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脊髓运动神经元神经轴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肌皮神经,运动神经元,再生
脊髓运动神经元神经轴突论文文献综述
郑玲玲,肖波[1](2011)在《大鼠臂丛神经损伤后脊髓运动神经元再生轴突的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臂丛神经不同损伤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再生轴突的路径选择,探讨运动功能恢复与再生的关系。方法:选用60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根性切断组、根性挫伤组、干性切断组、干性挫伤组和对照组。术后2个月进行Grooming实验,检测其患肢运动功能的恢复。肌皮神经肌支或皮支注射荧光金逆行追踪标记,3天后取脊髓C5-7节段标本,计数再生脊髓运动神经元数。结果:各组肌支标记的神经元数均远多于皮支。运动功能恢复4级以上百分比,根性切断组(0)<根性挫伤组(17%)<干性切断组(50%)<干性挫伤组(75%)<对照组(100%)。结论:臂丛神经损伤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再生轴突的路径为肌支路径。不同损伤后功能恢复的程度不同,其与再生轴突的路径及再生轴突的数量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康复医学杂志》期刊2011年02期)
裴保安[2](2009)在《电刺激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脊髓运动神经元及再生轴突作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脊髓电刺激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保护以及轴突再生的作用,为临床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提供理论依据及新的治疗理念。方法取30只8周龄SD大鼠,雄性,体重200-230g。切断右侧坐骨神经后,远近端倒置吻合,制备坐骨神经损伤模型。大鼠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只;A组:实验组在相应脊髓节段的近远端硬膜外置入脉冲电刺激器;B组:对照组置入无输出电流的刺激器。各组术后应用抗生素5天预防感染,观察肢端、毛发、步态、展爪反射等一般情况。术后第2、4、6、8周通过测定大鼠正常侧与实验侧足印长度(podogram length,PL),足趾宽度(width between the first and fifthtoes,Tw)即第一趾到第五趾连线距离,中间足趾距离(inter-toesdistance,IT)第二趾到第四趾连线的距离,来计算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ciatic nerve functionindex,SFI)。术后第2、4、8周在屏蔽肌电图室内,暴露、游离右侧坐骨神经,自制钩状电极测量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后各组分别处死5只大鼠,进行组织学观察;并对以下指标进行检测:(1)小腿叁头肌湿重测定紧贴骨面取出小腿叁头肌,剔除表面结缔组织,滤纸吸干表面血液后,置于架盘天平称重;(2)再生坐骨神经纤维髓鞘厚度测量取再生坐骨神经标本,定向包埋、超薄切片、经枸橼酸铅染色后在JEM21200E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新生坐骨神经纤维的生长情况以及测量髓鞘厚度;(3)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计数与超微结构观察将各组4%多聚甲醛固定的脊髓经包埋后,连续切片,片厚5μm,然后进行HE染色,400倍的光学显微镜下进行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计数;并用JEM21200E透射电子显微镜分别观察各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超微结构变化。实验数据以(?)±s表示,用SPSS统计软件对各组数据进行分析,各组数据的处理采用t检验,P<0.05作为显着性差异界值。结果(1)一般情况:大鼠术后均存活良好,无感染以及肢体远端溃疡,毛发各组差异不明显,呈现拖趾状或蹦跳状步态。实验组术后4周,对照组术后6周步态开始恢复;展爪反射实验组5周,对照组7周恢复正常。(2)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ciatic nerve function index,SFI)计算:术后第2、4、6、8周各组SFI均逐渐增高,实验组SFI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神经传导速度(NCV)测定:术后NCV递增,第2、4、8周实验组NCV均快于对照组,并有统计学意义(P<0.01)。(4)小腿叁头肌湿重测定:术后小腿叁头肌湿重递减,第2、4、8周实验组重于对照组,并有统计学意义(P<0.05)。(5)再生坐骨神经纤维电镜观察以及髓鞘厚度测量:电镜下两组坐骨神经都有再生的神经纤维。对照组有髓神经纤维数目较少,其髓鞘的厚度较薄,再生神经纤维的髓鞘形成的不完善,且局部间质有轻度水肿现象。