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复合控释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羟基磷灰石,二氧化锆,BMP-2,诱导多能干细胞
复合控释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柴乐,全仁夫,胡劲涛,黄小龙,吕建兰[1](2019)在《BMP-2明胶/壳聚糖水凝胶缓释系统复合羟基磷灰石/二氧化锆泡沫陶瓷与诱导多能干细胞来源MSCs的体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构建BMP-2明胶/壳聚糖水凝胶缓释系统,与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来源MSCs复合种植至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二氧化锆(zirconium dioxide,ZrO2)生物多孔泡沫陶瓷材料,体外共培养,探索缓释系统对iPS-MSCs成骨分化的作用。方法运用油包水相溶液制备BMP-2明胶/壳聚糖水凝胶微球,检测微球的药物包封率、载药率和体外缓释速率。建立HA/ZrO2多孔生物泡沫陶瓷材料复合iPS-MSCs及BMP-2明胶/壳聚糖水凝胶缓释系统共培养体系,作为实验组;以未复合BMP-2明胶/壳聚糖水凝胶缓释系统的细胞-支架复合物作为对照组。两组培养3、7、10、14 d,检测细胞的ALP分泌量,RT-PCR检测核心结合因子α1(core binding factorα1,Cbfa1)、Ⅰ型胶原和锌指结构转录因子(Osterix,OSX)基因表达水平;培养14 d时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Ⅰ型胶原表达,并通过扫描电镜观察细胞爬行及黏附状态。结果 BMP-2明胶/壳聚糖水凝胶缓释系统具有较好的药物包封率及载药率,可延长BMP-2的活性时间。共培养体系体外培养各时间点实验组ALP分泌量及Cbfa1、Ⅰ型胶原、OSX基因相对表达量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示,实验组荧光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即Ⅰ型胶原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细胞能较均匀地分布于材料上,细胞形态良好。扫描电镜观察示缓释系统能较好地黏附于细胞之间。结论 iPS-MSCs具有促成骨分化能力,在BMP-2明胶/壳聚糖水凝胶缓释系统作用下其促成骨能力显着增强。iPS-MSCs与缓释系统结合后能良好黏附于材料上,且细胞活性较好。(本文来源于《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李涛[2](2017)在《载索拉非尼和熊果酸的介孔二氧化硅—壳聚糖复合纳米粒控释靶向肝癌给药系统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了解决天然产物熊果酸(UA)和临床药物索拉非尼(SO)水溶性小,生物利用度低,对肿瘤组织选择性弱等缺点,本文采用介孔二氧化硅(MSN)分别装载两种药物,并在其表面偶联半乳糖修饰的壳聚糖(CS-LA),从而构建一种兼具肝癌靶向和pH释放的纳米给药系统,最终达到抑制肝癌生长和转移的效果。方法:首先采用stober方法合成粒径合适的MSN纳米,采用物理方法分别装载UA和SO并在MSN表面偶联上半乳糖修饰的壳聚糖(CS-LA),构建(SO+UA)@MSN-CS-LA递药系统。采用透射电镜、原子力显微镜、粒径仪和红外光谱仪对纳米药物的粒径、形貌、电势和红外进行表征;利用紫外在不同pH下检测不同纳米药物的释放特性;采用共聚焦和流式检测MSN-CS-LA对肝癌细胞的识别能力;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的游离单药、组合药和纳米药物对肝癌细胞的毒性作用;采用H22移植瘤和肺转移模型考察(SO+UA)@MSN-CS-LA对昆明鼠肿瘤生长和转移的抑制效果;采用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组化法研究(SO+UA)@MSN-CS-LA抗肿瘤和抗转移的作用机制。结果:本研究合成的纳米材料及纳米药物粒径都在200 nm以下且粒径均一,分散性和再分散性优良;SO/UA@MSN-CS-LA在酸性条件下24 h释放率(约50%)显着快于在中性条件下的释放(约20%);共聚焦和流式实验表明MSN-CS-LA识别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ASGPR)过表达的肝癌细胞Huh-7、SMMC-7721和HepG2的能力明显高于ASGPR低表达的HeLa细胞;SMMC-7721细胞的MTT的结果显示 UA/SO@MSN-CS-LA(18.25/5.75 μM)IC50 值显着低于 UA/SO(24.97/8.07μM),调亡结果显示(SO+UA)@MSN-CS-LA组凋亡率(9.19,61.3%)明显高于SO+UA(5+15μM)组凋亡率(7.65%,46.8%);动物实验表明(SO+UA)@MSN-CS-LA可以显着提高SO+UA抑制昆明小鼠H22移植瘤的生长和肺转移的能力。