阔苞菊论文-宋静静,江保秀,龚斌

阔苞菊论文-宋静静,江保秀,龚斌

导读:本文包含了阔苞菊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阔苞菊,内生放线菌,抑菌活性,生物活性物质

阔苞菊论文文献综述

宋静静,江保秀,龚斌[1](2019)在《阔苞菊内生放线菌的分离鉴定和抗菌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分离鉴定阔苞菊内生放线菌并研究其抑菌活性,通过与高氏一号培养基和1/10ATCC CL-173培养基的对比试验,选用改进的HV培养基从阔苞菊中分离纯化出48株内生放线菌;对其16S rDNA进行PCR扩增及基因测序,结果显示其中79.17%为链霉菌属菌株;对所提取放线菌基因组DNA进行BOX-PCR多样性指纹分析,结果与16Sr DNA序列分析的结果一致;利用滤纸片法测量其抑菌活性,其中菌株KBJ37、KBJ52、KBJ114对诺氏布丘氏菌、气单胞菌、乡间布丘氏菌、小牛葡萄球菌有抑制效果,仅有KBJ114对酿酒酵母有抑制效果;通过检测编码非核糖体多肽合成酶(NRPS)和聚酮化合物合酶基因Ⅰ、Ⅱ(PKS-Ⅰ和PKS-Ⅱ)的序列,来判断阔苞菊内生放线菌合成生物活性物质的潜力,结果显示97.92%的放线菌拥有合成生物活性物质的潜力。以上研究表明阔苞菊内生放线菌具有较为广谱的抑菌活性,且绝大多数都具有合成生物活性物质的潜力,为进一步探明阔苞菊内生放线菌资源多样性及药用价值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期刊2019年09期)

阮静雅,徐雅萍,瞿璐,王涛,于海洋[2](2018)在《阔苞菊地上部分黄酮类成分的分离与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增强阔苞菊的植物资源开发力度,扩大其临床应用范围,对该植物中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综合应用多种色谱方法,如大孔吸附树脂、硅胶、Sephadex LH-20、ODS以及高效液相法对阔苞菊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利用理化性质与核磁共振波谱数据鉴定它们的结构。结果从阔苞菊地上部分体积分数为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8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槲皮素(1)、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2)、槲皮素-3-O-β-D-半乳糖苷(3)、异鼠李素(4)、5,6,4'-trihydroxy-3,7-dimethoxyflavone(5)、centaureidin(6)、chrysosplenol C(7)、casticin(8)。结论化合物4、6、8为在该种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3、5、7为在该属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本文来源于《沈阳药科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8期)

廖日权,钟书明,梁兴唐,尹艳镇,郑韵英[3](2018)在《红树林植物阔苞菊内生真菌硒富集工艺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获得有机硒的来源新途径,以菌丝体的富硒总量为指标,采用单因素、正交实验法研究了一株阔苞菊内生真菌的硒富集能力,对培养基中硒溶液添加量、盐浓度、碳源浓度、培养时间、碳源种类等影响因素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适合的培养条件为硒溶液添加量为30 m L、盐浓度5 g/L、碳源(葡萄糖)浓度15 g/L、培养时间24 h;代谢产物中硒含量为181.6μg/g,菌丝体富硒总量为1941.7μg/L,其有机硒转化率偏低,仅为16.2%。为进一步筛选开发滨海红树林中内生富硒微生物资源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科技》期刊2018年01期)

廖日权,苏本伟,龚斌,尹艳镇,钟书明[4](2017)在《阔苞菊叶黄酮化合物提取工艺及抗氧化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阔苞菊为研究对象,使用微波辅助提取法提取阔苞菊叶中总黄酮,并对提取条件进行L9(34)正交实验优化。通过亚硝酸盐、羟基自由基、超氧阴离子、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以及油脂过氧化抑制作用测定,研究了阔苞菊叶黄酮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微波辅助提取阔苞菊叶总黄酮最佳条件为:料液比1∶18(g:m L),乙醇浓度55%,提取功率550w,提取时间7.5min,提取率为10.5%。阔苞菊叶黄酮化合物对亚硝酸盐、羟基自由基、超氧阴离子、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达20.9%、48.7%、6.12%、73.2%,抗氧化作用优于维生素c。研究表明阔苞菊叶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很好的抗氧化作用。(本文来源于《钦州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5期)

