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矢状窦旁脑膜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矢状窦镰旁脑膜瘤,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开颅手术,疗效
矢状窦旁脑膜瘤论文文献综述
宋近林[1](2019)在《显微手术对功能区矢状窦镰旁脑膜瘤患者的疗效》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对功能区矢状窦大脑镰旁脑膜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收治的功能区矢状窦大脑镰旁脑膜瘤患者60例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式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研究组给予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对照组给予开颅手术,观察两组患者疗效。结果:研究组改良版Rankin量表评定平均分值为(3.24±0.27)分,优于对照组的(2.98±0.54)分,且研究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65%,优于对照组(13.95%),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功能区矢状窦大脑镰旁脑膜瘤的临床疗效显着。(本文来源于《吉林医学》期刊2019年11期)
田海龙,危兆胜,刘斌,郭文强,张红英[2](2019)在《老年功能区矢状窦旁巨大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显微手术切除老年矢状窦旁巨大脑膜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显微手术治疗的32例年龄>60岁[中位年龄(63.4±2.5)岁,最大年龄78岁]、累及功能区皮层的矢状窦旁巨大脑膜瘤(瘤径>5 cm)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神经电生理监测联合显微外科技术的手术效果,总结治疗方法及手术技巧。结果术前合并高血压11例、冠心病5例、糖尿病8例、颅内血管狭窄4例、脊髓空洞2例,无合并症2例;手术全程进行运动/感觉诱发电位监测;Simpson I级切除11例,Simpson II级切除9例(其中2例为复发脑膜瘤),Simpson III级切除9例(其中3例为复发脑膜瘤),Simpson IV级切除3例(其中2例为复发脑膜瘤)。对WHO病理分级II级、III级和肿瘤残留、肿瘤细胞呈增生活跃状态的I级脑膜瘤,术后常规进行放射治疗。随访4~43个月,其中1例随访11个月时复发,再次手术后辅助放射治疗。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前以偏瘫、偏身感觉障碍为主要表现14例,经治疗后恢复12例,术前无偏瘫术后出现偏瘫3例,其中1例并发肺炎,治疗后在7~21 d内恢复;以癫痫为主要症状8例患者术后口服抗癫痫药物,均未再出现癫痫发作。结论显微手术切除功能区老年矢状窦旁巨大脑膜瘤,术中强调使用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保护功能区皮层组织和引流静脉;老年患者术后并发症多,影响术后整体治疗质量,围手术期必须高度重视合并症和并发症的防治。(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9年11期)
孔传祥,周忠清,马福兴[3](2019)在《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术后复发情况及复发危险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53例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术后复发情况及复发危险因素。方法选择53例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采用电话联合门诊方式对其进行随访,统计复发情况。收集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对其与复发的相关性进行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53例患者术后复发11例。肿瘤大小、病理分级、Simpson切除分级、瘤周水肿、脑膜瘤形状、术后KPS评分、硬脑膜尾征是影响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复发的相关因素。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肿瘤大小、Simpson切除分级、脑膜瘤形状、术后KPS评分、硬脑膜尾征是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P <0. 05)。结论肿瘤大小、Simpson切除分级、脑膜瘤形状、术后KPS评分、硬脑膜尾征是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病理分级、瘤周水肿是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本文来源于《实用癌症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郑典刚,巩忠,熊先,庞克军,柴迎春[4](2019)在《显微神经外科联合术后伽马刀治疗矢状窦大脑镰旁脑膜瘤的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显微神经外科联合术后伽马刀治疗矢状窦大脑镰旁脑膜瘤的效果。方法对2012年3月至2015年2月在北京航天总医院和北京普仁医院进行显微神经外科联合术后伽马刀治疗的100例矢状窦大脑镰脑膜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肿瘤总切除率和手术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及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结果病理结果:良性肿瘤88例(88%),恶性肿瘤12例(12%)。术前生活质量评分(65.65±5.22)分,显微神经外科术后(78.5±5.00)分,联合伽马刀术后(89.6±5.33)分,差异有显着性(P<0.05);显微神经外科切除术全切除率(75.0%)显着低于联合伽马刀术后(80.0%),差异有显着性(P<0.05);显微神经外科切除术次全切除率(25.0%)显着高于联合伽马刀术后的次全切除率(20.0%),差异有显着性(P<0.05);联合伽马刀术后并发神经功能损伤、抽搐、水肿的发生率及均随访1~3年复发率低于显微神经外科术后,差异有显着性(P<0.05)。