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燕山东省惠民县姜楼镇第一中学251714
教学中要实现真正的启发式教学,可以从以下三点入手:理性判断教学内容,科学设计教学思路,灵活生成教学过程。
下面以《我的老师》的教学过程,谈谈对启发式教学的一点思考。
一、准确选择,奠定启发式教学的内容基础
《我的老师》一文是传统的经典篇目。这样一篇经典的传统课文,可以学的东西很多。我确定了以下两个教学重点:一是结合七件事情的梳理、概括,教会学生概括的方法。这个教学重点采用“例文”的处理方式。“将本来含有无限可能性的诗文,限制在一个特定的侧面、特定的点来作为例子,这就是‘例文’的实质。”在这里,是作为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材料使用的。二是结合对语言的品析,感悟纯真、美好的师生情。这个教学重点采用“定篇”的处理方式。“作为‘定篇’的选文,了解和欣赏作品,本身就是目的”,其作用重在学生情感的渗透与升华。
二、科学设计,理清启发式教学的预设思路
明确了教学内容以后,就要进行教学预设为启发式教学设计路径。针对第一个教学重点,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学问题设计如下:
请同学朗读课文第2-14自然段,同时思考,课文共写了几件事情,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每件事情的要点。如果能够用课文中句子直接概括的,直接在原文中画出来;如果不能的,用自己的话概括,并写在课本相应的位置。
针对第二个教学重点,教学问题设计是:
①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中的七件事情,课文中哪些词、句给你留下了深刻影响?
②请同学们谈谈对蔡老师的认识,用“我认为蔡老师是一位______的教师,我是从______(课文原句)读出来的”句式来回答。
以上两个开放性的问题,适于启发学生走进文本;两个问题的次序,符合由浅到深的逻辑规律。
三、灵活生成,实现启发式教学的精彩呈现
教学第一个重点时,在班内交流的环节,教师先布置三名同学到黑板上板书概括的事情,让学生思考所得原生态地呈现在所有学生面前,便于引导。
学生的板书是:
A宋莹莹B孙琦C孔雪
①发怒①老师发怒①蔡老师假装发怒
②表演跳舞②教跳舞②蔡老师教我们跳舞
③教我们观察蜜蜂③让我们观察蜜蜂,③蔡老师让我们观察蜜蜂
并吃蜂蜜我们吃蜂蜜
④对我文学的影响④读诗④蔡老师教我们读诗
⑤看老师写字⑤模仿写字⑤我们看蔡老师写字
⑥老师安慰我⑥解除纠纷⑥蔡老师帮助“我”排除纠纷
⑦做梦找老师⑦梦游找老师⑦“我”梦里寻师
有了以上三名同学的概括后,教师的引导作用尤为关键。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抓住要点,精准地概括事情的要点。要表达出“什么人做了什么事”。
以下几件事情的的分析思路和上边的思路大致是一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学生的思考,把课文当作一个例子,引导学生学会概括的方法,实现了授之以“渔”的启发式教学,效果较好。
教学第二个重点时,教师已经设计了开放性问题,便于学生走进文本,教师要结合学生对课文理解的角度和深度引导学生逐步达到更进一步的深度。
下面是师生互动的两个点:
例一:
学生1:“我们见了她不由得围上去。即使她写字的时候,我们也默默地看着她,连她握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教师:说说你的理解。
学生1:这两句话写出了孩子们喜欢蔡老师、亲近蔡老师的心情。
教师:这位同学说得很好。哪位同学结合具体的词语来谈谈这句话表达的感情呢?
学生2:“不由得”是“不由自主”的意思。说明孩子们非常喜欢和亲近蔡老师,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学生3:连老师握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可见老师对孩子的影响至深,可见孩子对老师是很崇拜的。
以上的教学环节,师生互动中逐步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深度。抓住关键词语进行了分析,是学生思想火花的闪现,是学生思考的结果。教师在其中的作用就是启发、引导。
例二:
学生1:我觉得蔡老师是懂得教育艺术和有爱心的好老师。
教师:何以见得?
学生1:通过蔡老师排除“我”和同学们的纠纷可以看出来。
教师:同学们可以结合本段内容说得具体一点。
学生2:当时“我”很悲伤,蔡老师就批评了那些孩子为“我”解围,让我获得了莫大的安慰。这说明蔡老师很有爱心。
教师:同学说得很好。作者是怎样评价这件事以及老师的呢?
学生3:作者用“在那时却占据过我的心灵”来说这件事的影响。可见蔡老师的帮助多么重要。作者用“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来评价蔡老师,可见作者对蔡老师的赞颂之情。
教师:同学说得很好。让我们认识了一位有爱心、懂教育的好老师。
以上教学环节同样体现了师生之间思想的碰撞,体现了教师的引导与启发。教学过程中灵活的互动与引导,是实现“活”的启发式教学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第323、33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