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韩露,张丽[1](2022)在《新时代理工科大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协同培育现状及其路径探究》文中提出随着"课程思政"概念的提出及其广泛使用,高校在理工科大学生的科学与人文的协同培育方面也采取了一些具体的实践,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这些进展也使理工科大学生能够接受更全面的教育。但目前也存在协同培育意识不强、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师队伍建设不完善、校园文化氛围不强等困境。本文将针对现存的时代困境,从强化先进理念、健全制度保障和监督机制、丰富教学资源、营造协同培育的环境等方面探究加强协同培育的有效举措。
马萍萍[2](2021)在《理工科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张林[3](2021)在《新疆高职院校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6年3月,在政府工作报告当中第一次提到了工匠精神,强调要加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于2017年9月颁布,在该文件当中提到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着力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这为新时代高职院校提供了新的发展定位和发展方向,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2019年1月中央颁布的颁布的《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在该通知当中强调要注重人才的培养,推动建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为进一步提升高职人才队伍素质提出了可参考的办法。在社会发展离不开工匠精神、国家倡导培育工匠精、创新发展呼唤工匠精神、职业教育改革重视工匠精神的背景下,大力培育高职院校大学生工匠精神,有助于工匠精神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拓宽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增强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的高职院校大学生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所需,也是新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历史重任。本文通过阐述工匠精神的内涵、养成阶段、基本特征,培育的必要性。通过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得知,新疆高职院校在工匠精神培育的过程中存在学生的职业素养有待提升,工匠精神有待融入课程,师资队伍结构有待优化,校企合作深度有待加强,工匠精神氛围有待增强的问题。制约其培育成效的主要因素有部分学生学习自觉性较弱,学校教育设计缺乏系统性,“双师型”教师比例低,校企间利益难以得到保障,校园工匠精神氛围欠缺。因此,需要增强学生的工匠精神认知,摒弃功利的职业态度,提升诚信的职业道德,夯实薄弱的实践能力,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使工匠精神融入公共课程、专业课程和实习课程,开发以工匠精神为导向的校本课程。深化新疆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注重教师工匠精神学习,教师校外实训工作,聘请校外工匠大师,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强化新疆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机制,重视专业实训,推行产教融合,注重顶岗实习,完善现代学徒制。增强校园文化中的工匠精神氛围,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厚植工匠精神,开展工匠精神为主题的社团活动,依托校园媒体宣传典型工匠人物,组织以工匠精神为主题的技能大赛。通过这些方式提升新疆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工匠精神,贯彻落实好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要求,为国家大量培育具备工匠精神的人才。
鲁玺丽,牛中毅,常云鹏,张旭茗[4](2020)在《理工科课程思政实践育人教学模式研究——以哈尔滨工程大学材料学专业为例》文中提出课程思政实践育人教学模式是当前我国高校所开展的新型课程教学形式,是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高度关注的问题。当前高校理工类课程仍然是课程思政的难点,解决理工类专业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操作实施问题迫在眉睫。理工科课程思政的建设应该从理工科专业课程特点出发,理顺理工科课程目前在思政教学建设的关键问题并据此提出相应的解决路径,从某一专业切入,探讨揭示理工科实验课程中建设思政实践育人教学模式的可能性。
何豪,田永涛[5](2020)在《新形势下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文中研究指明在国际化竞争日益加剧、国内"双一流"高校建设急速推进的新形势下,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对理工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文较为全面地分析了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现状,进而提出符合高校理工科实际情况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建立起长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
