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之后论文-苏贤

北宋之后论文-苏贤

导读:本文包含了北宋之后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北宋,古文运动,科举,策论

北宋之后论文文献综述

苏贤[1](2017)在《北宋“古文运动”与科举再探索:从嘉佑二年之后说起》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嘉佑二年之后至熙宁叁年殿试废诗赋论之间几次科举考官的文学观和取士倾向,以及进士及第者的经历、背景、文风等方面的考察,试图勾勒出欧阳修倡导的平易风格的以策论为形式的古文在科场中逐步占据优势的曲折过程,并论断在此过程中律赋依旧是进士高科最重要的标准。然而,嘉佑八年以来科场中十分重视策论取士的实践,以及太学中风气的转变,都为熙宁年间的科举改革废除诗赋做好了铺垫。(本文来源于《宋史研究论丛》期刊2017年01期)

韩国良[2](2015)在《论北宋之后学界对“兴辞”的叁大误解》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兴"的本义及其与"比"的差异,至北宋之时学者们已有圆满的解释,但是也同样是从北宋开始,学者们对"兴"的认识才产生了分歧。综观北宋之后学者们对于"兴"的误解,主要体现在以下叁个方面:其一,援引情兴,以释比兴;其二,兴不取义,可兼赋比;其叁,抹煞差别,执求统一。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状,看不到"比""兴"同属譬喻,这显然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由于把"兴辞"排除在了譬喻之外,这才迫使他们不得不背离汉唐旧说而另觅新释。(本文来源于《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3期)

丁新义[3](2015)在《北宋后定瓷不用于宫中辩》一文中研究指出定窑是我国宋代历史上着名的五大名窑之一,其处于白瓷引领中心地位的定窑系遍布于大江南北。定窑创烧于唐,形于北宋,再兴于金,衰于元。宋金时代,曾一直被用于进贡宫廷作为御用品。然而南宋陆放翁在其记载中说到,"定器不入禁中",言明定瓷在北宋直到陆氏生活年代不再作为贡品,这一条文献被转载记录,并成为"弃定兴汝"的依据。(本文来源于《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1期)

马里扬[4](2013)在《黄庭坚《小山集序》的思想史考索——北宋“后熙丰时代”词学走向研究之一》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庭坚在为晏几道歌词所作的《小山集序》中,不仅触及晏几道歌词中的新变因素,而且昭示了黄庭坚本人词风的转变。这一创辟性词论的发生,关联着一个深刻的思想史背景。"熙丰词学极盛"之后,歌词与士大夫作者之间的关系从"背离"走向"紧张"。元佑初年的晏几道在《乐府补亡序》中追溯"南部诸贤",或与熙丰执政大臣对"妇人语"歌词的批评不无关联;此际陷入"党争漩涡"的黄庭坚提出"清壮顿挫",也就并非可以局限于艺术评赏层面,而应是蕴藏有黄庭坚自身对现实困境的努力摆脱之深意。(本文来源于《中国诗歌研究》期刊2013年00期)

