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水母论文-成熙

大型水母论文-成熙

导读:本文包含了大型水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水母,刺丝囊,命名法,毒素

大型水母论文文献综述

成熙[1](2017)在《东海大型水母刺丝囊分离鉴定及毒素蛋白纯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全世界许多海域出现了浮游动物水母暴发的问题,水母的反复暴发对于游客、海水浴者尤其是海洋从业人员存在着健康和经济方面的严重威胁。水母属于刺胞动物门,包括整个钵水母纲以及水螅虫纲的少数种类,共约300余种,其中对人类有害的约100种。水母的身体呈伞状,体型大小相去甚远,水母触手布满刺丝囊,一旦受激便高速发射带有倒钩的刺丝进入猎物体内并注毒,导致蜇伤。不同种属水母的刺丝囊有着较大的差异,同一种水母的刺丝囊也形态多样,在水母的进化、生存等方面承担着不同的作用。刺丝囊内毒液主要由蛋白和肽类毒素构成,通常水母蜇伤仅造成局部症状,但心血管、溶血和神经并发症也时有发生。目前尚无单一蛋白成分的腔肠动物心血管毒素报道,关于溶血毒素的报道主要来自对栖底生物的研究,如海葵、珊瑚虫,近年来在几种管水母,方水母,钵水母中同样发现了溶血毒素,且这些营浮游生活的水母与人类蜇伤更为相关。研究目的: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为中国东南海域水母暴发的主要大型品种——发形霞水母(Cyanea capillata)与越前水母(Nemopilema nomurai)。为深入了解这两种水母刺丝囊毒素蛋白的活性与蜇伤机理,首先分离鉴别其未发射刺丝囊及同种水母单型刺丝囊,继而获得刺丝囊毒素蛋白,分析比较不同类型刺丝囊毒素的心血管活性和溶血活性,并以活性为导向,对水母刺丝囊毒素蛋白进行分离纯化。研究方法:1、发形霞水母及越前水母刺丝囊的制备:建立抑制刺丝囊发射的制备体系,利用水母组织与刺丝囊,以及单型刺丝囊之间大小、密度、沉降系数的不同,通过分级过筛、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制备保留生物活性的水母未发射刺丝囊。2、水母刺丝囊毒素蛋白获取,活性检测和定位:低温超声破碎法获取水母刺丝囊毒素蛋白。通过大鼠血压监测,溶血活性测定法评价比较东海大型水母刺丝囊毒性,以及越前水母两种单型刺丝囊的毒素活性,确定心血管活性和溶血活性存在的位置。3、越前水母刺丝囊心血管和溶血活性蛋白的定向纯化:利用凝胶过滤层析和HPLC反相层析,结合MALDI-TOF质谱分析,对越前水母刺丝囊毒素(Nemopilema nomurainematocyst venom,NNV)进行分离纯化,并筛选其中具有心血管活性和溶血活性的组分。实验结果:1、本实验成功制备了大量纯净未发射的水母刺丝囊及单型刺丝囊。经鉴定,我国东海海域的发形霞水母触手包含的刺丝囊有:(1)b-长棒型中轴穿刺丝囊(2)多倒刺哑铃型中轴穿刺丝囊(3)紧密刺丝等直径型钩刺丝囊(4)松散刺丝等直径型钩刺丝囊;越前水母触手包含的刺丝囊有:(1)松散刺丝等直径型钩刺丝囊(2)多倒刺哑铃型中轴穿刺丝囊(3)紧密刺丝等直径型钩刺丝囊(4)刺丝渐细型钩刺丝囊。该方法制备的刺丝囊发射率低于1%,且基本保留生物活性,在渗透压改变时刺丝囊发射率达80%以上。2、本方法制备了不含水母自身组织杂质的水母刺丝囊毒素。NNV有强心血管致死活性和溶血活性,分别较发形霞水母刺丝囊毒素(Cyanea capillata nematocyst venom,CNV)强20-50倍和10-20倍。在越前水母刺丝囊(Nemopilema nomurai nematocyst,N3)中,松散刺丝等直径型钩刺丝囊毒素(O-isorhiza nematocyst venom,ONV)有强心血管致死活性,而刺丝渐细型钩刺丝囊毒素(Anisorhizas nematocyst venom,ANV)并无致死活性,ONV的溶血活性略高。3、通过对NNV凝胶纯化各组分的初筛,我们确定了心血管毒素F和溶血毒素D这两个组分。F组分的心血管致死活性明显高于NNV,约为NNV的5-10倍,且无溶血作用。D组分的溶血活性比NNV略低。结论:本研究首次依据对刺丝囊形态结构的描述对不同类型刺丝囊进行中文命名;通过分级沉降过滤,梯度密度离心的方法获得大量纯净未发射的水母刺丝囊及单型刺丝囊,进而获得不含组织杂质的水母刺丝囊毒素蛋白。相对于以往所制备毒素,本研究制备的纯刺丝囊毒素的心血管毒性和溶血毒性均大大提高,且毒性稳定。本研究重点优化了越前水母刺丝囊的分离技术,得到了两种越前水母单型刺丝囊Anisorhizas和O-isorhiza,通过对以上两种刺丝囊的活性检测,我们定位越前水母的心血管(致死)毒素主要存在于O-isorhiza中,两种刺丝囊均含有溶血毒素。证明O-isorhiza是越前水母触手具有主要攻击功能的刺丝囊。本研究还对越前水母毒素蛋白进行了初步分离纯化,得到了具有明确溶血活性和心血管活性的纯化组分,纯化组分电泳条带相对单一,性质稳定,可以用于下一步结构鉴定与机制研究。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及其他文献报道都指出,水母毒素中穿孔机制可能是其造成溶血作用和心血管作用,甚至致死的原因。通过对越前水母单型刺丝囊毒素之间,以及纯化组分D与F之间的活性比较,联合电泳蛋白条带的分析,我们可以确定:虽然越前水母NNV的溶血活性可能致死动物,但严重的心血管致死效应与溶血效应这两者之间无关联性,是两类不同的蛋白造成了这两种毒性反应。由于心血管毒素F和溶血毒素D均为电泳检测含有3-4个条带的混合蛋白,有待更进一步的纯化实现完全分离,并进行结构鉴定和毒理学机制研究。通过凝胶和HPLC二次纯化我们得到了一个单一蛋白条带的组分E,但其并未表现出明显心血管活性和溶血活性,这一组分的活性和结构也有待下一步实验阐明。(本文来源于《第二军医大学》期刊2017-11-01)