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组化结果表明(SO+UA)@MSN-CS-LA可以下调肝癌细胞SMMC-7721和昆明鼠体内肿瘤中EGFR和VEGFR2的蛋白表达。结论:本文成功合成了载索拉非尼和熊果酸的介孔二氧化硅-壳聚糖复合纳米粒控释靶向肝癌给药系统。(SO+UA)@MSN-CS-LA能够通过改善索拉非尼和熊果酸的水溶性以及靶向性而确保两种药物同时到达肿瘤部位并起到联合抗肿瘤生长和转移的效果。本研究为进一步增强抗癌药物的疗效,降低药物毒副作用提供了一新的方法与手段。(本文来源于《福州大学》期刊2017-06-01)
于宁,王彦生[3](2015)在《羊膜载体复合膜缓释系统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羊膜载体复合膜缓释系统对骨髓炎的治疗作用。方法 30只纯种新西兰大耳白兔制成骨髓炎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只。对照组模型给予局部应用抗生素进行治疗,观察组模型给予羊膜载体复合膜缓释系统中应用抗生素进行局部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模型的治疗效果。结果建立模型前两组兔体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建立模型8周,对照组兔体质量下降较多,观察组兔体质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兔骨培养感染细菌均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照组兔骨培养细菌感染均为阳性,阳性率为100%,细菌计数为(8.4±3.7)×107;观察组中9只骨培养细菌感染为阳性,阳性率为60%,细菌计数为(4.2±2.8)×10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局部应用抗生素相比,羊膜载体复合膜缓释系统对骨髓炎的治疗作用较好。(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药物应用》期刊2015年19期)
邬均[4](2015)在《载利福喷丁微球复合磷酸钙骨水泥缓释系统的制备及相关基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 载利福喷丁/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的制备及理化性能研究目的制备具有较高载药量和包封率的载利福喷丁/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Rifapentine-loaded 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 microspheres, RPMs),并探讨不同利福喷丁投药量对RPMs理化性能的影响。方法通过oil-in-water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RPMs,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微球形貌,红外光谱仪分析微球的结构组成,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微球粒径及分布,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计算微球的载药量及包封率。结果RPMs绝大多数呈球形,分散性好,未载药微球表面光滑,载药后微球表面出现浅凹而变得不平整,投药量增加,凹陷数量明显增多,深度加深而变成微孔。与未载药微球的红外光谱图谱相比较发现,载药微球的特征性吸收峰未出现明显移位,但在2192 cm-1处出现了利福喷丁原药的特征性羧基伸缩振动峰。当利福喷丁投药量为0 mg,20 mg, 50 mg和100 mg时,微球的平均粒径分别为12.422±0.372μm.16.737 ±0.52μm、25.267±0.318 μm和27.833±0.485μm,随着利福喷丁投药量的增加,微球的平均粒径逐渐增大(p<0.05)。利福喷丁投药量为20 mg,50 mg和100 mg时,载利福喷丁微球的载药量分别为8.04±0.29%,17.16±0.40%和23.93±0.48%,载药量逐渐增加(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包封率分别为88.49±3.23%,85.78±2.00%和71.80±1.45%,包封率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的RPMs具有良好的成球形貌,随利福喷丁投药量增加,微球平均粒径增大,载药量增加,而包封率降低。