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内部表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锂离子电池,内部表征,力学,变形与失效
内部表征论文文献综述
冯小龙,杨乐,张明亮,陶然,韩雨[1](2019)在《锂离子电池内部力学与温度参量在位表征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对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需求日益迫切,以硅基负极、叁元正极为代表的高容量材料研究进展显着,与传统电极材料相比,其力学失效与热失控等问题也变得更为突出。从力学结构角度来看,锂电池电芯是典型的密封结构,在全寿命周期的服役过程中,在电池内部发生电/化/力/热多场耦合共同作用,因此,在位表征电池内部的力学与温度参量对揭示锂离子电池内部力学失效与热失控机理具有重要意义。着重介绍锂离子电池内部力学和热失效在位表征方法,包括:①内部力学量测量方法如原子力显微方法、在位光学方法、在位扫描电镜法、在位X射线断层扫描法等;②内部温度量测量方法如在位红外方法、内埋温度传感方法等。(本文来源于《储能科学与技术》期刊2019年06期)
亢一澜,裴永茂,许峰,毛圣成,仇巍[2](2019)在《材料内部全场力学参数精细测量技术与表征评价方法关键科学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第200期双清论坛"材料内部全场力学参量精细测量技术与表征评价方法"围绕材料内部的力学测量新挑战、先进测量手段、微结构演化的测量与力学表征开了深入研讨,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内部全场力学量测量是困扰力学家的世纪难题,开展内部全场力学量测量与表征方法研究不但能推动实验力学发展,也会服务于国家重大工程与高端装备制造。论坛主要从以下4个方面凝练了材料内部全场力学量测量与表征方法的关键科学问题:(1)基于先进光源的内部力学行为叁维原位实验;(2)多场环境下材料内部微结构演化精细测量与实验表征;(3)复合结构界面力学性能的光谱测量方法与性能评价;(4)极端服役环境下材料内部力学参量的评价方法。我国材料内部力学另实验测量与表征相对薄弱,开展了内部全场测量关键技术与表征方法的研讨,凝练出核心科学问题与技术问题,规划好未来5~10年的发展蓝图,有助于取得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创新成果。(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基金》期刊2019年05期)
宋明超[3](2019)在《电动汽车动力电池老化表征及内部温度估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动汽车缓解了能源短缺和尾气污染带来的巨大压力,但近些年来电动汽车自燃事件频发,很大原因是个别单体电池工作异常,导致内部温度瞬时升高并起火燃烧。因此,准确把握每个单体电池内部温度,对电动汽车的安全行驶具有重要意义。另外,动力电池组中各单体电池健康状态(State of Health,SOH)难免存在差异,为了提高整个电池组温度估算准确性,有必要对电池老化特性进行研究,探究电池在线健康状态表征方法。本文将从电化学阻抗谱(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Spectroscopy,EIS)曲线及容量增量(Incremental Capacity,IC)曲线角度出发,对磷酸铁锂电池健康状态的表征方法进行了定性分析,研究了电池内部温度估算方法,最终设计试验完成电池内部温度估算精度的验证。首先,基于不同工况下交流阻抗谱Nyquist曲线,分别探究了电池内部温度及健康状态对曲线的影响,结果表明,Nyquist曲线无法对电池的健康状态及内部温度进行很好的表征。