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正理滴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法称,正理滴论,日汉,对比研究
正理滴论论文文献综述
谢敏[1](2018)在《法称《正理滴论》日汉文本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印度逻辑作为世界叁大逻辑起源之一,其对整个学术界的影响毋庸置疑。从足目初作《正理经》,经过龙树、提婆、无着、世亲等人的发展,最后到以陈那、法称为代表的新因明的产生,印度逻辑自有其严密的体系。而《正理滴论》作为法称的重要代表作之一,之于整个逻辑学界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不仅先后传入了俄国、奥地利、日本等多个国家,同时还在我国的西藏地区引起了强烈的学习思潮,独树一帜。近年来,汉传量论因明迅速发展,对《正理滴论》的研究也引起了学界的重大反响。从《正理滴论》问世至今,已出现了许多不同的译本、注释以及复注,但是对许多读者而言,《正理滴论》依然是深奥而晦涩的。本文对《正理滴论》的源流及其逻辑结构进行探讨,同时将日本学者木村俊彦的日文译本进行翻译并对勘,尽可能以直白的白话文形式将整篇文本整理翻译,并将其与几个汉译本进行比较研究,逐个分析其中的难点,在此基础上探讨《正理滴论》的相关翻译问题及其内在义理,以期能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本义理。(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8-06-01)
谢敏[2](2018)在《论《正理滴论》之逻辑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印度逻辑作为世界叁大逻辑起源之一,其对整个学术界的影响毋庸置疑。从足目初作《正理经》,经过龙树、提婆、无着、世亲等人的发展,最后到以陈那、法称为代表的新因明的产生,印度逻辑自有其严密的体系。而《正理滴论》作为法称的重要代表作之一,之于整个逻辑学界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本文旨在梳理《正理滴论》文本源流,并分析《正理滴论》之逻辑结构,以期能够使其内在义理更好地传达于世。(本文来源于《安徽文学(下半月)》期刊2018年05期)
帕斯卡尔·于贡[3](2013)在《俄·洛丹协饶(1059-1109年)《正理滴广注简明导论》中西藏认识论分类的早期发展追踪(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期出版的《噶当全集》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最早的本地作品,开辟了西藏认识论研究领域的新途径。本文将集中于新获得的大学者、译师俄·洛丹协饶两部认识论作品中的一部。即他关于法上(8世纪)对法称(7世纪或更早)《正理滴论》的注疏《正理滴广注》的简明导论,一部。本文第一部分将对俄·洛丹协饶的简明导论进行概要介绍,笔者正在对该着作进行校订、翻译。写本的描述和文本的内容的也将在本文中详细呈现。笔者在文中将该文本放在俄·洛丹协饶作为一名译师和注释家的贡献中,来探讨其与法称的着作在西藏流传的关系,特别讨论其创作的背景、目次及潜在的影响。在第二部分中,我将会展示这样的着作如何使得典型分类和相关术语得以出现并且成为西藏本土认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我还将用一个着名的特征来阐述这一过程,即作为由思想家发展起来的主流体系的商标都与桑浦寺和俄派认识论有关:五非量(tshad min lnga)。(本文来源于《藏学学刊》期刊2013年00期)
帕斯卡尔·于贡[4](2014)在《俄·洛丹协饶(1059-1109年)《正理滴广注简明导论》中西藏认识论分类的早期发展追踪(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期出版的《噶当全集》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最早的本地作品,开辟了西藏认识论研究领域的新途径。本文将集中于新获得的大学者、译师俄·洛丹协饶两部认识论作品中的一部。即他关于法上(8世纪)对法称(7世纪或更早)《正理滴论》的注疏《正理滴广注》的简明导论,一部。本文第一部分将对俄·洛丹协饶的简明导论进行概要介绍,笔者正在对该着作进行校订、翻译。写本的描述和文本的内容的也将在本文中详细呈现。笔者在文中将该文本放在俄·洛丹协饶作为一名译师和注释家的贡献中,来探讨其与法称的着作在西藏流传的关系,特别讨论其创作的背景、目次及潜在的影响。在第二部分中,我将会展示这样的着作如何使得典型分类和相关术语得以出现并且成为西藏本土认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我还将用一个着名的特征来阐述这一过程,即作为由思想家发展起来的主流体系的商标都与桑浦寺和俄派认识论有关:五非量(tshad min lnga)。(本文来源于《藏学学刊(第9辑)》期刊2014-06-01)
