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双溶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双溶液,除湿,实验
双溶液论文文献综述
熊珍琴,代彦军,王如竹[1](2009)在《两级双溶液除湿/再生模块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依据氯化钙溶液和氯化锂溶液对空气中水蒸气的不同的吸收能力,提出并搭建了两级双溶液除湿/再生模块实验装置。对氯化钙溶液的预除湿能力进行了实验验证,分析了处理空气流速、氯化钙溶液流速和氯化锂溶液流速对模块的除湿性能的影响,以及再生空气速度对系统再生性能的影响。并进一步计算了系统的能耗情况,在增加空气热回收率为50%的再生空气热回收器的典型工况下,最低平均再生热量降低至3.3kJ/g,系统COP为2.05。(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09年09期)
熊珍琴[2](2009)在《热致浓度差两级双溶液除湿系统理论与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溶液除湿系统是基于除湿溶液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具有强吸湿特性建立的一种空调系统,采用低品位热源驱动,具有独立控制湿度、节能和环保等突出特点。所使用工质除湿溶液具有强大蓄能能力,在太阳能利用方面具有显着优势。然而,溶液除湿系统的蓄能与保证空气除湿效果之间存在矛盾。为了保证空气含湿量达到需要范围,实际系统溶液浓度变化小(小于1%,约0.2%),导致蓄能能力未得到有效开发利用,同时也限制了溶液除湿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基于此,本文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首先提出了溶液浓度变化范围大、除湿/再生之间温差小的热致浓度差理想溶液循环及采用此理想循环的两级双溶液大浓度差除湿系统,具有再生后浓溶液和除湿后稀溶液浓度差较大的特点。热力学分析结果表明理想溶液循环系统的热力性能系数、有效蓄能密度得到大幅提高,不可逆损失也显着减小。典型工况下,再生后浓溶液与除湿后稀溶液浓度差从0.16%增大到4.2%,使得系统的热力性能系数提高了142%,有效蓄能密度增加到385.5 MJ/m3。若采用氯化钙溶液预除湿降低溶液循环中除湿/再生过程溶液温差,系统热力性能系数进一步提高了25.9%,火用效率增加了23.0%。其次,搭建两级双溶液大浓度差除湿系统实验台,具有氯化钙溶液预除湿、再生后浓溶液与除湿后稀溶液浓度差大(大浓度差)两大特点。实验验证了系统在大幅降低溶液比再生热方面的优越性,氯化钙溶液的比再生热甚至低至2.0 kJ/g。系统热力性能系数和电力性能系数分别可达0.84和11.1。在不同典型室外环境下系统均能处理空气绝对含湿量达到ARI室内控制标准。氯化钙溶液表现出较好的预除湿效果,承担湿负荷比例在20~60%之间。空气的流速和溶液的初始浓度对除湿性能影响最为显着,而再生性能则对再生温度变化最敏感。第叁,建立了基于波纹结构填料的空气-溶液热质传递叁维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利用该模型研究了双溶液除湿和大浓度差除湿的可行性与双溶液再生和大浓度差再生的节能性,深入分析了两级双溶液大浓度差除湿过程和再生过程的热质传递特性。研究发现,在给定工况下(空气与溶液进口温度分别为34 oC和30oC)溶液除湿过程中约有70~100%的除湿释放热量被溶液所吸收。对表征除湿过程和再生过程传热和传质情况的气液界面Nusselt数和Sherwood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采用两级除湿/再生能够增强气液间传热传质效果。空气侧Nusselt数和Sherwood数分别在4~15和3~14之间,主要沿着空气流动方向逐渐下降。除了进口段有小幅增大外,溶液侧的Nusselt数在除湿/再生过程中均稳定在2.3。溶液侧Sherwood数在1~4之间,入口段效应范围比Nusselt数大,主要是因为溶液侧传质边界层的发展速度比热边界层慢。论文还分析了两级双溶液大浓度差(5%)太阳能除湿空调系统的能量调节特性和季节蓄能特性。借助除湿溶液的蓄能能力,系统不仅保证了24小时连续除湿,而且通过季节蓄能,显着提高了太阳能保证率和系统热力性能系数。与小浓度差运行模式(0.2%)相比,两级双溶液大浓度差除湿系统平均热力性能系数提高了73%,太阳能保证率增加了11~45%。与单溶液大浓度差除湿系统相比,两级双溶液除湿系统热力性能系数提高了20.3%,而太阳能保证率提高了5~14%。本论文提出的两级双溶液大浓度差除湿循环,解决了蓄能和良好的除湿效果之间的矛盾,对太阳能等低品位热能驱动溶液除湿系统的广泛应用具有积极作用。(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09-09-01)
熊珍琴,代彦军,王如竹[3](2009)在《两级双溶液除湿系统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两级双溶液除湿系统,其核心部件是采用氯化钙溶液预处理空气的第1级除湿器和采用氯化锂溶液的第2级除湿器,并利用数学模型对其除湿效果进行计算.结果表明:与采用氯化钙和氯化锂混合溶液(CELD,氯化钙与氯化锂质量比1∶1)的系统相比,双溶液除湿系统的除湿效果更佳且能量利用率更高;在温度30°C、绝对湿度16.2 g/kg的工况下,双溶液除湿系统能够使空气的绝对湿度降至7.93 g/kg,系统的热力性能系数(COP)达到1.08;若采用太阳能驱动系统,当集热器出口的热水温度为87°C时,该系统性能最佳,COP值达到1.08;当热水温度为75°C时,基于太阳辐射的COP最高,其值为0.51.(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09年05期)