接着,基于不同电池状态下的Bode曲线,确定了相移值受电池荷电状态(State of Charge,SOC)及健康状态影响最小的频率区间是10 Hz~100 Hz;并在该频率范围内找到相移角绝对值与电池内部温度的具体映射关系,尝试了两种函数对二者的关系进行描述。试验结果表明,在5℃~15℃的较低温下估算精度在2℃左右,但在动力电池常用工作温度15℃~50℃的范围内时,估算的精度误差保持在1℃以内。其次,采用循环伏安(Cyclic Voltammetry,CV)和容量增量法对4块磷酸铁锂单体电池的健康状态在线表征方法进行了研究,发现CV曲线上电流峰值与电池健康状态具有很好的关联性;而在IC曲线上共出现叁类特征点,其中第二类特征点可对电池健康状态进行很好的表征。接着,在同一坐标中分析两类曲线上特征点与健康状态的共性关系,基于理论推导二者在数学形式上的相似特性,确定了IC曲线上第二类特征点为电池健康状态的最佳在线表征方法。最后,基于电池在不同内部温度下的IC曲线,挖掘不同特征点与温度的关系,发现曲线上第一类特征点对应电压值与电池内部温度具有较好的关联性,利用指数函数描绘出第一类特征点电压值与内部温度的映射关系,并将原始电压值代入拟合函数后发现,在0℃~55℃范围内,4块电池的平均估算误差可以控制在2℃以内;接着,采用均值法确定平均拟合系数,使用统一函数表达式对4块电池内部温度进行估算后表明,大部分电池估算误差值均可保持在3℃以内。(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期刊2019-06-01)
丁恒,李雪,王柱,卫广运,刘宏强[4](2019)在《铸坯内部缺陷的超声无损检测与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铸坯作为钢铁生产的中间产品,其内部质量对下游产品质量有重要的影响。传统铸坯质量检测多采用金相法和金属原位分析等方法对表面缺陷进行检测,而无法检测内部缺陷。针对工业生产中对铸坯内部质量控制的需求,提出了基于分层聚焦扫查的超声显微无损检测方法。首先,利用超声检测设备对试样进行分层聚焦扫查,得到试样厚度方向上多张超声图像,然后,对所得超声图像进行叁维重构,并分析重构结果,得到铸坯内部缺陷尺寸、数量、空间分布等特征,进而得到铸坯致密度、均匀度等评价指标。利用新方法评价不同压下量处理的42CrMo钢铸坯,发现压下量为16 mm时,对铸坯质量改善最为明显,辅以金属原位分析的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炼钢》期刊2019年03期)
刘喜林,李红英,朱建敏,郑华,张伟[5](2019)在《基于水平井网模式下的心滩内部夹层定量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海上油田井距大、取心资料少,且水平采油井居多,其储层构型研究较陆上油田难度大,因此水平井网模式下的储层构型研究较少。文中以渤海L油田为例,利用测井资料、录井资料、水平井动态生产资料,总结了落淤层、沟道泥岩的测井识别方法,形成测井识别图版;并运用动态资料刻画夹层展布,"两段式""一段式""均匀式"含水率上升规律验证了夹层刻画的准确性。平面上,将渤海海域L油田馆陶组Ⅲ油组心滩分为迎水滩、背水滩、主体区及翼部;纵向上,将心滩分为垂积体、落淤层、沟道泥岩,渤海海域L油田落淤层、沟道泥岩以泥质夹层为主。文中通过对心滩内部夹层的精细表征,总结了剩余油分布模式,预测了剩余油分布的范围及储量规模,为L油田中后期高效开发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断块油气田》期刊2019年01期)
