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在胃肠间质瘤诊断中的应用

CT在胃肠间质瘤诊断中的应用

陈星隆兴义市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贵州兴义562400

【摘要】目的:在对胃肠间质瘤患者进行临床诊断时应用多层螺旋CT检查的方法并对其临床的应用效果进行观察并分析。方法:选择48例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胃肠间质瘤患者,所有患者均经过病理学检查确诊。对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检查,对检查的影像学资料以及具体的表现等进行观察与分析。结果:研究结果表明,48例患者中有28例患者临床诊断为胃间质瘤,12例患者临床诊断为小肠肿瘤,4例患者诊断为直肠肿瘤,2例患者诊断为结肠肿瘤,2例患者诊断为食管肿瘤,同时,有8例患者为良性肿瘤,另34例患者为恶性肿瘤,另有6例患者为潜在恶性肿瘤,螺旋CT的检查结果同临床病理学的检查结果匹配率达到了100%,完全相符。结论:在对胃肠间质瘤患者进行诊断时应用螺旋CT的检查方法具有着十分理想的临床应用效果,能够对肿瘤的形态与位置进行清晰的显示,对于医生制定后续的治疗方案也能够起到十分有效的帮助,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并应用。

【关键词】多层螺旋CT;胃肠间质瘤;诊断

胃肠道间质瘤(GIST)指的是在胃肠道间叶组织部位出现肿瘤的疾病,由于GIST患者在临床中并不会表现出特异性,因此,早期与良性患者经常不会表新出临床症状,这也导致一部分患者在进行诊断时已经从良性肿瘤变为恶性肿瘤,对患者的生命健康与治疗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因此,早期准确的诊断是十分重要的,为此,我院选择48例患者应用多层螺旋CT的检查方法,获得了理想的应用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48例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胃肠间质瘤患者,其中男26例,女22例,年龄19-76例,平均(48.3±2.4)岁,经过询问,其中有14例患者由于腹胀不适而入院,12例患者由于腹部肿块,8例患者由于黑便,6例患者由于恶心,8例患者由于腹痛,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经过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胃肠间质瘤。

1.2方法

在对患者进行扫描前,护理人员给予患者白开水与甘露醇联合液进行灌肠,剂量为1500ml,在进行扫描前12小时应嘱咐患者禁止进食与饮水,在进行扫描前1小时给予温水约500ml以达到充盈胃部的目的,同时,对患者的肛门注入温水以达到结肠充盈的目的,注水量在400ml至800ml之间,在进行扫描前10分钟左右给予患者温水口服以达到充盈小肠的目的,水量在900ml左右。

所有患者均进行飞利浦40层螺旋CT检查,参数为:层厚为5mm,螺距为1mm,经过扫描后1mm的薄层充足,获得冠状位以及MPR矢状,所有患者进行平扫与增强扫描,碘海醇为对比剂,给药速率为3ml/s,剂量为80-100ml[1]。

1.3观察指标

对患者检查结果之中肿瘤发病的形态、密度、位置、强化的特点以及发展的程度等进行观察,另外,应观察患者的肿瘤是否出现了转移、肿瘤同其周围血管以及组织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2.结果

2.1飞利浦40层螺旋CT检查的结果

(1)肿块的密度:经过检查,其中呈现为均匀等密度的患者共计有12例,呈现为混杂密度的患者共计有36例,病灶实性部份的CT值在32HU至46HU之间,另外,本组中有34例患者的病灶出现了明显的强化,其中有6例患者为轻度强化,8例患者为中度强化;

(2)GIST同血管以及周围组织之间存在的关系:经过检查,其中有8例患者为良性间质瘤,6例患者为潜在恶性肿瘤,在CT检查中肿瘤的边界均得到了清晰的显示,并且,在肿块同周围组织之间有着明显的脂肪层存在,在34例恶性间质瘤的患者之中,有28例患者肿瘤的边界范围难以得到清晰的显示,脂肪层的显示较为模糊甚至已经消失。

(3)肿瘤的类型、大小以及形态:48例患者中有28例患者临床诊断为胃间质瘤,12例患者临床诊断为小肠肿瘤,4例患者诊断为直肠肿瘤,2例患者诊断为结肠肿瘤,2例患者诊断为食管肿瘤;其中有28例在腔外,10例位于腔内,另12例则为混合分布;肿瘤的直径在2.5cm至12cm之间,平均(7.1±0.4)cm,在34例恶性间质瘤患者中,直径在5cm以上的有24例,在潜在恶性肿瘤患者以及良性肿瘤患者中,肿瘤直径在5cm以下的有6例,本组中,有24例患者肿瘤呈现为不规则形状,10例呈现为类圆形,14例呈现为类椭圆形。

(4)肿瘤的转移情况: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淋巴转移的症状,有8例为肝部转移。

2.2病理学检查与螺旋CT检查结果对比

螺旋CT的检查结果同临床病理学的检查结果匹配率达到了100%,完全相符。

3.讨论

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临床症状的实际表现同肿瘤的位置以及大小等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联,临床最为常见的一种症状为胃肠道出血,一部分患者还会伴随着腹痛、吞咽困难以及溃疡穿孔等,恶性肿瘤患者的病程很短,经常在数月时间便能够完全地爆发,因此,早期的诊断与治疗是对患者疾病进行控制与治疗的关键之所在[2]。

该疾病的患病群体主要为中老年人,绝大多数患者在发病前无任何感觉,大部分患者均是在进行其他影像学检查时偶然发现该疾病,临床调查表明,约有60%-70%的患者为胃部发病,约有20%-30%的患者为小肠发病,5%左右的患者为结直肠发病,另有<5%的患者为食管发病[3]。

本次的研究结果表明,48例患者中有28例患者临床诊断为胃间质瘤,12例患者临床诊断为小肠肿瘤,4例患者诊断为直肠肿瘤,2例患者诊断为结肠肿瘤,2例患者诊断为食管肿瘤,同时,有8例患者为良性肿瘤,另34例患者为恶性肿瘤,另有6例患者为潜在恶性肿瘤,螺旋CT的检查结果同临床病理学的检查结果匹配率达到了100%,完全相符。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对胃肠间质瘤患者进行诊断时应用螺旋CT的检查方法具有着十分理想的临床应用效果,能够对肿瘤的形态与位置进行清晰的显示,对于医生制定后续的治疗方案也能够起到十分有效的帮助,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并应用。

参考文献:

[1]陈宜春,李咏梅,欧阳羽.16排螺旋CT在胃肠道间质瘤中的诊断价值[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9(24)8-9.

[2]张龙江,杨亚英,祁吉,等.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表现与手术及临床病理学的刘照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7,6:5-39.

[3]吴海鸽,李欠云,袁鸿排,等.16层螺旋CT在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中的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7,9:949-952.

标签:;  ;  ;  

CT在胃肠间质瘤诊断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