能化的工作平台,对于推进媒体全面融合有重要的价值。(3)稿件编审中智能校对和修改痕迹比对算法的设计:主要研究基于混淆集和N-Gram的错别字校验算法和基于最长公共子序列算法(LCS问题)的修改痕迹比对算法。错别字校验算法能够实现稿件内容中的音近、形似等字词错误的校验,并最终给出用户修改建议。算法的主要思路为:先将输入的文本序列进行分词,然后利用混淆集替换分词后的词组,最后通过算法打分确认输入文本序列的正确用法。修改痕迹比对算法则可以进行中文文本差异比对,旨在智能记录内容的全流程修订记录,从而方便编辑进行内容回溯与问题追踪。算法的主要思路为:用动态路径规划算法求解修改前后文本序列的差异,并使用二维数组进行存储,需要使用的修改信息从数组中顺序提取即可。本研究点的输出成果能够实现编审流程的数字化与智能化,最大程度地避免数据丢失以及修改责任归属不清等问题的产生。(4)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数字阅读平台:对出版业输出内容承载物——阅读器进行设计及实现。设计阅读器的内容解析和呈现方式,以便使阅读体验能够优美而便捷;研究如何智能地采集用户的阅读行为,并分析用户的阅读时间、频率、内容喜好,进而为如何提升出版业内容的吸引力和产品的销量提供建议。本研究选择了Android应用作为切入点,设计了一个内容分层解析、数据多端加密以及用户行为智能采集与云端分析的阅读器系统。另外,由于本系统将会为高校双语教学提供服务,因此,其中的阅读行为分析算法基于大数据技术,智能统计读者(学生)的阅读数据,输出能够为教学质量评估提供服务的阅读习惯报表,从而指导教学环节的进行。

胡涵[7](2019)在《《民法总则》及民法典编纂相关学术研究的翻译报告 ——民法术语英译探析》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是对中国着名民法学家梁慧星教授近年关于2017年《民法总则》及民法典编纂相关学术研究的翻译实践报告,重点探析了我国民法中的术语英译问题。报告将待译术语分为两类,即大陆法系下民法术语及我国民法中的制度限定术语。前者乃从欧陆民法典中继受移植过来的基本民法概念与制度,后者则是基于我国特殊国情与社会文化而构建出的中国特色民法术语。为此,本文从相关术语的概念史出发,回溯其在《法国民法典》、《魁北克民法典》(Code Civil de Québec)、《德国民法典》概念及权威英译,进一步与我国现有的法律数据库中相关术语的英译进行查证比较,对两类术语的选词及翻译方法展开探讨,以期为《民法总则》的涉外研究与中英法律辞书的编纂提供一些参考。

崔亚蕾[8](2019)在《功能主义翻译理论视域下的《邓小平文选》同形词日译研究》文中指出中日两国语言中,存在着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即存在大量中日同形词。一般认为,由于中日同形词的存在为中日互译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中日同形词虽然字形相同,在词义、搭配习惯、文体、褒贬色彩等诸多方面却往往存在差异,因此经常发生误译或翻译不当等情况。本研究从翻译目的、预期受众、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受众接受效果上的差异及其产生原因等多维度探讨了《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卷的两个日译本中的中日同形词翻译问题。考察了翻译目的的差异对同形词的翻译策略及翻译方法产生的影响,并结合具体译文,深入分析了影响同形词翻译的受众接受效果的诸多因素,提出了基于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新的同形词翻译方法分类。本研究对今后的中央文献同形词翻译具有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提出了应根据事先制定的翻译目的选择多样化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的原则。同时,本研究对于除政治文献以外的同形词翻译,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意义。因此,《邓小平文选》日译本中同形词的翻译研究不仅进一步深化了政治文献的翻译研究,同时也丰富了同形词本身的翻译研究,无论是从政治文献翻译的特殊意义还是一般性翻译的普遍意义来看,都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首先,通过对《邓小平文选》日译本主要译者和相关人员的访谈以及对相关历史资料的考证,回溯了两个日译本翻译的时代背景、翻译目的、预期读者、翻译过程等,探究了这些要素对译者在翻译同形词时思考与选择的影响。在中央文献特别是领袖着作日译研究方面具有创新性,并具有较为珍贵的史料价值。不仅如此,通过译者访谈等研究方法,明确了外文社译本和风媒社译本由于翻译目的及预期读者的不同而产生了对同形词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选择上的差异,探讨了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对今后中央文献以及其他文献中同形词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的选择所具有的科学指导意义。其次,通过受众问卷调查,对两个日译本的同形词翻译情况进行了对比研究。接受本次调查的日本受众人数高达234名,且分布较为均衡,保证了问卷结果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在同形词翻译研究中如此大规模的受众问卷调查尚属首次。具体调查方法是将两个译本中一方翻译成同形词,而另一方翻译成其他表达的部分进行抽取,进而从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同形词展开对比分析。基于对比分析的结果,设计并实施了受众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全面考察分析了两个日译本中同形词的翻译在受众接受效果上的差异,并从词义、搭配、文体、褒贬色彩等多方面深入探讨了受众接受效果产生差异的原因。最后,通过译本对比分析的研究方法推进了同形词翻译研究的深度与广度。首次依据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对同形词的翻译方法进行了6种新的划分:(1)移植;(2)解说;(3)加译;(4)译为其他汉语词;(5)译为非汉语词;(6)不译。其中(1)到(3)的翻译方法采用了保留“同形词”形式的“异化”翻译策略,而(4)到(6)的翻译方法则采用了不保留“同形词”形式而侧重传递原文内容的“归化”翻译策略。