结论显微神经外科联合术后伽马刀治疗矢状窦大脑镰旁脑膜瘤具有较好临床疗效,复发率低。(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医生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吴瑜,詹松华[5](2019)在《3D-CE-TOF-MRV对上矢状窦旁脑膜瘤术前评估的应用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叁维对比增强时间飞跃法磁共振静脉成像(three dimensional contrast enhance time of flight 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3D-CE-TOF-MRV)技术对上矢状窦旁脑膜瘤术前静脉窦侵犯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治疗的幕上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26例,共26枚肿瘤,所有患者术前行叁维对比增强MR静脉血管成像(three dimensional contrast enhance magnetic resonance(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第十七次全国学术大会暨甘肃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资料汇编》期刊2019-08-22)
李永[6](2019)在《显微手术治疗38例矢状窦镰旁脑膜瘤患者的疗效及可行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显微手术治疗矢状窦镰旁脑膜瘤患者的疗效及可行性。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8月—2017年10月收治的76例矢状窦镰旁脑膜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各38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开颅手术治疗,观察组采取显微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手术效果及并发症比较。结果:观察组失血量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改善率、致残率、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微手术治疗矢状窦镰旁脑膜瘤患者,疗效与开颅手术相当,可优化手术情况,减少失血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本文来源于《医学理论与实践》期刊2019年14期)
郭金陶[7](2019)在《显微手术在矢状窦镰旁脑膜瘤中的治疗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析显微手术在矢状窦镰旁脑膜瘤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外科2014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42例矢状窦镰旁脑膜瘤患者进行研究,通过双色球法将其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开颅手术,观察组采用显微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及瘤体全切率。结果术中指标对比,观察组术中输血量和失血量均少于对照组(P <0.05);瘤体全切率对比,观察组[95.2%(20/21)]高于对照组[66.7%(14/2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并发症发生率对比,观察组出现肌力下降、癫痫、颅内感染的概率[4.8%(1/21)]低于对照组[33.3%(7/2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显微手术治疗矢状窦镰旁脑膜瘤,可以改善患者的部分手术指标,提高瘤体全切率,降低肌力下降、癫痫、颅内感染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应用疗效可靠。(本文来源于《中国卫生标准管理》期刊2019年13期)
田海龙,危兆胜,钟原,刘斌,王超超[8](2019)在《神经导航血管融合成像辅助显微手术切除矢状窦旁脑膜瘤》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神经导航血管融合成像技术辅助显微外科手术切除矢状窦旁脑膜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2018年6月采用神经导航血管融合成像技术辅助显微外科治疗的31例累及矢状窦的脑膜瘤患者的手术效果和预后情况。结果切除程度:Simpson 1级切除16例(51.61%);Simpson 2级10例(32.26%);Simpson 3级4例(12.91%);Simpson 4级1例(3.22%)。肢体麻木无力改善12例,2例无改善,2例加重;2例头痛症状持续,余5例症状消失;2例癫痫症状完全缓解,余1例需持续口服抗癫痫药物控制;体检发现肿瘤的患者术后无神经功能障碍。术后病检示Simpson 1级切除患者病理分级均为WHO分级I级;Simpson 2级切除中,2例为WHO分级II级,余8例为WHO分级I级;Simpson 3级切除中,3例为WHO分级II级,1例为WHO分级III级;Simpson 4级切除的1例为WHO分级III级;15例未达到Simpson 1级切除的患者术后予以常规放射治疗。随访3~3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5.6个月,复发1例,为WHO分级II级,予以再次手术治疗,术后已随访4个月,未见复发。结论对肿瘤及肿瘤基底部硬膜全切,术后有较低复发率,神经导航血管融合成像技术可指导术前手术计划、切口范围,为掌握肿瘤基底部矢状窦特征,术中处理矢状窦附着处肿瘤提供积极的参考依据,提高手术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本文来源于《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张长远,李经纶,王志刚[9](2019)在《矢状窦旁脑膜瘤切除术后早期局部积液的预防》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矢状窦旁脑膜瘤切除术后早期局部积液的预防方法及效果。