陈阳[6](2019)在《干燥条件下混凝土内部非均匀应力/应变的表征与模拟及其对裂缝形成和扩展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混凝土是使用最广泛、用量最大的建筑材料,已广泛应用到建筑、公路、大坝等土木工程领域。然而在服役过程中,复杂环境条件和外部荷载导致混凝土产生变形,在约束条件下引起裂缝,直接降低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和安全性。因此,开展混凝土中裂缝的研究对提高混凝土结构工程耐久性具有重要意义。混凝土是一类具有微观、细观和宏观等多层次结构的非均匀材料,以往的研究大多立足于宏观层次把混凝土看成均匀连续体,忽略了混凝土内部的细观结构及其演化对性能的影响。这种均匀化的处理方法对于研究宏观尺度下混凝土的性能无疑行之有效,但是要想深入研究混凝土内部裂缝的形成机制,还应从混凝土的微观和细观组成结构入手,针对混凝土材料非均质性的特点,构建内部应力/应变的表征、模拟方法。本文基于细观层次上混凝土非均质的特点,通过实验和模拟来研究干燥条件下混凝土中非均匀应力/应变及其诱发微裂纹的分布特征,并探讨混凝土中非均匀应力/应变以及已有裂缝对混凝土宏观力学性能和开裂过程的影响,为阐明混凝土内部裂缝的形成和扩展机制奠定理论基础。具体工作包括:首先,利用叁维数字图像相关法(Three-dimensional Digital Image Correlation,3DDIC)测试了不同干燥条件和配比的混凝土中非均匀变形,并选择第一主应变和第二主应变来表示混凝土中变形的大小,着重探讨了粗骨料粒径、级配和体积对混凝土中非均匀应变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干燥条件下混凝土中第一主应变并不都是收缩应变,还存在拉伸应变;第二主应变基本是收缩应变,且呈现明显的非均匀分布。混凝土的第一主应变分布呈现1个高斯分布,第二主应变分布含有2个高斯分布(包括砂浆区域和粗骨料及其附近区域的应变分布)。(2)随着干燥龄期的增加,第一主应变特征分布峰位向拉伸应变方向发展,分布范围逐渐增加,分布越来越不均匀;第二主应变向收缩应变方向发展,分布越来越不均匀。(3)随着相对湿度的降低,混凝土的第一主应变向拉伸应变方向发展,分布越来越不均匀,第二主应变向收缩应变发展,分布越来越不均匀。(4)与砂浆的主应变分布相比,当粗骨料粒径为5~10mm时,混凝土的第一主应变中拉伸应变会增多,分布范围增大,而第二主应变中收缩应变减小,分布范围增大。当粗骨料粒径大于10mm时,混凝土的第一主应变向拉伸应变发展,分布范围增大,第二主应变向收缩应变发展,分布范围增大。当粗骨料体积含量由0.25增加到0.45时,混凝土的第一主应变向拉伸应变发展,分布范围减小,混凝土的第二主应变中收缩应变减小,分布范围会减小。当混凝土中大粒径粗骨料减少时,其第一主应变减小,分布范围增大,其第二主应变增大,分布范围减小。其次,基于3D-DIC测试获得的混凝土细观结构,利用Lattice模型模拟干燥条件下混凝土的非均匀应力应变及微裂纹分布,并用3D-DIC和真空注入荧光树脂法的测试结果分别验证了混凝土非均匀应变和干燥收缩裂纹分布的模拟结果。结果表明:(1)粗骨料集中的地方,混凝土的干燥收缩变形小。(2)混凝土中粗骨料粒径越大,混凝土的整体收缩变形减小,但会增加了微裂纹的数量。(3)粗骨料体积的增加,虽然能降低混凝土的干燥收缩变形,但会增加微裂纹的数量。(4)连续级配粗骨料不仅降低了混凝土的整体变形,而且会降低了开裂的风险。混凝土中非均匀应力的模拟结果表明:较大的残余压应力和拉应力分布在粗骨料-砂浆界面处,较小的残余压应力和拉应力位于裂缝位置,而部分较小的残余拉应力位于骨料之间浆体富集区。随着混凝土中大粒径粗骨料数量的增加,残余拉应力随着减少。随着混凝土中粗骨料体积含量的增加,残余拉应力也随着减少。最后,以含有残余应力、应变和初始裂缝的混凝土为研究对象,利用Lattice模拟研究了残余应力应变和初始裂缝对混凝土单轴拉伸过程中裂缝形成和扩展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考虑初始裂缝时,拉伸荷载作用下混凝土中裂缝都是从抗拉强度最低的砂浆-粗骨料界面形成,沿着界面发展。仅考虑初始裂缝时,混凝土的最大荷载力急剧降低以及达到最大荷载的位移降低,相应地混凝土的断裂能减小;初始裂缝成为起裂点,改变了宏观裂纹的位置。(2)当考虑非均匀应力应变时,含有初始裂缝混凝土的最大荷载力增加了22%,达到最大荷载力的位移增大了1.25倍,相应的断裂能增加了10%。(3)此外研究了考虑初始裂缝和非均匀应力应变时,不同粗骨料级配和体积混凝土单轴拉伸过程中力学性能、裂缝形成和扩展特性。模拟结果表明:适当增加粗骨料体积会增加混凝土的最大荷载力,增大达到最大荷载的位移和断裂能。(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1-17)