以200 mg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及50 mg利福喷丁为投药量所制备的RPMs具有较高的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17.16%±0.40%和85.78%±2.00%。第二部分 载利福喷丁/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的体外性能研究目的研究载利福喷丁/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Rifapentine-loaded 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microspheres,RPMs)的体外释放特性,评估RPMs体外抗菌性能,为后续研究及其临床试用提供前期实验依据。方法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不同载药量的RPMs,将RPMs样品加入磷酸盐缓冲溶液中进行体外释放实验,绘制体外释放曲线,并对体外释放曲线进行零级释放方程、一级释放方程和Higuichi释放方程的拟合分析。采用琼脂扩散实验和最低抑菌浓度实验评估RPMs的体外抗菌性能。结果制备了载药量分别为8.04±0.29%,17.16±0.40%和23.93±0.48%的叁种RPMs。不同载药量RPMs体外释放均呈突释相和缓释相的两相释放。突释相累积释放药物百分数分别为9.07±0.11%,13.33±0.04%和15.5±0.09%,整个释放间期累积释放药物百分数分别为72.10±0.26%、80.22±0.56%和78.60±0.63%。对不同载药量RPMs微球的体外累积释放曲线进行拟合,均是Higuichi方程的相关系数更接近于1。利福喷丁原药的抑菌圈直径和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21.88±0.40μm和5 μg/ml。8.04% RPMs、17.16% RPMs和23.93% PMs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7.62±1.02μm、11.27±0.58 μm和13.38±1.01μm,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320μg/mL、80μg/ml和40 μg/ml,随微球中利福喷丁的载药量增加,抑菌圈直径逐渐增加(p<0.05),最低抑菌浓度也逐渐降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载利福喷丁/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的体外释放呈突释相和缓释相的两相释放,不同载药量微球体外释放均更加符合Higuichi方程释放规律。随载药量增加,RPMs的抑菌圈直径增加,最低抑菌浓度降低。载药量为23.93±0.48%%的载利福喷丁/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能较长时间释放高于最低抑菌浓度的药物,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将用于本文后续研究。第叁部分 载利福喷丁微球复合磷酸钙骨水泥缓释系统的制备及相关基础研究目的评估载利福喷丁/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复合磷酸钙骨水泥(Rifapentine loaded 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 microspheres-calcium phosphate cement, RPMs-CPC)缓释系统的理化性能、体外释放特性、细胞毒性和动物体内修复股骨髁临界骨缺损的能力,为临床应用提供前期实验依据。方法采用“枣糕镶嵌”原理制备RPMs-CPC复合材料,采用扫描电镜、红外光谱、X线衍射能谱、孔隙率、固化时间和力学性能等对RPMs-CPC复合材料的理化性能进行表征。在磷酸盐缓冲溶液中进行体外释放实验。RPMs-CPC复合材料浸提液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评估其体外细胞毒性。18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2组:利福喷丁-CPC对照组和30% RPMs-CPC实验组。建立股骨髁临界骨缺损模型,各组动物分别植入相应材料。术后4周、8周和12周处死动物取样,进行大体观察和组织病理观察。术后12周取动物肝、肾、脾等组织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载利福喷丁/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Rifapentine loaded 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microspheres,RPMs)均匀地分布在CPC基质中。