谭红胜,沈征武,林文翰,杨爱岗,邢佳[5](2010)在《阔苞菊化学成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阔苞菊Pluchea indica根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各种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角鲨烯(squalene)、1-羟基-2,3,4,5-甲氧基(口山)酮(1-hydroxy-2,3,4,5-tetramethoxyxanthone)、丁香脂素(syringaresino)、咖啡酸(caffeicacid)、间苯叁酚(phloroglucinol)、3,5-二羟基苯甲酸(3,5-dihydroxy-benzoic acid)、原儿茶醛(protocatechuicaldehyde)、5-羟基香兰醛(5-hydroxy vanillin)、没食子酸(gallic acid)、丁香酸(syringate)、5α,8α-过氧麦角甾-(3,5,8,22E)-6,22-二烯-3β-醇[5α,8α-epidioxy-(3,5,8,22E)-ergosta-6,22-dien-3-ol]、腺苷(adenosine)。结论: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且其中的小分子酚酸类成分可能具有一定化学生态学意义。(本文来源于《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2010年04期)

周劲松,王发国,邢福武[6](2010)在《中国大陆菊科一归化药用植物——翼茎阔苞菊》一文中研究指出报道了在广州发现的菊科阔苞菊属一归化种——翼茎阔苞菊。该种以茎上具翼而与《中国植物志》中收录的3种阔苞菊属植物具有明显区别。该种具有良好的药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广西植物》期刊2010年04期)

邱蕴绮,漆淑华,张偲,李庆欣[7](2010)在《阔苞菊的化学成分研究(Ⅱ)》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阔苞菊Plucheaindica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各种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multiflorenol(12)、8-羟基-1(10)-缬草烯-11-O-葡萄糖苷(13)、3′,4′,5,7-四羟基黄酮-3-O-β-D-葡萄糖苷(14)、4′,5,7-叁羟基黄酮-3-O-β-D-葡萄糖苷(15)、3′,4′,5,7-四羟基黄酮-3-O-β-D-吡喃甘露糖苷(16)、(+)-表松脂醇(17)、松脂素(18)、党参苷Ⅱ(19)、4-烯丙基-2-甲氧基-6-羟基苯基葡萄糖苷(20)、咖啡酸(21)、3,4-二羟基-5-甲氧基苯甲醛(22)、5′-环-磷酸尿苷(23)。结论除化合物19外,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本文来源于《中草药》期刊2010年01期)

邱蕴绮,漆淑华,张偲,李庆欣[8](2009)在《阔苞菊的化学成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阔苞菊Pluchea indica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各种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醛基吲哚(Ⅰ)、槲皮素(Ⅱ)、valene-1(10)-ene-8,11-diol(Ⅲ)、豆甾醇(Ⅳ)、豆甾醇葡萄糖苷(Ⅴ)、豆甾醇-6′-十六酸葡萄糖酯苷(Ⅵ)、4-allyl-2,6-dimethoxy-phenyl glucoside(Ⅶ)、3,5-二咖啡奎尼酸(Ⅷ)、3,4-二咖啡奎尼酸(Ⅸ)、3,4,5-叁咖啡奎尼酸(Ⅹ)、胆甾醇(Ⅺ)。结论其中化合物Ⅰ~Ⅵ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本文来源于《中草药》期刊2009年05期)

