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环宇1吴振华1于玲玲2李丽萍2(1黑龙江省鸡西市人民医院158100;2黑龙江省鸡西矿业集团总医院158100)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0345-02
【摘要】目的讨论心动过缓急救护理。方法配合治疗进行护理。结论监测生命体征、心电监护,动态观察心电图变化。监测电解质、血氧饱和度。确保静脉通道通畅,以保证用药。保持气道通畅,观察氧的疗效,根据病情和医嘱调节氧浓度。
【关键词】心动过缓急救护理
心动过缓包括窦性心动过缓、窦房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和房室传导阻滞等。成人每分钟心跳频率在60次以下者称心动过缓。
严重的窦性心动过缓是指窦房结发出的频率低于45次/分,可为生理性或病理性。严重者有反复晕厥发作,应及时处理,否则可危及生命。我院自2008年6月~2012年6月收治急诊心动过缓患者22例,经过抢救和有效地护理患者基本痊愈,现汇报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22例,其中男性6例,女性16例,年龄26~68岁,患者每分钟心跳在40次以下,病人自觉心悸、气短、晕和乏力,严重时伴有呼吸不畅、脑闷,有时心前区有冲击感,更重时可因心排出量不足而突然昏倒。
1.2病情评估
1.2.1严重的窦性心动过缓一般无明显症状,可有头晕或头昏、眼花,突发时可引起晕厥。体检:心率小于45次/分,心律规则。
心电图示有窦性P波呈规律出现,P-P问期延长,大于1.0秒,P-R间期可有轻度延长,常伴有窦性心律不齐。
1.2.2房室传导阻滞
(1)常有疲劳、乏力、头晕、心悸等症状,心率缓慢而规则时,患者可无症状。心率在40次/分以下者,可有头晕、目眩,甚至晕厥,出现抽搐、口吐白沫、鼾声呼吸、阿-斯综合征发作,甚至心脏停搏。听诊:Ⅱ度工型房室传导阻滞第一心音强度逐渐减弱并脱落,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第一心音强度恒定,有间隙性心搏脱落,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第一心音强度经常变动,第二心音可正常或反常分裂,间或出现心房音及响亮清晰的大炮音。
(2)心电图特征:
1)I度房室传导阻滞:P-R间期>0.2秒,QRS波,P-R间期正常。
2)Ⅱ度房室传导阻滞:①莫氏I型(文氏现象):P-R间期逐渐延长,R-R间期逐渐缩短,直至P波不能下传心室后QRS波脱落,形成3:2~5:4房室传导阻滞;②莫氏Ⅱ型:P-R间期恒定,每隔2个或数个P波后脱落1个QRS波,形成2:1、3:l或4:1传导阻滞。
3)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即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①P波与ORS波无关,各有其固定的规律,P-P间期相等.R-R间期相等,R-R间期大于P-P间期;②QRS波群正常或增宽。
2急救措施
2.1鼻导管或面罩吸氧,流量3~4L/min,持续SpO2监测。
2.2开放静脉通道,立即检查12导联心电图和床边胸部X摄片。
2.3持续心电监护和血压监测,注意心电图和血压的变化。
2.4严重的窦性心动过缓主要治疗基本病变,如果心室率低于45次/分并有晕甚至晕厥时,可醒悟给予阿托品0.3mg口服,每日3次,或肌注阿托品0.5~1.0mg,必要时可直接静脉推注。异丙肾上腺素口服10mg,每日3次,或肌注阿托品0.5~1.0mg,必要时可直接静脉推注。异丙肾上腺素口服10mg,每日3次,如伴低血压者可口服麻黄素25mg,每日3次。若药物治疗无益仍有晕厥反复发作,必要时可安置人工心脏起搏器。
2.5传导阻滞Ⅰ度、Ⅱ度Ⅰ型一般不予处理,但应观察。Ⅱ度和Ⅱ型房室传导阻滞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应给予药物治疗。
2.5.1阿托品0.5~2mg静脉注射,适用于房室结阻滞的病人。
2.5.2异丙肾上腺素1~4μg/min静脉注射。用法:1mg加入5%葡萄糖液或生理盐水500ml中缓慢静滴,滴速随心率调节;或1mg加49ml生理盐水微泵注射,3ml/h开始根据心率调节,控制心率在60~70次/分。
2.5.3对症状明显、心室率减慢者,应及时给予临时性起搏和永久性起搏治疗(见本章第四节心脏起搏)。
2.5.4阿-斯综合征时立即CPR,行紧急导管起搏术。
3护理要点
3.1临床观察内容
3.1.1监测生命体征、心电监护,动态观察心电图变化如心律、P-R间期等。
3.1.2监测电解质、血氧饱和度。
3.1.3确保静脉通道通畅,以保证用药。
3.1.4保持气道通畅,观察氧的疗效,根据病情和医嘱调节氧浓度。
3.2药物观察内容
3.2.1观察药物的疗效,根据心率变化及时调整药物的速度并及时记录。
3.2.2对于心肌梗死的病人,异丙肾上腺素应慎用,可能会导致心律失常;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使用不易过久,超过数天往往会发生不良反应。
3.2.3熟练掌握常用的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的浓度、剂量、用法及药物的作用和副作用。
3.3.预见性观察内容有其他心律失常和心搏骤停的可能,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如观察病人的意识、有无头晕、目眩、晕厥、抽搐、口吐白沫、鼾声呼吸、阿-斯综合征发作等。随时做好一切抢救准备。
参考文献
[1]张亚卓,李丹卉,杨香玉;心血管急症急救护理进展[J];实用护理杂志;1999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