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氟代论文-向衍,孙淮

全氟代论文-向衍,孙淮

导读:本文包含了全氟代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分子模拟,力场,全氟代烷烃,温度迁移性

全氟代论文文献综述

向衍,孙淮[1](2017)在《全氟代烷烃全原子力场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TEAM力场[1]中关于氟代烷烃的参数是没有温度迁移性的。我们在其基础上开发了一套关于全氟代烷烃的全原子力场参数。以1至5个碳的直链全氟代烷烃的密度,蒸发焓的实验数据作为目标性质来得到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力场参数。力场具有很好的温度迁移性,各个分子从熔点到沸点都能跟实验数据较好的符合。结果如下:(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14届全国计算(机)化学学术会议暨分子模拟国际论坛会议手册》期刊2017-11-17)

封学军,谢婵媛,何蒙,蒋平平[2](2008)在《全氟代蒽、菲、芘、并四苯、1,2苯并菲及叁苯围苯的量子化学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DFT):BHLYP,B3LYP,BP86,BLYP,在全电子的双ξ基组加极化函数和弥散函数(DZP++)基组下,计算了全氟代多环芳香族碳氢化合物:全氟代蒽(1-C14F10)、全氟代菲(2-C14F10)、全氟代芘(C16F10)、全氟代并四苯(1-C18F12)、全氟代1,2苯并菲(2-C18F12)及全氟代叁苯围苯(3-C18F12)的总能量、优化几何构型、电子亲合势和谐振频率.在B3LYP水平上得到了可靠的绝热电子亲合势(EAad):1-C14F10为1.84 eV;2-C14F10为1.41 eV;C16F10为1.72 eV;1-C18F12为2.39 eV;2-C18为F121.83 eV(Ci)和1.88 eV(C2);3-C18F12为1.69 eV.(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8年05期)

Antonietta,Gledhill,Anna,Karman,Ingrid,Ericson,Bert,van,Bavel,Gunilla,Linstrom[3](2007)在《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质谱(UPLC/MS/MS)分析全氟代化合物(PFCs)》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的环境和人体血液中检测到全氟代化合物(PFCs)增长的趋势,引起了研究者和有关当局的关注.PFCs同时具有亲水性和疏水性,经常用于地毯、纤维、皮革的处理、纸张和食品包装物等,也是塑料生产、灭火剂、抛光剂和杀虫剂的功能化学品.实验研究表(本文来源于《环境化学》期刊2007年05期)

刘春生,王敬贤,周炳升[4](2007)在《全氟代有机化合物的雌激素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全氟代有机化合物是具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特征的污染物,广泛的存在于环境,野生动物和人体内。本研究以原代培养的雄性罗非鱼肝细胞为离体模型,以卵黄蛋白原(VTG) 为类雌激素污染的生物标志物,评价了全氟辛基磺酸盐(PFOS),全氟辛酸胺(PFOA),6:2 FTOH 和8:2 FIDH 四种全氟代有机化合物的雌激素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经 PFOS(2.0, 5.0,10.0 nag L~(-1)),PFOA(5.0,10.0 mg L~(-1))和6:2 FTOH(1.0,2.0,5.0,10.0 mg L~(-1))暴露48小时后的肝细胞,可显着诱导卵黄蛋白原的产生,而8:2 FFOH 在实验的浓度范围内没有引起卵黄蛋白原的诱导。我们进一步进行了这四种化合物与雌二醇(E_2)的联合效应研究,结果表明, PFOS,PFOA,6:2 FrOH 和8:2 FrOH 在所研究的所有浓度范围内(1.0,2.0,5.0和10.0 mg L~(-1))均可显着抑制雌二醇对卵黄蛋白原的诱导,且呈现剂量.效应关系,表明这四种全氟代有机化合物与雌二醇之间具有拒抗效应。(本文来源于《湖北省暨武汉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第八届第十七次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07-06-01)

吕庆章,卢雁,王键吉[5](2006)在《氯化四苯基铁卟啉和氯化四全氟代苯基铁卟啉的密度泛函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用密度泛函B3LYP/STO-3G*和B3LYP/6-31G*方法对血红素模拟物分子铁卟啉分子Fe(TPP)Cl和Fe(TPPF20)Cl进行了几何结构优化和单点能量计算,对它们的分子轨道、电荷密度和自旋密度分布做了详细分析.数据表明,有部分自旋电子由Fe原子向卟啉环转移,同时有部分自旋与Fe原子3d轨道上单电子自旋相反的电子由卟啉环向Fe原子迁移.两个铁卟啉分子的最高占有轨道结构相似,电子和自旋在卟啉环与Fe原子之间的转移是由于Fe-卟啉环间的π键和σ键相互作用引起的,氯化四全氟代苯基铁卟啉分子中的这种转移更强一些、稳定性更强一些.另外,还根据分子轨道对称性讨论了催化活化分子O2的机理.(本文来源于《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期刊2006年03期)