王彬,房立晨,董婧,李玉龙,刘修泽[2](2017)在《大型水母声学观测与评估技术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末以来,世界多个海域频繁出现大型水母暴发现象,对海洋生态系统、海洋渔业、沿海工业和滨海旅游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为了研究大型水母生态习性,进而揭示其暴发机理并进行灾害的预警防治,近些年来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大量的采用网具、目视、水下摄像、声学技术、航空影像等多种手段的大型水母监测调查工作,其中使用声学技术对大型水母进行资源评估和行为跟踪目前在欧美、日本、韩国等渔业发达国家已经开展了相关应用,在资源评估、运动学规律等研究中展现出较好的观测效果和应用潜力。目前我国在大型水母声学观测研究应用领域鲜有文献报道,通过介绍国际上利用声学技术对大型水母进行资源调查与评估、空间分布监测、运动规律等研究成果,为今后我国开展大型水母声学调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通过本文的分析,建议可以借鉴国际上采用科学鱼探仪、高分辨率成像声呐、声学信标等方法对大型水母进行监测调查和资源评估的研究成果,结合实际情况将声学技术逐步研究并应用到我国大型水母资源调查与评估、自然生态习性研究、重点水域大型水母动态监测预警中去,完善我国大型水母监测调查体系。(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7年24期)

