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手机使用行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无手机恐惧,手机成瘾,问题性的手机使用,双因子模型
手机使用行为论文文献综述
任世秀,王琦,刘拓[1](2019)在《问题性手机使用行为的潜在心理结构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科技飞速发展,手机用户与日俱增。据《第43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我国网民人数为8.92亿,而手机网民高达8.17亿人次,其中即时通讯用户占比为95.5%;网络购物占比72.5%......如此高的手机使用占比背后是我们将大量时间耗费在手机上的事实的反映,也因此出现了手机成瘾(Mobile Phone Addiction)、无手机恐惧(Nomophobia)等问题性的手机使用行为。但目前为止,学界并没有对问题性的手机使用行为给出统一且清晰的界定,也不清楚具体的心理结构。因此,本研究采用中文版无手机恐惧量表和手机成瘾倾向量表深入探究了问题性的手机使用行为的心理结构。研究一用Mplus8.0进行一阶CFA、二阶CFA和双因子模型(Bifactor模型)间的比较分别探索了无手机恐惧和手机成瘾的心理结构,研究二基于研究一将手机成瘾和无手机恐惧纳入一个模型进一步探究问题性的手机使用行为的心理结构。根据模型比较结果发现无手机恐惧更适合用双因子模型来解释(χ~2/df=2.31,RMSEA=0.045,TLI=0.965,CFI=0.974,SRMR=0.035,WRMR=1.148),其中G因素为无手机恐惧量表的全局因子(无手机恐惧);F1-F4分别代表害怕无法获得信息、害怕失去便利、害怕失去联系及害怕失去网络连接四个局部因子;而手机成瘾更符合二阶模型(χ~2/df=3.39,RMSEA=0.061,TLI=0.927,CFI=0.944,SRMR=0.041,WRMR=1.306),二阶因素更高层次的概括了戒断症状、突显行为、社交抚慰及心境改变这4个因子,我们将其命名为手机成瘾严重指数。研究二结果显示手机成瘾严重指数与无手机恐惧的2个局部因子(害怕无法获得信息、害怕失去便利)间并无相关,与另外2个局部因子(害怕失去联系、害怕失去网络连接)虽有相关,但其相关很低(r_1=-0.082,p=0.001;r2=0.118);而手机成瘾严重指数与无手机恐惧的一般因子间(G)却有很高的相关(r=0.639,p<0.001)。由此我们推断问题性的手机使用行为的心理结构包含两个部分,一部分为成瘾性的因子,具体体现在无手机恐惧的一般因子和手机成瘾严重指数有很高的相关性上;另一部分为功能性因子,这体现在无手机恐惧的4个局部因子与手机成瘾严重指数的低相关甚至没有相关性上。这也提示我们在之后探讨问题性的手机使用行为时因注意将因手机功能所导致的手机使用行为和成瘾性的手机使用行为加以区分然后再进行下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傅志妍,陈坚,陈林[2](2019)在《智能手机使用行为对驾驶可靠性的影响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智能手机使用行为对驾驶安全影响过程缺少定量描述的问题,基于驾驶行为信息加工和注意分配理论,探索智能手机使用行为与驾驶可靠性的关联关系,提出7个因果关系假设,构建涵盖视觉资源消耗、认知资源消耗、驾驶不可靠性等潜变量的智能手机使用行为影响的结构方程模型.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驾驶人问卷调查,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视觉资源消耗(0.448)、认知资源消耗(0.256)对驾驶可靠性具有直接负向效应,信息输入、显示观看、语音通话及心理特征具有间接负向效应,其中显示观看(0.450)的效应最大.(本文来源于《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期刊2019年05期)
李书瀚,白洁[3](2019)在《小学高年级学生手机使用行为调查研究——以北京市某小学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手机使用行为进行调查研究,研究发现在生活和学习中,手机已经成为小学生必不可少的工具,小学高年级学生对手机需求程度较高,多数小学生手机使用时间较为合理,多数家长对小学生使用手机支持但有所限制,多数小学生能认识到手机有利有弊,家长玩手机会给孩子带来不良影响,小学生希望家长对自己使用手机的行为多一些理解。针对小学生使用手机的问题,文章从政府、社会、学校、教师、家长、学生角度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以期为培养小学生正确使用手机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教育信息技术》期刊2019年Z2期)
李涵钰,罗荷花[4](2019)在《大学生手机银行使用行为及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实地调研,运用二元Logit模型,从大学生基本特征、大学生对手机银行的感知行为两方面对大学生手机银行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大学生的专业、感知便捷性、感知安全性、感知重要性等因素对大学生手机银行使用行为产生显着的正向影响,大学生感知手续费用对其产生显着的负向影响,而性别、年级、户籍、可支配收入对其影响不显着。最后,文章提出大学校园加强推广与宣传、手机银行进行技术创新与开发特色业务、相关部门不断完善法律法规等对策建议。(本文来源于《经济师》期刊2019年07期)