在此基础上考察两个译本中的同形词在翻译方法上体现出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并结合译文进行了具体分析。这一研究成果不仅揭示出同形词翻译方法的多样性,也为今后中央文献及其他文献中同形词的日译提供了具体的策略和方法。本研究发现,风媒社译本的翻译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当时对中国的社会政治感兴趣、并有汉文训读(「汉文训読」)基础的一部分知识层次较高的受众的需求。正是基于对受众的这种预期,该译本在中日同形词的翻译上较多地采取了“异化”的翻译策略,在具体的翻译方法上,则更多地使用了直接“移植”的方法。而对现代受众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被调查的同形词在采用“移植”的方法直接用于日语译文的时候,产生了词义不明、与前后词语之间搭配不当、文体过于生硬、汉语和日语中的褒贬色彩不一致等问题,从而影响到了受众的理解和接受。而外文社译本的翻译目的主要是为了使日本民众更好地“理解这些年中国历史变化和今后局势发展”,并未将预期的受众只限定于有较好的「汉文训読」(汉文训读)基础的知识层,因此在中日同形词的翻译策略上既有“异化”又有“归化”,在具体的翻译方法上也没有局限在直接“移植”上,而是选择了更为灵活多样的翻译方法。对现代受众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外文社译本采用的灵活多样的翻译方法更为自然易懂,更易被日本受众所理解和接受。

康艳[9](2019)在《基于语料库的《红楼梦》诗词英译研究》文中认为在小说中穿插诗词的写法是中国古典小说惯用的手法,有其深刻悠久的历史原因和文化特征。《红楼梦》中的小说诗词就数量和功能而言又有别于一般的小说诗词,其翻译难度非同一般。考察红诗的英译史可以发现,面对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数百年来中外译者却仍然前赴后继地在做出努力和尝试。本研究基于自建语料库,采取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研究范式,对十二个《红楼梦》译本中的诗词译文做全面系统的对比和研究。本研究作者希望可以从总体上把握《红楼梦》多个译本中诗词英译的特征,其中既包括语言特征的整体趋势,也能体现出不同译者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的选择。本研究主要试图探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1.在《红楼梦》英译史上,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语言背景下的译者在翻译诗词时,在内容上做了哪些取舍,采用的翻译策略如何;2.各个诗词译文在宏观的语言维度上有什么样的特征或倾向;具体而言,主要从词汇层面、句子层面进行分析;3.从文学审美角度来看,《红楼梦》诗词的音美、形美、意美等文学和审美价值传达效果如何。《红楼梦》中的诗歌皆因人物和情节而创,在小说情节的发展上起着极大的作用,作者手段高超,诗词穿插在小说中非但不多余,反而使情节更加紧凑合理,诗词韵文是小说情节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考察红楼梦诗词的翻译简史可以看出,随着时间推移,《红楼梦》的英译本中的诗歌翻译篇目越来越多越来越全,其中编译本是市场普及度最高的译本,其对象为普通读者,为了提高可读性,所选择诗词篇目最少,因此可以视为一个例外。在定量研究部分,作者主要通过自建小型语料库,运用语料库研究方法,在宏观层面考察各个译本的高频词、类符形符、词汇密度、词汇级别、平均词长、平均句长、主题词等方面的情况,从而把握各个译本的语言特征。通过定性考察英译诗词在保留诗歌的特有形式、音韵效果、处理修辞格、传达诗词的隐喻含义、再现原文意象等方面的情况,我们可以发现,很难完美的传递《红楼梦》诗词的文学特色,译本的质量高低往往取决于译者的文学素养、文化敏感度以及职业道德和责任感。以《红楼梦》诗词为窥视孔考察该小说的英译史可发现,《红楼梦》经过了百年的传播才在西方世界中逐步显现出完整的面貌;各种译本的共存使有助于读者全面了解《红楼梦》真实的面目,以往在节译本、编译本中被误译、删改、扭曲的形象,读者可以通过阅读多个译本而得到修正。多个译本的共存也帮助建构出真实多面的《红楼梦》诗意的世界。本研究排除主观和经验主义的预设,利用语料库进行数据分析和采集,根据量化数据做出合理的阐释与推断,从而得出比较令人信服的结论。创新之处主要在于:1)翻译语料新。本研究共涉及12个红楼梦译本中的诗词,涵盖面较广。2)研究方法新。将所有译本中的诗词译文创建语料库,通过系统的数据对比分析,描写多个译本的翻译风格。3)研究视角广,从历时角度考查社会历史文化对译者和译本风格的影响,从而拓宽和挖深《红楼梦》诗词英译的研究。

朱萍萍[10](2019)在《《孤代汶语词典》(第7版)字母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网络信息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字母词涌入汉语,成为汉语中特殊的语言现象,引发了学者对字母词的关注,学者研究重点集中在字母词的界定、分类、读音、规范、媒体运用等方面。《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出版后,学者对词典正文附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展开了深入探讨,包括字母词入典违法问题、字母词破坏汉语纯洁性问题、字母词使用规范问题等;这些字母词问题并未得到有效解决,因此,对于字母词的研究很有必要。我们以CCL、BCC、《人民日报》、《新闻联播》、《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实用字母词词典》(侯敏主编)中字母词作为语料来源,利用刘涌泉(1994)对字母词所作定义,结合《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收录字母词,确定233个字母词作为研究对象,统计分析这些字母词在收录、分类、释义、构词等方面的情况,并结合相关语言学理论和词典学知识对《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收录字母词原则以及所收字母词在媒体中应用情况进行探讨,对字母词入典情况作进一步研究,以期促进《现代汉语词典》收录字母词编纂工作的细致化和规范化。全文一共分为五大部分。绪论部分,主要是梳理与归纳前贤对字母词的研究成果,在前贤研究成果上,发现前贤未研究以及研究不足之处,挖掘新的内容,开展自己的研究活动。第一章是关于《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字母词的数量、类型、释义研究。