徐士霞,戴强,刘志君,王跃招[4](2004)在《杀虫双溶液对峨嵋林蛙(Rana omeimontis)蝌蚪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峨嵋林蛙 (Ranaomeimontis)蝌蚪在杀虫双溶液中半致死浓度及其行为。利用寇氏法 (Kar ber法 )计算其 96h内的半致死浓度为 10 4 95mg/l,安全浓度为 1 0 4 95mg/l;运用方差分析检验了不同浓度中空间分布和活动性等行为的差异性。通过对空间分布型的拟合 ,可以得出 :不论在实验组中还是在对照组中 ,蝌蚪在水族箱中的空间分布均为负二项分布 ,并且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对照组和实验组中聚集度 (负二项分布的参数k值 )大小差异不显着 ,说明在此浓度范围内杀虫双对蝌蚪的微空间分布格局没有影响。而蝌蚪在杀虫双溶液中的活动性分析表明 ,0 2 5mg/l的杀虫双溶液对蝌蚪的活动性行为已经造成一定的影响 ,所以建议寻找安全浓度时 ,应该结合行为方面标的观察结果。(本文来源于《四川动物》期刊2004年03期)
李振球,胡中林[5](1990)在《720铀矿床“双溶液混合”成矿作用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序列-阶段”期次分析方法;讨论了矿床的热液演变过程,铀的富集因素及成矿物质之来源;对矿床成矿温度,压力和成矿介质的pH.Eh及组分等进行了研究,从而提出“双溶液混合”成矿的成因观点。(本文来源于《地球化学》期刊1990年01期)
双溶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溶液除湿系统是基于除湿溶液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具有强吸湿特性建立的一种空调系统,采用低品位热源驱动,具有独立控制湿度、节能和环保等突出特点。所使用工质除湿溶液具有强大蓄能能力,在太阳能利用方面具有显着优势。然而,溶液除湿系统的蓄能与保证空气除湿效果之间存在矛盾。为了保证空气含湿量达到需要范围,实际系统溶液浓度变化小(小于1%,约0.2%),导致蓄能能力未得到有效开发利用,同时也限制了溶液除湿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基于此,本文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首先提出了溶液浓度变化范围大、除湿/再生之间温差小的热致浓度差理想溶液循环及采用此理想循环的两级双溶液大浓度差除湿系统,具有再生后浓溶液和除湿后稀溶液浓度差较大的特点。热力学分析结果表明理想溶液循环系统的热力性能系数、有效蓄能密度得到大幅提高,不可逆损失也显着减小。典型工况下,再生后浓溶液与除湿后稀溶液浓度差从0.16%增大到4.2%,使得系统的热力性能系数提高了142%,有效蓄能密度增加到385.5 MJ/m3。若采用氯化钙溶液预除湿降低溶液循环中除湿/再生过程溶液温差,系统热力性能系数进一步提高了25.9%,火用效率增加了23.0%。其次,搭建两级双溶液大浓度差除湿系统实验台,具有氯化钙溶液预除湿、再生后浓溶液与除湿后稀溶液浓度差大(大浓度差)两大特点。实验验证了系统在大幅降低溶液比再生热方面的优越性,氯化钙溶液的比再生热甚至低至2.0 kJ/g。系统热力性能系数和电力性能系数分别可达0.84和11.1。在不同典型室外环境下系统均能处理空气绝对含湿量达到ARI室内控制标准。氯化钙溶液表现出较好的预除湿效果,承担湿负荷比例在20~60%之间。空气的流速和溶液的初始浓度对除湿性能影响最为显着,而再生性能则对再生温度变化最敏感。第叁,建立了基于波纹结构填料的空气-溶液热质传递叁维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利用该模型研究了双溶液除湿和大浓度差除湿的可行性与双溶液再生和大浓度差再生的节能性,深入分析了两级双溶液大浓度差除湿过程和再生过程的热质传递特性。研究发现,在给定工况下(空气与溶液进口温度分别为34 oC和30oC)溶液除湿过程中约有70~100%的除湿释放热量被溶液所吸收。对表征除湿过程和再生过程传热和传质情况的气液界面Nusselt数和Sherwood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采用两级除湿/再生能够增强气液间传热传质效果。空气侧Nusselt数和Sherwood数分别在4~15和3~14之间,主要沿着空气流动方向逐渐下降。除了进口段有小幅增大外,溶液侧的Nusselt数在除湿/再生过程中均稳定在2.3。溶液侧Sherwood数在1~4之间,入口段效应范围比Nusselt数大,主要是因为溶液侧传质边界层的发展速度比热边界层慢。论文还分析了两级双溶液大浓度差(5%)太阳能除湿空调系统的能量调节特性和季节蓄能特性。借助除湿溶液的蓄能能力,系统不仅保证了24小时连续除湿,而且通过季节蓄能,显着提高了太阳能保证率和系统热力性能系数。与小浓度差运行模式(0.2%)相比,两级双溶液大浓度差除湿系统平均热力性能系数提高了73%,太阳能保证率增加了11~45%。与单溶液大浓度差除湿系统相比,两级双溶液除湿系统热力性能系数提高了20.3%,而太阳能保证率提高了5~14%。本论文提出的两级双溶液大浓度差除湿循环,解决了蓄能和良好的除湿效果之间的矛盾,对太阳能等低品位热能驱动溶液除湿系统的广泛应用具有积极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双溶液论文参考文献
[1].熊珍琴,代彦军,王如竹.两级双溶液除湿/再生模块实验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9
[2].熊珍琴.热致浓度差两级双溶液除湿系统理论与实验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
[3].熊珍琴,代彦军,王如竹.两级双溶液除湿系统性能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9
[4].徐士霞,戴强,刘志君,王跃招.杀虫双溶液对峨嵋林蛙(Ranaomeimontis)蝌蚪行为的影响[J].四川动物.2004
[5].李振球,胡中林.720铀矿床“双溶液混合”成矿作用的探讨[J].地球化学.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