石文甲[5](2010)在《《正理滴论》中的似因探赜》一文中研究指出从逻辑角度对法称论师在其代表着作《正理滴论》中提出的叁种正因:自性因、果性因、不可得因进行研究,讨论违反正因而产生的错误。通过对上述叁种似因的分析以及将其与形式逻辑进行比较研究,不难发现,因明里包含着深刻的逻辑思想,与西方的形式逻辑,特别是亚里士多德的叁段论,有着种种的相似之处。(本文来源于《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0年12期)
石文甲[6](2010)在《从形式逻辑角度看法称的《正理滴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法称是古印度继陈那之后的又一位因明大师,他不仅继承了陈那的因明思想,而且在其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其最突出的贡献就是使古印度的逻辑水平从带有归纳性质的演绎逻辑上升到了完全演绎逻辑的水平,并可以同西方亚里士多德逻辑分庭抗礼。法称的这些宝贵的逻辑思想集中体现在了其因明着作《正理滴论》一书中,我们所要做的,便是打开这一尘封了千年之久的古老经典,将其中的精华部分从逻辑的角度进行解读。在“为自比量的形式逻辑解读”中,首先对法称的因叁相作出了解释,并将其与亚氏叁段论AAA式进行比较,接着按照书中的顺序,对能立因,即自性因和果性因;能破因,即不可得因进行了诠释。在这一章中,我们将重点放在了对能破因十一个论式的分析上,逐一解读这十一种情况与形式逻辑的异同之处。在“为他比量的形式逻辑解读”中,主要讨论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同法式,另一个是异法式,并将这两个问题展开研究。在对同法式的研究中,对同法式的“喻”以及中词进行了理解,并将其与叁段论作了比较;在对异法式的研究中,将着墨点放在了由异喻构成的论式中。最后通过比较同异法式得出:同异法式实际上是对同一个问题的两种不同解法,虽然路径有别但却异曲同工。在“似因的形式逻辑解读”中,主要讨论了叁种似因:不成似因、不定似因、相违似因。似因作为对正因的补充说明,是从“错误”的角度出发的,我们在这里遵循了法称论师的思路,对这叁种似因逐一进行了解读,并将其错误之处悉数表示出来,通过研究发现了其丰富的逻辑思想以及法称论师思想的闪光之处。(本文来源于《燕山大学》期刊2010-12-01)
汤铭钧[7](2009)在《国内外法称《正理滴论》及其逻辑体系研究述要》一文中研究指出陈那因明和法称因明是印度佛教逻辑的两个高峰。法称首次在印度逻辑史上建立了演绎逻辑的体系。《正理滴论》是法称因明体系的最终定本,是我们了解印度晚期佛教逻辑的第一扇门。国外的法称因明研究,始于19世纪末叶《正理滴论》梵本的发现。然而,由于当时已有的印度逻辑归纳演绎合一说的影响,由于藏传因明以法称因明为佛教逻辑唯一解读模式的影响,国外百年来的法称因明研究大多是将陈那因明等同于法称因明,不能正确评价法称在印度逻辑史上的理论贡献。到了当代,这一情况才稍有改观,但还没有从根本上转变这种非历史的解读模式。国内百年来的法称研究深受国外错误观点的影响,等同陈那因明和法称因明。惟有少数学者注意到,汉传因明对陈那的正确解读,为我们提供了准确区分陈那因明和法称因明的重要线索。以此为立足点,再来扩充研究的文献领域,我国学者能够而且应当对国际上法称因明乃至佛教逻辑的研究作出自己独特的贡献。(本文来源于《改革开放以来逻辑的历程——中国逻辑学会成立30周年纪念文集(上卷)》期刊2009-10-26)
罗劲松[8](2008)在《《因明正理门论》与《正理滴论》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汉地对印度佛教因明的研究起源自唐代。唐代玄奘法师从梵文中所译出陈那的《因明正理门论》和商羯罗的《入因明正理论》成为了后来中国学者们研究佛教因明的主要参考着作。其中又由于《入因明正理论》实质为《因明正理门论》的一个注释本,因此,《因明正理门论》在汉地佛教因明研究领域中的地位可谓不言而喻。直至当代,古代印度佛教因明史上另一位重要学者——法称的着作开始被介绍到汉地,其中备受当代汉地因明学者关注的是《正理滴论》。