谢颖[6](2020)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理工科院校艺术教育的价值思考——以兰州理工大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不仅要体现学科交叉与融合,而且要体现创新教育与审美教育。本文依据理工科院校艺术教育实际,以兰州理工大学为例,对新工科背景下艺术教育在理工科院校的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制定具体措施,为理工科院校艺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寻求有价值的方法。将理工科院校艺术教育落到实处,形成发展的长效机制。
郭进[7](2020)在《基于成就动机影响视角的大学生担当能力及其培育对策研究》文中提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培养青年群体的担当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大学生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和责任。在实现“中国梦”的背景下,培育有担当的时代新人需要社会和教育领域的关注。本研究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将担当理解为一种潜在的心理资本。首先依据积极组织行为学理论界定并分析了大学生担当的概念和内涵;在此基础上编制了《大学生担当能力问卷》并进行质量分析;继而通过问卷调查了当代大学生担当的现状及其与成就动机的关系;最后在分析成就动机对担当影响效应的基础上,提出了提升大学生担当能力水平的若干对策。通过数据的处理分析得知,大学生担当问卷包括责任心、勇气、利他精神、自控力四个因子,问卷信、效度检验结果表明问卷质量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问卷统计结果表明,大学生的担当及责任心、利他精神水平良好,而勇气与自控力水平相对较低;大学生担当能力在不同人口学变量上存在显着性差异。大学生成就动机与担当能力及其各因子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且不同成就动机水平的大学生担当能力存在显着性差异,高成就动机学生担当能力也高,低成就动机水平担当能力相对较低;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成就动机对担当及其各因子具有显着的正向预测效应。我们已知大学生成就动机与担当能力显着正相关,追求成功的动机会助于担当能力的增强,担当能力的提升也会影响大学生成就动机的强化。因此培育建议从成就动机理论入手,运用奥苏贝尔的成就动机理论培养大学生责任心,激发自利他精神;运用自我效能理论加强大学生自控能力,根据归因理论增强大学生勇气品质,从而提升大学生的担当能力。
任小琴[8](2019)在《当代中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越来越深入,我国的物质经济基础得到极大的发展,继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被提上日程之后,党和国家更加关注人民的幸福问题。事实上,让人民幸福是党和国家一贯的追求目标和永恒的事业。政府的工作报告越来越多地提到“幸福”。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围绕党的事业,服务于国家的需要。当我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幸福这个终极目的,发现大学生的幸福观至关重要。本研究探索了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第一章、第二章为此进行了理论准备,第一章对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思路和方法、分析模式的设定等进行了论述,为研究做前期准备。第二章对幸福观的相关理论资源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对幸福观、幸福观养成教育进行理论建构,为研究做了理论准备。第三章是在充分的理论准备之后,研究了我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的基本情况。分为三个方面,“时代背景”是首要考察的环节。幸福观养成教育要确立目标,除了传统意义和普适意义上的目标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应当有新的时代性目标,即幸福观养成教育需与中国梦、核心价值体系、健康财富观、市场文化等融合起来。要完成这样的目标,我国当前的时代存在很多机遇,当然也有来自教育客体外部环境、内部环境的各种挑战。“历史考察”回顾了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的以政治为取向的幸福观教育;经济转型期以经济为取向的幸福观教育;市场经济时期多元取向的幸福观养成教育。“现实状况”则回归当代,通过一系列实证研究发现,大学生幸福感的多少,与其幸福观是紧密相连的。当代中国大学生幸福观总体向好,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如幸福感总体并不十分强烈;在对幸福的系列问题的理解和认知上,不少大学生存在偏差;在追求幸福的路径、方式、受挫反应上,部分大学生存在不理性的态度。此外,在幸福观认知领域、追求领域、享有领域的养成教育上,我国采取的通常做法是不够完善的,幸福观教育还面临着一些困境。第四章是在第三章的基础上,从更细致的角度进行分析。运用五元分析模式从政府、社会、高校、家庭、个人进行了全方位的五元分析。首先,从政府层面,政府应当对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起引领的作用;其次,从社会的层面,社会应当在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上有积极的影响;再次,从高校的层面,高校是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的直接承担者,肩负着教育的重任;第四,从家庭的层面,家庭应助推大学生科学幸福观的内化;第五,从大学生个人的层面,个人作为幸福观养成教育的内因和受益者,必须有能力和有觉悟进行自省。这五个方面的应然和实然存在着较大差距,通过大量实证调查,探索了存在差距的原因。第五章在国内分析的基础上,将目光投向国外,以期分析国外在幸福观养成教育上的做法、经验和借鉴。选择美国、英国、法国进行研究,考察了这三个国家在幸福观养成教育上的基本举措,研究起主要特点,并分析了我国在五元视角下可以反思和借鉴的经验。第六章是对策章,基于上述对幸福观养成教育的目标研究、历史考察、现状分析,结合五元分析的结果,同时借鉴西方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的经验与教训,提出了一系列对策。