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数据交换算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海上甚高频,甚高频数据交换系统,正交幅度调制,自适应子带划分
数据交换算法论文文献综述
刘侠,郑建道,张伟,胡勤友[1](2018)在《一种基于海上甚高频数据交换系统(VDEs)的自适应QAM改进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传输速率较低的低阶调制能够保障可靠传输,而传输速率较高的高阶调制能够提升系统容量,对于海上甚高频时变衰落的无线信道,我们需要折中考虑数据传输速率和误码率,因此本文提出一种自适应子带划分的多进制QAM算法(ASD-MQAM),根据当前信道的状态自适应地选择合适的不同进制QAM调制方式,以适应信道动态变化、优化发射功率,提高海上VDEs通信系统的性能。(本文来源于《科技视界》期刊2018年36期)
佟德宇[2](2018)在《矢量地理数据交换密码水印模型和算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矢量地理数据作为重要的信息资源和测绘成果,其安全保护需求日益迫切。数字水印技术能够实现矢量地理数据的版权鉴定和来源追溯,但是难以避免分发过程中的数据泄密;加密技术能够预防矢量地理数据分发时的泄密,但是无法保护数据的版权,因而矢量地理数据的安全需要由加密与数字水印共同保护,然而,加密与数字水印的直接结合存在操作次序要求高、安全性低、密钥易泄露等方面的不足。因此,需要深入研究密码学和数字水印有机融合、互不干扰的安全技术,同时实现矢量地理数据的保密分发和分发后的使用跟踪。交换密码水印作为加密与数字水印融为一体的新兴安全技术,为矢量地理数据的保密分发和使用跟踪提供了可靠的方法和途径。交换密码水印的特性是加密与水印嵌入、解密与水印提取的次序具有可交换性,它从机理上保证加密与数字水印操作无缝耦合、相互不影响,去除了加密和水印作用的先后次序限制,克服了密码学与数字水印直接结合存在的不足,能够为矢量地理数据提供更具灵活性和可靠性的安全保护方案。本文对矢量地理数据的交换密码水印理论、模型和算法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1)基于矢量地理数据的组织方式、特征和表现形式,分析了交换密码水印相关技术流程和特性,提出了矢量地理数据交换密码水印的概念、性质和评价指标,阐述了交换密码水印的实现方法,研究了适用于矢量地理数据的交换密码水印机制,建立了矢量地理数据交换密码水印模型。(2)从交换密码水印鲁棒性的角度,以数字水印理论为基础,对水印嵌入机制和水印同步机制与鲁棒性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建立了水印算法的鲁棒性定量分析准则;分析了删除攻击、增加攻击、更新攻击和几何攻击的性质与特征,并提出了对应攻击下的定量分析准则和基于概率的鲁棒性指标,运用容斥原理和组合数学建立了交换密码水印的鲁棒性定量计算模型,从实验的角度验证了鲁棒性计算模型的可靠性和有效性。(3)从交换密码水印的水印容量角度,基于矢量地理数据和水印算法的特性构建了水印容量预估模型,结合鲁棒性计算模型分析了水印容量与鲁棒性的关系;根据矢量地理数据的空间精度约束和数值精度约束,建立了约束条件下的水印容量优化模型。实验表明,提出的水印容量优化模型能够显着的增强水印对小数据量矢量地理数据的嵌入能力,同时也提高了水印对删除、增加和更新攻击的鲁棒性。(4)基于矢量地理数据的空间特征和几何特征,对矢量地理数据的交换密码水印的作用域性质进行了分析;根据数论和密码学中同余关系的性质和特性,提出了基于同余关系的交换密码水印机制,设计了顾及几何特征的矢量地理数据加解密算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量化机制的水印嵌入和提取算法,运用鲁棒性计算模型和水印容量优化模型对水印算法进行了优化。实验表明,提出的矢量地理数据交换密码水印算法实现了水印和加密可交换的特性,具有较好的不可感知性和安全性,且水印容量和鲁棒性优于对比算法。(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8-09-28)
