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环境污染转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环境污染转嫁,环境正义,发展中国家,环境法
环境污染转嫁论文文献综述
曹树青[1](2014)在《环境污染转嫁——一种环境正义的失衡》一文中研究指出当我们为人类走进工业化时代,为我们社会取得的民主、自由和公平正义的伟大历史进步沾沾自喜的时候,殊不知,我们整个人类正悄然走进另一种更加隐秘、更加不公的正义缺失——环境正义的缺失。环境正义是指人类不分种族、年龄、性别、世代、文化以及经济、社会地位均同等地享有安全健康以及永续的环境(本文来源于《绿色视野》期刊2014年12期)
晏扬[2](2013)在《油品升级不应由消费者埋单》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家发改委日前宣布,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已印发《关于油品质量升级价格政策有关意见的通知》,决定对油品质量升级实施优质优价政策。成品油加价标准按照合理补偿成本、优质优价和污染者付费原则制定,其中,炼厂承担20%到30%的成本,其余成本则由汽车使用者承担(本文来源于《新华每日电讯》期刊2013-09-25)
黄艳敏,张岩贵[3](2010)在《国际贸易渠道的环境污染转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博弈论思想,对国际贸易双方分别与本国政府的环境规制进行博弈分析,发现如果不能合理地把环境成本内化为商品成本的情况下,加之各个国家对环境污染管制的严格程度存在着空间的不均质性,将出现通过国际贸易渠道,转嫁环境污染的问题。从发展中国家角度分析,如果为了鼓励出口创收而放松对出口企业的环境污染监管,未能将环境污染成本内化,则出口环境污染密集型产品相当于出口国政府通过出口帮助进口国承担了环境污染治理费用。环境污染成本内部化的路径选择包括庇古税、环保补贴、排污权的初始分配、科斯式排污权交易、环境损害责任保险制度等。(本文来源于《未来与发展》期刊2010年08期)
章桂琴[4](2009)在《对转嫁环境污染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招商引资,有大批的外资企业、跨国公司入驻我国投资建厂,为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不少值得我们去思考的一些问题。一些外商通过投资建设项目转嫁环境污染已变成了一种常见现象。(本文来源于《党史博采(理论)》期刊2009年04期)
廖艳[5](2009)在《跨国环境污染转嫁法律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跨国环境污染转嫁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是通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和投资活动实现的。发达国家利用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的急切心理和其在环境成本上的劣势,不断向发展中国家输出危险废物、污染设备和产品以及高密度型污染企业,通过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而转嫁本该由发达国家承担的污染后果和环境治理责任。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一员,囿于经济的限制以及法律的缺失,毫无疑问也是发达国家污染转嫁的受害者。为了本国自然资源不受掠夺,环境利益不受损害,针对防范跨国环境污染转嫁的对策研究迫在眉睫。论文主要运用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从跨国环境污染转嫁的法律内涵、主要类型等基本分析入手,探寻污染转嫁的原因以及本质,并针对我国所面临的紧迫形势提出了我国在规制污染转嫁法律对策方面的粗浅认识,希望能够对我国相关领域的立法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除去前言和结论,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分析了跨国污染转嫁的概念和基本类型,通过对已有的关于跨国污染转嫁定义的比较分析,指出界定跨国环境污染转嫁所必须具有的五个要素。同时将形式复杂的污染转嫁行为分为直接出口废弃物、污染产品和设备跨国转移和污染密集型产业输出叁种主要类型。第二部分从对跨国环境污染的原因入手,以生态学、经济学与法学为视角,深入分析了环境污染转嫁的本质。发展中国家迫于发展本国经济的压力是造成环境污染转嫁最直接的原因,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科技方面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导致了污染转嫁行为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环境污染转嫁行为本质上是一个环境主体对另一个环境主体环境权的侵害。由原因到本质两条主线的分析都论证了跨国环境污染的非正义性以及反跨国环境污染的正当性。第叁部分则以我国为出发点,指出了我国所面临的环境污染转嫁形势的紧迫性与严重性。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一员,由于环境立法起步较晚同时囿于经济实力的限制,我国也成为发达国家实行污染转嫁,逃避治污责任的主要目的地和避风港。第四部分在我国如何规制跨国污染转嫁行为方面提出了几点拙见。通过对我国防治污染转嫁的法律体系的梳理,阐明了现行法律体系中存在的局限性,进而提出了健全和完善规制跨国环境污染转嫁的立法、完善我国环境标准体系以及利用“环保例外权”构筑我国的绿色贸易壁垒等完善我国应对跨国污染转嫁的法律建议。特别是在面对西方国家环境污染转嫁与绿色贸易壁垒的双重压力下,构建自己的“绿色壁垒”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南政法大学》期刊2009-04-10)