这些对策形成了一个整体的系统,包括宏观上的顶层设计和微观上的具体设计。具体来看,首先,政府层面的设计。政府当明确幸福观养成的目标要求;坚持幸福观养成的主流声音;构建幸福观养成的纠偏机制;牵引幸福观养成的实践高度。其次,从社会的层面。社会当从社会制度层面夯实幸福观养成的基础;从社会文化的层面营造幸福观养成的氛围;从社会网络层面净化幸福观养成的环境;从社会市场层面提供幸福观养成的支撑;从财富分化层面纠正幸福观养成的误区;从多元载体层面引导幸福观养成的观念。第三,从高校的层面。高校当走出认识误区,设立目标体系,细化目标群体,依托心理科学,进行科际整合,完善现实对接,优化学科设置,发展体验式与价值选择式教学。第四,从家庭的层面。应大力推行家长教育,营造和谐家庭氛围,加强原生家庭的幸福延续和创伤阻断。第五,从个人的层面。个人当增强树立科学幸福观的自觉意识;提高获取幸福的能力;自觉抵制不健康幸福观的冲击;提高精神境界和需要层次。第七章主要针对五元要素之间要互动起来,形成动态与静态的结合,更好地完成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第八章是对全文的总结。
王琳[9](2019)在《昆明理工大学理工科研究生人文素养培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一个国家发展进步更为基础、更加广泛、更为持久的力量源泉。作为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重任的时代新人,理工科研究生要努力提高人文素养水平,使自己成为既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又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本研究以提升理工科研究生的人文素养水平为目的,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个案研究法,梳理了加强理工科研究生人文素养培育的重要性,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需要、高校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的需要、理工科研究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以昆明理工大学部分在校理工科研究生及学校相关职能部门为调查对象,对昆明理工大学开展人文素养培育现状及理工科研究生人文素养现状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发现,昆明理工大学理工科研究生人文素养培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校层面比以往更重视人文素养培育,理工科研究生人文素养培育方式多样,理工科研究生对人文素养培育重要性认知情况良好。同时,也存在人文课程比例较低、课程体系有待优化、校园人文氛围不浓、理工科导师与专业课教师对人文素养培育重视不够、学生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有待提升等问题。究其原因,是学校人文素养培育理念有待进一步加强、人文素养培育师资力量薄弱、授课方式单一和理工科研究生参与人文素养培育活动积极性不高。对此,本研究提出了加强理工科研究生人文素养培育的对策建议。要提高理工科研究生的人文素养水平,就必须在教育理念、课程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建设和校园人文环境建设等方面进行改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理工科研究生的人文素养水平,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使他们成为具有文化修养、高尚人格、人文情怀和创新精神的时代新人。
李小平[10](2017)在《理工科院校音乐教育特点探析 ——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例》文中指出理工科院校是高校群体中的一部分,是未来高科技人才的聚集地,是未来高素质公民的“孵化池”,是培养高尖端人才的主阵地,担负起培养健全人格各方面综合发展的人才重任。而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一部分,“美育”是人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一部分,它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音乐教育作为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尤为重要,然而,我国理工科院校音乐素质教育也正面临着挑战,它受到高校音乐教育历史及认识局限等诸多因素,目前还处于一个摸索的阶段。当今大学音乐公共课在理工科大学中还处于边缘学科的位置,在大学生中对音乐的了解多数还处于较低的水平。本文论题建立在国内外高校音乐教育现状的梳理基础之上,选取分别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特征的理工科院校——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作为着力点,通过全面了解校园音乐环境,对大学生音乐学习的动机、学习方式、途径进行问卷调查和采访,总结归纳理工科院校的音乐教育特点,进而针对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存在的不足,提出建议与对策。文章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绪论部分,说明了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和研究方法,对目前关于非音乐专业大学生音乐教育的研究进行了文献梳理和概括。第二部分简要介说本课题的研究对象;第三部分是举例论述部分;第四章是结论部分。具体分章介绍如下:第一章,高校音乐教育情况概述。爬梳国内外高校音乐教育情况,并重点引出理工科的音乐教育状况及其重要性分析。第二章,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理工科院校音乐教育的分析个例,从其整体的音乐教育环境开始梳理作为“多层次、立体化音乐教育模式”,并通过对调查问卷及采访的调查与分析,考察南航大作为理工音乐教育的薄弱环节。第三章,以南航大为基础总结理工院校的音乐教育特点,并对提高非音乐专业大学生音乐教育质量的对策思考。针对第二章的调查分析,本章对南航大的音乐教育特点进行了总结,由其特点,深发音乐教育环节的重点问题并提出建议方案。