红外光谱和X线衍射能谱分析没有发现特征峰的位移,没有出现新的吸收峰,表明负载RPMs的过程没有形成新的化学键,也没有改变磷酸钙骨水泥的水化反应。负载RPMs后,CPC材料孔隙率增加、初始固化时间和最终固化时间延长,力学性能降低(p<0.05)。纯CPC骨水泥的孔隙率为46.72±1.01%,初始固化时间和最终固化时间分别为2.0±0.11 min和22.6±0.73 min,抗压强度为47.31±2.83MPa。30 wt%RPMs-CPC复合材料的总孔隙率为73.56±0.87%,初始固化时间和最终固化时间分别为4.6±0.27 min和36.4±2.14 min,抗压强度为21.30±3.25 MPa.RPMs-CPC复合材料体外释放曲线未见明显突释现象,随负载RPMs增多,释放量和累积释放百分数均增加。10 wt% RPMs-CPC每日释放利福喷丁的量约8 μg,20 wt%RPMs-CPC约为20μg,而30 wt%RPMs-CPC每日释放量约41μg。仅30 wt%RPMs-CPC每日释放药物浓度高于利福喷丁的最低抑菌浓度,因此选择30 wt% RPMs-CPC复合材料进行骨植入实验。骨植入实验发现,所有实验动物手术切口愈合良好,无明显红肿、流脓等感染征象。股骨髁及周围软组织无脓液形成,材料植入部位及其周围组织内未见明显炎性细胞浸润。术后12周组织学观察发现,利福喷丁-CPC组仅少量植入材料降解,骨缺损的周围区域有少量骨样组织形成。30 wt%RPMs-CPC组大量材料降解,骨缺损周围及中央区域有大量新骨长入,部分新生骨组织已完成塑型,骨缺损修复良好。术后12周,两组动物的肝、肾、脾等组织切片中未见明显炎性细胞浸润和宿主细胞坏死征象。结论载利福喷丁/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复合磷酸钙骨水泥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体外细胞相容性,在体外能够持续释放利福喷丁药物,植入兔股骨髁骨缺损后无明显炎性反应,具有良好的体内组织相容性,并能有效修复骨缺损。这种集高效抗痨和结核性骨缺损修复能力为一体的复合材料可作为一种安全、长效的骨关节结核辅助治疗新手段,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重庆医科大学》期刊2015-05-01)
郑燕科,张春强,汤燕飞,余佳明,江摩[5](2015)在《纳米羟基磷灰石/硫酸钙复合人工骨顺铂缓释系统注射液的制备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制可注射α-CSH-nano-HA/PHBV-PEG顺铂释药系统,为骨转移瘤提供新型的局部药物缓释系统。方法α-CSH-nano-HA/PHBV-PEG载顺铂制成可注射用α-CSH-nano-HA/PHBV-PEG cis-platinum缓释微球,研究其结构、释药特性、可注射性以及力学性能。结果(1)第1、3、5、7天缓释微球的释药浓度分别为97.5、90.7、83.2、68.5μg/mL,第7天后趋于稳定。(2)可注射α-CSH-nano-HA/PHBV-PEG顺铂释药系统在液固比为0.7时可注射性强,与此同时缓释药系统随着液固比的增大凝固时间延长。结论α-CSH-nano-HA/PHBVPEG顺铂释药系统具有良好的注射性能和缓释作用。(本文来源于《检验医学与临床》期刊2015年01期)
陈海东,徐永清,李福兵,冯翠屏[6](2014)在《脂质体抗生素复合可生物降解型缓释系统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造成慢性感染性骨缺损的主要原因是创伤,在临床上一般治愈需要很长时间,且病症比较顽固,病程比较持久。最近几年对感染性骨缺损加大了研究的力度,尝试了各种治疗方法,本次研究采用脂质抗生素符合可生物降解型缓释系统进行治疗,探讨治疗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工程》期刊2014年01期)
闻一新,周田华,徐永清[7](2013)在《脂质体抗生素复合可生物降解型缓释系统治疗慢性骨髓炎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慢性骨髓炎是骨组织的慢性感染,以胫骨最为常见〔1〕。近年随着大量交通事故和骨科手术的增加,导致慢性骨髓炎逐渐增加,Gafur等〔2〕的一份研究显示,肌肉骨骼感染疾病发病率有所增加,在1982~2002年这20年间骨髓炎发病率增加了2.8倍。慢性骨髓炎病程通常迁延难治,且常伴有骨缺损或在临床行清创术后出现骨缺损。慢性骨髓炎伴骨缺损(本文来源于《西南国防医药》期刊2013年06期)