王健,裴月湖,林文翰,邓志威,乔莉[9](2008)在《半红树植物阔苞菊茎叶的化学成分》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寻找半红树植物阔苞菊[Pluchea indica(L.)Less.]不同于陆生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及民间治疗瘰疬(淋巴腺结核)的物质基础,对其进行化学成分的研究。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LH-20、HPLC等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波谱方法以及结合文献对照鉴定结构。结果从阔苞菊体积分数为90%的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分分离并鉴定了3个噻吩类衍生物及3个倍半萜类化合物,分别为:2-(1,3-戊二炔)-5-(4-乙酰氧基-3-羟基-1-丁炔)-噻吩[2-(pant-1,3-diynyl)-5-(4-acetoxy-3-hydroxybuta-1-ynyl)-thiophene,1]、2-(1,3-戊二炔)-5-(4-乙酰氧基-3-氯-1-丁炔)-噻吩[2-(pant-1,3-diynyl)-5-(4-acetoxy-3-chlorobuta-1-ynyl)-thio-phene,2]、2-(1,3-戊二炔)-5-(3、4-二羟基-1-丁炔)-噻吩[2-(pant-1,3-diynyl)-5-(3,4-dihydroxybuta-1-ynyl)-thiophene,3]、8,11-二羟基-1(10)-瓦伦烯[valenc-1(10)-ene-8,11-diol,4]、2,8,11-叁羟基-1(10)-瓦伦烯[valenc-1(10)-ene-2,8,11-triol,5]、5-氧代-5,6-氢-希菲比尔醇[5-oxo-5,6-H-silphiperfolen,6]。结论化合物2-6均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获得。(本文来源于《沈阳药科大学学报》期刊2008年12期)

黄必奎,韦燕妮[10](2008)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阔苞菊中原儿茶酸含量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阔苞菊薄层色谱鉴别及其原儿茶酸含量测定的方法。方法:(薄层色谱鉴别)供试品溶液10μl、对照品溶液2μl,氯仿-醋酸乙酯-丙酮-甲酸(6:2.5:2.5:0.2)为展开剂,常温下展开;(含量测定)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原儿茶酸的含量,色谱柱:C_(18)-ODS(4.6mm×250mm,5μm)分析柱;流动相:甲醇-水(20:80)(用冰醋酸调节pH至2.8);检测波长为256nm;流速:1.0ml/min;柱温:33℃。结果:(薄层色谱鉴别)供试品色谱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含量测定)原儿茶酸进样量在0.05~0.5g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9),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0.28%,RSD为2.1%(n=6)。结论:建立的方法精密度高,结果准确可靠,重复性好,可用于阔苞菊的质量控制。(本文来源于《2008年《药物分析杂志》第叁届普析通用杯论文集》期刊2008-09-01)

阔苞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为增强阔苞菊的植物资源开发力度,扩大其临床应用范围,对该植物中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综合应用多种色谱方法,如大孔吸附树脂、硅胶、Sephadex LH-20、ODS以及高效液相法对阔苞菊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利用理化性质与核磁共振波谱数据鉴定它们的结构。结果从阔苞菊地上部分体积分数为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8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槲皮素(1)、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2)、槲皮素-3-O-β-D-半乳糖苷(3)、异鼠李素(4)、5,6,4'-trihydroxy-3,7-dimethoxyflavone(5)、centaureidin(6)、chrysosplenol C(7)、casticin(8)。结论化合物4、6、8为在该种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3、5、7为在该属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阔苞菊论文参考文献

[1].宋静静,江保秀,龚斌.阔苞菊内生放线菌的分离鉴定和抗菌活性研究[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9

[2].阮静雅,徐雅萍,瞿璐,王涛,于海洋.阔苞菊地上部分黄酮类成分的分离与鉴定[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18

[3].廖日权,钟书明,梁兴唐,尹艳镇,郑韵英.红树林植物阔苞菊内生真菌硒富集工艺优化[J].食品工业科技.2018

[4].廖日权,苏本伟,龚斌,尹艳镇,钟书明.阔苞菊叶黄酮化合物提取工艺及抗氧化活性[J].钦州学院学报.2017

[5].谭红胜,沈征武,林文翰,杨爱岗,邢佳.阔苞菊化学成分研究[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

[6].周劲松,王发国,邢福武.中国大陆菊科一归化药用植物——翼茎阔苞菊[J].广西植物.2010

[7].邱蕴绮,漆淑华,张偲,李庆欣.阔苞菊的化学成分研究(Ⅱ)[J].中草药.2010

[8].邱蕴绮,漆淑华,张偲,李庆欣.阔苞菊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草药.2009

[9].王健,裴月湖,林文翰,邓志威,乔莉.半红树植物阔苞菊茎叶的化学成分[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08

[10].黄必奎,韦燕妮.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阔苞菊中原儿茶酸含量的实验研究[C].2008年《药物分析杂志》第叁届普析通用杯论文集.2008

标签:;  ;  ;  ;  

阔苞菊论文-宋静静,江保秀,龚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