首先,对233个字母词进行数量、类型、释义统计研究,分析了《现代汉语词典》7版字母词在来源、分类、特点、生成方式、释义等方面的情况,并从字母词书写形式上、释义上、语法上等方面对字母词特点进行总结,提出《现代汉语词典》在收录字母词存在同义收录、释义简单、标注缩写等问题。第二章是《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与其他词典字母词的比较研究。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收录字母词,与《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收录字母词、侯本《实用字母词词典》中收录字母词情况进行对比,多角度分析词典中的新增字母词、删除字母词、相同字母词、差异字母词,深入了解字母词入典状况。最后总结出《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收录字母词坚持普遍性、国际性、生命力、规范性四个原则,指出收词并不是坚持单一原则,而是以某种原则为主,同时兼顾其他原则使用,整体上体现收词系统一致性。第三章,利用社会调查统计法,建立《人民日报》和《新闻联播》语料库,考察媒体对《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收录字母词使用情况以及《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收录字母词是否符合上述收录原则。以2012-2018年为时间线,对《人民日报》进行233个字母词人工检索,得出《人民日报》使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收录字母词情况,列出使用频率较高、使用频率较低、无使用的字母词情况,并对此现象进行分析。观看《新闻联播》2016、2017、2018三年中6月份和12月份共六个月视频,统计《新闻联播》使用字母词情况,与《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收录字母词相比较,查看是否符合《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收录字母词原则。结语部分,主要是对《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收录字母词的整体认识,叙述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得出的结论以及对《现代汉语词典》收录字母词的展望。

二、外文检索选词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外文检索选词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依据
    0.2 课题综述
    0.3 研究内容
    0.4 研究价值和创新点
    0.5 论文结构
第一章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研究的理论基础
    1.1 目的—顺应理论与政治语汇俄译
        1.1.1 目的论与政治语汇俄译
        1.1.2 顺应论与政治语汇俄译
    1.2 语料库翻译学理论与政治语汇俄译
        1.2.1 语料库翻译学理论的基本观点
        1.2.2 基于语料库的政治语汇俄译研究
    1.3 翻译质量评价理论与政治语汇俄译
        1.3.1 接受美学理论
        1.3.2 纽马克的翻译批评观点
        1.3.3 黄忠廉“两个三角”译评体系
    1.4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概念界定与俄译基本原则
        1.4.1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概念界定
        1.4.2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基本原则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汉俄翻译语料库建设及译文语言特征
    2.1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汉俄翻译语料库建设
        2.1.1 语料库的类型及语料选择
        2.1.2 语料库的构成和规模
        2.1.3 语料的预处理
    2.2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译文词汇和句法特征
        2.2.1 类符/形符比(TTR)(词汇特征)
        2.2.2 形动词和副动词(词汇特征)
        2.2.3 平均句长(句法特征)
    2.3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手段统计分析
        2.3.1 四字格形式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手段统计分析
        2.3.2 缩略语形式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手段统计分析
        2.3.3 隐喻形式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手段统计分析
        2.3.4 谚俗语形式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手段统计分析
        2.3.5 经典名句形式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手段统计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文本受众理解度调查
    3.1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文本问卷调查
        3.1.1 调查目的
        3.1.2 调查对象
        3.1.3 选词标准
    3.2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文本问卷设计与实施
        3.2.1 问卷设计
        3.2.2 问卷实施
    3.3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文本问卷结果与分析
        3.3.1 问卷调查结果