二、理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理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理工科大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协同培育现状及其路径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新时代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协同培育的具体实践及其成效 |
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协同培育的时代困境 |
四、新时代加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协同培育的有效措施 |
(一)强化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协同培育的先进理念 |
(二)健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协同培育制度保障和监督机制 |
(三)丰富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协同培育教学资源 |
(四)营造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协同培育的环境 |
五、结语 |
(3)新疆高职院校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论文创新点和重难点 |
一、本文的创新点 |
二、本文的重难点 |
第一章 工匠精神的基本概述 |
第一节 工匠精神的内容 |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
二、工匠精神的养成历程 |
三、工匠精神的基本特征 |
第二节 新疆高职院校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必要性 |
一、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的需要 |
二、落实高职院校职业教育改革要求的需要 |
三、新疆高职院校大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需要 |
第二章 新疆高职院校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现状 |
第一节 调查问卷的情况与分析 |
一、调查方法 |
二、调查样本的情况 |
三、调查结果的分析 |
第二节 新疆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中存在的问题 |
一、学生的职业素养有待提升 |
二、工匠精神有待融入课程 |
三、师资队伍结构有待优化 |
四、校企合作深度有待加强 |
五、工匠精神氛围有待增强 |
第三节 新疆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中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部分学生自觉性较弱 |
二、学校教育设计缺乏系统性 |
三、“双师型”教师比例低 |
四、校企间利益难以得到保障 |
五、校园工匠精神氛围欠缺 |
第三章 新疆高职院校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策略 |
第一节 增强学生的工匠精神认知 |
一、摒弃功利的职业态度 |
二、提升诚信的职业道德 |
三、夯实薄弱的实践能力 |
四、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 |
第二节 推动工匠精神融入各类课程 |
一、工匠精神融入公共课程 |
二、工匠精神融入专业课程 |
三、工匠精神融入实习课程 |
四、开发以工匠精神为导向的校本课程 |
第三节 深化新疆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 |
一、加强教师工匠精神学习 |
二、注重教师校外实训工作 |
三、聘请校外工匠大师 |
四、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
第四节 强化新疆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机制 |
一、注重专业实训 |
二、推行产教融合 |
三、注重顶岗实习 |
四、完善现代学徒制 |
第五节 增强校园文化中的工匠精神氛围 |
一、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厚植工匠精神 |
二、开展工匠精神为主题的社团活动 |
三、依托校园媒体宣传典型工匠人物 |
四、组织工匠精神为主题的技能大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新疆高职院校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调查问卷(学生版) |
附录二 |
访谈提纲(专业教师版) |
访谈提纲(管理人员版) |
硕士期间论文成果 |
致谢 |
(4)理工科课程思政实践育人教学模式研究——以哈尔滨工程大学材料学专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理工科实验课程思政实践育人教学面临的关键问题 |
(一)理工科专业大学生对主导价值观的认同更难 |
(二)专业知识与思政思想存在一定的脱节 |
(三)理工科专业教师普遍缺乏人文素养 |
三、理工科实验课程思政实践育人模式研究 |
(一)加强理工类专业课程的价值引领作用 |
(二)发挥各级部门的推动作用 |
(三)发挥专业课教师的榜样作用 |
四、理工科专业开展课程思政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 |
(一)课程思政实践教学方法 |
1. 利用“互联网+”技术。 |
2. 利用科研机构及企业等平台。 |
(二)课程思政实践教学评价方式 |
1. 增加与思政相关的附加题。 |
2. 强化设计类实验。 |
3. 利用学生反馈信息。 |
五、结语 |
(5)新形势下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现状 |
2.1 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现状 |
2.2 高校理工科复合型人才培养现状 |
