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块茎发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马铃薯,高淀粉,块茎发育,转录组
块茎发育论文文献综述
石瑛,王金明,黄越,李广存,金黎平[1](2019)在《高淀粉马铃薯块茎发育的转录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转录组测序技术近年来广泛应用于各类动植物基因挖掘,是研究基因表达的重要手段。转录组用于研究植物发育和抗逆等的报道较多,在小麦、水稻、玉米、甘薯等作物上有针对品质基因挖掘的应用。应用RNA-seq技术对高淀粉马铃薯块茎发育3个不同时期的基因表达情况进行分析,探求块茎发育期间影响碳水化合物代谢的关键基因及表达水平,筛选差异表达基因,为通过遗传改良和优化种植环境提升块茎淀粉含量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马铃薯产业与健康消费(2019)》期刊2019-05-26)
周芳,贾景丽,刘兆财,贾立君,张昱[2](2019)在《马铃薯块茎发育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马铃薯是世界上第四大粮食作物,在中国还是重要的蔬菜作物。大田中的马铃薯植株生长到一定阶段后,茎的地上部分腋芽长成侧枝,地下部分腋芽长成匍匐茎。在适宜的条件下,匍匐茎停止生长,顶部区域开始膨大。黑暗条件下匍匐茎膨大为块茎,光照条件下匍匐茎转化为正常的枝条。马铃薯植株与块茎形成存在一定的同步性,因此研究马铃薯块茎的发生发育过程,了解其地上植株生长与地下块茎发育的相关性,将为马铃薯的栽培、育种和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因而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供试材料为"早大白"良种,试验设在本溪市马铃薯研究所试验田。2017年4月26日播种,种植面积约667 m2。出苗后5 d田间拔出有代表性植株5株,调查匍匐茎的发育情况。同时标记出相似植株留待下次取样用。每隔6~7d取样1次,直至收获停止,取样后带回室内测量。观察生育时期,以50%以上植株进入该生育时期为准。测量每个主茎的株高、茎粗。计数5株的总匍匐茎数、膨大块茎数。有效匍匐茎率是膨大块茎数占匍匐茎数的百分比。测量各个匍匐茎的长度。测量块茎长、宽,将5株的块茎长乘宽之积汇总以衡量块茎大小。使用天平称量块茎重量。以上指标均取5株的平均值。5月22日开始出苗,除花期取样3次以外,各生育时期均取样2次。由于2017年干旱,"早大白"成熟期较往年提前10 d左右。株高和茎粗的整体变化趋势:生长前期不断增加,至花期达到最高值,之后变化幅度不大。株高稳定在58 cm左右,茎粗稳定在10 mm左右。苗期株高增加幅度较大,至6月22日取样时,株高增速变缓,但是茎粗出现了大幅度的增加。开花期后期的7月6日取样时,株高略有降低,7月12日株高持续降低的同时茎粗出现小幅增加。6月22日株高增加变缓,茎粗大幅提高的原因可能在于6月上中旬的持续干旱少雨,抑制了植株的正常生长。株高与茎粗的相关性不显着。匍匐茎的长度在苗期和现蕾期都表现不断升高的趋势,6月22日和7月6日取样时出现小幅降低,至成熟期总体呈上升趋势。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株高与匍匐茎长成正相关,决定系数0.782,相关关系极显着。形成的匍匐茎数和膨大块茎数变化趋势基本相同,苗期迅速增多,至6月9日时出现第1个峰值。匍匍茎11.6个;膨大块茎9.6个。然后又不断减少。匍匐茎数至6月29日时降至最低,为7.8个;膨大块茎数至6月22日时降至最低,为5.4个。继而又出现了小幅增涨。第2个峰值出现在到7月12日,匍匐茎8.2个;膨大块茎7个。之后再度减少。膨大块茎数较匍匐茎数先出现最低值,说明和形成匍匐茎相比,膨大块茎对干旱更敏感。生长后期两者又降低,说明植株完全进入衰老状态后,生产的干物质已经满足不了地下生长的需要。出苗后有效匍匐茎率不断增高,第1个峰值出现在6月15日,为88.0%;在6月22日降到最低,为60.0%。而后持续上升,最终达到88.8%。受旱情影响6月22日的有效匍匍茎率偏低。5月27日取样时匍匐茎未膨大,至6月2日时膨大的块茎少而且小,说明早在苗期匍匐茎就已经开始膨大。此后至植株成熟,块茎重新持续上升,最终达到560 g。而后块茎重又出现下降的趋势。