        3.3.2 调查结果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目的—顺应视角下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成效分析
    4.1 基于显化的目的顺应
        4.1.1 显化现象分布与统计
        4.1.2 四字格译文形式中国特色政治语汇译文显化翻译分析
        4.1.3 缩略语形式中国特色政治语汇译文显化翻译分析
        4.1.4 隐喻形式中国特色政治语汇译文显化翻译分析
        4.1.5 谚俗语形式中国特色政治语汇译文显化翻译分析
        4.1.6 经典名句形式中国特色政治语汇译文显化翻译分析
    4.2 基于简化的目的顺应
        4.2.1 四字格形式中国特色政治语汇简化翻译分析
        4.2.2 隐喻形式中国特色政治语汇简化翻译分析
        4.2.3 经典名句形式中国特色政治语汇简化翻译分析
    4.3 基于范化的目的顺应
        4.3.1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译文中的副动词
        4.3.2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译文中的形动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部分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争议译文分析与评价
    5.1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质量评价空间及评价视角
        5.1.1 翻译质量评价空间
        5.1.2 翻译质量评价视角
    5.2 部分中国特色政治语汇语言层面俄译质量评价
        5.2.1 词汇层面翻译质量评价
        5.2.2 语法层面翻译质量评价
        5.2.3 修辞层面翻译质量评价
    5.3 部分中国特色政治语汇文化层面俄译质量评价
        5.3.1 文化图示缺省
        5.3.2 文化图示冲突
        5.3.3 文化特色显现
    本章小结
结语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结果和结论
    二、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模式构想
    三、课题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Автореферат
附录一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汉俄翻译语料库
附录二 译语受众理解度调查问卷
附录三 译语受众理解度调查结果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2)汉维词语的人机翻译对比研究 ——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创新之处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平行语料库的建立及数据分析
    第一节 版本选择
        一、汉语版本
        二、维语译本
    第二节 平行语料库的对齐与研制
    第三节 平行语料库的检索分析工具简介
    第四节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语料库数据分析
        一、类符/形符比(TTR)
        二、词性分布
        三、词频
        四、平均句长
    小结
第二章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各类词语的人机翻译对比
    第一节 实词的人机翻译对比
        一、汉维实词翻译问题概述
        二、各类实词的人机翻译对比探讨
        (一)名词
        (二)代词
        (三)动词
        (四)形容词
        小结
    第二节 虚词的人机翻译对比
        一、汉维虚词翻译问题概述
        二、各类虚词的人机翻译对比探讨
        (一)介词
        (二)副词
        (三)助词
        (四)连词
        小结
第三章 汉维词类人机翻译的共性与差异
    第一节 人机翻译的共性
    第二节 人机翻译的差异
        一、人机译本词语选择的差异
        二、人机译本词语形态的差异
        三、人机译本词类范畴差异
    小结
第四章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机器翻译问题探讨
    第一节 机器翻译中的错误分析
        一、过译
        二、欠译
        (一)隐化
        (二)漏译
        (三)缺失适应维语语法结构的词语
        (四)缺失习惯性词语
        三、词序错误
        四、选词错误
        五、词形变化错误
    第二节 机器翻译的整体性效果评价
    第三节 未来机器翻译工作的建议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致谢)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3)《金匮要略》核心病证术语的确定及英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术语、核心术语和核心病证术语的定义
    2 术语提取研究现状
        2.1 基于语料库技术的术语提取
        2.1.1 语料库概述
        2.1.2 基于平行语料库的术语提取
    3 中医术语英译研究现状
    4 核心病证术语英译研究的理论框架
        4.1 “信”的翻译原则
        4.2 “最佳近似度”翻译标准
    5 《金匮要略》英译研究现况
        5.1 《金匮要略》英译本概况
        5.2 《金匮要略》的英译历程
        5.3 《金匮要略》英译研究现况
        5.3.1 《金匮要略》病证术语的英译研究现状
        5.3.2 互文符号、通假字和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研究