3 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与复合型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 |
4 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与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
4.1 加强各理工学科交流,全方位推动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 |
4.2 举办各级大学物理实验竞赛,建立符合目前高校理工科实际情况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
4.3 理论联系实际,以人为本,建立高校理工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长效机制 |
5 结语 |
(6)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理工科院校艺术教育的价值思考——以兰州理工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工科背景下艺术教育在理工科院校的发展现状 |
(一)艺术教育在理工科院校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认识不足 |
(二)艺术教育教学形式相对单一 |
(三)艺术教育硬件和软件设施不足 |
(四)第二课堂学生的深度参与不够 |
二、新工科背景下理工科院校艺术教育的多元化发展 |
(一)提高认识,强化艺术教育对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将艺术教育贯穿于理工科学生人才培养全过程中 |
(二)结合专业实际,创新性地开设艺术导论课程 |
1. 何为艺术导论? |
2. 艺术导论在理工科课堂现状。 |
3. 艺术导论课程的创新性设计。 |
(三)理工科院校应设立艺术教育中心 |
1. 理工科院校中艺术教育团队的现状。 |
2. 理工科院校中设立艺术教育中心的必要性。 |
3. 理工科院校设立艺术教育中心的发展模式。 |
(四)丰富第二课堂内容,提高艺术教育在理工科院校开展的广度和深度 |
1. 以社团为重要依托的各类艺术实践活动要层出不穷。 |
2. |
3. 以新媒体为主要载体的艺术展示平台要熠熠生辉。 |
三、结语 |
(7)基于成就动机影响视角的大学生担当能力及其培育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问题提出 |
1.2 研究背景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担当 |
2.1.1 担当的概念 |
2.1.2 担当的内涵 |
2.1.3 大学生担当的影响因素 |
2.1.4 大学生担当的培育 |
2.2 成就动机 |
2.2.1 成就动机定义 |
2.2.2 成就动机的影响因素 |
2.3 成就动机与担当的关系 |
2.4 文献述评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思路与内容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工具 |
3.4 研究方法 |
3.5 研究假设 |
3.6 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
第4章 大学生担当能力问卷编制 |
4.1 大学生担当能力预试问卷的编制 |
4.2 大学生担当能力预试问卷的项目分析 |
4.3 大学生担当能力预试问卷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
4.4 大学生担当能力问卷的信度检验 |
4.5 大学生担当能力问卷的效度检验 |
第5章 大学生担当能力与成就动机的现状及关系 |
5.1 研究样本的基本信息 |
5.2 大学生担当能力现状与差异性检验 |
5.2.1 大学生担当能力现状 |
5.2.2 大学生担当能力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性检验 |
5.3 大学生成就动机现状与差异性检验 |
5.3.1 大学生成就动机现状 |
5.3.2 大学生成就动机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性检验 |
5.4 大学生担当能力与成就动机的关系 |
5.4.1 大学生担当能力与成就动机的相关 |
5.4.2 不同成就动机水平大学生担当能力的差异性检验 |
5.4.3 大学生担当能力对成就动机的回归 |
第6章 讨论与分析 |
6.1 大学生担当能力问卷的质量分析 |
6.2 大学生担当能力的现状分析 |
6.2.1 大学生担当能力总体水平分析 |
6.2.2 大学生担当能力的人口学差异性分析 |
6.3 大学生成就动机的现状分析 |
6.3.1 大学生成就动机总体水平分析 |
6.3.2 大学生成就动机的人口学差异分析 |
6.4 大学生成就动机与担当能力的关系分析 |
6.4.1 大学生成就动机与担当能力的相关关系分析 |
6.4.2 不同成就动机水平在担当能力上的差异性分析 |
6.4.3 大学生成就动机对担当能力的影响分析 |
第7章 大学生担当能力的培育对策 |
7.1 在实践中培养责任心,在鼓励中帮助他人 |
7.2 激发自我效能,加强自控力 |
7.3 合理归因,增强勇气 |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访谈提纲 |
附录2 大学生担当能力预试问卷 |
附录3 大学生担当能力正式问卷 |
附录4 成就动机量表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8)当代中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 |
1.2.2 国外研究 |
1.2.3 观点评述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分析模式的设定 |
1.4.1 模式依据 |
1.4.2 模式设计 |
1.4.3 模式验证 |
1.5 概念与理论基础 |
1.5.1 概念厘定 |
1.5.2 理论基础 |
1.6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6.1 创新之处 |
1.6.2 不足之处 |
第二章 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的理论准备 |
2.1 幸福观的理论资源 |
2.1.1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 |
2.1.2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幸福观 |