柳岩,宋伦,宋永刚,杨爽[3](2017)在《大型水母灾害应急处置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海洋大型水母生态灾害,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应急处置技术。离岸海域,性未成熟的大型水母可使用绞碎装置进行处置,当水母生物量<5kg·m~(-3)时对水质基本无影响,5~73kg·m~(-3)在绞碎3d后水色可恢复清澈,7d后水质各指标可恢复正常。针对海水浴场和工业取水口等近岸海域采用本文设计的水母收集系统理论可行。依据潮流动力学设置拦截网具,将收集到终端的大型水母依据生物学特点,利用气泡将其悬浮,最后收集到水母渠进行药物杀灭。该系统既避免了因盲目打捞造成截断触须对游客的伤害,又可达到根除水母后代效果。浓度0.3×10~(-6)的"海鞘清"在24h内可杀灭水母,对其他生物基本无影响,对于水交换条件较好的海域,本文认为使用低于3×10~(-6)"海鞘清"是相对安全的。(本文来源于《河北渔业》期刊2017年02期)

[4](2016)在《“海洋精灵”大型水母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临时展览是科技馆重要的科普展教手段之一。可以有效地弥补基本陈列常年不变的缺点,保持科技馆的吸引力。为了迎接六一国际儿童节,吉林省科技馆为全省少年儿童精心打造了"海洋精灵"大型水母展。首次将海洋生物临时展览引入吉林省人民的视野之中。此次水母展共陈列25个水族箱,展出水母1700只,包括海月水母、大赤月水母、天草水母、小赤月水母、倒立水母、狮鬃水母、巴布亚硝水母,可谓是水母家(本文来源于《农村科学实验》期刊2016年09期)

刘春胜,庄志猛,陈四清,燕敬平,刘长琳[5](2016)在《叁种大型钵水母幼体对牙鲆和许氏平鲉仔稚鱼的捕食选择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中国近海常见大型钵水母对鱼类资源补充的影响,本实验利用清除率法比较研究了伞径4 cm的3种大型水母幼体—海月水母(Aurelia aurita)、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和沙海蜇(Nemopilema nomurai),对不同发育阶段的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和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仔稚鱼的捕食量。结果表明,3种水母均可捕食牙鲆和许氏平鲉仔稚鱼,其捕食率随仔稚鱼生长而降低,其中海月水母可捕食规格<15 mm牙鲆和<20 mm许氏平鲉,海蜇能够捕食规格<20 mm牙鲆和<30 mm许氏平鲉,沙海蜇可捕食<30 mm许氏平鲉;仔稚鱼密度对水母捕食率影响不显着,牙鲆的变态和底栖生活是其逃避被水母捕食的有效手段;不同水母物种对仔稚鱼的捕食效率主要与其活力相关,水母结构和毒性也是重要因素,相同规格3种水母对仔稚鱼捕食率由高到低为海蜇>沙海蜇>海月水母。本研究结果可为阐明水母与鱼类的动态关系,研究海洋鱼类的自然资源补充机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水产科学》期刊2016年02期)

左涛,王俊,吴强,袁伟,栾青杉[6](2016)在《2015年5月黄海及东海北部大型水母分布及生物量估算》一文中研究指出2015年5月搭载"北斗"渔业调查船、使用渔拖网的采样方式,在整个黄海及东海北部进行系统的走航式大面调查,记录了30°N—39°N海区内的大型水母种类组成、伞径大小及生物量分布,估算和比较了大型水母与其它渔业生物的生物量。结果表明,5月整个调查区,大型水母的总生物量估算值5.9万t,绝大部分由黄海中部的多管水母和洋须水母生物量贡献所致。出现的大型水母种类伞径分布呈单峰型。不同种类的水母分布具有明显地理区域和水文偏好性。其中,洋须水母主要分布于黄海中、北部50m水深以深水域,多管水母主要分布于黄海中部50m水深以浅的西侧以及整个东海北部;沙海蜇多为幼体,分布于黄、东海交汇区31°N—33°N间;霞水母较为集中出现于31°N以南、123°N以西近海。各水母种类的高密区的底层水温按洋须水母、沙海蜇、四叶小舌水母、霞水母呈升高趋势。东海多管水母分布区底层水温与沙海蜇相近;黄海多管水母分布区的底层水温较洋须水母略高。沙海蜇和四叶小舌水母较其它水母的适温范围宽。霞水母和洋须水母处于相对高盐区域。(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湖沼》期刊2016年01期)