        5.3.3 英文教材建设的研究
        5.3.4 语篇文本的英译研究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前言部分
    1 研究背景
    2 研究内容
    3 研究问题
    4 研究意义
    5 论文结构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金匮要略》中文底本的选取
        1.2 《金匮要略》英译本的选取
        1.2.1 《金匮要略》的五个英文全译本
        1.2.2 《金匮要略》五个英文全译本的选取原因
    2 研究方法
        2.1 基于语料库技术的术语提取与筛选
        2.1.1 《金匮要略》双语平行语料库的建设
        2.1.2 基于语料库技术的高频词提取与筛选
        2.2 文献研究法
        2.3 专家论证法
        2.3.1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发放
        2.3.2 《金匮要略》核心病证术语的确定
        2.4 《金匮要略》核心病证术语的英译研究
第四章 研究结果和讨论部分
    1 《金匮要略》汉英双语平行语料库的基本情况
    2 基于语料库技术的术语提取和筛选结果
        2.1 高频词的统计和初步筛选
        2.2 核心病证术语的进一步筛选
        2.3 专家意见调查问卷
        2.4 “信”原则和“最佳近似度”标准指导下的术语英译分析
第五章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词语搭配视阈下的HSK6“选词填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语料来源及研究方法
    1.3 研究综述
        1.3.1 词语搭配研究综述
        1.3.2 其他研究成果综述
    1.4 研究思路及研究可行性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可行性
    1.5 本文创新点
第二章 词语搭配视阈下的HSK6选词填空真题研究
    2.1 HSK6选词填空题型概况
    2.2 句法层面的真题分析
        2.2.1 备选词词类考察分析
        2.2.2 句法成分考察分析
        2.2.3 真题中的构词法统计分析
        2.2.4 备选项与搭配词的短语类型考察分析
        2.2.5 单复句考察分析
    2.3 语义层面的真题分析
        2.3.1 语义成分、语义特征、语义指向
        2.3.2 同义词词义辨别考察分析
    2.4 语用层面的真题分析
        2.4.1 语义韵情感倾向统计分析
        2.4.2 真题中的修辞格统计分析
        2.4.3 题干题材统计分析
第三章 留学生HSK6选词填空学习情况调查分析与题型备考建议
    3.1 留学生HSK6选词填空答题与词语搭配习得问卷调查分析
        3.1.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3.1.2 问卷调查内容
        3.1.3 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3.2 留学生选词填空题型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3.2.1 句法层面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3.2.2 语义层面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3.2.3 语用层面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3.3 留学生选词填空题型的备考建议
        3.3.1 熟练掌握汉语本体知识,做到融会贯通。
        3.3.2 掌握做题技巧
        3.3.3 扩充汉语输入途径,扩大词汇量
        3.3.4 锻炼整体把握语境的能力
第四章 词语搭配视阈下的HSK6选词填空教学建议
    4.1 教学原则与教学设计
        4.1.1 句法层面的五种基本句法关系教学原则及设计思路
        4.1.2 语义层面的同义词教学原则及设计思路
        4.1.3 语用层面的语义韵教学原则及设计思路
    4.2 教师应对偏误的具体策略
    4.3 选词填空题型的教学建议
        4.3.1 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指导
        4.3.2 充分准备教学材料
        4.3.3 扩大汉语学习途径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致谢

(5)柏桦诗歌在海外的译介与接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
    1.5 研究意义与价值
第2章 柏桦诗歌创作及国内研究
    2.1 柏桦生平
    2.2 柏桦诗歌创作
        2.2.1 诗歌创作概况
        2.2.2 诗歌创作“表达”期
        2.2.3 诗歌创作“往事”期
        2.2.4 诗歌创作“逸乐”期
    2.3 柏桦诗歌国内研究综述
        2.3.1 柏桦早期作品研究
        2.3.2 柏桦近期作品研究
    2.4 柏桦作品在港台
        2.4.1 香港
        2.4.2 台湾
第3章 柏桦诗歌在海外的译介
    3.1 译介概况
        3.1.1 在英语世界的译介
        3.1.2 在非英语世界的译介
    3.2 译介主体
        3.2.1 译者背景
        3.2.2 译者类型
        3.2.3 翻译模式
    3.3 文本选择
        3.3.1 文本选择概况
        3.3.2 文本选择的缘由探析
    3.4 传播媒介
        3.4.1 出版机构
        3.4.2 网络媒介
    3.5 社会文化语境
        3.5.1 早期:1988-2007
        3.5.2 近期:2008年至今
第4章 柏桦诗歌在海外的接受
    4.1 在英语世界的接受
        4.1.1 接受概况
        4.1.2 以菲奥娜为中心
        4.1.3 以戴迈河为中心
    4.2 在非英语世界的接受