颜庆馀[5](2008)在《北宋之后:元好问与中国诗歌传统》一文中研究指出这篇论文的主题是元好问诗的文本批评,即校理、分析、诠释和评价元好问诗。这裹的文本批评并不把作品视为独立自足的结构,而是将作品置于诗歌传统的构成中,在传统的观照中试图更好地理解诗人及其作品。为了避免宏观视角的空疏和教条,这篇论文引入中层理论,将诗歌传统拆解成若干亚传统,在这些亚传统的语境中讨论元好问诗中相应的各类诗篇。具体说来,这篇论文由以下几个方面讨论元好问诗。题画诗。继杜甫、苏轼、黄庭坚之后,元好问成为题画诗写作中最重要的诗人之一,他在沿革传统中发展出诸多值得注意的特徵。其山水类题画诗通常引入个人回忆和感想,并在杜甫的基础上发展一种进入画面的想像性视角;其故实类题画诗经常绕过图画,展开独特的议论和严肃的道德思考;其人像类题画诗充满自我的反思和期许,并思考士的出处问题;其状物类题画诗强调绘画物象的寓意,正如咏物诗一般。概括地说,在元好问的题画诗中,诗歌与绘画在“言志”的古老传统中达成殊途同归的关系。咏史诗。在咏史诗的历史上,用典方式具有一个由简易到复杂的进程。从汉魏至北宋,咏史诗的用典通常局限于孤立的诗句中,或者是堆垛式的罗列。元好问发展了咏史诗用典的新方式,围绕着一个咏史怀古的主题,引入一组相关的历史典故或文学文本,造成复杂的文本间性。山水诗。山水诗的传统只是一种现代学术建构,包含了一个选择和排挤的过程。在这一传统中,元好问与苏轼等诗人一样处于边缘位置。与王维等经典山水诗人迥异,元好问的山水诗充满强烈的抒情力度和诠释意味,其中的山水描写多是有我之境。元好问的山水诗,可以成为我们藉以反思山水诗传统的一个案例。七言律诗。在七律的领地中,最具风格特徵的叁家是杜样、昆体与江西派。从虚字、拗调的频繁使用,以及连续性句法和章法的追求上说,元好问更加接近江西派。元好问七律的另一个特徵是,过度使用变格,从而成为套语。五言古诗。元好问建构了一种符合自己诗学理想的五古谱系,以风雅正体为标准,以陶渊明、苏轼等诗人为代表。在其五古写作与有关五古的批评中,元好问表现出推崇并远离陶渊明、批评并接近苏轼的风格。这种悖论决定了元好问五古的基本面貌。乐府诗。在诸种诗歌传统中,乐府诗的传统可能是最具规范性的一种,并且是最经常令人感觉过时的体裁。与北宋之后很多诗人不同,元好问对乐府诗保持一定的兴趣,留下一定数量的作品。在元好问手中,乐府诗既在主题等方面显得陈旧,又在诗体等方面表现出开放性。新还是旧,难以一概而论。引用的行为。在北宋以来诗歌所有权观念盛行的语境中,元好问公然频繁地引用旧句入诗,是逾越规矩并招致诟病的行为。究其缘由,元好问的非法行为出于个人诗学取径的歧路,他一方面认同黄庭坚的博学主张,希望在广泛阅读、博采众长的基础上,推陈出新,自成一家,另一方面又信从苏轼对所有权的戏谴,引用旧句而非自铸新辞。作为外一篇的词序。在中国古代充满等级色彩的文体观念中,词作为低级文体,具有一个向诗进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在词序上的表现是,词序的发展象诗题一样从无到有,从简易到复杂。元好问是这一进程中的重要一环,他的词序既可以交待写作背景、载录史料,训释典故词语,也可以与正文形成敍事与抒情互相配合、散笔与韵语互相对照的结构。(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08-06-03)

苏俊祎[6](2008)在《北宋后末期黄庭坚诗歌接受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庭坚是宋代最着名的诗人之一,在他所处的北宋后期就已经诗名显赫,成为一时的文学领袖和江西诗派一宗,他的诗歌是宋诗的代表和典范。本文立足于传统的文献学、批评史和诗歌史的研究方法,借鉴西方的接受美学理论,以宋代诗评为立足点,以接受的事实为主要研究对象,对以北宋为主的黄庭坚接受史进行较为深入的梳理,并从中考察当时文人文学接受活动的特点,借以总结宋代的文学接受倾向和文学发展规律,从读者反应的角度探讨黄庭坚诗歌在宋代产生巨大影响的原因。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叁个部分:第一章主要论述黄庭坚接受的主体和客体的情况,揭示其诗歌接受的背景和条件。首先论述作为接受客体的黄庭坚诗风的形成及其在宋人眼中的主要特点,兼及黄庭坚对接受有影响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说,然后分析宋代文化繁荣的大背景为黄庭坚诗歌造就的特定接受群体及他们的整体特点,即一般集诗人、学者、官僚于一身,知识渊博,创作、鉴赏及理论思辨能力强,最后论述他们在理学思潮、唐诗经典以及宋诗学演进的影响下所形成的期待视野。创新点在于紧扣接受理论的核心,即读者与作品的关系,从宋人评述中总结出黄庭坚诗体的形成和特点。第二章主要论述北宋后期黄庭坚接受肇始阶段的接受情况,以苏轼及苏门文人为主,兼论较早阐释黄庭坚诗法的《潜溪诗眼》和较早批评黄庭坚的诗学着作《临汉隐居诗话》。这一时期的接受情况是业已形成的黄庭坚诗风为文士们提供了一种有法可循的新的诗歌范型,这种独特的新诗风在诗坛,尤其是他身边的文人圈子里逐步受到重视。创新点在于首次发掘出黄庭坚诗歌接受的“第一读者”,深入分析了陈师道在诗学理论方面与黄庭坚的渊源关系。第叁章主要论述北南之际黄庭坚诗歌接受的高峰期,这一时期是江西诗派活跃诗坛的时期,黄庭坚诗风风靡一时,影响广泛而深刻,但也遭到更猛烈的批评,所以选取传承、反思、批评叁个方面的代表人物惠洪、吕本中、张戒来论述此期接受,创新点在于从头绪繁多的接受事实中找出黄庭坚接受史中发生转变的契机,重点突出地展示出黄庭坚在北南之际的接受历程。余论总结黄庭坚北宋接受史的诗学史意义。(本文来源于《北京语言大学》期刊2008-05-01)