周庆梅,孙健,李亚莉,陈立强,许尧祥[8](2013)在《生长因子缓释系统复合纳米支架材料修复犬下颌骨缺损》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支架材料联合细胞因子构建组织工程骨不受血管化和细胞培养因素的限制,这种构建模式可能诱导出较大体积的实用型组织工程骨。目的:观察壳聚糖纳米微球/纳米羟基磷灰石/聚乳酸-羟基乙酸复合生长因子缓释支架修复犬下颌骨临界骨缺损的能力。方法:取杂种犬12条,制作双侧下颌骨临界骨缺损模型,一侧植入复合生长因子骨形态发生蛋白2、转化生长因子β1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的壳聚糖纳米微球/纳米羟基磷灰石/聚乳酸-羟基乙酸缓释支架(实验组),另一侧植入壳聚糖纳米微球/纳米羟基磷灰石/聚乳酸-羟基乙酸缓释支架(对照组),术后4,8,12周取下颌骨标本行X射线、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与结论:实验组术后不同时间点X射线灰度值及骨钙素积分吸光度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复合生长因子的支架材料修复骨缺损的成骨能力优于未复合生长因子的支架材料。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实验组术后不同时间点成骨时间及效果均优于对照组,表明复合生长因子骨形态发生蛋白2、转化生长因子β1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的壳聚糖纳米微球/纳米羟基磷灰石/聚乳酸-羟基乙酸缓释支架可更快更有效地促进骨缺损修复。(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13年21期)
殷静[9](2013)在《氧化石墨烯改性聚癸二酸酐和聚己内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控释系统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聚酸酐是一种生物相容性好、具有表面溶蚀性、降解速度可调的生物可降解高分子,同时聚己内酯具有独特的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以及良好的渗透性,这使得它们在医用生物材料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是优良的药物载体材料。本文通过氧化石墨烯改性聚癸二酸酐和聚己内酯来改善纯聚癸二酸酐、聚己内酯作为载体材料的不足之处,从而获得更加适合于临床使用的优质药物载体材料。本文首先通过Hummers法制备氧化石墨,将其分散于蒸馏水中进行超声处理制备氧化石墨烯。运用IR、XRD、DSC对合成的氧化石墨烯进行了表征分析,证实已成功的合成了氧化石墨烯,并验证了氧化石墨烯中含有大量的含氧基团,如羟基、羧基、羰基、环氧基等。然后通过真空熔融缩聚法合成了聚癸二酸酐,采用煅烧高岭土催化己内酯的开环聚合制备聚己内酯。采用IR、XRD、DSC对聚合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合成的聚癸二酸酐和聚己内酯具有预期的结构。随后通过Steglich酯化反应将上述合成的氧化石墨烯和聚癸二酸酐、聚己内酯进行复合,采用IR、XRD、 DSC、GPC对氧化石墨烯/聚癸二酸酐、氧化石墨烯/聚己内酯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已成功的合成了氧化石墨烯改性的聚癸二酸酐和聚己内酯。最后选用盐酸洛美沙星作为模拟药物,1%、2%、4%、5%的氧化石墨烯/聚癸二酸酐以及3%、4%的氧化石墨烯/聚己内酯作为药物的载体材料,制备药片,进行体外缓释实验,初步的探究了氧化石墨烯改性的聚癸二酸酐和聚己内酯的缓释效果。缓释实验结果初步表明,氧化石墨烯改性的聚癸二酸酐和聚己内酯能够有效地调节药物的释放时间,并且是以恒定的速率释放药物,达到了控制释放的要求。不同添加量的氧化石墨烯对于缓释时间的调节效果是有差异的。本实验中以4%的氧化石墨烯/聚癸二酸酐和4%的氧化石墨烯/聚己内酯作为载体的药片表现出很好的缓释效果。探究出氧化石墨烯的最佳添加量对于今后开发出氧化石墨烯/聚癸二酸酐、氧化石墨烯/聚己内酯载体材料是十分有意义的。(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3-05-01)
苟国敬,鲍凤娟,王志宇,焦林,黄洁[10](2012)在《层状复合氢氧化物基磁靶向缓控释给药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右旋糖酐-磁性层状复合氢氧化物-氟尿嘧啶"(dextran-magnetic layered double hydroxide-fluorouracil,DMF)超分子体系是一种新型磁靶向缓控释给药系统,本文综合报道DMF的化学合成、磁靶向缓控释性能、细胞生物学效应、生物相容性及其动物体内药效学研究结果,从化学、制剂学、实验动物学及细胞生物学等不同角度验证"通过化学组装能将Fe(OH)x的顺磁性及LDH的药物缓控释作用从结构上合二为一"的学术思想。(本文来源于《功能材料信息》期刊2012年03期)
