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音级集合理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王西麟,钢琴协奏曲,音级集合,和声
音级集合理论论文文献综述
杨永泽,巴广[1](2019)在《运用音级集合理论对和声进行分析——以王西麟《钢琴协奏曲》OP.56第一乐章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阿伦·福特的音级集合理论推动了现代音乐创作理论的发展,在分析当代音乐作品中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结合音级集合理论,对王西麟《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中较为主要和声的片段进行数据分析,以期更准确地把握作品和声的构成与紧张度的变化规律。(本文来源于《艺术教育》期刊2019年04期)
强强[2](2016)在《实践中的音级集合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威廉·霍华德·舒曼(William Howard Schuman),二十世纪美国伟大的作曲家、音乐家、教育家和艺术管理者。他的音乐创作涉及了多种形式,包括合唱、器乐独奏、交响乐、室内乐等。他不仅创作严肃音乐,流行歌曲也是他创作中很重要的一个领域。目前,国内对于威廉·舒曼的有关生平以及其音乐作品的专题研究非常稀少,其中对于他唯一一部小提琴协奏曲的研究更是尚未看到。本论文的研究希望能打开对于威廉·舒曼专业音乐领域的研究缺口,填补对其作品分析在国内研究领域的空白。本论文主要对威廉·舒曼的《小提琴协奏曲》的第一乐章做详尽的技术分析研究并以此对作曲家创作该作品的历史背景及其作曲家作曲经历以及学术上的视野进行描述和管窥。由于这部作品第一乐章与第二乐章的创作大约经历了十年,所以第二乐章与第一乐章的风格相差甚多。本文研究《小提琴协奏曲》初创年代的特点便成为主要立意。希望以时代背景为落脚点,通过作曲技法这一主要分析视点,对这部具有时代代表性的作品加以研究和认识,对认识威廉·舒曼这一时期作品特征有所帮助。本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序:主要阐明本文的研究意义和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内容。第一章:作曲家的音乐创作。这一章节阐述威廉·舒曼的生平并对由此形成的创作时期划分做分析以及形成创作年表。第二章:《小提琴协奏曲》的音乐分析。这一章着重于技术分析,从《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的旋律、和声、节奏、结构等各音乐元素着手,全面并详细的分析和总结作曲家在《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使用的创作技法。第叁章:《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的创作综述。这一章节以第二章的音乐分析为基石,观察威廉·舒曼的《小提琴协奏曲》对这一创作阶段的创作特点的形成产生的影响。同时将威廉·舒曼作品年表的研究编写思路、主要内容、分类方式以及目的作用做整体论述。(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6-05-24)
霍凡超[3](2016)在《论音级集合理论在实际创作中的实用性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音级集合理论作为一种分析无调性音乐作品的数理性质的分析体系,由着名音乐理论家阿伦·福特于1973年提出。这一理论不仅对于分析一些以传统和声学无法解释的现代音乐作品具有独到的作用,而且对于各种风格的实际创作同样具有很大的实用性价值。笔者认为音级集合理论作为一种分析手段其价值是固定的,但作为一种创作手段而言其可能性则是无穷的。基于这样的认知,从传统、通俗以及现代这叁种类型的实际作品中探索其潜在的实用性价值。(本文来源于《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郑艳丽[4](2012)在《音级集合理论延展性技术方法思考之相等关系集合的统一性技术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相等关系的集合,即基本集合自身的原型及变型的多种形态结构关系,通过"核心同构"的组织方式对呈现出多样化的音高材料予以多维度、多层面的统构,以体现作品中所应具有的高度统一的结构原则。拟通过"呼应性结构方法"、"贯穿性结构方法"、"基本集合对音乐作品核心音调的预制与规定性"叁个部分对运用相等集合的统一性技术方法予以阐释。(本文来源于《黄河之声》期刊2012年03期)
戴伟[5](2008)在《音级集合理论在分析广西民歌中的运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尝试运用音级集合理论对广西民歌音高结构进行研究,进而探索民歌中音集运动自身的结构功能及体现方式,以及音集运动与其他因素相结合对民歌所起的结构力作用。并提出运用音级集合分析民歌的意义及创作的启示。(本文来源于《艺术探索》期刊2008年06期)
郑艳丽[6](2008)在《音级集合理论原则概述与技术方法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借助数学集合论原理产生的音级集合,是用来构建和分析纵横音高结构关系的理论体系,这一体系,将有助于我们了解作曲家进行音乐创作时的各种技术细节,通过简明方式,对该理论体系的基础原则作简略概述,并对一些基本的技术方法,提出思考。(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期刊2008年03期)
王中余[7](2008)在《阿伦·福特音级集合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音乐理论文献中,音级集合理论这一概念有叁种不同的所指:第一种特指《无调性音乐结构》这本着作所代表的观点;第二种是指阿伦·福特自1964年以来在系列着作与文章中所阐述的理论;第叁种泛指所有与音级集合理论有关的理论与观点。本文依托对第叁种“所指”的了解,对第二种“所指”,即福特本人的音级集合理论展开研究。本文尝试回答以下一组问题并以如此的逻辑行文:福特音级集合理论是什么?如何运用?怎样形成?如何发展?有效性何在?合理性如何?什么促成了福特理论?其价值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本文由引言、正文、结语叁部分组成,正文分四章。第一章对福特叁篇“理论类”音级集合文献,即《音乐集合复合型理论》、《无调性音乐结构》、《音级集合类属与现代和声种类的来源》进行要点概括;第二章从“福特之前”、“福特本人”、“其他理论家”叁个角度梳理福特音级集合理论形成发展的脉络;第叁章从“分析对象”、“分析效能”两个角度探讨福特音级集合理论的有效性并讨论福特截段取样观念与方法的合理性;第四章从“无调性音乐的研究”、“福特的生平及研究领域”两个角度探究福特理论的形成原因,从“理论”、“分析”两个角度归结福特音级集合理论的价值意义。本文的研究不仅可以加深对福特音级集合理论的认识,为现实的音乐分析实践提供具体的技术指导,对其它一些现代音乐分析方法或理论的个案研究与比较研究提供参照,而且,这一研究的成果可能对音乐创作也有所启示。(本文来源于《上海音乐学院》期刊2008-06-01)