韩艳艳[5](2019)在《关于高中生手机使用行为的管理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高中生使用智能手机屡见不鲜,但智能手机对他们的影响却是弊大于利。高中生的生活环境主要是学校和家庭,在校期间,高中生使用手机可以得到较好的控制,但是回到家中去难以自律。为帮助家长解决这方面的教育问题,本人根据班主任期间的所得经验,总结高中生在家中肆意使用智能手机带来的最突出的负面影响进行,并向家长提出了相应的策略。(本文来源于《中华少年》期刊2019年21期)
申鲁军,杨磊,张晶,杜河川[6](2019)在《出彩视域下高校课堂手机使用行为的现状及应对》一文中研究指出"互联网+"新时代,大学生课堂手机使用行为非常普遍,手机在给大学生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严重干扰了高校课堂教学效果和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本研究通过探索"互联网+"新时代高校课堂手机使用行为的现状,对其原因深入剖析,并从任课教师、大学生和学校教学管理层叁个方面提出了一些积极改善的精准应对策略。(本文来源于《科教文汇(下旬刊)》期刊2019年06期)
丁辉[7](2019)在《规范中职生手机使用行为探研》一文中研究指出规范中职生手机使用行为,能净化学习环境,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文章分析不能正确使用手机所产生的危害,提出具体应对措施,旨在规范学生使用行为,引导其正确使用手机。(本文来源于《成才之路》期刊2019年14期)
阮梦晨[8](2019)在《大学生手机使用行为及需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手机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司空见惯,然而手机使用行为却逐渐引起研究者们的日益关注。在国外的一项随机调查中显示,大学生群体对手机的依赖性最高。在对Geser的手机使用空间模型的研究中发现,大学生频繁使用手机与心理因素中的用户需求和社会网络等逐步实现关联和强化。(本文来源于《青年与社会》期刊2019年09期)
李悦悦[9](2019)在《手机网民社交软件使用行为的心理嬗变》一文中研究指出媒介格局处于信息源日趋多元,传播生态日益丰富,终端内容日渐庞杂的阶段。手机网民的媒介使用心理和反馈行为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行为的变化源于心理的嬗变。本文着重从传播学和社会学研究角度对手机用户社交软件使用行为进行讨论和分析,通过研究最敏感的信息渠道及其内容获得对人类媒介使用行为有理性审视。手机社交软件的使用行为折射了手机网民的心理态势和选择。(本文来源于《今传媒》期刊2019年02期)
李渊,陈丽婷,苏飞[10](2017)在《大学生课堂手机使用行为与课堂教学满意度的关系研究——以浙江工商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从大学生课堂手机使用行为与课堂教学满意度关系视角出发,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大学生课堂手机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可分为教师因素、环境因素、心理因素和课程因素四个方面。其中,教师因素对课堂教学满意度影响最大,环境因素和心理因素其次,课程因素对课堂教学满意度影响最小。(本文来源于《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浙江工商大学教学改革论文集》期刊2017年00期)
手机使用行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解决智能手机使用行为对驾驶安全影响过程缺少定量描述的问题,基于驾驶行为信息加工和注意分配理论,探索智能手机使用行为与驾驶可靠性的关联关系,提出7个因果关系假设,构建涵盖视觉资源消耗、认知资源消耗、驾驶不可靠性等潜变量的智能手机使用行为影响的结构方程模型.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驾驶人问卷调查,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视觉资源消耗(0.448)、认知资源消耗(0.256)对驾驶可靠性具有直接负向效应,信息输入、显示观看、语音通话及心理特征具有间接负向效应,其中显示观看(0.450)的效应最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手机使用行为论文参考文献
[1].任世秀,王琦,刘拓.问题性手机使用行为的潜在心理结构探究[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2].傅志妍,陈坚,陈林.智能手机使用行为对驾驶可靠性的影响模型[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19
[3].李书瀚,白洁.小学高年级学生手机使用行为调查研究——以北京市某小学为例[J].教育信息技术.2019
[4].李涵钰,罗荷花.大学生手机银行使用行为及影响因素[J].经济师.2019
[5].韩艳艳.关于高中生手机使用行为的管理策略[J].中华少年.2019
[6].申鲁军,杨磊,张晶,杜河川.出彩视域下高校课堂手机使用行为的现状及应对[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9
[7].丁辉.规范中职生手机使用行为探研[J].成才之路.2019
[8].阮梦晨.大学生手机使用行为及需求研究[J].青年与社会.2019
[9].李悦悦.手机网民社交软件使用行为的心理嬗变[J].今传媒.2019
[10].李渊,陈丽婷,苏飞.大学生课堂手机使用行为与课堂教学满意度的关系研究——以浙江工商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为例[J].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浙江工商大学教学改革论文集.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