周忠华,彭智朝,赵志鹏[3](2018)在《数据中心网络光电交换架构下的流调度算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基于多级Clos数据中心网络的光电交换架构下的流量调度算法,以减少数据传输时延,同时也保证无丢包。传统ADAPT调度算法能实现加速比最小化,但仍然有一些空闲时间槽,而造成带宽未被充分利用。为了解决该问题,在多级Clos网络中,提出了一个多跳路由和调度(Multi-Hop Routing and Scheduling,MHRS)算法,该算法可以在不增加加速比的同时充分利用空闲的带宽。与ADAPT算法类似,MHRS算法先将流量矩阵分解为商矩阵和余矩阵,然后实现两步调度,即将单跳作为第一步,将多跳作为第二步。第一步将余矩阵中的一些数据包调度到商矩阵所形成的配置矩阵的空闲时间槽中,而当这些数据包不能在第一步中被直接调度时,则采用第二步绕道的多跳调度过程传输数据包。仿真结果证明,在多级Clos网络中MHRS算法比ADAPT算法性能更好。(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工程与应用》期刊2018年16期)
张涛[4](2018)在《存储转发电路交换网络中的静态大数据传输调度算法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云计算服务的高速发展,全球数据呈现爆炸式的增长。为了追求所提供的服务能更靠近用户以及更低的能耗,云服务提供商通常会建立多个地理位置遍布全球的数据中心。而为了保证服务质量和提高访问的容错率,云服务提供商需要定期同步和备份地域分布的数据中心之间的数据。然而这些传输的数据量巨大,这也意味着大数据传输会占用大量的带宽资源。而光电路交换因其低能耗,大带宽,高可靠性等优点成为大数据传输的有效方案。然而,在链路带宽具有不均衡性的传输网络中,传统电路交换(Traditional Circuit Switching,TCS)“端到端建路机制”会带来网络带宽资源的浪费,还有可能进一步导致大数据传输请求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传输。传统电路交换在建路的过程中,要求传输路径上每条链路的带宽保持一致,且所建电路的最大可用带宽由传输路径上所有链路的最小可用带宽所决定。为了解决电路交换带来的带宽资源浪费的问题,使用存储转发电路交换网络来传输这类业务是合适的。本文研究在存储转发电路交换网络中,静态大数据业务的传输调度问题(Static Bulk Data Transfer Scheduling,SBDTS)。我们提出了启发式算法Intermediate Store and Transfer Schedule(ISTS)来解决SBDTS问题,并分别在节点存储容量充足和节点存储容量受限的情况下对SBDTS问题进行了研究。仿真结果表明,基于存储的ISTS算法与TCS相比,能有效地提高传输成功率和链路利用率。此外,我们还研究了不同节点存储容量对网络性能的影响。存储的引入虽然会增加请求的等待时间,但是我们研究的大数据传输任务具有时延容忍的特性,只要求请求在截止时间之前完成传输即可。因此,我们认为存储转发电路交换网络能很好地应对静态大数据业务,而ISTS算法也是一个有效的算法。(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8-01-15)
虞舟鲁,王文超,戎奕,沈掌泉[5](2017)在《基于子像元交换算法和地形数据的土地覆盖亚像元制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将遥感影像应用于土地覆盖制图的过程中,混合像元会产生负面影响,尤其是在空间分辨率较低的情况下。软分类和超分辨率(亚像元/子像元)制图技术可以解决上述问题。子像元交换算法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亚像元制图技术,但也存在计算效率不够高和在超分辨率制图因子(scale factor,S)较大时制图精度较差的问题,其原因可能是亚像元制图只是从软分类结果中获得信息。因此,将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及其衍生的数据作为子像元交换算法的辅助信息,研究提高其制图精度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1)在DEM信息的辅助下,亚像元制图的精度得到了改善,即使在S较大时也是有效的;(2)同时使用高程和坡度信息时的效果要好于单独应用高程或坡度信息;(3)在S较大的情况下,制图精度对邻域范围大小的敏感性要低于S较小时;(4)在DEM信息的辅助下,计算效率得到提高。实验结果表明,将DEM作为辅助信息进行亚像元制图是有效和可行的。(本文来源于《国土资源遥感》期刊2017年04期)
