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科学课程论文-沈新荣

校本科学课程论文-沈新荣

导读:本文包含了校本科学课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社团集群,地球科学,校本课程

校本科学课程论文文献综述

沈新荣[1](2019)在《打造学生社团集群,开发地球科学校本课程》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必修"地理1"模块的重要内容,地球科学基础具有"宽而浅""不追求系统性"的特点。文章从教—学团队集群化建设、课程体系开发与建设和叁大支持系统建设等方面进行地球科学校本课程建设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教学和社会效益。(本文来源于《地理教育》期刊2019年12期)

许曼[2](2019)在《跨学科融合提升科学素养——基于自然学科融合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然学科之间的联系,学科知识与社会生产生活之间的联系,促使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学科融合。基于自然学科融合的校本课程开发,能够加强学生对学习知识的认识,对所学知识内容形成更好的体系结构,意识到学科-知识-生活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文来源于《化学教与学》期刊2019年11期)

梅柏军[3](2019)在《《地理学家的科学探索之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地理科学素养的培养意识淡薄,而作为公众科学素养重要组成部分的地理科学素养培养尤为重要。本研究通过主题形式,讲述多位地理学家的科学探索之路以及像地理学家一样做研究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通过地理知识的探索发现过程及自身的实践体验,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提高地理科学素养,培育地理实践力。(本文来源于《地理教学》期刊2019年21期)

陈娇梅[4](2019)在《小学科学基于STEM理念的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STEM的新型教育理念被引入小学科学教学中,并且实践表明其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和完善课堂结构具有重要的作用。STEM教育属于综合型教育,其要求教师能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有机地融合四大基本元素,让学生掌握学习目标,灵活地运用活动方法,培养自身的核心素养。接下来我将结合从教经验,相关课题研究,实际课堂实践,谈谈融合小学科学教材的STEM校本课程的教学。(本文来源于《新课程导学》期刊2019年28期)

温荔清[5](2019)在《校本课程构建与学校科学管理的实践探索——以内蒙古赤峰市第二中学国际实验学校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以及教学理念的革新,打造个性化学校,实现学校管理精细化,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在具体实践中,我们要从学生学习需要和学校教育教学实际出发,科学设计校本课程的内容和形式,由此为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提供平台,以及为学校科学化管理奠定坚实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小学校长》期刊2019年09期)

薛俭[6](2019)在《基于科学素养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太仓市浮桥镇浏家港中学科技课程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校本课程开发可以成为学校的亮点。笔者以一个普通农村初中开发科技课程的探索为例,从目标、内容、途径和评价四个方面,阐述科技类校本课程的建设要素,以促进基于科学素养的校本课程的发展。(本文来源于《教育界(基础教育)》期刊2019年09期)

李赟[7](2019)在《小学科学课程实验教学的校本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及素质教育的实施,现阶段的小学科学课程已经成为小学各个学科教育教学过程中较为重要的内容,小学科学教学又分为小学科学的理论教学及实验教学,实验教学能培养学生们的科学精神及自主探究能力,引导学生们综合认识科学这一学科,培养学生们良好的科学意识,养成自主探究学习的好习惯。在小学科学课程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应在遵循校本化的基础上开展相应的学习,从整体上提高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效率。(本文来源于《试题与研究》期刊2019年32期)