        4.2.1 在法国的接受
        4.2.2 在德国的接受
        4.2.3 在其他国家的接受
    4.3 中外不同视域下的柏桦研究
        4.3.1 访谈对比分析
        4.3.2 研究内容差异
    4.4 不同语境下的柏桦评价
        4.4.1 中国大陆评价
        4.4.2 中国港台评价
        4.4.3 海外评价
第5章 柏桦诗歌翻译研究
    5.1 多译本对比分析:以英译本为例
        5.1.1 文本概述
        5.1.2 文本形式分析
        5.1.3 译本对比分析
        5.1.4 译者风格评析
    5.2 柏桦诗歌翻译中的变异:以霍布恩英译为例
        5.2.1 变异研究理论基础
        5.2.2 译者背景及其翻译实践
        5.2.3 霍布恩英译中的变异
    5.3 中外译者合作翻译案例述评
        5.3.1 《望气的人》译文对比
        5.3.2 《一切黑》译文对比
第6章 柏桦诗歌海外译介的理论阐释与当代意义
    6.1 从文学场域理论看柏桦诗歌译介与接受
        6.1.1 早期与近期接受状况对比分析
        6.1.2 文学场域理论与思维范式变革
    6.2 从阐释学理论视角看诗歌翻译的当代意义
        6.2.1 译者的角色与任务
        6.2.2 现代阐释学的理论启示
        6.2.3 诗歌翻译与诗歌意义建构
    6.3 中国当代诗歌如何更好地走向世界
        6.3.1 海外汉学家看中国当代诗歌:理性的启示
        6.3.2 中国当代诗歌海外译介:策略与路径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柏桦着作及获奖简介
附录2 :柏桦受邀参加国际诗会活动情况
附录3 :柏桦早期与海外汉学家译者的通信情况
附录4 :德国汉学家白嘉琳对柏桦的访谈原稿
附录5 :笔者对部分汉学家译者的访谈稿
附录6 :柏桦译诗发表情况统计表
附录7 :尚未出版的柏桦诗歌英译篇目统计
附录8 :柏桦2016年在巴黎七大诗歌研讨会的演讲稿
附录9 :多译本对比研究诗歌中英文本材料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6)面向数字化出版的数据资源智能处理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4.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4.2 论文涉及的关键技术
        1.4.3 论文的创新点
        1.4.4 论文主要成果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基于新词发现算法的知识体系构建方案的设计
    2.1 引言
    2.2 知识体系构建系统概述
        2.2.1 知识体系构建流程设计
        2.2.2 知识体系构建系统工作流程设计
    2.3 知识体系构建系统架构分析与研究
    2.4 基于标签权重的新词发现算法的设计
    2.5 系统部署方案与算法效率对比分析
        2.5.1 系统部署方案对比分析
        2.5.2 基于标签权重的新词发现算法结果与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中文分词的智能创作算法模型及融媒体方案的设计
    3.1 引言
    3.2 应用场景综述
        3.2.1 用户分析
        3.2.2 稿件审核流程分析
    3.3 方案整体设计
        3.3.1 系统总体架构
        3.3.2 核心处理流程
    3.4 智能文字润色算法的设计与分析
        3.4.1 算法原理
        3.4.2 算法实现与分析
    3.5 企业应用与效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稿件编审中智能校对和修改痕迹记录算法的设计
    4.1 引言
    4.2 智能错别字校对算法与仿真
        4.2.1 算法原理
        4.2.2 算法实现与分析
    4.3 修改痕迹比对算法
        4.3.1 算法原理
        4.3.2 算法实现与分析
    4.4 企业应用与效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大数据处理的数字阅读平台设计与实现
    5.1 引言
    5.2 系统整体设计
    5.3 智能阅读平台设计
        5.3.1 智能阅读平台架构设计
        5.3.2 智能阅读器整体设计
    5.4 智能阅读器核心功能设计与实现
        5.4.1 智能阅读器功能架构设计
        5.4.2 阅读器模块整体实现
        5.4.3 智能双语句对方案的设计
        5.4.4 阅读行为采集与智能分析方案的设计
        5.4.5 跨平台加解密实现
        5.4.6 本地缓存实现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其他成果

(7)《民法总则》及民法典编纂相关学术研究的翻译报告 ——民法术语英译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项目背景与译前准备
    第一节 文本介绍
        1.3 《对民法总则草案(三次审议稿)的修改建议》
    第二节 译前准备
第二章 翻译过程难点及解决方案
    第一节 法律术语的翻译方法
        1.1 确立对等程度
        1.2 确立对等程度
    第二节 大陆法系下一般民法术语的英译
    第三节 我国民法体系中制度限定术语的英译
第三章 翻译实践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8)功能主义翻译理论视域下的《邓小平文选》同形词日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
    1.6 论文框架
第二章 文献及《邓选》日译本相关情况综述
    2.1 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研究
        2.1.1 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主要内容
        2.1.2 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的研究现状