复合控释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为了解决天然产物熊果酸(UA)和临床药物索拉非尼(SO)水溶性小,生物利用度低,对肿瘤组织选择性弱等缺点,本文采用介孔二氧化硅(MSN)分别装载两种药物,并在其表面偶联半乳糖修饰的壳聚糖(CS-LA),从而构建一种兼具肝癌靶向和pH释放的纳米给药系统,最终达到抑制肝癌生长和转移的效果。方法:首先采用stober方法合成粒径合适的MSN纳米,采用物理方法分别装载UA和SO并在MSN表面偶联上半乳糖修饰的壳聚糖(CS-LA),构建(SO+UA)@MSN-CS-LA递药系统。采用透射电镜、原子力显微镜、粒径仪和红外光谱仪对纳米药物的粒径、形貌、电势和红外进行表征;利用紫外在不同pH下检测不同纳米药物的释放特性;采用共聚焦和流式检测MSN-CS-LA对肝癌细胞的识别能力;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的游离单药、组合药和纳米药物对肝癌细胞的毒性作用;采用H22移植瘤和肺转移模型考察(SO+UA)@MSN-CS-LA对昆明鼠肿瘤生长和转移的抑制效果;采用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组化法研究(SO+UA)@MSN-CS-LA抗肿瘤和抗转移的作用机制。结果:本研究合成的纳米材料及纳米药物粒径都在200 nm以下且粒径均一,分散性和再分散性优良;SO/UA@MSN-CS-LA在酸性条件下24 h释放率(约50%)显着快于在中性条件下的释放(约20%);共聚焦和流式实验表明MSN-CS-LA识别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ASGPR)过表达的肝癌细胞Huh-7、SMMC-7721和HepG2的能力明显高于ASGPR低表达的HeLa细胞;SMMC-7721细胞的MTT的结果显示 UA/SO@MSN-CS-LA(18.25/5.75 μM)IC50 值显着低于 UA/SO(24.97/8.07μM),调亡结果显示(SO+UA)@MSN-CS-LA组凋亡率(9.19,61.3%)明显高于SO+UA(5+15μM)组凋亡率(7.65%,46.8%);动物实验表明(SO+UA)@MSN-CS-LA可以显着提高SO+UA抑制昆明小鼠H22移植瘤的生长和肺转移的能力。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组化结果表明(SO+UA)@MSN-CS-LA可以下调肝癌细胞SMMC-7721和昆明鼠体内肿瘤中EGFR和VEGFR2的蛋白表达。结论:本文成功合成了载索拉非尼和熊果酸的介孔二氧化硅-壳聚糖复合纳米粒控释靶向肝癌给药系统。(SO+UA)@MSN-CS-LA能够通过改善索拉非尼和熊果酸的水溶性以及靶向性而确保两种药物同时到达肿瘤部位并起到联合抗肿瘤生长和转移的效果。本研究为进一步增强抗癌药物的疗效,降低药物毒副作用提供了一新的方法与手段。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复合控释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柴乐,全仁夫,胡劲涛,黄小龙,吕建兰.BMP-2明胶/壳聚糖水凝胶缓释系统复合羟基磷灰石/二氧化锆泡沫陶瓷与诱导多能干细胞来源MSCs的体外研究[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9
[2].李涛.载索拉非尼和熊果酸的介孔二氧化硅—壳聚糖复合纳米粒控释靶向肝癌给药系统的研究[D].福州大学.2017
[3].于宁,王彦生.羊膜载体复合膜缓释系统的实验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
[4].邬均.载利福喷丁微球复合磷酸钙骨水泥缓释系统的制备及相关基础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5
[5].郑燕科,张春强,汤燕飞,余佳明,江摩.纳米羟基磷灰石/硫酸钙复合人工骨顺铂缓释系统注射液的制备与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5
[6].陈海东,徐永清,李福兵,冯翠屏.脂质体抗生素复合可生物降解型缓释系统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工程.2014
[7].闻一新,周田华,徐永清.脂质体抗生素复合可生物降解型缓释系统治疗慢性骨髓炎研究进展[J].西南国防医药.2013
[8].周庆梅,孙健,李亚莉,陈立强,许尧祥.生长因子缓释系统复合纳米支架材料修复犬下颌骨缺损[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3
[9].殷静.氧化石墨烯改性聚癸二酸酐和聚己内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控释系统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10].苟国敬,鲍凤娟,王志宇,焦林,黄洁.层状复合氢氧化物基磁靶向缓控释给药系统[J].功能材料信息.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