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菔子耳穴贴与王不留行籽耳穴贴治疗肝胃不和引起的失眠临床疗效对比

莱菔子耳穴贴与王不留行籽耳穴贴治疗肝胃不和引起的失眠临床疗效对比

作者简介:唐婉婷(1995年7月-),女,籍贯湖南,长沙医学院本科在校生,研究方向:中医治病疗效观察,E-mai:552302731@qq.com

通讯作者:艾珏萍(1990年11月-),女,籍贯湖南,硕士研究生,助教,主要从事针灸推拿教学及临床工作,E-mai:462135482@qq.com.

基金项目:长沙医学院2018年度校级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试验计划项目长医教

(长沙医学院湖南长沙410219)

[摘要]失眠(中医称“不寐”)是现代最常见的睡眠障碍,又称入睡和维持睡眠障碍,失眠是指无法入睡或无法保持睡眠状态,导致睡眠不足,为各种原因引起早醒及睡眠时间不足或质量差、睡眠深度或频度过短、入睡困难等,是一种常见病[1]。失眠不仅会影响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严重者还会过早衰老、缩短寿命等。在中医范畴,失眠[2]分为食滞胃脘、痰热中阻、肝胃不和、心脾两虚4个证型,本文主要阐述肝胃不和引起的失眠使用莱菔子耳贴与王不留行籽耳贴对比治疗的临床研究。

[关键词]耳穴贴;莱菔子;王不留行籽;肝胃不和;失眠;不寐

1.失眠的定义

失眠是常见病症是入睡困难、睡眠质量下降和睡眠时间减少,记忆力、注意力下降等。中医称之为“不寐”,最早见于《黄帝内经》,认为不寐主要是由阴阳失调、阳不入阴、气血失和、营卫不和、脏腑机能紊乱而发病[3],不寐一般分为食滞胃脘、痰热中阻、肝胃不和、心脾两虚4个证型。《医碥·五脏生克说》曰:“木以疏土而脾滞以行”[4],肝失条达,疏泄不利则气郁化火,上扰神明。脾得肝之疏泄则升降协调,运化功能健旺。肝胃不和型症多见于两胁胀痛、不思饮食、吞酸口苦、心烦不寐、急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

2.失眠的现状

失眠是现代常见的问题,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调查数据表明,世界范围内约有27%的人口患有不同程度的失眠。美国为32%~50%,法国为30%,日本为20%,英国为10%~14%,中国在30%以上[5]。在成人中符合失眠症,10%~15%的且呈慢性化病程诊断标准者,近半数严重失眠可持续10年以上,在2006年中国睡眠研究会在6个城市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57%的中国内地成人有失眠症状,这个比例远超过欧美等发达国家。另外,采用相对严格的诊断标准,2003年在北京市进行的随机抽样调查中,普通成人失眠症患病率为9.2%[6]。

3.资料与方法

3.1一般资料:

在校内的针推协会志愿队及经俞堂国医馆的30名失眠患者:符合肝胃不和失眠诊疗标准。同意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填写睡眠状况自评量表。

3.2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诊断学》[7](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有关肝胃不和证诊断标准拟定:胃脘、胁肋胀痛或窜通,胃脘痞满,呃逆,嗳气,吞酸嘈杂,饮食减少,情绪抑郁,善太息,或烦躁易怒,舌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3.3治疗方法

3.3.1耳部穴位选取[8]及其主治:

1)神门:在三角窝的外1/3处,对耳轮上、下脚交叉之前,为平性穴,但偏阴性。有镇静、镇痛、养血安神之效。

2)皮质下点:在对耳屏的内侧面,为平性穴。有调节气机、健脾益肾、化痰通络、缓急止痛、益心安神之功效。

3)脑点:在对耳屏尖端(平喘穴)与屏轮切迹正中处(脑干点)连线的中点,为平性穴,但偏阴性。有补肾固精、行气解郁、益脑安神之效。

4)内分泌:外耳门后下方近屏间切迹处,为平性穴。有调节内分泌的作用,具协调阴阳、培精益气、活血通络之效。

5)肾穴:对耳轮下脚下缘,上下脚分叉处下方,为阳性穴。有补肾益精、通利水道、明目聪耳、扶正抗衰之效。

6)心点:在耳甲腔中心凹陷处,为平性穴,但偏阴性。有宁心安神、调和营卫、清泄心火之效。

7)胃穴:在耳轮脚消失处,为平性穴,但偏阴性。有和胃止痛、镇静安神之效。

8)肝穴:在胃穴的外上方,耳甲艇边缘处,为阴性穴。有疏肝理气、柔肝利胆等功效。

9)脾穴:在肝穴的下方,紧靠对耳轮缘,为阳性穴。有滋生营血、健脾补气之效。

3.3.2耳贴对比方法及更换时间:

将30名受试者随机平分为三组各10人,甲组为对照组,使用常用耳穴贴王不留行籽进行失眠的治疗;乙组为治疗组,运用莱菔子制成的耳穴贴进行治疗并观察;丙组为空白组,使用医用胶布但不放置任何药物直接贴上。三组同时对患者生活作息和饮食规律作相关要求。具体操作如下[9]:

1)跟患者提前沟通,告知贴耳穴贴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2)患者取坐位或其他舒适体位,充分暴露耳部穴位。

3)用医用胶布将莱菔籽固定在观察组患者所选用穴上,用医用胶布将王不留行籽固定在对照组患者所选用穴上。

4)用75%酒精棉棒消毒耳穴外:取肝、脾、胃、肾、内分泌、交感、神门、皮质下、心点,待干。

5)耳贴期间,嘱患者将拇指放在耳廓后面,食指和中指放在耳廓前面,按压所贴耳穴,每天3~4次,左右交替,睡前必按压1次,使其出现酸、胀、痛、热等得气感。

6)隔1~2日换药1次,10次为一疗程。

3.4观察指标标准

以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elf-RatingScaleofSleep,SRSS)[10]为标准,让病人在治疗前后各填一份表算出其治疗前后的得分以及对比观察组与治疗组总体的疗效数值(SRSS表为10小题,按照选项序号得1、2、3、4、5分,总计50分)。

3.5疗效评定标准:

①治愈:失眠症状基本消失、多导睡眠系统、脑电图检查基本恢复。

②有效:失眠症状消失,上述检查改善。

③无效:失眠症状及有关检查无改善。

4.结果

4.1临床疗效与对比

由图1、图2可见,空白组SRSS总分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两个*表示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应用莱菔子耳贴后SRSS总分值明显降低,表明疗效显著改善;对照组的一个*表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应用王不留行籽后,总分值虽有降低,但改善程度小于治疗组。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提示莱菔子耳穴法能更有效的改善肝胃不和引起的失眠症状,明显提高了临床疗效(表1、表2为抽取各组其中的10位患者治疗前后的SRSS分数及差值)。

5.讨论

《黄帝内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11]。肝火犯胃、胃气不和会导致失眠。随着现代人们生活环境的改变,生活和工作节律的加快,以及生活、工作压力的增加、饮食不节等因素,导致肝胃不和型的失眠越来越普遍。耳穴贴[12]作为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便捷的临床治疗方便、迎合了广大失眠患者的需求。莱菔子其性辛、甘,而在西医概念中,莱菔子[13]可增强胃肠道动力。在临床上王不留行籽作为耳穴贴中的常用药物,但在本次实验结论得出,在治疗肝胃不和引起的失眠时,莱菔子的临床疗效优于王不留行籽,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1]周仲英.中医内科学[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46

[2]马会明.从脾胃论治失眠的证治分型.内蒙古中医药.2017(08)

[3]牛靖元,王恩龙.浅析不寐中医病因病机.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01)

[4]张子扬,刘华一.刘华一从脾胃论治失眠经验.湖南中医杂志.2018(12)

[5]裴清华,唐启盛,李侠,等.失眠患者睡眠质量、个性特征及生活质量的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3(29)

[6]中华医学杂志2017年6月27日第97卷第24期NationalMedicalJournalofChina,june27,2017,Vol97,No24

[7]朱文锋.中医诊断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8]兰颖,吴曦,吴利,张瀚丹,梁繁荣.古今理论结合谈耳穴治疗失眠的选穴规律.时珍国医国药.2012(02)

[9]黄丽春.耳穴治疗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

[10]李建明.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RSS)简介.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12)

[11]杨卉.耳针疗法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02)

[12]任秀东,陈泽涛,张晓妮.浅议胃不和则卧不安.江西中医药.2015(05)

[13]赵振华,李媛,季冬青,张宁,张芳,张强,张永清.莱菔子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食品与药品.2017(02)

标签:;  ;  ;  

莱菔子耳穴贴与王不留行籽耳穴贴治疗肝胃不和引起的失眠临床疗效对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