实验组的有髓神经纤维数目较多,其髓鞘的厚度明显厚于对照组的再生神经纤维髓鞘厚度,且再生神经纤维形成的髓鞘结构均匀,未见板层间有裂开及空泡形成现象。测量髓鞘厚度,实验组均厚于对照组,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6)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计数以及超微结构观察:电镜下实验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胞体内各种细胞器排列规则,线粒体结构正常,核膜完整清晰,核染色质分布均匀;仅有少部分神经元有核萎缩,核凹陷和异染色质增多等现象。对照组神经元则萎缩明显,细胞质有空泡化现象,有的线粒体嵴断裂,核异形性明显,异染色质增多等。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计数实验组均多于对照组,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脊髓脉冲电刺激可防治神经断端近侧的神经元胞体凋亡,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正常结构和功能的维持具有保护作用;(2)脊髓脉冲电刺激可以有效促进周围神经轴突的再生。(3)脊髓脉冲电刺激可以预防周围神经损伤后肌肉的失神经萎缩。(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09-05-01)
海波[3](2007)在《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轴突再生长入内脏神经后,运动神经元中agrin的表达变化及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大鼠体神经-内脏神经吻合以及体神经-体神经吻合再生后agrin在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中的表达及其差异,探讨异类神经再生中参与突触形成和维持的相关因子。方法建立大鼠体神经-内脏神经吻合动物模型和体神经-体神经吻合动物模型,通过荧光染料逆行追踪,标记L4脊髓前角支配盆神经节的运动神经元(异类神经元)。流式细胞仪分选被标记细胞,用实时定量PCR测定分选细胞中agrin的mRNA水平。用荧光染料顺行追踪结合免疫荧光标记盆神经节处新的突触。结果模型鼠吻合再生4个月后,体神经能够再生并替代内脏神经长入盆神经节,并最终形成新的突触结构。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到了这种结构。应用荧光染料逆行追踪结合流式细胞分选技术能够满意分离出L4脊髓前角的运动神经元。实时定量PCR测得Agrin在各组分选神经元中均有表达,模型组中agrin表达水平较模型对照组和正常组有少许降低(P<0.05)。结论异类神经再生长入盆节后能够形成新的突触结构,agrin参与形成和维持这种突触结构,其表达量的少许下调,可能与支配的靶器官改变而引起相应内环境的改变有关。(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07-04-01)
孙祖林[4](2005)在《大鼠臂丛神经放射性损伤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及神经轴突的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肿瘤放射治疗的广泛应用,辐射引起的周围神经损伤明显增多。臂丛神经作为周围神经的组成也是放疗常见并发症。本研究模拟乳癌放疗方案,探讨了臂丛神经受大剂量X 线照射后(总剂量30 Gy)肱二头肌、臂丛神经上干及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细胞损伤的形态组织学变化、电生理改变及凋亡相关c-fos 基因的表达。我们应用X线照射对大鼠局部照射,成功地制备了大鼠臂丛神经损伤模型。实验组大鼠的照射侧表现出典型的臂丛神经损伤特征。实验结果显示,臂丛神经损伤后大鼠上臂肱二头肌发生萎缩,双侧臂围差明显增加,肌湿重明显减少。肌电图检测显示,照射侧肌电潜伏期显着延长,肌电动作电位显着降低。同时,照射侧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存活数目随时间延长而明显减少,可见神经元皱缩,细胞核溶解等细胞死亡征象;肌皮神经周边部分轴索呈严重变性。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神经元凋亡有关的c-fos基因在照射后3周实验组呈高阳性率,在损伤晚期低表达。实验所显示的病理改变在照射后3周之前进展明显,在照射停止3周后减慢甚至轻微改善。本实验揭示了大剂量电离辐射作用下,放射性臂丛神经损伤的产生及发展规律,对放疗引起周围神经损伤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05-05-10)