李耀芳[6](2017)在《云数据中心光交换调度与路由算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云服务多样化、便捷化以及规模化发展的趋势,为数据中心的网络性能优化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围绕数据中心网络性能优化相关的交换调度与路由算法设计问题,展开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工作:(1)提出两种基于输入队列(IQ:Input Queue)的光交换调度算法SDF(Stringent Delay First)和m-SDF(m-order Stringent Delay First)。所提算法考虑加速比对系统时延的影响,对时延需求不同的数据包进行合理调度,实现最高时延满足率的优化目标。其中SDF算法能够实现每一个独立配置矩阵的调度优化。m-SDF针对m个配置矩阵进行联合优化,进一步减少系统时钟浪费、降低数据传输平均时延以及提高时延满足率。论文通过大量的仿真验证了两个算法的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m-SDF具有更优越的调度性能,能够实现更高的时延满足率。(2)研究两种数据中心网络模型:多重独立式数据中心网络MI-DCN(Multiple Independent DCN)和一体化分布式数据中心网络ID-DCN(Integrated Distributed DCN)。前者假设多个独立数据中心在网络中已经完成部署,只需考虑用户数据的路由问题;后者假设网络中只存在一个逻辑上一体化,物理资源分布式部署的数据中心,在各网络节点用户数据接入流量的限制下,将数据中心网络规划、资源部署与路由算法进行联合设计来降低网络总代价。论文通过仿真对比了这两种网络模型下的设计方案,结果验证了ID-DCN模型能实现更低的网络总代价。(3)将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 Defined Network:SDN)的概念引入数据中心,设计传输路由算法实现数据中心资源负载均衡。通过整数线性规划(ILP:Integer Linear Program)和启发式算法给出了相应的路由设计方案。通过仿真验证了所提路由算法的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算法能够实现较高的负载均衡。(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7-06-01)
胡潇[7](2017)在《分布式数据交换平台的主节点选举算法的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各行各业产生的数据量都急剧的增长,传统的单节点服务器的局限性开始显露。在解决高并发访问问题上,分布式服务器逐渐成为更好的一种方案。在这个背景下,为了处理日渐增长的ETC数据量问题,武汉市ETC交易系统也引入了分布式服务器,重新构建一个高并发、高整合性的数据交换平台。然而该数据交换平台为了兼容过去ETC采用的单数据源模式,使得部分业务产生了“多服务器单数据源”的问题,无法满足业务数据之间的数据一致性。由于,此类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本文针对ETC项目中引出的“多服务器单数据源”的一致性问题,着重研究了几种比较常用的分布式一致性算法中的主节点选举方案。分析后作者发现,Raft算法的随机超时选举主节点机制,非常适合解决分布式服务器在单数据源模式下产生的一致性问题。与此同时,作者也发现,Raft算法本身未能结合服务器负载情况进行实时选举,在长期运行正常的集群中表现一般。因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负载的投票机制,将服务器的CPU使用率、内存使用率、网络带宽占用率和磁盘使用率四个参数作为服务器负载的评价标准。作者通过监测ETC服务器的实时负载数据,将负载计算引入新的主节点选举机制,同时,改进Raft算法中的通信选举协议与流程,新增在心跳协议过程进行主节点的选举模式。文章最后对改进前后的Raft算法性能做比较。结果显示,虽然选举时间速率有所小幅下降,但是在服务器负载差距比较大的情况下,集群的访问效率提升了最多25%。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系统的异常情况下的性能,而不至于影响系统的正常情况的性能。(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7-05-01)
孙杨,王迅,涂旭青,周金平[8](2017)在《应对数据交换潮汐和数据浪涌的智能化调度算法分析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节点间数据交换和共享汇聚的智能化交换任务调度,运用本算法分析节点间的数据交换需求类别,通过历史数据分析得出不同交换节点间的时间序列特征及路由传输特征,以静态策略应对长期性和周期性数据交换潮汐,以动态策略应对随机或偶发性数据交换浪涌。应用结果表明,方法在数据交换智能化调度,保障在高并发条件下交换的可靠、稳定和高效方面具有更好的灵活性与通用性。(本文来源于《计算机与网络》期刊2017年08期)