推测原因有二:由于干旱,部分块茎萎缩;地上植株衰老枯萎,造成地下块茎营养回流到地上植株。块茎大小表现相同趋势,块茎重量增加和体积增加是同步的。除6月22日植株生长受干旱影响,块茎重量和大小增幅略小,其余现蕾期至开花期取样的块茎重量和大小均增幅较大,此阶段应注意调整栽培管理措施,促进高产。花期后期至成熟期块茎重量和大小增速变缓。研究结果表明马铃薯株高与匍匐茎长呈正相关。匍匐茎数和膨大块茎数随着植株的生长不断增加,现蕾期后转而下降,直至成熟。现蕾期至成熟期出现的小幅变化推测是旱情造成的,有待进一步试验验证。有效匍匐茎率未表现出明显的变化规律。块茎的膨大从苗期开始,现蕾至开花期块茎大小和重量增幅较大,是产量形成的重要阶段,应注意调节地上生长与地下生长的矛盾,促进营养、水分向地下转移,以利于形成高产。成熟期后块茎大小和重量明显下降,说明适时收获很重要,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本文来源于《马铃薯产业与健康消费(2019)》期刊2019-05-26)
梁力力,程鑫,崔丹丹,杨巧玲,张俊莲[3](2019)在《赤霉素抑制剂对马铃薯离体块茎形成和发育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赤霉素抑制剂在块茎形成和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对提高马铃薯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意义.【方法】以马铃薯试管苗诱导的匍匐茎为材料,分别添加不同浓度的外源赤霉素及其生物合成抑制剂多效唑、矮壮素和调环酸钙,统计培养40 d后匍匐茎诱导出的块茎的结薯率、平均直径和单薯鲜干质量等,分析赤霉素抑制剂对块茎形成和发育的影响.【结果】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多效唑、矮壮素和调环酸钙促进了马铃薯匍匐茎提早结薯,使块茎的结薯率、平均直径、单薯鲜质量显着增加.其中叁类抑制剂中,调环酸钙抑制效果最佳,微量的调环酸钙可以诱导出最大的单薯鲜干质量和块茎直径.当赤霉素浓度为0μmol/L和0.01μmol/L时,调环酸钙诱导出最大单薯鲜干质量和块茎直径的浓度均是5μg/L.【结论】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抑制剂可有效促进马铃薯块茎形成.(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王志敏,霍秀文,张艳芳,邵盈,敖兰吉亚[4](2019)在《山药(Dioscorea opposita)块茎不同发育时期相关差异基因的cDNA-AFLP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分析不同品种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山药块茎的相关差异基因,本研究选取毕克齐山药(细长型)与大和长芋山药(短粗型)为试验材料,采用c DNA-AFLP技术分离山药块茎生长发育差异片段。结果表明,从256对引物组合中筛选出多态性较好的25对引物组合,扩增出689条多态性条带,其中获得的上调差异片段共304条。将这些片段进行二次扩增、反向Southern blot验证,筛选获得15条阳性差异片段。经克隆和测序,最终获得12条核苷酸序列。经BLAST比对和功能分析,其中9条差异表达的核苷酸均与植物生长发育相关,主要涉及信号转导、转录调控、蛋白质代谢、能量代谢等相关功能蛋白。这些蛋白基因可进一步用于功能验证和转基因研究。为揭示两种山药块茎形态差异的可能原因提供基础资料。(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19年11期)
