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李杨故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李杨爱情,政治立场,情爱立场
李杨故事论文文献综述
柯佳玮[1](2019)在《情爱与政治——历朝李杨故事叙事立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李杨爱情题材肇自盛唐,历经宋、元、明、清共五代的延续生长,其叙事立场主要基于政治与情爱两个面向。从历史情境的复原与各代关于李杨题材作品的文本细读中,可以考见其作者立场和倾向的歧异,这也为李杨爱情叙事立场的差异提供更为合理的解释。(本文来源于《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王洋[2](2019)在《从现实的残酷到理想的浪漫——论宋后李杨故事的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李隆基和杨玉环的故事流传多年,在不同的时代与不同的版本中,有着不一样的描述。它们因作者不同,展现出侧重点也有所不同。该文主要探讨比较的就是关于两人的故事在宋代乐史《杨太真外传》、元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清洪升《长生殿》以及当代戏曲舞台上《杨贵妃后传》、《太真外传》中的不同描绘。(本文来源于《集宁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罗浩刚[3](2018)在《俗乐题材:李杨故事主题矛盾多样性生成之因》一文中研究指出题材与主题的主次关系并非固定的模式。在历史题材类型的文学作品中,被文化传统赋予意义的题材往往主导着主题。俗乐是唐代李杨故事诗文创作中最突出的题材特征。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俗乐被视为祸国之源而遭受批判,客观上却又承担着颂美盛世的功能而被乐道,更因与声色紧密相关而成为歌咏爱情的主阵地。唐人被李杨故事中俗乐题材所含的讽喻、感伤和爱情叁大文化主题所控制,只可以单选或者多选,而无主题创造的自由。所以在不同作者之间,或者同一个作者,甚至同一作品中会表现出自相矛盾的复杂主题。(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8年32期)
陈国敏[4](2018)在《试论《长恨歌》《梧桐雨》《长生殿》中李杨爱情故事的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因为包含了帝妃爱情、安史之乱、江山与美人的抉择和生离死别等系列事件,所以唐玄宗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成为古典文学作品竞相书写的题材。在李杨爱情故事的古典文学作品的创作中,《长恨歌》自诞生之日起,就在社会上产生了轰动效应。此后,依据《长恨歌》进行创作的文学作品,如元代白朴的杂剧《梧桐雨》,清代剧作家洪升的剧本《长生殿》,都证明了以李杨故事为题材的文学作品魅力之大。此叁部作品也是李杨爱情故事题材中最为精彩,且影响力最为深远的。本文试从此叁部作品揭示李杨爱情故事的演变。(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8年24期)
曹琳婉[5](2018)在《中国传统戏曲中“李杨”故事的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唐明皇李隆基和他的宠妃杨玉环的传奇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故事中既夹杂着许多宫闱秘事的男女情爱,又有国破家亡的伤心痛史。从晚唐至今,多种文艺体裁中都能见到“李杨”故事的片段。本文则以梳理“李杨”故事在戏曲舞台上的流传演变为主。在古代戏曲文本之中,关于“李杨”故事现在完整保存下来的只有《梧桐雨》与《长生殿》两剧。但是自金元至清,有关“李杨”故事的戏曲数量庞大。诸多演绎或多或少,皆有所差别。现根据历代曲目等进行文献搜集,整理出各朝代以戏曲形式为载体的演出目录。有些作品的内容已经散佚或只余残折,只能从题目或当时观戏人记载的文献资料中窥见一二。与前代传统戏曲相比,京剧舞台上演绎“李杨”故事的剧目尤多。而这其中《贵妃醉酒》《太真外传》《大唐贵妃》叁剧分别代表了同一题材不同时期的演绎。“醉酒”本事出于明代《磨尘鉴》,随着时间在民间发酵酝酿,至清末在民间演出时,《醉酒》已经成为京剧花旦表演的热门剧目。然而低俗、淫乱等因素影响着本剧的格调,限制其发展。至梅兰芳,他结合多年舞台演出经验逐渐将本剧净化、扩充,深化了主题,最终使其成为京剧的代表剧目之一。民国时期,他又编演了古装新戏《太真外传》,成为梅派的代表作。至新世纪,其子梅葆玖在前两剧的基础上,排演了《大唐贵妃》,吸收了西方交响乐元素,体现了新时代艺术的多元融合。在“李杨”故事千年演变中,不断吸纳,融入新的人物和情节。而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梅妃故事。在梅妃故事的不断演变中,可以看到中国文人心态的不断变化。梅妃从原本的配角,逐渐走至前台成为取代杨妃的主角。程砚秋先生京剧《梅妃》的排演,使梅妃的风头一时盖过了杨妃。总体来看,以戏曲为载体的“李杨”故事,主人公形象随着历史的变迁,时光的推移,不同时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李杨”故事已不再是单纯的宫闱爱情故事,他们身上既承载了文人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也展现了民间百姓对历史的解读。(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期刊2018-05-01)