脊髓运动神经元神经轴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脊髓电刺激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保护以及轴突再生的作用,为临床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提供理论依据及新的治疗理念。方法取30只8周龄SD大鼠,雄性,体重200-230g。切断右侧坐骨神经后,远近端倒置吻合,制备坐骨神经损伤模型。大鼠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只;A组:实验组在相应脊髓节段的近远端硬膜外置入脉冲电刺激器;B组:对照组置入无输出电流的刺激器。各组术后应用抗生素5天预防感染,观察肢端、毛发、步态、展爪反射等一般情况。术后第2、4、6、8周通过测定大鼠正常侧与实验侧足印长度(podogram length,PL),足趾宽度(width between the first and fifthtoes,Tw)即第一趾到第五趾连线距离,中间足趾距离(inter-toesdistance,IT)第二趾到第四趾连线的距离,来计算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ciatic nerve functionindex,SFI)。术后第2、4、8周在屏蔽肌电图室内,暴露、游离右侧坐骨神经,自制钩状电极测量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后各组分别处死5只大鼠,进行组织学观察;并对以下指标进行检测:(1)小腿叁头肌湿重测定紧贴骨面取出小腿叁头肌,剔除表面结缔组织,滤纸吸干表面血液后,置于架盘天平称重;(2)再生坐骨神经纤维髓鞘厚度测量取再生坐骨神经标本,定向包埋、超薄切片、经枸橼酸铅染色后在JEM21200E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新生坐骨神经纤维的生长情况以及测量髓鞘厚度;(3)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计数与超微结构观察将各组4%多聚甲醛固定的脊髓经包埋后,连续切片,片厚5μm,然后进行HE染色,400倍的光学显微镜下进行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计数;并用JEM21200E透射电子显微镜分别观察各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超微结构变化。实验数据以(?)±s表示,用SPSS统计软件对各组数据进行分析,各组数据的处理采用t检验,P<0.05作为显着性差异界值。结果(1)一般情况:大鼠术后均存活良好,无感染以及肢体远端溃疡,毛发各组差异不明显,呈现拖趾状或蹦跳状步态。实验组术后4周,对照组术后6周步态开始恢复;展爪反射实验组5周,对照组7周恢复正常。(2)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ciatic nerve function index,SFI)计算:术后第2、4、6、8周各组SFI均逐渐增高,实验组SFI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神经传导速度(NCV)测定:术后NCV递增,第2、4、8周实验组NCV均快于对照组,并有统计学意义(P<0.01)。(4)小腿叁头肌湿重测定:术后小腿叁头肌湿重递减,第2、4、8周实验组重于对照组,并有统计学意义(P<0.05)。(5)再生坐骨神经纤维电镜观察以及髓鞘厚度测量:电镜下两组坐骨神经都有再生的神经纤维。对照组有髓神经纤维数目较少,其髓鞘的厚度较薄,再生神经纤维的髓鞘形成的不完善,且局部间质有轻度水肿现象。实验组的有髓神经纤维数目较多,其髓鞘的厚度明显厚于对照组的再生神经纤维髓鞘厚度,且再生神经纤维形成的髓鞘结构均匀,未见板层间有裂开及空泡形成现象。测量髓鞘厚度,实验组均厚于对照组,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6)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计数以及超微结构观察:电镜下实验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胞体内各种细胞器排列规则,线粒体结构正常,核膜完整清晰,核染色质分布均匀;仅有少部分神经元有核萎缩,核凹陷和异染色质增多等现象。对照组神经元则萎缩明显,细胞质有空泡化现象,有的线粒体嵴断裂,核异形性明显,异染色质增多等。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计数实验组均多于对照组,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脊髓脉冲电刺激可防治神经断端近侧的神经元胞体凋亡,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正常结构和功能的维持具有保护作用;(2)脊髓脉冲电刺激可以有效促进周围神经轴突的再生。(3)脊髓脉冲电刺激可以预防周围神经损伤后肌肉的失神经萎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脊髓运动神经元神经轴突论文参考文献
[1].郑玲玲,肖波.大鼠臂丛神经损伤后脊髓运动神经元再生轴突的路径[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
[2].裴保安.电刺激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脊髓运动神经元及再生轴突作用的影响[D].山东大学.2009
[3].海波.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轴突再生长入内脏神经后,运动神经元中agrin的表达变化及作用[D].华中科技大学.2007
[4].孙祖林.大鼠臂丛神经放射性损伤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及神经轴突的变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