        2.1.3 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在日本的研究现状
    2.2 中央文献中译外研究
    2.3 多译本对比研究
    2.4 《邓选》的中译外研究
    2.5 《邓选》日译本相关情况研究
        2.5.1 《邓选》中文版出版情况
        2.5.2 《邓选》日译本出版情况
        2.5.3 《邓选》日译本译者研究
        2.5.4 小结
    2.6 同形词研究
        2.6.1 同形词的界定与分类
        2.6.2 同形词的先行研究
        2.6.3 同形词翻译研究现状
第三章 《邓选》日译本同形词受众问卷调查
    3.1 本文的同形词语料
    3.2 日译本同形词受众问卷调查
        3.2.1 问卷调查概要
        3.2.2 问卷的选词标准
        3.2.3 问卷的题目设定
        3.2.4 问卷的调查结果
    3.3 小结
第四章 基于受众问卷调查的同形词日译研究
    4.1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意差
        4.1.1 译为非同形词更易理解
        4.1.2 译为同形词更易理解
    4.2 问卷调查结果没有显示有意差
    4.3 小结
第五章 《邓选》日译本同形词译法分析
    5.1 同形词翻译方法的分类
    5.2 具体译例分析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语
    6.1 研究的总结
    6.2 研究的局限与不足
    6.3 今后的展望
参考文献
日本语要旨
附录 I 风媒社译本译者访谈记录
附录 Ⅱ 《邓选(1975—1982 年)》卷日译本同形词译文对比
附录 Ⅲ 受众问卷调查表
附录 Ⅳ 受众问卷调查统计结果
附录 Ⅴ 受众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附录 Ⅵ“《邓小平文选》日本版出版纪念会”的相关照片资料
附录 Ⅶ 胡耀邦同志为祝贺《邓小平文选》在日本出版所作的题词
博士期间科研及获奖

(9)基于语料库的《红楼梦》诗词英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目的与内容
    1.3 《红楼梦》诗词英译的研究现状
        1.3.1 《红楼梦》英译本的研究概况
        1.3.2 《红楼梦》诗词英译较早时期研究概况
        1.3.3 《红楼梦》诗词英译新世纪研究概况
        1.3.4 《红楼梦》诗词英译研究倾向和主要问题
    1.4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1.4.1 描述翻译研究
        1.4.2 语料库翻译研究
        1.4.3 译者风格研究
    1.5 研究方法
        1.5.1 实证分析法
        1.5.2 描写法
        1.5.3 文本细读法
    1.6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1.7 本研究的框架结构
第2章 《红楼梦》诗词的特点
    2.1 中国古典小说中诗文融合的传统
        2.1.1 萌芽:先秦两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
        2.1.2 发展:唐宋时期
        2.1.3 成熟:宋元时期
        2.1.4 盛极而衰:明清时期至五四运动
    2.2 《红楼梦》诗词的特点及功能
        2.2.1 代拟诗——按头制帽,模拟声腔
        2.2.2 诗谶——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红楼梦》英译史中的诗词翻译简述
    3.1 《红楼梦》诗词零星摘译
        3.1.1 德庇时:1829 年《汉文诗解》
        3.1.2 梅辉立:1867 年《浪漫小说》
        3.1.3 翟里斯:1901 年《中国文学史》
    3.2 节译本中的《红楼梦》诗词
        3.2.1 包腊:前八回节译本《红楼梦》
        3.2.2 乔利:五十六回节译本《红楼梦》
    3.3 编译本中的《红楼梦》诗词
        3.3.1 王际真编译本中的诗词
        3.3.2 麦克休姐妹转译本中的诗词
    3.4 全译本中的《红楼梦》诗词
        3.4.1 邦斯尔译本中的诗词
        3.4.2 霍译本中的诗词
        3.4.3 杨译本中的诗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语料库的《红楼梦》诗词英译定量研究
    4.1 全译本中诗词的定量研究
        4.1.1 语料库创建说明
        4.1.2 词表和高频词
        4.1.3 形符、类符和类符/形符比
        4.1.4 词汇级别
        4.1.5 平均词长
        4.1.6 主题词
        4.1.7 平均句长
    4.2 节译本中诗词的定量研究
        4.2.1 语料库创建说明
        4.2.2 高频词
        4.2.3 类符形符比
        4.2.4 词汇级别
        4.2.5 平均词长
        4.2.6 主题词
        4.2.7 平均句长
    4.3 编译本中诗词的定量研究
        4.3.1 王际真译本中的诗词
        4.3.2 麦克休姐妹译本诗词
    4.4 摘译本中诗词的定量研究
        4.4.1 德庇时英译《西江月》
        4.4.2 梅辉立英译《红楼梦》诗词
        4.4.3 翟里斯《中国文学史》中英译的诗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英译《红楼梦》诗词的定性研究
    5.1 诗歌形式的保留
    5.2 音韵效果的保留
    5.3 修辞格的处理
        5.3.1 对偶
        5.3.2 典故
    5.4 隐喻意义的传达
    5.5 意象的再现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社会历史视角下的《红楼梦》诗词英译
    6.1 摘译本:去工具化的开始
        6.1.1 德庇时:见诗词而不见《红楼》
        6.1.2 梅辉立:见诗词且见《红楼》
        6.1.3 翟里斯:小说初现轮廓
    6.2 节译本:逐渐显现真实面貌