2.1.3 西方的典型幸福观 |
2.2 幸福观的理论建构 |
2.2.1 幸福观的结构 |
2.2.2 幸福观的特征 |
2.2.3 幸福观的功能 |
2.3 幸福观养成教育的理论建构 |
2.3.1 幸福观养成教育的构成 |
2.3.2 幸福观养成教育的功能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当代中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的基本情况 |
3.1 时代背景 |
3.1.1 新时代赋予的目标要求 |
3.1.2 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面临的挑战 |
3.1.3 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存在的机遇 |
3.2 历史考察 |
3.2.1 计划经济时期政治取向的幸福观养成教育 |
3.2.2 转型经济时期经济取向的幸福观养成教育 |
3.2.3 市场经济时期多元取向的幸福观养成教育 |
3.3 现实状况 |
3.3.1 大学生幸福感现状 |
3.3.2 大学生幸福观现状 |
3.3.3 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现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当代中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的五元分析 |
4.1 政府层面的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 |
4.1.1 应然要求 |
4.1.2 实然状况 |
4.1.3 问题原因 |
4.2 社会层面的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 |
4.2.1 应然要求 |
4.2.2 实然状况 |
4.2.3 问题原因 |
4.3 高校层面的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 |
4.3.1 应然要求 |
4.3.2 实然状况 |
4.3.3 问题原因 |
4.4 家庭层面的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 |
4.4.1 应然要求 |
4.4.2 实然状况 |
4.4.3 问题原因 |
4.5 个人层面的幸福观养成教育 |
4.5.1 应然要求 |
4.5.2 实然状况 |
4.5.3 问题原因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西方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的反思与借鉴 |
5.1 基本举措 |
5.1.1 美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 |
5.1.2 英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 |
5.1.3 法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 |
5.2 主要特点 |
5.2.1 广泛渗透性 |
5.2.2 目标淡化性 |
5.2.3 科际整合性 |
5.2.4 价值选择性 |
5.2.5 交流对话性 |
5.2.6 现实实用性 |
5.3 经验借鉴 |
5.3.1 政府层面:公民教育的反思与借鉴 |
5.3.2 社会层面:影视与文化的反思借鉴 |
5.3.3 高校层面:校内教学的反思与借鉴 |
5.3.4 个人层面:实践体验的反思与借鉴 |
5.3.5 家庭与个人层面:宗教思想的反思与借鉴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当代中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的五元设计 |
6.1 政府层面的设计 |
6.1.1 定位:明确幸福观养成的目标要求 |
6.1.2 导航:坚持幸福观养成的主流声音 |
6.1.3 纠偏:构建幸福观养成的纠偏机制 |
6.1.4 提升:牵引幸福观养成的实践高度 |
6.2 社会层面的设计 |
6.2.1 从社会制度层面夯实幸福观养成的基础 |
6.2.2 从社会文化层面营造幸福观养成的氛围 |
6.2.3 从社会网络层面净化幸福观养成的环境 |
6.2.4 从社会市场层面提供幸福观养成的支撑 |
6.2.5 从社会现象层面纠正幸福观养成的误区 |
6.2.6 从社会载体层面引导幸福观养成的观念 |
6.3 高校层面的设计 |
6.3.1 认识前提:走出认识误区,完善思想政治教育 |
6.3.2 目标设定:设立目标体系,贯穿奋斗幸福观 |
6.3.3 客体细分:细化目标群体,分层实施幸福观教育 |
6.3.4 渠道优化:思政主渠道与科际整合结合 |
6.3.5 保障支撑:现实对接与学科设置相结合 |
6.3.6 实效提升:依托心理科学,提升幸福观教育实效 |
6.4 家庭层面的设计 |
6.4.1 大力推进家长教育,提升家长素质 |
6.4.2 多维度营造和谐幸福的家庭氛围 |
6.4.3 加强原生家庭的幸福延续和创伤阻断 |
6.5 个人层面的设计 |
6.5.1 增强树立科学幸福观的的自觉意识 |
6.5.2 提高获取幸福的能力 |
6.5.3 自觉抵制外界不健康幸福观的冲击 |
6.5.4 提高精神境界与需要层次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五元互动做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 |
7.1 五元静态配合织育人之网 |
7.1.1 五元各司其职 |
7.1.2 五元内外结合 |
7.2 五元动态协调育幸福之人 |
7.2.1 五元互相渗透 |
7.2.2 五元互利共生 |
7.3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现实状况调查 |
附录二 五元分析模式各层次的实然状况调查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9)昆明理工大学理工科研究生人文素养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加强理工科研究生人文素养培育的重要性 |
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需要 |
2.1.1 有利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
2.1.2 有利于更好地培养时代新人 |