罗海玲,龚明霞,周芸伊,何龙飞[5](2018)在《山药块茎发育过程中淀粉积累及差异蛋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明确山药Dioscorea spp.块茎发育过程中淀粉积累规律,为高产优质山药栽培及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GH16’为材料,测定山药块茎发育过程中淀粉积累变化,并通过石蜡切片观测块茎组织、细胞及淀粉粒变化,采用蛋白质双向电泳技术寻找与块茎物质积累相关的关键蛋白。【结果】在块茎形成初期(4—5月)未见淀粉积累;块茎膨大初期(6月)淀粉粒均匀分布于薄壁组织细胞中,随后块茎细胞、淀粉粒随着山药块茎的发育逐渐增大,淀粉迅速积累;至膨大中后期(9月后),淀粉粒大量积累于靠近维管束周围的薄壁组织细胞中;到膨大后期(11月)块茎细胞达到最大值,细胞纵径和横径分别为121.685和89.572μm,淀粉积累达到高峰,淀粉粒长径最长达27.608μm (12月),短径最长达16.450μm (11月);3个发育时期共有179个蛋白表达发生了显着变化。选取其中差异较大的52个蛋白点进行质谱鉴定,其中31个差异表达的蛋白被鉴定,这些差异蛋白主要是与糖代谢和淀粉合成相关的酶,如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果糖–1,6–二磷酸醛缩酶、ATP合成酶α亚基、UTP–葡萄糖–1–磷酸尿苷酰转移酶、磷酸甘油酸激酶1等,它们在膨大初期后表达上调。山药块茎特异蛋白Dioscorin在膨大后期大量积累。【结论】山药块茎的膨大是细胞分裂与细胞膨大及淀粉积累共同作用的结果;块茎发育过程中的主要差异蛋白在糖代谢及淀粉合成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本文来源于《华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王志敏,霍秀文,张艳芳,邵盈,敖兰吉亚[6](2018)在《采用cDNA-AFLP技术研究不同发育时期山药块茎的差异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山药(Dioscorea opposita Thunb.)块茎的形态与产量和经济价值是密不可分,本研究中选取细长型毕克齐长山药和短粗型大和长芋山药为试验材料,利用cDNA-AFLP技术筛选2种山药块茎不同发育时期相关的差异表达片段,并对其进行二次扩增、杂交验证、克隆、测序和功能注释分析,以挖掘与山药块茎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的相关差异表达基因,为揭示不同山药块茎生长发育的分子机制和发育过程中块茎形态建成的差异成因提供科学依据。结果如下:从256对选择性扩增引物组合中筛选了25对引物进行选择性扩增,共扩增出689条多态性条带,总差异片段的多态性比率为51.4%。其中上调差异片段有304条,占扩增总条带数的44.1%。将获得的304个上调差异片段2次扩增,得到136个清晰且单一的条带,且片段大小主要集中在100~500 bp之间。二次扩增产物经反向Southern blot验证,筛选出15个阳性差异片段,测序后获得12个核苷酸序列。其中有4条核苷酸序列在细长型毕克齐长山药块茎膨大中期差异表达;8条是在短粗型大和长芋山药块茎中差异表达,其中2条是在块茎膨大中期差异表达,其他6条是在块茎膨大后期差异表达。表明这12个阳性差异片段可能为山药块茎生长发育时期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12条核苷酸序列经NCBIBLAST比对和功能分析后,有9条核苷酸序列与已知序列有较高的相似性,功能上主要涉及分化发育、能量代谢、蛋白质合成、转录调控、信号转导等。(本文来源于《中国园艺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10-17)
孙磊,邰枫,张亮,于洪涛,苏航[7](2018)在《不同氮肥配施对马铃薯块茎形成及发育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尿素、硫酸铵和硝酸钙为氮源,分别在基肥和追肥中选择不同氮肥施用,确定不同氮肥配施对马铃薯块茎形成和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施尿素相比,配施硫酸铵或硝酸钙可不同程度促进块茎形成和发育。其中,硫酸铵作基肥施用块茎总产量分别增加16.7%(2016年)和33.5%(2017年)(P<0.05),商品薯产量增加20.1%(2016年)和40.7%(2017年)(P<0.05);而硝酸钙作追肥施用块茎总产量增加10.4%(2016年)和26.2%(2017年)(P<0.05),商品薯产量增加15.0%(2016年)和32.8%(2017年)(P<0.05)。