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新闻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建构式新闻,价值重寻,功能救赎,新闻伦理
新闻业论文文献综述
贺岭,李敏[1](2019)在《建构式新闻如何引导西方新闻业的价值重寻与功能救赎》一文中研究指出建构式新闻是目前西方新闻界开始探索的一种新闻模式,即站在社会道德、责任意识层面,重新审视和关注新闻生产和传播的价值所在,并着重于更深层次的公众参与,以扭转新闻低俗化趋势,再现媒体的正向文化传播理念,重塑新闻伦理标准。由于尚处于探索阶段,同时在技术、资金等硬件设施方面有较高要求,建构式新闻须更进一步发掘新闻伦理的内涵和价值,以实现深层次的新闻伦理构建与内容生产。(本文来源于《出版广角》期刊2019年22期)
高金萍[2](2019)在《新时代中国新闻业改革的方向、路径与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党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国新闻业不断深化改革。本文梳理了新闻业改革的现实背景、目标方向、制度建设和业界实践,通过厘清新闻业改革的发展脉络与实践特点,回答中国新闻业改革为什么改、改什么、怎么改叁个问题。十八大以来中国新闻业的改革体现着一条思路: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引,继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和实践,积极探索并推广有中国特色的新型传播体系(全媒体传播体系),加快提升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能力。(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王昀[3](2019)在《游离在传统与转型之间:公共关系的社交媒体实践及其新闻业想象》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社交媒体应用改变公关业者的媒介使用认知,公关人员作为内容提供者的专业实践变化,亦进一步作用于新时期社会新闻产制。一方面,社交媒体已然成为公共关系追寻公众流向的对话工具,透过自主性内容创造,公关业者不仅参与到用户社群,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新闻生产的线上选择;另一方面,公关人员对社交媒体的评估又呈现较为理性姿态,在强调使用不同媒介形态去最大化提升公众接触面的跨媒介思路中,其内容实践实际卷入与新闻媒体、线上意见领袖以及社区公共意见的复杂互动。与此同时,社交媒体运作的现实困境以及专业新闻组织保持的话语影响力,也令公关业者维系着关于传统媒体关系的想象。立足于公关业者的社交媒体实践,有利于描绘新技术环境下公共关系与新闻业的互动面貌,从而进一步探讨在内容市场的转变中,这些传统领域的内容生产者与提供者争取日常公共支持的竞合面貌。(本文来源于《新闻与传播评论》期刊2019年06期)
王悠然[4](2019)在《体验式媒体引发新闻业转变》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互联网、移动设备、可穿戴设备的普及,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技术正在改变新闻的生产和传播方式。美国罗格斯大学新闻学与媒体研究教授约翰·V.帕夫利克(John V.Pavlik)在其近期出版的《虚拟现实时代的新闻业:体验式媒体如何转变新闻》一书中探讨了一种新(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9-11-06)
王润泽[5](2019)在《实践史:中国新闻学研究的新探索——读张垒博士的《中国新闻业的源起》》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学术向来有重视实践的传统。钱穆先生比较中西学术差异时曾提出,中学为"治平"之学,重在从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西学为"学术"之学,重视概念和理论的构建与创造。新闻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仅体现在新闻业务领域需要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更体现在新闻事业的历史就是充满变化的实践史,体现在其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社会其他领域千丝万缕(本文来源于《新闻与写作》期刊2019年11期)
黄勤[6](2019)在《基于移动互联网视域的直播对电视新闻业态的形塑:矛盾和机遇》一文中研究指出直播向来是国内传播学界一大热门课题,也是电视媒体的一大竞争力所在。从中国第一次电视直播发展到现在,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全新的直播正挑战传统电视新闻直播权威,但同时,也从另一层面推动电视新闻直播业态的变革。电视媒体必须借助网络直播,创新传播策略,提升传播效果。基于此,试图通过分析移动互联网视域下的网络直播变革,探析电视新闻直播在适应媒介融合时代的新技术浪潮时遭遇的矛盾和机遇,重点分析电视新闻在体制、渠道、流程、叙事上进行的创新发展,从而为电视新闻业态的整肃提供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有线电视》期刊2019年10期)