段文晶[8](2008)在《我国“音级集合理论研究”述略》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对音级集合理论外文文献的译介"、"对音级集合理论的发展和完善"以及"对音级集合理论的创用"等叁个方面,对我国音级集合理论研究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归纳和总结,展示音级集合理论在中国发展的成就与状况。在此基础上,反思音级集合理论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对该理论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天津音乐学院学报》期刊2008年01期)
王中余[9](2008)在《音级集合理论在西方的发展与运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音级集合理论从其创立至今已历经四十余年的发展,在此期间,中西方理论家都对这一理论给予了持续的关注与深入的研究,由此产生大量与此有关的理论文献。本文拟对音级集合理论在西方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与概括,在此基础上,归纳西方音级集合理论的发展特征。(本文来源于《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期刊2008年01期)
郑思[10](2007)在《基于音级集合理论的音高控制程序及其在音乐创作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Max/MSP为平台,创作了一个基于音级集合理论的交互式作曲程序。给予操作者对音程协和度的定义权利,提供一个阿伦·福特集合表中各个音集之间和谐度自由过渡的可视化空间。该程序采用“圆算盘”、“循环遍历”和“对应求补”叁种设计思想,判定音级集合的原型;可跟随操作者的意图,让音集做各种移位、逆行和倒影变形;存有梅西安的120种印度塔拉节奏型可供挑选;拥有“严格控制”和“自由随机”两种输出方式;并提供各种音色,用于音乐创作。(本文来源于《武汉音乐学院》期刊2007-06-01)
音级集合理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威廉·霍华德·舒曼(William Howard Schuman),二十世纪美国伟大的作曲家、音乐家、教育家和艺术管理者。他的音乐创作涉及了多种形式,包括合唱、器乐独奏、交响乐、室内乐等。他不仅创作严肃音乐,流行歌曲也是他创作中很重要的一个领域。目前,国内对于威廉·舒曼的有关生平以及其音乐作品的专题研究非常稀少,其中对于他唯一一部小提琴协奏曲的研究更是尚未看到。本论文的研究希望能打开对于威廉·舒曼专业音乐领域的研究缺口,填补对其作品分析在国内研究领域的空白。本论文主要对威廉·舒曼的《小提琴协奏曲》的第一乐章做详尽的技术分析研究并以此对作曲家创作该作品的历史背景及其作曲家作曲经历以及学术上的视野进行描述和管窥。由于这部作品第一乐章与第二乐章的创作大约经历了十年,所以第二乐章与第一乐章的风格相差甚多。本文研究《小提琴协奏曲》初创年代的特点便成为主要立意。希望以时代背景为落脚点,通过作曲技法这一主要分析视点,对这部具有时代代表性的作品加以研究和认识,对认识威廉·舒曼这一时期作品特征有所帮助。本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序:主要阐明本文的研究意义和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内容。第一章:作曲家的音乐创作。这一章节阐述威廉·舒曼的生平并对由此形成的创作时期划分做分析以及形成创作年表。第二章:《小提琴协奏曲》的音乐分析。这一章着重于技术分析,从《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的旋律、和声、节奏、结构等各音乐元素着手,全面并详细的分析和总结作曲家在《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使用的创作技法。第叁章:《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的创作综述。这一章节以第二章的音乐分析为基石,观察威廉·舒曼的《小提琴协奏曲》对这一创作阶段的创作特点的形成产生的影响。同时将威廉·舒曼作品年表的研究编写思路、主要内容、分类方式以及目的作用做整体论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音级集合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1].杨永泽,巴广.运用音级集合理论对和声进行分析——以王西麟《钢琴协奏曲》OP.56第一乐章为例[J].艺术教育.2019
[2].强强.实践中的音级集合理论[D].华南理工大学.2016
[3].霍凡超.论音级集合理论在实际创作中的实用性价值[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6
[4].郑艳丽.音级集合理论延展性技术方法思考之相等关系集合的统一性技术方法[J].黄河之声.2012
[5].戴伟.音级集合理论在分析广西民歌中的运用[J].艺术探索.2008
[6].郑艳丽.音级集合理论原则概述与技术方法思考[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8
[7].王中余.阿伦·福特音级集合理论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8
[8].段文晶.我国“音级集合理论研究”述略[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8
[9].王中余.音级集合理论在西方的发展与运用[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8
[10].郑思.基于音级集合理论的音高控制程序及其在音乐创作中的应用[D].武汉音乐学院.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