(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王东霞[8](2018)在《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调控马铃薯离体块茎发育蛋白质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块茎发育过程对块茎产量和品质有重要影响。块茎连续而复杂的发育过程,是外界环境因素和内部调控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作为重要的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在马铃薯块茎发育过程中起重要调控作用。本研究以离体培养的马铃薯普通栽培品种“大西洋”试管苗为实验材料,诱导产生匍匐茎后,外源施加不同浓度吲哚乙酸(Indole-3-acetic acid,IAA)或6-苄氨基腺嘌呤(6-Benzylaminopurine,BAP),探明IAA和BAP对马铃薯块茎形成和发育过程中块茎的表型、生理和蛋白质组影响。在生理和蛋白质组水平上揭示了生长素或细胞分裂素调控块茎形成和发育的机理,研究结果如下:1、IAA调控马铃薯离体块茎发育形态变化和生理响应。IAA浓度介于0.5mg/L至2 mg/L时,结薯率、单薯鲜重和块茎直径增大并显着大于对照,2 mg/L时达最大值;与2 mg/L处理相比,IAA浓度介于2.5 mg/L至3.5 mg/L时,结薯率、单薯鲜重和块茎直径减小,但均大于对照;IAA浓度为4 mg/L时,结薯率低于对照,单薯鲜重和块茎直径高于对照,但变化不显着;IAA浓度介于4.5 mg/L至11 mg/L时,结薯率、单薯鲜重和块茎直径减小并显着小于对照;IAA浓度高于11.5 mg/L时,块茎发育过程被完全抑制。块茎发育起始时间随IAA浓度升高而逐渐推迟。IAA处理后,块茎中蔗糖、果糖和葡萄糖含量显着升高,11.5 mg/L时达最大值。IAA处理后,块茎中还原糖、可溶性总糖和淀粉含量先升高后降低,2 mg/L时,显着高于对照,并达最大值。IAA处理后,块茎中过氧化氢(Hydrogen peroxide,H_2O_2)含量显着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显着增强,而块茎中抗坏血酸(Ascorbic acid,AsA)含量先升高后降低,2 mg/L时,显着高于对照,并达最大值。2、IAA调控马铃薯离体块茎发育差异蛋白质组分析。利用双向电泳和基质辅助激光解析串联飞行时间质谱技术(MALDI-TOF/TOF MS)对不同浓度IAA(0、2、4和11.5 mg/L)诱导的块茎进行差异蛋白质组分析,鉴定到差异倍数大于2.5倍的蛋白质有50个。这50个差异表达蛋白中,其中Patatin和蛋白酶抑制剂等贮藏相关蛋白、转录和翻译相关蛋白、淀粉合成和糖代谢相关蛋白、氧化还原平衡相关蛋白以及分子伴侣蛋白在2 mg/L IAA处理时上调表达,在高浓度IAA处理时下调表达。GO分析结果表明,50个差异表达蛋白主要富集在细胞、细胞内区、细胞外区和细胞质中,主要的分子功能是肽酶抑制剂、肽酶调节剂、内肽酶抑制剂和内肽酶调节剂;主要参与的生物过程有调控细胞蛋白质代谢过程、初级代谢过程、有机物代谢过程和氧化还原辅酶代谢过程。KEGG分析结果表明,50个差异表达蛋白主要参与氨基酸生物合成、糖酵解、碳代谢、抗坏血酸代谢等生物过程。3、BAP调控马铃薯离体块茎发育形态变化和生理响应。BAP浓度介于0.5mg/L至3 mg/L时,结薯率、单薯鲜重和块茎直径增大并显着大于对照,3 mg/L时达最大值;与3 mg/L处理相比,BAP浓度介于3.5 mg/L至5.5 mg/L时,结薯率、单薯鲜重和块茎直径减小,但均大于对照;BAP浓度为6 mg/L时,结薯率和单薯鲜重低于对照,块茎直径高于对照,但变化不显着;BAP浓度介于6.5 mg/L至12.5 mg/L时,结薯率、单薯鲜重和块茎直径减小并显着小于对照;BAP浓度高于13 mg/L时,块茎发育过程被完全抑制。BAP浓度介于0.5 mg/L至10 mg/L时,块茎发育起始时间提前,介于10.5 mg/L至13 mg/L时,块茎发育起始时间推迟。BAP处理后,块茎中蔗糖、果糖和葡萄糖含量显着升高,13 mg/L时达最大值。BAP处理后,块茎中还原糖、可溶性总糖和淀粉含量先升高后降低,3 mg/L时,显着高于对照,并达最大值。BAP处理后,块茎中POD和CAT活性显着增强,而块茎中H_2O_2含量、AsA含量和SOD活性先升高后降低,3 mg/L时,显着高于对照,并达最大值。4、BAP调控马铃薯离体块茎发育差异蛋白质组分析。