或许是因为这样一段千年之隔的原故,一些在汉地原有的研究佛教因明的观点和角度以及由此所得的结论为本篇论文带来了以下的一些讨论课题:一,借助介绍过去有学者曾就法称另一部着作——《释量论》的写作顺序之诤,从而解读《因明正理门论》和《正理滴论》在结构差异中可能存在的写作动机问题,同时,特别比较两部着作在“现量品”中的同异差别;二,在与当代一些学者的观点进行商榷的基础上,探讨《因明正理门论》和《正理滴论》在真因叁相的表述上差别,特别是对《因明正理门论》在真因第二相的表述的实际情况提出再商议;叁,通过介绍《释量论》中关于对“宗法”一词的语意辩论内容,综合整理《因明正理门论》和《正理滴论》中对相同问题的表述和解释;四,解读《因明正理门论》和《正理滴论》在“因法关系”问题上的表述及其内含意义,并使之与罗素在《人类的知识》一书中对认知有效性的分析作比照,从而探讨两部着作中关于推理前提的有效性的确立水平;五,通过对佛教因明中设立“真果因”的有效性的批判性议论,提出佛教因明在认知推理上依然存有可供再商榷的问题;六,与李润生和巫寿康教授争议什么才是陈那和法称在“相违决定”问题上的真正差别。本文所旨非在《因明正理门论》或《正理滴论》中的专项课题研究,而是通过对两部着作主要内容比较,当试为现有的汉地因明研究揭开一些新的角度,补充一点新的内容,也提出一些新的争鸣。(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08-04-28)
杨化群[9](1990)在《关于法称的《正理滴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正理滴论》,是公元七世纪印度的因明学家法称(Dpal ldan chos kyi gragspa)所着七部量理论典(tshad masda bdun)中的一部。“七部量论”,又叫七部因明论着,即(1) 释量论(tshad ma rnam vgrel),(2)定量论(tshad ma rnam parnges pa),(3)正理滴论(rigs pavi thigs pa),(4)因滴论(gtan tshigs kyi thigs pa),(5) 观相属论(vbrel ba brtag pa),(6)成他相续论(rgyudgzhan grub pa),(7)诤理论(rtsod pavirigs pa)。(本文来源于《因明研究》期刊1990-06-30)
法称,王森[10](1990)在《正理滴论》一文中研究指出现量品第一众人所务,凡得成遂,必以正智为其先导。是故彼智,此论今详。正智有二。一者现量,二者比量。此中现量,谓离分别,复无错乱。辨察智中,所现影像,其像适于安立名言。即此辨察,名为分别。若能远离如是分别;复无瞖目,急遽旋转,乘舟以及诸界不调,所生错乱,如是之智, 名为现量。(本文来源于《因明研究》期刊1990-06-30)
正理滴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印度逻辑作为世界叁大逻辑起源之一,其对整个学术界的影响毋庸置疑。从足目初作《正理经》,经过龙树、提婆、无着、世亲等人的发展,最后到以陈那、法称为代表的新因明的产生,印度逻辑自有其严密的体系。而《正理滴论》作为法称的重要代表作之一,之于整个逻辑学界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本文旨在梳理《正理滴论》文本源流,并分析《正理滴论》之逻辑结构,以期能够使其内在义理更好地传达于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正理滴论论文参考文献
[1].谢敏.法称《正理滴论》日汉文本对比研究[D].贵州大学.2018
[2].谢敏.论《正理滴论》之逻辑结构[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8
[3].帕斯卡尔·于贡.俄·洛丹协饶(1059-1109年)《正理滴广注简明导论》中西藏认识论分类的早期发展追踪(英文)[J].藏学学刊.2013
[4].帕斯卡尔·于贡.俄·洛丹协饶(1059-1109年)《正理滴广注简明导论》中西藏认识论分类的早期发展追踪(英文)[C].藏学学刊(第9辑).2014
[5].石文甲.《正理滴论》中的似因探赜[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6].石文甲.从形式逻辑角度看法称的《正理滴论》[D].燕山大学.2010
[7].汤铭钧.国内外法称《正理滴论》及其逻辑体系研究述要[C].改革开放以来逻辑的历程——中国逻辑学会成立30周年纪念文集(上卷).2009
[8].罗劲松.《因明正理门论》与《正理滴论》的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08
[9].杨化群.关于法称的《正理滴论》[C].因明研究.1990
[10].法称,王森.正理滴论[C].因明研究.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