杨姝[9](2016)在《大型数据中心光电混合交换中的包调度算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云计算应用的快速增长使数据中心里东西向流量远超南北向流量,对网络基础架构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应对大带宽和低延时的需求,光交换成为一种可行的支撑技术。与传统的电交换相比,光交换虽然提供了大带宽和低的链路延时,但是由于光交换机在进行建链和拆链时的时间消耗较长,因此为弥补这种长时间建拆链带来的时延开销,电缓存和包调度策略受到关注。本文基于光电混合交换的数据中心,从两方面着手为高性能、大容量、可扩展、节能的数据中心提供了一个新的交换调度解决方案。论文一方面对单个交换机的包调度算法和交换性能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时延差异化光包交换调度策略;另一方面针对多级交换网络设计了相应的包调度算法,并对网络的性能进行了分析。为了满足多种多样新兴的云服务需求,数据中心需要针对每种应用提供不同的QoS保障。例如像实时视频流这类应用通常需要严格的时延和充足的带宽保障;诸如邮件服务这样的应用则对时延的要求并不严格,却十分看重对丢包率的保证。为了支持不同的服务,数据中心不同模块之间的数据传输和交换需要更加灵活多样。论文重点分析了Crossbar输入排队交换机中的时延差异化调度,并提出了两个启发式算法,在保障无丢包的前提下,尽最大努力满足预先定义的差异化端到端时延约束。算法的核心思想是根据时延约束矩阵将流量矩阵分解成多个带权值的配置矩阵,同时根据时延约束的紧迫程度来决定数据包传输的优先顺序。论文针对上述算法进行了大量的数值仿真实验,验证了算法机制的有效性和灵活性。另外,由于数据中心所承载的应用越来越多元化,越来越具动态性,因此数据中心需要应对不均衡的流量需求。本文从数据中心多级交换的角度,研究在流量分布不均匀的叁级Clos网络中,如何保证无丢包并通过均衡带宽利用率来最小化时延。为此,本文提出两个启发式算法。首先把负载均衡的思想应用到矩阵分解的过程中,将流量矩阵分解为多个带权值的互置矩阵;其次,充分利用配置矩阵中的空闲时隙,提出一种多跳策略,并通过该策略实现负载均衡,进而最小化交换时延。论文对上述两个算法进行了一系列的仿真实验,并对仿真结果进行了对比,进一步证明了所提多跳策略的高效性。(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6-12-01)
辛珊珊[10](2016)在《基于多级交换网络的大型数据中心交换路由算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计算机和智能移动设备的普及,网络流量爆发式增长,规模也逐渐庞大。网络服务请求不同,如视频数据流和大规模的计算就需要大量的带宽,而邮件需要的带宽相对小得多,这就产生了网络请求流量不均衡的现象。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应用使得存储和计算资源逐渐向数据中心迁移。在大型数据中心中,采用多级交换结构的数据中心网络的交换设备通常是分布式、长距离放置,这就带来了远距离的传输时延和路径代价。传统的交换路由算法虽然考虑了远距离的路径代价、或者不同的流量模型,但对于将不均衡流量与远距离传输时延和路径代价结合在一起的研究并不多。本文针对不均衡的网络请求,基于叁级Clos交换网络,为保证网络无丢包以及负载均衡,首先提出了一种基于矩阵分解的名为AHF(Average Heavy-Traffic First,平均流量优先)的交换路由算法。AHF算法的核心思想是对流量矩阵进行平均化处理,使得网络流量更加平滑,从而减少网络交换路由的时延。随着对AHF算法的深入研究,发现在AHF算法分解流量矩阵的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空闲时隙,于是提出了名为MHS(multiple hops strategy,多跳策略)的交换路由算法。利用空闲时隙进行移包和传输包,从而达到了最小化系统交换路由时延的目标。(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6-12-01)