利用双向电泳和MALDI-TOF/TOF MS质谱技术对不同浓度BAP(0、3、6和13 mg/L)诱导的块茎进行差异蛋白质组分析,鉴定到差异倍数大于2.5倍的蛋白质有55个。这55个差异表达蛋白中,其中Patatin和蛋白酶抑制剂等贮藏相关蛋白、转录和翻译相关蛋白、淀粉合成和糖代谢相关蛋白以及分子伴侣蛋白在3 mg/L BAP处理时上调表达,在高浓度BAP处理时下调表达。氧化还原平衡相关蛋白在BAP处理时上调表达。GO分析结果表明,55个差异表达蛋白主要富集在细胞、细胞内区、细胞外区和细胞质;主要的分子功能是氧化还原酶、抗氧化剂、酶抑制剂和肽酶抑制剂活性;主要参与的生物过程有糖酵解过程、代谢过程、活性氧代谢过程和氧化还原过程。KEGG分析结果表明,55个差异表达蛋白主要参与抗坏血酸代谢、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碳代谢、糖酵解途径等生物过程。5、IAA和BAP调控的马铃薯离体块茎发育关键蛋白质生物信息学分析。对IAA和BAP调控块茎发育的差异表达蛋白进行主成分分析,分别得到IAA和BAP处理下变化最大的10个关键差异表达蛋白质。使用Uniprot数据库和ExPASy网站中的ProtScale程序对这20个差异表达蛋白质进行疏水性/亲水性分析,结果显示这20个蛋白质峰值大于0的疏水区域较广,疏水性得分较高,亲水区域不明显。使用Uniprot数据库和Wolf PSORT软件对这20个关键差异表达蛋白质进行亚细胞定位预测,结果表明这些差异表达蛋白大多位于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细胞外组织(包括细胞壁)和内质网中。使用Uniprot数据库和NetPhos3.1 Server软件对这20个关键差异表达蛋白质进行蛋白质翻译后磷酸化修饰预测和分析,结果发现这些差异表达蛋白均存在多个可能发生翻译后磷酸化修饰的丝氨酸(Serine)和苏氨酸(Threonine)残基位点。(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王志敏[9](2018)在《山药(Dioscorea opposita)块茎不同发育时期相关差异基因的cDNA-AFLP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山药(Dioscorea opposita)块茎是限制山药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山药作为一种具有重要营养价值、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的蔬菜,其品质和产量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重视。本研究选取细长型毕克齐山药块茎和短粗型大和长芋山药块茎为试验材料,利用cDNA-AFLP技术筛选2种山药块茎发育时期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片段,并对其进行二次扩增、杂交验证、克隆、测序和功能注释分析,以寻找与山药块茎生长发育相关的差异基因。这些差异表达基因的挖掘,可为揭示不同山药块茎生长发育的分子机制和发育过程中块茎形态差异的成因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构建并进一步优化了可用于分离不同山药品种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块茎相关差异表达基因的cDNA-AFLP银染技术体系。根据该优化的体系,分析了山药块茎相关差异表达基因,结果发现,相同或不同引物组合对山药块茎3个生长发育时期进行扩增,差异基因的表达均呈现出十分丰富的多态性。(2)从256对选择性扩增引物组合中筛选可扩增出条带清晰、多态性好的25对引物组合进行选择性扩增,共扩增出689条多态性条带,条带长度主要分布在100~1000 bp,总差异片段的多态性比率为51.4%。其中上调差异片段有304条,占扩增总条带数的44.1%,获得下调差异片段50条,占总扩增条带的7.3%。(3)将上调的304个差异片段,进行二次扩增,得到136个清晰且单一的条带,占上调差异片段总数的44.7%,片段大小主要集中在100~500bp之间。(4)136个二次扩增产物经反向Southern blot验证,获得15个阳性差异片段,经测序最终获得12个核苷酸序列,其中有4条核苷酸序列在细长型毕克齐山药块茎膨大中期差异表达;8条是在短粗型大和长芋山药块茎中差异表达,其中2条是在块茎膨大中期差异表达,其它4条是在块茎膨大后期差异表达。