王川,倪婷婷[6](2017)在《异域空间下李杨爱情故事的嬗变与书写——以《唐物语》第十八章的受容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唐物语》第十八章对李杨爱情故事进行改编,因历史文化差异、社会背景及受众群体不同,在改编过程中必然发生对文化背景的过滤、人物形象变异与故事情节的改编,即文学在异域空间的嬗变与书写。以李杨爱情故事东渐为主体从历史文献学、传播学和比较文学等研究角度探究异域空间下李杨爱情故事嬗变、书写、创新及该故事日本化的实现条件等,以期增进文化间的互读与互解、文学视域的互审与交融,从而促进海外汉学与域外汉籍研究发展。(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6期)
卫疆娜[7](2016)在《古典戏曲中李杨故事的嬗变——从《梧桐雨》到《长生殿》》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围绕文学资料《唐明皇秋夜梧桐雨》与《长生殿》,文章对李杨故事在古典戏曲中的嬗变问题进行研究,对李杨形象以及故事结局的转变进行了系统论述,并对李杨故事在嬗变过程中所呈现出的特点予以分析。(本文来源于《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高丽君,陈宇[8](2016)在《长成·长夜·长生·长恨——试论白居易《长恨歌》关于李杨故事盛衰不休的原因》一文中研究指出白居易《长恨歌》之所以打动历代读者,让李杨故事回响这么悠远,究其深层原因,是作者精心构筑的完美爱情悲剧,并且使李扬故事遵循了民间爱情故事所表达的人类向美的本能和情感欲望。从诗歌结构入手,以诗歌中四个"长成、长夜、长生、长恨"具有标志性的词语为线索来加以分析。"长成"是爱情的铺垫;"长夜"是爱情的升华;"长生"是爱情的向往;"长恨"是爱情的主题。(本文来源于《现代职业教育》期刊2016年12期)
郭永梅[9](2014)在《李、杨故事的传承与流变》一文中研究指出就唐及之后以李、杨故事为主要描写内容的作品在内容细节、人物形象、主题意蕴方面的继承与创新关系作出论述,并分析、梳理了其中变与不变的原因及其规律。(本文来源于《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3期)
罗浩刚[10](2014)在《宫廷乐工与李杨爱情故事》一文中研究指出唐代宫廷乐工对李杨爱情故事的生成、流传意义重大。乐工自始至终颂扬、同情李杨爱情。这由李杨爱情的真挚、感人,乐工与李杨现实利益的交织和相类的乐舞气质所决定。宫廷乐工传播能力强大,能够且一定会把李杨故事广泛传向社会。乐工是市民阶层,市民文化的娱乐本位保证了李杨故事的真貌,促使了士人以李杨故事为题材的创作的双重主题,丰富了士大夫文化看待唐前帝妃关系的单一模式,也促成了文学经典的诞生。启发包容的文化心态的养成是当下经典创造的必由之路。(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4年23期)
李杨故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李隆基和杨玉环的故事流传多年,在不同的时代与不同的版本中,有着不一样的描述。它们因作者不同,展现出侧重点也有所不同。该文主要探讨比较的就是关于两人的故事在宋代乐史《杨太真外传》、元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清洪升《长生殿》以及当代戏曲舞台上《杨贵妃后传》、《太真外传》中的不同描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李杨故事论文参考文献
[1].柯佳玮.情爱与政治——历朝李杨故事叙事立场研究[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2].王洋.从现实的残酷到理想的浪漫——论宋后李杨故事的演变[J].集宁师范学院学报.2019
[3].罗浩刚.俗乐题材:李杨故事主题矛盾多样性生成之因[J].文教资料.2018
[4].陈国敏.试论《长恨歌》《梧桐雨》《长生殿》中李杨爱情故事的演变[J].青年文学家.2018
[5].曹琳婉.中国传统戏曲中“李杨”故事的演变[D].辽宁大学.2018
[6].王川,倪婷婷.异域空间下李杨爱情故事的嬗变与书写——以《唐物语》第十八章的受容为中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7].卫疆娜.古典戏曲中李杨故事的嬗变——从《梧桐雨》到《长生殿》[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
[8].高丽君,陈宇.长成·长夜·长生·长恨——试论白居易《长恨歌》关于李杨故事盛衰不休的原因[J].现代职业教育.2016
[9].郭永梅.李、杨故事的传承与流变[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
[10].罗浩刚.宫廷乐工与李杨爱情故事[J].文教资料.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