曾阳,黄毅彬,黄邦钦[7](2015)在《南黄海大型水母暴发区浮游生物群落代谢及细菌生产力》一文中研究指出于2013年6月(航段P1、P2)和2014年6月(航段P3、P4)上下旬4个航段,分别采用黑白瓶法和3H-亮氨酸示踪法测定南黄海大型水母沙海蜇(Nemopilema nomurai)暴发区的浮游生物群落代谢和细菌生产力(BP).结果表明,在水母暴发的航段中,细菌生产力和群落呼吸(CR)升高,净群落生产力(NCP)为负值.2013年6月,发现在水母生物量急剧增加的P2航段,细菌生产力显着升高,但细菌丰度(BA)变化不大,即单位细菌生产力显着上升,由1.75±0.87 pg/(cell·d)增加到3.31±1.22 pg/(cell·d)(p<0.05).2014年6月,水母暴发的P4航段中,细菌生产力没有显着上升,但群落总初级生产力(GPP)与群落呼吸的比值为0.46±0.25,显着低于P3航段的0.89±0.46(p<0.05);P_3、P_4净群落生产力分别为-0.84和-3.97 mmol/(m3·d),说明该区域水母暴发时呈异养状态;群落呼吸不完全由群落生产力所决定.由此可见,水母暴发可能促进单位细菌生产力增加,同时加强浮游生物群落的呼吸作用,对海洋生态系统中浮游生物群落代谢产生重要影响.(本文来源于《应用海洋学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李玉龙,董婧,孙明,王彬,王文波[8](2015)在《4种大型水母类ITS-5.8S rDNA序列分析及其在钵水母类系统分析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钵水母类生物地理学研究的缺乏以及不同时期形态变异较大等原因,对其分类鉴定比较混乱和困难。为弥补形态学分类的缺陷,采用通用引物PCR扩增法,测定了分布于黄海北部和辽东湾海域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沙蜇(Nemopilema nomurai)、海月水母(Aurelia sp.)、白色霞水母(Cyanea nozakii)4种大型水母的ITS-5.8S rDNA序列,同时利用Gen Bank数据库中已有的钵水母纲(Scyphomedusae)ITS1(the Ribosomal First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同源序列对其进行序列分析并构建系统树,分析ITS1序列片段在大型水母种类鉴定方面的可行性及其在钵水母类系统及演化中的应用。结果显示,4种水母的ITS-5.8S rDNA序列变异较大且具有明显的序列长度多态性,序列长度范围675~833 bp。钵水母纲很多种类的ITS1序列具有种内长度多态性现象,这种长度多态性主要是由于微卫星重复次数不同所造成的。钵水母纲科间遗传距离为0.295~0.491,种间遗传距离为0.024~0.812;除白色霞水母和海蜇外,种内个体间遗传距离为0.000~0.099。采用ML法(maximum likelihood)和贝叶斯法(Bayesian)构建的分子系统树拓扑结构不完全相同且与形态分类学的观点不太一致。研究表明,ITS基因序列在钵水母纲不同阶元间变异较大,适合于钵水母纲种类鉴定和属内种间水平的系统进化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水产科学》期刊2015年06期)

吴玲娟,高松,白涛[9](2016)在《大型水母迁移规律和灾害监测预警技术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大型水母灾害发生频率与成灾种类不断增加,已严重影响了近海海洋渔业、沿海工业、滨海旅游业和海洋生态系统,已引起了各国政府高度重视,并且越来越多海洋工作者投身水母迁移等科学研究和监测预警工作中。回顾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水母漂移聚集和溯源等迁移规律的研究进展以及水母灾害监测预警工作现状。水母研究为预测预警工作服务,应侧重于开展系统的水母海上和室内试验,建立业务化立体监测体系;加强水母漂移聚集机理研究,建立更完善的水母预警模式。(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6年10期)