表明这12个阳性差异片段可能为山药块茎生长发育时期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5)12条核苷酸序列经NCBI BLAST比对和功能注释后,有9条核苷酸序列与已知序列有较高的相似性,功能上主要涉及分化发育、伴侣蛋白、核糖核蛋白、能量代谢、蛋白质合成、转录调控、信号转导等几类。有2条核苷酸序列BLAST比对后,与已知同源序列的相似性低于50%。另外1条核苷酸序列在数据库中暂时没有发现同源性蛋白质,它们可能为未知序列的且与山药块茎生长发育相关的基因。(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曾德福,周建婵,钟春梅,谢君[10](2018)在《菊叶薯蓣不同发育时期块茎内参基因的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薯蓣皂苷元为重要的药物原料。为初步分析菊叶薯蓣(Dioscorea composita)块茎中薯蓣皂苷元合成关键基因的表达,筛选稳定表达的内参基因至关重要。根据已建立的菊叶薯蓣转录组数据库和已报道的传统内参基因,筛选出ubiquitin-conjugating enzyme E2(UBC7)、MMS ZWEI homologue 3(MMZ3)、tubulin beta-7(TUB7)、actin 1(ACT1)、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 C subunit 1(GAPC1)、elongation factor 1-alpha(EF-1α2)、cyclophilin 5(CYP5)、histone H2A2(H2A2)共8个候选内参基因,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技术,结合Ge Norm、Norm Finder和Best Keeper叁个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菊叶薯蓣块茎不同发育过程中,TUB7和H2A2表达最稳定,为最佳内参基因。本研究为探究薯蓣皂苷元合成途径分子机理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植物生理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块茎发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马铃薯是世界上第四大粮食作物,在中国还是重要的蔬菜作物。大田中的马铃薯植株生长到一定阶段后,茎的地上部分腋芽长成侧枝,地下部分腋芽长成匍匐茎。在适宜的条件下,匍匐茎停止生长,顶部区域开始膨大。黑暗条件下匍匐茎膨大为块茎,光照条件下匍匐茎转化为正常的枝条。马铃薯植株与块茎形成存在一定的同步性,因此研究马铃薯块茎的发生发育过程,了解其地上植株生长与地下块茎发育的相关性,将为马铃薯的栽培、育种和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因而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供试材料为"早大白"良种,试验设在本溪市马铃薯研究所试验田。2017年4月26日播种,种植面积约667 m2。出苗后5 d田间拔出有代表性植株5株,调查匍匐茎的发育情况。同时标记出相似植株留待下次取样用。每隔6~7d取样1次,直至收获停止,取样后带回室内测量。观察生育时期,以50%以上植株进入该生育时期为准。测量每个主茎的株高、茎粗。计数5株的总匍匐茎数、膨大块茎数。有效匍匐茎率是膨大块茎数占匍匐茎数的百分比。测量各个匍匐茎的长度。测量块茎长、宽,将5株的块茎长乘宽之积汇总以衡量块茎大小。使用天平称量块茎重量。以上指标均取5株的平均值。5月22日开始出苗,除花期取样3次以外,各生育时期均取样2次。由于2017年干旱,"早大白"成熟期较往年提前10 d左右。株高和茎粗的整体变化趋势:生长前期不断增加,至花期达到最高值,之后变化幅度不大。株高稳定在58 cm左右,茎粗稳定在10 mm左右。苗期株高增加幅度较大,至6月22日取样时,株高增速变缓,但是茎粗出现了大幅度的增加。开花期后期的7月6日取样时,株高略有降低,7月12日株高持续降低的同时茎粗出现小幅增加。6月22日株高增加变缓,茎粗大幅提高的原因可能在于6月上中旬的持续干旱少雨,抑制了植株的正常生长。