张瑀[6](2009)在《环境污染转嫁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环境污染转嫁是当今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危害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进行污染转嫁的这种不公平行为,侵害了发展中国家的环境平等权以及其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对于这种人类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的解决,不能仅仅诉诸经济和法律手段,还应该求助于道德信念。从道德角度出发来调控环境污染转嫁问题能够为人类摆脱生态危机、发展生态经济提供一种有效的道德手段。解决环境污染转嫁问题的原则中蕴涵的生态经济效率原则、生态经济公平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为提高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分辨善恶的能力、增强人们抵制污染和破坏环境的现象的觉悟及推动人们自觉走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提供了强有力的道德支持,也为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09-04-01)
顾俊杰,何争光,李玲,王太平[7](2007)在《河南经济崛起背景下环境污染转嫁问题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原经济崛起的背景下,环境污染转嫁是所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要实现河南省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不能忽视污染转嫁带来的后果。在此,从环境污染转嫁的概念入手,全面分析了环境污染转嫁的内涵、原因、途径及该行为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本文来源于《江苏环境科技》期刊2007年S2期)
周迪[8](2007)在《要防止跨国公司环境污染转嫁》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第一份环保违规名单的33家跨国企业,到8月15日的90家,再到8月21日超过100家,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出现环保违规。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公布的这份污染企业名单,不仅有着名的百事、惠尔普、博世等世界500强企业,也有公众熟悉的日清、花王、嘉仕伯等品牌。$(本文来源于《上海证券报》期刊2007-08-23)
王素芬,黄明健[9](2006)在《我国环境污染转嫁的成因及防治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环境污染转嫁已成为全球化的十大环境问题之一,我国的污染转嫁也呈上升趋势,势必对环境造成危害。文章从环境污染转嫁的概念入手,提出我国国内污染转嫁主要发生在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以及企业与社会之间,并具体分析其原因和提出防治对策。(本文来源于《科技信息(学术研究)》期刊2006年05期)
高德耀[10](2004)在《我国环境污染转嫁的法律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环境污染转嫁是将原生地产生的环境污染转移到“异地他乡” ,其危害不言而喻。我国目前 ,污染转嫁呈上升态势。因此 ,必须充分重视对污染转嫁的基本特征、产生原因、表现形式、立法和防治对策进行认真探讨 ,采取切实措施 ,从政策、法律、制度诸方面加大对污染转嫁的打击力度。(本文来源于《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期刊2004年05期)
环境污染转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国家发改委日前宣布,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已印发《关于油品质量升级价格政策有关意见的通知》,决定对油品质量升级实施优质优价政策。成品油加价标准按照合理补偿成本、优质优价和污染者付费原则制定,其中,炼厂承担20%到30%的成本,其余成本则由汽车使用者承担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环境污染转嫁论文参考文献
[1].曹树青.环境污染转嫁——一种环境正义的失衡[J].绿色视野.2014
[2].晏扬.油品升级不应由消费者埋单[N].新华每日电讯.2013
[3].黄艳敏,张岩贵.国际贸易渠道的环境污染转嫁研究[J].未来与发展.2010
[4].章桂琴.对转嫁环境污染的思考[J].党史博采(理论).2009
[5].廖艳.跨国环境污染转嫁法律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9
[6].张瑀.环境污染转嫁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9
[7].顾俊杰,何争光,李玲,王太平.河南经济崛起背景下环境污染转嫁问题的探讨[J].江苏环境科技.2007
[8].周迪.要防止跨国公司环境污染转嫁[N].上海证券报.2007
[9].王素芬,黄明健.我国环境污染转嫁的成因及防治对策[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6
[10].高德耀.我国环境污染转嫁的法律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