方法将119例接受矢状窦旁脑膜瘤切除术的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67例)脑膜瘤切除术后修补硬脑膜时行水密缝合,头皮下不放引流管,以普通绷带包扎。引流组(52例)不做水密缝合,头皮下放置引流管,应用弹力绷带适当加压包扎。比较2组术后早期局部积液的发生率。结果对照组13例(19.4%)术后早期出现局部积液,引流组为3例(5.8%),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矢状窦旁脑膜瘤切除术后修补硬脑膜时行水密缝合,皮下放置头引流管并适当加压包扎,可减少术后早期局部积液的发生率。(本文来源于《河南外科学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苏裕茗,邓承能,谢坚[10](2019)在《显微手术治疗矢状窦旁及大脑镰旁脑膜瘤患者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矢状窦旁及大脑镰旁脑膜瘤患者应用显微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于2015—2018年在该院接受矢状窦旁及大脑镰旁脑膜瘤治疗的患者中进行随机抽取,该研究共计纳入研究对象5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显微手术治疗,分析病理分型及肿瘤切除程度以及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肿瘤复发情况。结果病理分型结果为:3例不典型性患者、3例混合型患者、6例血管型患者、9例砂粒型患者、16例纤维型患者、13例内皮细胞型患者。依照Simpson脑膜瘤切除标准分级结果为:14例Ⅰ级患者、29例Ⅱ级患者、7例Ⅲ级患者。患者存活率为100%,17例一侧肢体无力患者中1例患者病情未见明显好转,2例患者术后病情加重,出现严重偏瘫,14例患者肌力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术后4例术前肌力正常患者对侧肢体肌力出现减退反应,治疗后3周肌力明显恢复。术后4例患者肿瘤复发。5例颅骨瓣经高温灭活后还纳固定患者治疗后没有出现颅骨吸收表现。结论矢状窦旁及大脑镰旁脑膜瘤患者应用显微手术治疗能够取得确切的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率、病情复发率低,在辅助应用影像学检查并保证手术操作方式以及手术入路的合理性,能够使出血量得到有效控制,最大限度地避免功能区脑皮质、引流静脉以及矢状窦受损,能够有效提高手术治疗效果以及安全系数。(本文来源于《系统医学》期刊2019年09期)
矢状窦旁脑膜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切除老年矢状窦旁巨大脑膜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显微手术治疗的32例年龄>60岁[中位年龄(63.4±2.5)岁,最大年龄78岁]、累及功能区皮层的矢状窦旁巨大脑膜瘤(瘤径>5 cm)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神经电生理监测联合显微外科技术的手术效果,总结治疗方法及手术技巧。结果术前合并高血压11例、冠心病5例、糖尿病8例、颅内血管狭窄4例、脊髓空洞2例,无合并症2例;手术全程进行运动/感觉诱发电位监测;Simpson I级切除11例,Simpson II级切除9例(其中2例为复发脑膜瘤),Simpson III级切除9例(其中3例为复发脑膜瘤),Simpson IV级切除3例(其中2例为复发脑膜瘤)。对WHO病理分级II级、III级和肿瘤残留、肿瘤细胞呈增生活跃状态的I级脑膜瘤,术后常规进行放射治疗。随访4~43个月,其中1例随访11个月时复发,再次手术后辅助放射治疗。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前以偏瘫、偏身感觉障碍为主要表现14例,经治疗后恢复12例,术前无偏瘫术后出现偏瘫3例,其中1例并发肺炎,治疗后在7~21 d内恢复;以癫痫为主要症状8例患者术后口服抗癫痫药物,均未再出现癫痫发作。结论显微手术切除功能区老年矢状窦旁巨大脑膜瘤,术中强调使用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保护功能区皮层组织和引流静脉;老年患者术后并发症多,影响术后整体治疗质量,围手术期必须高度重视合并症和并发症的防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矢状窦旁脑膜瘤论文参考文献
[1].宋近林.显微手术对功能区矢状窦镰旁脑膜瘤患者的疗效[J].吉林医学.2019
[2].田海龙,危兆胜,刘斌,郭文强,张红英.老年功能区矢状窦旁巨大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
[3].孔传祥,周忠清,马福兴.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术后复发情况及复发危险因素分析[J].实用癌症杂志.2019
[4].郑典刚,巩忠,熊先,庞克军,柴迎春.显微神经外科联合术后伽马刀治疗矢状窦大脑镰旁脑膜瘤的效果分析[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9
[5].吴瑜,詹松华.3D-CE-TOF-MRV对上矢状窦旁脑膜瘤术前评估的应用价值[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第十七次全国学术大会暨甘肃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资料汇编.2019
[6].李永.显微手术治疗38例矢状窦镰旁脑膜瘤患者的疗效及可行性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9
[7].郭金陶.显微手术在矢状窦镰旁脑膜瘤中的治疗效果[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9
[8].田海龙,危兆胜,钟原,刘斌,王超超.神经导航血管融合成像辅助显微手术切除矢状窦旁脑膜瘤[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19
[9].张长远,李经纶,王志刚.矢状窦旁脑膜瘤切除术后早期局部积液的预防[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9
[10].苏裕茗,邓承能,谢坚.显微手术治疗矢状窦旁及大脑镰旁脑膜瘤患者疗效分析[J].系统医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