张叔宁[7](2002)在《苏轼之后的北宋词坛》一文中研究指出天才词人苏轼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对词风进行了全面的革新,为当时绮丽的词坛吹进了一股清新的空气。然而,在当时和稍后却未能得到普遍的认同。苏轼之后的北宋词坛主要活跃着两类创作主体,一是以贺铸为典范的都会  名士,一是以周邦彦为代表的大晟府人。他们并没有继承苏轼的革新精神,而是沿袭原有的道路,使词的创作重新陷入艳科的泥沼中去。(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2年04期)

赵维江[8](2001)在《北宋后南北词坛互动关系之考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北宋以后 ,词学的发展形成了建立在地理文化意义上的南宗与北宗两大体派 ;但由于南北两朝文化上的统一性———即同属于汉文化体系、词人的相互交往及词作的越境传播等原因 ,又造成了南北词坛相互交流、相互融通和相互牵动的关系 ,形成了南北宗分而不离的格局。以往的词学研究 ,无视北方金元词坛“半壁江山”的存在 ,从而使对 12 - 13世纪间词文学发展的描述失去了全面、客观的性质。(本文来源于《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1年06期)

赵维江[9](2001)在《略论北宋后词坛格局的南北分野》一文中研究指出北宋亡国后 ,随着政治上的南北分治 ,词坛也出现了南北分野 ,由于地理文化环境和词学观念的不同 ,南北词坛在题材内容、艺术风格、审美倾向及词体形式等方面呈现出了明显不同的创作特征 ,显示出了各自的不同走向 ,由此形成了建立在地理文化意义上的南宗与北宗两大体派。(本文来源于《学术研究》期刊2001年05期)

黄瑞云[10](1996)在《唐诗之后的又一高峰——北宋诗概说》一文中研究指出光焰万丈的唐诗随着李唐王朝的衰亡也终于唱到了尽头,残唐五代诗坛萎弱,再也听不到开元天宝至元和长庆间那种高亢的声音了.后周显德七年,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轻易地登上了皇帝的宝座,用十几年的时间,收拾了分裂割据的局面,没有经过多少激烈的战斗,就马马虎虎地组建了一个中国历史上继汉唐以后较为长久的王朝.诗坛的复苏可没有那么简易.北宋初期的诗歌,从宋太祖开国(960),中历太宗真宗两朝,一直在一条曲折的小径上徘徊.到仁宗天八年(1030)以后,宋诗才开始繁荣,时间花费了整整七十年.(本文来源于《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1996年01期)

北宋之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于"兴"的本义及其与"比"的差异,至北宋之时学者们已有圆满的解释,但是也同样是从北宋开始,学者们对"兴"的认识才产生了分歧。综观北宋之后学者们对于"兴"的误解,主要体现在以下叁个方面:其一,援引情兴,以释比兴;其二,兴不取义,可兼赋比;其叁,抹煞差别,执求统一。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状,看不到"比""兴"同属譬喻,这显然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由于把"兴辞"排除在了譬喻之外,这才迫使他们不得不背离汉唐旧说而另觅新释。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北宋之后论文参考文献

[1].苏贤.北宋“古文运动”与科举再探索:从嘉佑二年之后说起[J].宋史研究论丛.2017

[2].韩国良.论北宋之后学界对“兴辞”的叁大误解[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3].丁新义.北宋后定瓷不用于宫中辩[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4].马里扬.黄庭坚《小山集序》的思想史考索——北宋“后熙丰时代”词学走向研究之一[J].中国诗歌研究.2013

[5].颜庆馀.北宋之后:元好问与中国诗歌传统[D].复旦大学.2008

[6].苏俊祎.北宋后末期黄庭坚诗歌接受史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8

[7].张叔宁.苏轼之后的北宋词坛[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8].赵维江.北宋后南北词坛互动关系之考论[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

[9].赵维江.略论北宋后词坛格局的南北分野[J].学术研究.2001

[10].黄瑞云.唐诗之后的又一高峰——北宋诗概说[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

标签:;  ;  ;  ;  

北宋之后论文-苏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