株高与茎粗的相关性不显着。匍匐茎的长度在苗期和现蕾期都表现不断升高的趋势,6月22日和7月6日取样时出现小幅降低,至成熟期总体呈上升趋势。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株高与匍匐茎长成正相关,决定系数0.782,相关关系极显着。形成的匍匐茎数和膨大块茎数变化趋势基本相同,苗期迅速增多,至6月9日时出现第1个峰值。匍匍茎11.6个;膨大块茎9.6个。然后又不断减少。匍匐茎数至6月29日时降至最低,为7.8个;膨大块茎数至6月22日时降至最低,为5.4个。继而又出现了小幅增涨。第2个峰值出现在到7月12日,匍匐茎8.2个;膨大块茎7个。之后再度减少。膨大块茎数较匍匐茎数先出现最低值,说明和形成匍匐茎相比,膨大块茎对干旱更敏感。生长后期两者又降低,说明植株完全进入衰老状态后,生产的干物质已经满足不了地下生长的需要。出苗后有效匍匐茎率不断增高,第1个峰值出现在6月15日,为88.0%;在6月22日降到最低,为60.0%。而后持续上升,最终达到88.8%。受旱情影响6月22日的有效匍匍茎率偏低。5月27日取样时匍匐茎未膨大,至6月2日时膨大的块茎少而且小,说明早在苗期匍匐茎就已经开始膨大。此后至植株成熟,块茎重新持续上升,最终达到560 g。而后块茎重又出现下降的趋势。推测原因有二:由于干旱,部分块茎萎缩;地上植株衰老枯萎,造成地下块茎营养回流到地上植株。块茎大小表现相同趋势,块茎重量增加和体积增加是同步的。除6月22日植株生长受干旱影响,块茎重量和大小增幅略小,其余现蕾期至开花期取样的块茎重量和大小均增幅较大,此阶段应注意调整栽培管理措施,促进高产。花期后期至成熟期块茎重量和大小增速变缓。研究结果表明马铃薯株高与匍匐茎长呈正相关。匍匐茎数和膨大块茎数随着植株的生长不断增加,现蕾期后转而下降,直至成熟。现蕾期至成熟期出现的小幅变化推测是旱情造成的,有待进一步试验验证。有效匍匐茎率未表现出明显的变化规律。块茎的膨大从苗期开始,现蕾至开花期块茎大小和重量增幅较大,是产量形成的重要阶段,应注意调节地上生长与地下生长的矛盾,促进营养、水分向地下转移,以利于形成高产。成熟期后块茎大小和重量明显下降,说明适时收获很重要,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块茎发育论文参考文献
[1].石瑛,王金明,黄越,李广存,金黎平.高淀粉马铃薯块茎发育的转录组分析[C].马铃薯产业与健康消费(2019).2019
[2].周芳,贾景丽,刘兆财,贾立君,张昱.马铃薯块茎发育过程研究[C].马铃薯产业与健康消费(2019).2019
[3].梁力力,程鑫,崔丹丹,杨巧玲,张俊莲.赤霉素抑制剂对马铃薯离体块茎形成和发育的影响[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19
[4].王志敏,霍秀文,张艳芳,邵盈,敖兰吉亚.山药(Dioscoreaopposita)块茎不同发育时期相关差异基因的cDNA-AFLP分析[J].分子植物育种.2019
[5].罗海玲,龚明霞,周芸伊,何龙飞.山药块茎发育过程中淀粉积累及差异蛋白分析[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18
[6].王志敏,霍秀文,张艳芳,邵盈,敖兰吉亚.采用cDNA-AFLP技术研究不同发育时期山药块茎的差异表达[C].中国园艺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7].孙磊,邰枫,张亮,于洪涛,苏航.不同氮肥配施对马铃薯块茎形成及发育的影响[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8
[8].王东霞.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调控马铃薯离体块茎发育蛋白质组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8
[9].王志敏.山药(Dioscoreaopposita)块茎不同发育时期相关差异基因的cDNA-AFLP分析[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8
[10].曾德福,周建婵,钟春梅,谢君.菊叶薯蓣不同发育时期块茎内参基因的筛选[J].植物生理学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