高涛,赵静[7](2018)在《不同温度作用下油页岩内部孔隙结构精细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显微CT试验分析系统和压汞仪,对取自抚顺西露天矿的油页岩试样经过高温作用热解后的孔隙结构进行度量表征,得出:(1)300~600℃温度段是抚顺油页岩内部有机质热解的主要阶段;(2)在显微CT能分辨的孔隙尺度(>1.94μm)范围内,油页岩的孔隙不发育;在压汞法测定的孔隙尺度(7nm~1.94μm)范围内,油页岩的孔隙较为发育。高温作用后,油页岩内部的有机质不断发生热解,各孔径阶段的孔隙不断形成,孔隙结构也在发生变化,各孔径阶段的孔隙逐渐连通,超大孔(>1.94μm)和中孔(0.1~1μm)的孔隙率逐渐增大,小孔(0.01~0.1μm)和微孔(<0.01μm)的孔隙率也基本处于增大的状态,为油气物质的产出提供通道。(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期刊2018年12期)
雷红帅,孟金鑫,王潘丁,朱晓磊,陈浩森[8](2018)在《复合材料内部微观缺陷表征与性能定量化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高性能树脂基复合材料与结构在航空航天、海军装备、轨道交通和汽车工业等领域已得到广泛的应用,由于树脂基体固化反应机理和结构成型工艺约束的影响,复合材料内部通常会存在微裂纹、局部分层、空洞等微观缺陷,复杂载荷环境下内部微观缺陷将严重影响宏观结构的力学性能和使用寿命。本文基于μ-CT扫描叁维几何重构方法,研究了热压罐和真空辅助液体成型工艺制备的碳纤维层合板结构内部微裂纹形貌、体积含量以及分布特征;分析了冷热交变循环载荷作用下微裂纹扩展演化形式,以及拉伸强度/模量、弯曲强度/模量等宏观力学性能演化规律;基于图像有限元方法和周期性边界条件,建立了含真实微观缺陷的复合材料有限元分析模型,研究了材料宏观模量随缺陷体积分数的演化特性,为复合材料结构安全设计和性能评价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2018年全国固体力学学术会议摘要集(上)》期刊2018-11-23)
孙瑞琛,许燕,吴燕[9](2018)在《边缘型人格倾向及内部表征影响投射防御机制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个体的边缘型人格倾向以及内部表征对投射防御机制的影响。方法:在大学生群体中选取PDQ-4+边缘型分量表得分在阳性划界分5分以下和以上的被试各64名作为边缘型人格低分组和高分组,在两组中分别各选取32名被试进入内部表征中性启动组和消极启动组,实验设计为2*2组间设计,检验人格分组以及表征启动对被试使用投射防御机制的影响。结果:(1)高分组与低分组的投射防御机制差异不显着。(2)消极表征启动较中性表征启动更多地表现出投射防御机制。(3)人格分组和表征启动的交互效应显着:消极表征启动条件下,高分组较低分组被试更多地表现出投射防御机制,中性表征启动条件下的高分组和低分组被试投射防御机制则没有显着差异;在高分组被试中,消极表征启动较中性表征启动条件更多地表现出投射防御机制,低分组被试的消极表征启动和中性表征启动条件下投射防御机制则没有显着差异。结论:边缘型人格倾向以及内部表征对个体使用投射防御机制存在相互的调节效应,互为调节变量。(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期刊2018年05期)