        6.2.1 包腊:第一次严肃的译介
        6.2.2 乔利:第一个单行本出版的英译本
    6.3 编译本:通俗文学作品
        6.3.1 王际真:出版社赞助的译本
        6.3.2 麦克休:巨大的市场成功
    6.4 全译本:建构真实多面的诗意世界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本研究的发现和结论
    7.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和拓展空间
参考文献

(10)《孤代汶语词典》(第7版)字母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字母词研究概况
        一、字母词的界定
        二、字母词的分类
        三、字母词的使用状况调查分析
        四、字母词收录入典及规范问题
        五、字母词的个案研究
        六、对字母词的态度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
第一章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字母词数量、类型与释义研究
    第一节 字母词的来源和分类
        一、字母词的来源
        二、字母词的分类
    第二节 字母词的生成方式
        一、缩略法
        二、谐音法
        三、比拟法
    第三节 字母词的特点
        一、字母词组成形式
        二、字母词释义
        三、字母词构词
    第四节 《现代汉语词典》收录字母词存在的问题
        一、字母词选词
        二、字母词释义
        三、字母词其他问题
第二章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与其他词典中字母词比较研究
    第一节 与《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的字母词比较分析
        一、新增字母词
        二、删除字母词
        三、字母词其他方面
    第二节 与《实用字母词词典》(侯敏主编)中的字母词比较分析
        一、整体字母词
        二、相同字母词
        三、新增字母词
    第三节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字母词收词原则
        一、普遍性原则
        二、国际性原则
        三、生命力原则
        四、规范性原则
第三章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字母词在权威媒体中使用情况的研究
    第一节 字母词在纸质媒体使用情况
        一、字母词整体使用状况
        二、《人民日报》字母词使用特征
    第二节 字母词在有声媒体使用情况
        一、字母词整体使用状况
        二、《新闻联播》字母词使用特征
    第三节 字母词在媒体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建议
        一、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二、相关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现代汉语词典》字母词19个特殊释义汇总表
    附录2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字母词在词条的释义、英文全称书写、标注三个方面不同点汇总表
    附录3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实用字母词词典》、《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英文缩写及标注异同汇总表
    附录4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字母词在《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2012-2018)中使用情况(出现次数)统计汇总表
    附录5 :《新闻联播》2016、2017、2018 三年中6 月和12 月份出现字母词情况统计表
    附录6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字母词统计汇总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出版或发表的论着、论文
致谢

四、外文检索选词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研究[D]. 袁昊. 天津外国语大学, 2021(08)
  • [2]汉维词语的人机翻译对比研究 ——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为例[D]. 唐小雪. 喀什大学, 2021(07)
  • [3]《金匮要略》核心病证术语的确定及英译研究[D]. 解宇飞.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词语搭配视阈下的HSK6“选词填空”研究[D]. 张梦鸽. 兰州大学, 2020(12)
  • [5]柏桦诗歌在海外的译介与接受研究[D]. 杨安文.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9)
  • [6]面向数字化出版的数据资源智能处理关键技术研究[D]. 陈科良.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4)
  • [7]《民法总则》及民法典编纂相关学术研究的翻译报告 ——民法术语英译探析[D]. 胡涵. 华东政法大学, 2019(03)
  • [8]功能主义翻译理论视域下的《邓小平文选》同形词日译研究[D]. 崔亚蕾. 天津外国语大学, 2019(02)
  • [9]基于语料库的《红楼梦》诗词英译研究[D]. 康艳.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9(07)
  • [10]《孤代汶语词典》(第7版)字母词研究[D]. 朱萍萍. 淮北师范大学, 2019(09)

标签:;  ;  ;  ;  ;  

外语检索中的选词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