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望的抗战论文-李怡茹

绝望的抗战论文-李怡茹

导读:本文包含了绝望的抗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选择希望,绝望,叁次抗战

绝望的抗战论文文献综述

李怡茹[1](2018)在《选择希望:绝望中的叁次抗战——读鲁迅《野草·希望》》一文中研究指出《希望》是鲁迅惊异于青年之消沉所作。作者试图通过自我身陷绝望之境的抗战,来唤醒当时的青年一代:从身外的青春入手,借鉴了裴多菲的桀骜英勇,最后落脚到青年们很平安的现状。叁度绝望叁度抗战,鲁迅始终以选择希望的自信姿态体验生命的存在,这正是免除"青年之消沉"的希望与光明之举。(本文来源于《长治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刘伟平[2](2017)在《绝望地抗战——论《希望》折射出的鲁迅生存哲学》一文中研究指出《野草》最能代表鲁迅的思想与灵魂。其中《希望》一文则体现了鲁迅矛盾且深刻的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本文试以文本细读的方式,进而联系鲁迅思想,探寻《希望》一文中所体现的鲁迅反抗绝望的生存哲学,最终得出对于鲁迅生存哲学的几点思考。(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7年09期)

杨兹举[3](2011)在《以“走”作绝望的抗战——试谈鲁迅《过客》的戏剧动作及其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戏剧就其本质来讲是动作的艺术。黑格尔曾经说过:"能把个人的性格、思想和目的最清楚地表现出来的是动作,人的最深刻方面只有通过动作才能见诸现实。"[1]然而,什么是戏剧动作呢?谭霈生先生在他的《论戏剧性》中说:"话剧艺术源于西方。我国话剧艺术理论中的某些概念,多是从西方戏剧美学中翻译过来的。‘戏剧动作’(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下半月)》期刊2011年01期)

傅湘莉[4](2008)在《反抗绝望与绝望的抗战——论《野草》的生命哲学》一文中研究指出散文诗集《野草》体现了鲁迅先生深邃的生命哲学。在对个体生命存在有着自身深层体验的同时,鲁迅先生超越了具体的历史背景以及个人经验背景,对于生命的本真存在意义有着更高一层的哲理式的现代思考。在"反抗绝望"与"绝望的抗战"这种二元对立的悖论中,鲁迅先生体现了生命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本文来源于《安徽文学(下半月)》期刊2008年06期)

吴正锋[5](2004)在《存在的孤独与绝望的抗战——论沈从文的“精神失常”》一文中研究指出沈从文“精神失常”时期 ,存在着孤独与绝望 ,造成这种“精神失常”有其外部原因 ,更重要的是沈从文的内心世界 ,正是这种“绝望的抗战”的精神的表现(本文来源于《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04年03期)

陈洁[6](2001)在《于绝望中迸出希望之花——从《野草》谈鲁迅“绝望的抗战”及其产生的原因》一文中研究指出《野草》是鲁迅心灵震颤的记录 ,展现了鲁迅这一时期“绝望”与“希望”的思想矛盾和“绝望的抗战”。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鲁迅有内蕴深厚的思想 ,顽强的个性 ,受到儒家积极入世精神的滋养 ,有着对人生意义形上的超越导向 ,受到世界观的局限(本文来源于《徐州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01年03期)

陈洁[7](2001)在《于绝望中迸出的希望之花——从《野草》谈鲁迅“绝望的抗战”及其产生原因》一文中研究指出站在世纪之交的转折点上,鲁迅成为再认识、再阐释的对象。《野草》中《影的告别》、《希望》、《墓碣文》叁篇突出展现了鲁迅当时激烈痛苦的思想矛盾斗争,而就在这冲突中闪现了鲁迅绝望中迸出的希望之花,展现了一个精神界战士坚毅刚强的风采。当然,鲁迅“绝望的抗战”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原因,即其内蕴深厚的思想、顽强的个性、儒家积极入世精神的滋养、形上的人生意义的超越寻求等因素合力的作用。(本文来源于《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1年04期)

留尘[8](2000)在《绝望的调停者──记抗战胜利后民主党派对国共冲突的两次调停》一文中研究指出“兄弟”反目,自然应该进行劝解。这是民主革命时期各民主党派对国共间军事冲突的一个基本认识。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每每“兄弟”间剑拔弩张时,各民主党派便会团结起来,象是一个大家庭中的小弟弟,怀着一颗“质朴”和“天真”的心奔走于两位“兄长”之间──抗战时,他们呼(本文来源于《文史精华》期刊2000年03期)

吴延德[9](1995)在《“绝望的抗战”与悲剧创造──《呐喊》《彷徨》创作的心理动因探微》一文中研究指出“绝望的抗战”与悲剧创造──《呐喊》《彷徨》创作的心理动因探微吴延德两本薄薄的《呐喊》、《彷徨》,几乎是鲁迅一生所创作的全部小说史,然而这却是一部令人颤栗的悲剧史。这不仅仅是“须听将令”的悲怆的“呐喊”,更是情感积贮的奔涌;也不只是客观现实的真实反映...(本文来源于《浙江师大学报》期刊1995年04期)

李玉昆[10](1988)在《论《野草》的“绝望的抗战”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鲁迅《野草》中的不少作品都有鲜明的“绝望的抗战”的色彩,如《复仇》、《复仇(其二)》、《颓败线的颤动》、《腊叶》、《死火》、《死后》、《这样的战士》、《影的告别》、《希望》、《雪》,等等。这“绝望的抗战”是《野草》中最具特色的思想之一。在几十年来的《野草》研究中,由于对这一思想只泛泛地从一般意义上去理解,结果便产生了许多误解。如有的说《野草》“是苦闷的象征”,有的说《野(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1988年04期)

绝望的抗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野草》最能代表鲁迅的思想与灵魂。其中《希望》一文则体现了鲁迅矛盾且深刻的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本文试以文本细读的方式,进而联系鲁迅思想,探寻《希望》一文中所体现的鲁迅反抗绝望的生存哲学,最终得出对于鲁迅生存哲学的几点思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绝望的抗战论文参考文献

[1].李怡茹.选择希望:绝望中的叁次抗战——读鲁迅《野草·希望》[J].长治学院学报.2018

[2].刘伟平.绝望地抗战——论《希望》折射出的鲁迅生存哲学[J].青年文学家.2017

[3].杨兹举.以“走”作绝望的抗战——试谈鲁迅《过客》的戏剧动作及其意义[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

[4].傅湘莉.反抗绝望与绝望的抗战——论《野草》的生命哲学[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

[5].吴正锋.存在的孤独与绝望的抗战——论沈从文的“精神失常”[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

[6].陈洁.于绝望中迸出希望之花——从《野草》谈鲁迅“绝望的抗战”及其产生的原因[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

[7].陈洁.于绝望中迸出的希望之花——从《野草》谈鲁迅“绝望的抗战”及其产生原因[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

[8].留尘.绝望的调停者──记抗战胜利后民主党派对国共冲突的两次调停[J].文史精华.2000

[9].吴延德.“绝望的抗战”与悲剧创造──《呐喊》《彷徨》创作的心理动因探微[J].浙江师大学报.1995

[10].李玉昆.论《野草》的“绝望的抗战”思想[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

标签:;  ;  ;  

绝望的抗战论文-李怡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