周永东,贺舟挺,卢占晖,蒋日进,李鹏飞[10](2015)在《浙江近海大型有害水母的监测及其与环境关系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以2009-2014年对浙江沿岸张网和近海帆张网的监测为依据,初步阐述了浙江近海水域水母的种类、分布及高密度分布区的温盐特征。结果表明:(1)浙江沿岸出现大面积分布的有害水母种类主要是口冠水母和霞水母,口冠水母主要分布在浙江中北部水域,而霞水母在浙江近海从南到北都有分布;(2)口冠水母在张网区出现的时间一般是3~4个月(6-9月),旺发年份持续出现4~5个月,霞水母一般为2~3个月(5-7月),其出现的时间早于口冠水母,2010年为近6年水母出现数量最多的一年,2011-2014年水母数量逐年减少,2014年为数量最少的一年;(3)2011年在浙江北部近海水母高密度分布区比2009-2010年偏里偏南,2012-2013年水母分布稍偏南。浙江北部近海水母高密度分布区的夏季水温分布值在25~26℃之间,高密度分布区出现在东海暖水与黄海冷水交汇区锋面偏暖水一侧,当水温下降至23℃以下时,水母在该海域基本消失,高密度分布区的表层盐度为28~31,当盐度大于32时,水母消失。(本文来源于《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5期)

大型水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世纪末以来,世界多个海域频繁出现大型水母暴发现象,对海洋生态系统、海洋渔业、沿海工业和滨海旅游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为了研究大型水母生态习性,进而揭示其暴发机理并进行灾害的预警防治,近些年来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大量的采用网具、目视、水下摄像、声学技术、航空影像等多种手段的大型水母监测调查工作,其中使用声学技术对大型水母进行资源评估和行为跟踪目前在欧美、日本、韩国等渔业发达国家已经开展了相关应用,在资源评估、运动学规律等研究中展现出较好的观测效果和应用潜力。目前我国在大型水母声学观测研究应用领域鲜有文献报道,通过介绍国际上利用声学技术对大型水母进行资源调查与评估、空间分布监测、运动规律等研究成果,为今后我国开展大型水母声学调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通过本文的分析,建议可以借鉴国际上采用科学鱼探仪、高分辨率成像声呐、声学信标等方法对大型水母进行监测调查和资源评估的研究成果,结合实际情况将声学技术逐步研究并应用到我国大型水母资源调查与评估、自然生态习性研究、重点水域大型水母动态监测预警中去,完善我国大型水母监测调查体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大型水母论文参考文献

[1].成熙.东海大型水母刺丝囊分离鉴定及毒素蛋白纯化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7

[2].王彬,房立晨,董婧,李玉龙,刘修泽.大型水母声学观测与评估技术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17

[3].柳岩,宋伦,宋永刚,杨爽.大型水母灾害应急处置技术研究[J].河北渔业.2017

[4]..“海洋精灵”大型水母展[J].农村科学实验.2016

[5].刘春胜,庄志猛,陈四清,燕敬平,刘长琳.叁种大型钵水母幼体对牙鲆和许氏平鲉仔稚鱼的捕食选择性[J].中国水产科学.2016

[6].左涛,王俊,吴强,袁伟,栾青杉.2015年5月黄海及东海北部大型水母分布及生物量估算[J].海洋与湖沼.2016

[7].曾阳,黄毅彬,黄邦钦.南黄海大型水母暴发区浮游生物群落代谢及细菌生产力[J].应用海洋学学报.2015

[8].李玉龙,董婧,孙明,王彬,王文波.4种大型水母类ITS-5.8SrDNA序列分析及其在钵水母类系统分析中的应用[J].中国水产科学.2015

[9].吴玲娟,高松,白涛.大型水母迁移规律和灾害监测预警技术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16

[10].周永东,贺舟挺,卢占晖,蒋日进,李鹏飞.浙江近海大型有害水母的监测及其与环境关系初探[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标签:;  ;  ;  ;  

大型水母论文-成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