2.2 高校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的需要 |
2.2.1 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 |
2.2.2 有利于培养国际型人才 |
2.3 理工科研究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
2.3.1 有利于培养理工科研究生健全的人格 |
2.3.2 有利于实现理工科研究生的全面协调发展 |
第三章 昆明理工大学理工科研究生人文素养培育现状调查 |
3.1 调查内容和对象 |
3.1.1 调查目的和内容 |
3.1.2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3.2 理工科研究生人文素养培育的成效及问题 |
3.2.1 理工科研究生人文素养培育的成效 |
3.2.2 理工科研究生人文素养培育存在的问题 |
3.3 理工科研究生人文素养培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3.1 人文素养培育理念有待进一步加强 |
3.3.2 人文素养培育师资力量薄弱 |
3.3.3 人文素养培育授课方式单一 |
3.3.4 理工科研究生参与人文素养培育活动积极性不高 |
第四章 加强理工科研究生人文素养培育的对策建议 |
4.1 更新人才培养观念 |
4.1.1 以习近平青年观为思想引领 |
4.1.2 践行“立德树人”教育理念 |
4.1.3 坚持“文化育人”教育理念 |
4.2 完善人文素养培育内容 |
4.2.1 传授人文知识 |
4.2.2 启迪人文思想 |
4.2.3 培育人文精神 |
4.2.4 塑造健全人格 |
4.3 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 |
4.3.1 完善人文素养课程体系 |
4.3.2 改进人文素养教学方法 |
4.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
4.4.1 壮大人文教师队伍 |
4.4.2 提高教师人文素养水平 |
4.5 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 |
4.5.1 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
4.5.2 深入挖掘学校人文精神 |
4.5.3 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科研和发表论文情况 |
附录B 调查问卷 |
附录C 文献调研报告 |
(10)理工科院校音乐教育特点探析 ——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第一节 研究现状和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方法 |
第一章 理工科院校的音乐教育 |
第一节 高校中的“理工科院校” |
第二节 “理工科院校”中音乐教育的必要性 |
第二章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音乐教育 |
第一节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概况 |
第二节 南航大音乐教育概况 |
一、专业音乐教育 |
二、公共音乐教育 |
三、社团音乐活动 |
第三节 南航大音乐教育开展状况的调查及分析 |
一、音乐教育中学生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
二、音乐教育中教师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
三、音乐教育中教学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
第三章 理工科院校的音乐教育特点探究 |
第一节 南航大的音乐教育特点 |
一、南航大整体音乐教育环境特点 |
二、南航大公共音乐教育普及性 |
第二节 理工科院校音乐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
一、理工科院校音乐教育发展的问题 |
二、理工科院校音乐教育发展的对策 |
结语 |
附录A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理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理工科大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协同培育现状及其路径探究[J]. 韩露,张丽.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01)
- [2]理工科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研究[D]. 马萍萍. 河北科技大学, 2021
- [3]新疆高职院校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D]. 张林. 喀什大学, 2021(07)
- [4]理工科课程思政实践育人教学模式研究——以哈尔滨工程大学材料学专业为例[J]. 鲁玺丽,牛中毅,常云鹏,张旭茗. 教育教学论坛, 2020(45)
- [5]新形势下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J]. 何豪,田永涛.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20(07)
- [6]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理工科院校艺术教育的价值思考——以兰州理工大学为例[J]. 谢颖. 发展, 2020(07)
- [7]基于成就动机影响视角的大学生担当能力及其培育对策研究[D]. 郭进. 南昌大学, 2020(01)
- [8]当代中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研究[D]. 任小琴.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4)
- [9]昆明理工大学理工科研究生人文素养培育研究[D]. 王琳.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10]理工科院校音乐教育特点探析 ——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例[D]. 李小平.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