辜晓进[7](2019)在《新闻业与科技巨头的合作与争斗(外8则)》一文中研究指出脸书取消"喜欢"对新闻业的影响Instagram是最先将"喜欢"(Like)隐藏起来的社交媒体。其最先在加拿大试验,然后推广到意大利、爱尔兰、澳大利亚、新西兰、巴西、日本等国家。眼看这一尝试达到了预期效果,如今脸书也加入这一行动中。脸书这样做的目的显然是想将人们的注意力拉回到优质的内容分享上来,而不是看到众人"喜(本文来源于《青年》期刊2019年28期)
张志安,王海燕,范吉琛[8](2019)在《变革中的新闻业及其未来——牛津大学路透新闻研究所所长尼尔森教授访谈》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专访牛津大学路透新闻研究所所长拉斯马斯·尼尔森博士(Dr. Rasmus Nielsen),交流关于当前和未来媒体数字化、全球化发展趋势的看法。访谈呈现的主要观点包括:未来新闻媒体可能会存在多种商业模式,不同的商业模式会因为国家差异而各不相同;数字化转型中的主流媒体会面临公共性变化的挑战,公共对话的空间可能会越来越分散、碎片化、去中心化;地方新闻在公共生活中仍应该扮演重要角色,而平台媒体的价值在于保持观点的开放性,实现声音的多元表达;新闻业研究需要关注变革,持续回应新闻与社会的关系,并尝试运用更多跨学科视角和吸引不同学科的学者投身进来。(本文来源于《新闻》期刊2019年10期)
蔡雯,郭浩田[9](2019)在《以反传统的实践追求新闻业的传统价值——试析西方新闻界从“公共新闻”到“建设性新闻”的改革运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新闻界近叁十年来先后发起了"公共新闻"和"建设性新闻"两轮改革运动。这两场运动均由新闻业界主导,吸引了公众、社会组织和新闻教育界的多方参与。从新闻理念和运行策略来看,"建设性新闻"是"公共新闻"的延续和发展,是"公共新闻"在新的历史条件和传播生态下的复兴。从新闻生产的业务层面看,"公共新闻"与"建设性新闻"都与西方新闻界一贯坚持的"客观报道"的原则和方法相违背,但这种反潮流的改革实践在终极目标上却与西方传统新闻业所追求的保护公共利益、推进民主政治的价值观是一致的。以新闻媒体为主导的"公共新闻"和"建设性新闻"与自发的"公民新闻"有本质的不同。(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白红义[10](2019)在《节话语中的角色模范:中国新闻业的记忆机会结构研究(2000-2018)》一文中研究指出每年的节前后都有大量庆祝节日的报道和评论刊发,成为一个常规性的"热点时刻"。在节话语中,引用或纪念行业内的角色模范是一种重要的论述策略。在19年来的节话语中,不少知名新闻人的言论与事迹被提及,进而树立为可供当代新闻从业者参照的角色模范。但这些被纪念的新闻人出现在节话语中的机会并不均等。本文以范长江与张季鸾两位着名报人在节话语中被纪念的情况为案例,具体讨论了这两位新闻界历史人物在显着性、归属意义和政治效用叁个维度上的差异,这些因素构成了影响他们作为后世角色模范的记忆机会结构。(本文来源于《国际新闻界》期刊2019年09期)
新闻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党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国新闻业不断深化改革。本文梳理了新闻业改革的现实背景、目标方向、制度建设和业界实践,通过厘清新闻业改革的发展脉络与实践特点,回答中国新闻业改革为什么改、改什么、怎么改叁个问题。十八大以来中国新闻业的改革体现着一条思路: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引,继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和实践,积极探索并推广有中国特色的新型传播体系(全媒体传播体系),加快提升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能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新闻业论文参考文献
[1].贺岭,李敏.建构式新闻如何引导西方新闻业的价值重寻与功能救赎[J].出版广角.2019
[2].高金萍.新时代中国新闻业改革的方向、路径与实践[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3].王昀.游离在传统与转型之间:公共关系的社交媒体实践及其新闻业想象[J].新闻与传播评论.2019
[4].王悠然.体验式媒体引发新闻业转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
[5].王润泽.实践史:中国新闻学研究的新探索——读张垒博士的《中国新闻业的源起》[J].新闻与写作.2019
[6].黄勤.基于移动互联网视域的直播对电视新闻业态的形塑:矛盾和机遇[J].中国有线电视.2019
[7].辜晓进.新闻业与科技巨头的合作与争斗(外8则)[J].青年.2019
[8].张志安,王海燕,范吉琛.变革中的新闻业及其未来——牛津大学路透新闻研究所所长尼尔森教授访谈[J].新闻.2019
[9].蔡雯,郭浩田.以反传统的实践追求新闻业的传统价值——试析西方新闻界从“公共新闻”到“建设性新闻”的改革运动[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
[10].白红义.节话语中的角色模范:中国新闻业的记忆机会结构研究(2000-2018)[J].国际新闻界.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