谭雯靖,徐东齐,孔令印[10](2018)在《辫状河储层心滩坝内部构型表征与建模》一文中研究指出主要针对苏里格气田盒8段厚度大,砂体垂向上多期迭置,内部结构复杂,储层内部非均质强,砂体构型制约着有效储层的认识,影响气井的井位部署等问题,提出建模解决方案。以该区H8X小层辫状河砂体为解剖对象,采用"模式预测、多级相控"的思路,在密井网解剖的基础上结合工区内丰富的井资料,以砂体发育位置法结合心滩坝发育规律,实现心滩坝空间展布定量化表征。通过对野外沉积特征分析及心滩坝发育规模定量化解剖结果,应用钻井资料提出心滩坝砂体发育位置预测的叁种方法,以此为基础定量化表征了心滩坝内部夹层(主要为落淤层)的倾向、倾角、长度和厚度4个参数。最终建立了叁维构型模型约束下的沉积相模型,为全区辫状河储层砂体解剖提供了定量化的地质载体。本文旨在对地质构型研究的基础上,对井间地质体叁维展布进行预测并建立高精度的叁维地质模型,为后期油气藏数值模拟研究提供地质载体。(本文来源于《2018油气田勘探与开发国际会议(IFEDC 2018)论文集》期刊2018-09-18)
内部表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第200期双清论坛"材料内部全场力学参量精细测量技术与表征评价方法"围绕材料内部的力学测量新挑战、先进测量手段、微结构演化的测量与力学表征开了深入研讨,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内部全场力学量测量是困扰力学家的世纪难题,开展内部全场力学量测量与表征方法研究不但能推动实验力学发展,也会服务于国家重大工程与高端装备制造。论坛主要从以下4个方面凝练了材料内部全场力学量测量与表征方法的关键科学问题:(1)基于先进光源的内部力学行为叁维原位实验;(2)多场环境下材料内部微结构演化精细测量与实验表征;(3)复合结构界面力学性能的光谱测量方法与性能评价;(4)极端服役环境下材料内部力学参量的评价方法。我国材料内部力学另实验测量与表征相对薄弱,开展了内部全场测量关键技术与表征方法的研讨,凝练出核心科学问题与技术问题,规划好未来5~10年的发展蓝图,有助于取得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创新成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内部表征论文参考文献
[1].冯小龙,杨乐,张明亮,陶然,韩雨.锂离子电池内部力学与温度参量在位表征方法[J].储能科学与技术.2019
[2].亢一澜,裴永茂,许峰,毛圣成,仇巍.材料内部全场力学参数精细测量技术与表征评价方法关键科学问题[J].中国科学基金.2019
[3].宋明超.电动汽车动力电池老化表征及内部温度估算研究[D].江苏大学.2019
[4].丁恒,李雪,王柱,卫广运,刘宏强.铸坯内部缺陷的超声无损检测与表征[J].炼钢.2019
[5].刘喜林,李红英,朱建敏,郑华,张伟.基于水平井网模式下的心滩内部夹层定量表征[J].断块油气田.2019
[6].陈阳.干燥条件下混凝土内部非均匀应力/应变的表征与模拟及其对裂缝形成和扩展的影响[D].华南理工大学.2019
[7].高涛,赵静.不同温度作用下油页岩内部孔隙结构精细表征[J].中国矿业.2018
[8].雷红帅,孟金鑫,王潘丁,朱晓磊,陈浩森.复合材料内部微观缺陷表征与性能定量化评价[C].2018年全国固体力学学术会议摘要集(上).2018
[9].孙瑞琛,许燕,吴燕.边缘型人格倾向及内部表征影响投射防御机制的实验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8
[10].谭雯靖,徐东齐,孔令印.辫状河储层心滩坝内部构型表征与建模[C].2018油气田勘探与开发国际会议(IFEDC2018)论文集.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