数据交换算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矢量地理数据作为重要的信息资源和测绘成果,其安全保护需求日益迫切。数字水印技术能够实现矢量地理数据的版权鉴定和来源追溯,但是难以避免分发过程中的数据泄密;加密技术能够预防矢量地理数据分发时的泄密,但是无法保护数据的版权,因而矢量地理数据的安全需要由加密与数字水印共同保护,然而,加密与数字水印的直接结合存在操作次序要求高、安全性低、密钥易泄露等方面的不足。因此,需要深入研究密码学和数字水印有机融合、互不干扰的安全技术,同时实现矢量地理数据的保密分发和分发后的使用跟踪。交换密码水印作为加密与数字水印融为一体的新兴安全技术,为矢量地理数据的保密分发和使用跟踪提供了可靠的方法和途径。交换密码水印的特性是加密与水印嵌入、解密与水印提取的次序具有可交换性,它从机理上保证加密与数字水印操作无缝耦合、相互不影响,去除了加密和水印作用的先后次序限制,克服了密码学与数字水印直接结合存在的不足,能够为矢量地理数据提供更具灵活性和可靠性的安全保护方案。本文对矢量地理数据的交换密码水印理论、模型和算法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1)基于矢量地理数据的组织方式、特征和表现形式,分析了交换密码水印相关技术流程和特性,提出了矢量地理数据交换密码水印的概念、性质和评价指标,阐述了交换密码水印的实现方法,研究了适用于矢量地理数据的交换密码水印机制,建立了矢量地理数据交换密码水印模型。(2)从交换密码水印鲁棒性的角度,以数字水印理论为基础,对水印嵌入机制和水印同步机制与鲁棒性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建立了水印算法的鲁棒性定量分析准则;分析了删除攻击、增加攻击、更新攻击和几何攻击的性质与特征,并提出了对应攻击下的定量分析准则和基于概率的鲁棒性指标,运用容斥原理和组合数学建立了交换密码水印的鲁棒性定量计算模型,从实验的角度验证了鲁棒性计算模型的可靠性和有效性。(3)从交换密码水印的水印容量角度,基于矢量地理数据和水印算法的特性构建了水印容量预估模型,结合鲁棒性计算模型分析了水印容量与鲁棒性的关系;根据矢量地理数据的空间精度约束和数值精度约束,建立了约束条件下的水印容量优化模型。实验表明,提出的水印容量优化模型能够显着的增强水印对小数据量矢量地理数据的嵌入能力,同时也提高了水印对删除、增加和更新攻击的鲁棒性。(4)基于矢量地理数据的空间特征和几何特征,对矢量地理数据的交换密码水印的作用域性质进行了分析;根据数论和密码学中同余关系的性质和特性,提出了基于同余关系的交换密码水印机制,设计了顾及几何特征的矢量地理数据加解密算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量化机制的水印嵌入和提取算法,运用鲁棒性计算模型和水印容量优化模型对水印算法进行了优化。实验表明,提出的矢量地理数据交换密码水印算法实现了水印和加密可交换的特性,具有较好的不可感知性和安全性,且水印容量和鲁棒性优于对比算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数据交换算法论文参考文献
[1].刘侠,郑建道,张伟,胡勤友.一种基于海上甚高频数据交换系统(VDEs)的自适应QAM改进算法[J].科技视界.2018
[2].佟德宇.矢量地理数据交换密码水印模型和算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8
[3].周忠华,彭智朝,赵志鹏.数据中心网络光电交换架构下的流调度算法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8
[4].张涛.存储转发电路交换网络中的静态大数据传输调度算法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8
[5].虞舟鲁,王文超,戎奕,沈掌泉.基于子像元交换算法和地形数据的土地覆盖亚像元制图研究[J].国土资源遥感.2017
[6].李耀芳.云数据中心光交换调度与路由算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7
[7].胡潇.分布式数据交换平台的主节点选举算法的优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7
[8].孙杨,王迅,涂旭青,周金平.应对数据交换潮汐和数据浪涌的智能化调度算法分析与研究[J].计算机与网络.2017
[9].杨姝.大型数据中心光电混合交换中的包调度算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6
[10].辛珊珊.基于多级交换网络的大型数据中心交换路由算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