张琳[8](2019)在《小学科学“神奇的动物”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结合本地资源进行课程开发越来越受到重视,也获得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本文以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背景,以铜仁市为例,基于铜仁市本土生物资源,开发出一套小学科学校本课程,用于探讨小学科学教育。笔者通过问卷调查、课程设计、课程评价等对课程进行实施,并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铜仁有着独特的地理和生态环境优势,这里山水环绕,气候舒适,大量的动、植物在这里繁衍生息。然而学生中却很少有人了解铜仁特有的物种,对身边常见的物种也并不熟悉。那么如何把这么好的资源引入到科学课堂,让孩子走出校园,走进自然,了解自己家乡的生物资源,从而升华自己对家乡的情感,并形成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成了本课题将要探讨研究的问题。本文在对比我国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与美国小学科学主流教材《科学》生物部分异同的基础上,取双方教材设计上的优点,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程度和学习特点,以铜仁市实验小学五年级一班的学生为课程实施对象,以铜仁市文笔峰、架梁山、铜仁学院动物标本馆为实施场所,结合本地资源开发了一套针对铜仁常见物种以及特有物种为内容的课程包。该课程包包括《神奇的蜘蛛》《天空中的精灵——鸟》《认识蝴蝶》《走近黔金丝猴》《认识生物多样性》五部分。本课程包更加注重知识面的拓展和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用不同形式表达探究过程和结论,在对学生的评价方面也更注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本课程的总目标是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叁个方面发展和提升。研究结果为铜仁市校外生物课程资源开发提供新的思路,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形成了保护生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升华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的情感。本课程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小学科学在物理、化学、地理等学科知识部分的开发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在此课程的基础上,还将有许多后续的补充,不断充实学生的课堂。笔者亦对制约基于本地生物资源进行课程开发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针对性的提出了部分建议。(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张杨杨[9](2019)在《基于科学探究的初中科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其中科学探究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但是我国基础教育课堂由于时间紧,升学压力大和教师素质层次不齐等原因影响,科学探究教学水平不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培养不足。这就导致初中学生除了在课内提高科学核心素养外,还需要通过校本课程学习去提升科学素养。因此如何突破教材、资源局限,开发校本课程从而培养初中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尤其是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成为本研究的主要问题。本研究结合初中科学课程目标,提出进行初中科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基于科学探究的初中科学校本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为大目标,具体的分为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增强科学知识与技能,促进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并且充分联系科学、技术、社会、环境这四个方面。用校本课程丰富学生学习,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法界定了本研究中所强调的科学探究能力、校本课程相关的概念,了解科学探究和校本课程之间的理论关系,掌握校本课程开发的一般流程。再对浙江省瑞祥实验学校科学教师科学教学的现状进行调查,提出研究问题。然后以浙江省瑞祥实验学校八年级2个平行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在建构主义和探究教学理论的指导下,以探究教学的模式对实验班学生进行校本课程教学实践,并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最后以校本课程目标为标准,通过访谈法和统计分析法从教师和学生角度对课程进行评价。本研究结果显示:1、探究教学模式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基于科学探究的初中科学校本课程能—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尤其是科学探究能力;3、基于科学探究的初中科学校本课程能促进学生科学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有利于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4、基于科学探究的初中科学校本课程能增强学生对科学与技术、科学与社会、科学与环境的认识。(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曹宁[10](2019)在《让传感器走进小学科学课堂——浅谈基于传感器使用的小学科学校本课程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小学科学校本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方面起着其他学科不能代替的重要作用。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数字传感器在科学探究实验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结合广州市天河区龙口西小学的特色,学校进行小学科学校本课程开发,让数字传感器走进小学科学课堂,以优化科学课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本文来源于《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期刊2019年03期)

校本科学课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自然学科之间的联系,学科知识与社会生产生活之间的联系,促使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学科融合。基于自然学科融合的校本课程开发,能够加强学生对学习知识的认识,对所学知识内容形成更好的体系结构,意识到学科-知识-生活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校本科学课程论文参考文献

[1].沈新荣.打造学生社团集群,开发地球科学校本课程[J].地理教育.2019

[2].许曼.跨学科融合提升科学素养——基于自然学科融合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J].化学教与学.2019

[3].梅柏军.《地理学家的科学探索之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J].地理教学.2019

[4].陈娇梅.小学科学基于STEM理念的校本课程开发实践[J].新课程导学.2019

[5].温荔清.校本课程构建与学校科学管理的实践探索——以内蒙古赤峰市第二中学国际实验学校为例[J].中小学校长.2019

[6].薛俭.基于科学素养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太仓市浮桥镇浏家港中学科技课程为例[J].教育界(基础教育).2019

[7].李赟.小学科学课程实验教学的校本化分析[J].试题与研究.2019

[8].张琳.小学科学“神奇的动物”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D].湖南师范大学.2019

[9].张杨杨.基于科学探究的初中科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9

[10].曹宁.让传感器走进小学科学课堂——浅谈基于传感器使用的小学科学校本课程开发[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19

标签:;  ;  ;  

校本科学课程论文-沈新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