黄倩,王涛,严曼明,江志裕[6](2005)在《全氟代辛酸铵对提高锂离子电池碳负极可逆性和安全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今,锂离子电池在小型便携式电子设备中的广泛应用,甚至是作为大型电堆在电动车和卫星等中的潜在应用,都向其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锂离子电池碳负极表面固态电解质(SEI)膜的稳定性,是影响电池充放电效率、循环寿命、甚至安全性能的重要方面。先前较多研究集中于SEI膜的形成机理:电解液中EC在碳负极表面分解生成一层固态电解质膜,并伴有气体的生成;现在更多的研究是通过改变电解液的组成来增强固态电解质界面的稳定性,从而提高锂离子电池的性能。在我们的工作中,采用一种新颖的添加剂全氟代辛酸铵,以低量(<1%)存在于电解液中,在不影响(本文来源于《第十叁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上集)》期刊2005-11-01)

封学军,李前树[7](2004)在《全氟代金刚烷及其自由基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方法:BHLYP、B3LYP、BP86、BLYP,在全电子的双ζ基组加极化函数和弥散函数(DZP+)基组下,计算了全氟代金刚烷(C10F16)及其自由基(C10F15)的总能量、优化几何构型、电子亲和势和谐振频率.在B3LYP水平上所得到的可靠绝热电子亲和势(EAad)分别为:C10F16,1.06eV;C10F15,4.11和3.03eV.(本文来源于《物理化学学报》期刊2004年09期)

徐又一,俞伯洪,王红军,徐红[8](1993)在《全氟代十一酸LB复合膜结构与富氧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全氟代十一酸(FA)与硬脂酸(SA)共混物在气—水界面上的单分子膜性质,制备了其Langmuir—Blodgett(LB)膜。小角X光衍射测得LB膜单分子层的厚度为2.54nm左右。采用IR、UV和ESCA对LB膜的结构进行了表征,表明所制备的LB膜具有高度的均匀性,在每一层单分子膜中,两种羰基以与Cd~(+2)成络合物形式存在。以聚丙烯微孔膜为支撑膜,FA/SA共混LB膜为亲氧的功能膜,研究了其组成、结构与富氧性能之间的关系。对于十二层复合富氧膜,其功能层厚度仅为30nm左右,其氧/氮分离因子达2.6,氧气的透过率为1.01×10~(-2)cm~3(STP)/cm~2·Sec·cmHg,已具有工业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1993年03期)

王芳[9](1986)在《太阳能泵浦的激光工作物质——全氟代叔丁基碘的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空间使用的定向太阳泵浦激光功率系统选择工作物质,强烈地受到诸如阳光谱线利用、化学可逆性和阈值泵浦能量等因素的限制。作为定向太阳能泵浦的激光工作物质,全氟叔丁基碘(CF_3)_3I或t-C_4F_9I在某些方面优于全氟异丙基碘i-C_3F_7I。然而对t-C_4F_9I的激光动力学了解很少,实验研究也不足。本文报导t-C_4F_9I与i-C_3F_7I相比,对光子吸收、阈值泵浦能量以及激光输出能量等参数的实验测量结果,因为对i-C_3F_7I(本文来源于《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期刊1986年06期)

梅放[10](1976)在《用于X-射线造影的全氟代辛烷溴化物乳剂》一文中研究指出全氟代烷烃澳化物是一类新型优良的造影利.化学性质稳定,无生物活性,能溶解大量氧气。在这类化合物中,1一澳代全氟正辛烷(Perfluoroctyl-(本文来源于《国外医学参考资料.药学分册》期刊1976年02期)

全氟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DFT):BHLYP,B3LYP,BP86,BLYP,在全电子的双ξ基组加极化函数和弥散函数(DZP++)基组下,计算了全氟代多环芳香族碳氢化合物:全氟代蒽(1-C14F10)、全氟代菲(2-C14F10)、全氟代芘(C16F10)、全氟代并四苯(1-C18F12)、全氟代1,2苯并菲(2-C18F12)及全氟代叁苯围苯(3-C18F12)的总能量、优化几何构型、电子亲合势和谐振频率.在B3LYP水平上得到了可靠的绝热电子亲合势(EAad):1-C14F10为1.84 eV;2-C14F10为1.41 eV;C16F10为1.72 eV;1-C18F12为2.39 eV;2-C18为F121.83 eV(Ci)和1.88 eV(C2);3-C18F12为1.69 eV.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全氟代论文参考文献

[1].向衍,孙淮.全氟代烷烃全原子力场开发[C].中国化学会第14届全国计算(机)化学学术会议暨分子模拟国际论坛会议手册.2017

[2].封学军,谢婵媛,何蒙,蒋平平.全氟代蒽、菲、芘、并四苯、1,2苯并菲及叁苯围苯的量子化学计算[J].江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

[3].Antonietta,Gledhill,Anna,Karman,Ingrid,Ericson,Bert,van,Bavel,Gunilla,Linstrom.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质谱(UPLC/MS/MS)分析全氟代化合物(PFCs)[J].环境化学.2007

[4].刘春生,王敬贤,周炳升.全氟代有机化合物的雌激素效应研究[C].湖北省暨武汉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第八届第十七次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07

[5].吕庆章,卢雁,王键吉.氯化四苯基铁卟啉和氯化四全氟代苯基铁卟啉的密度泛函研究(英文)[J].ChineseJournalofChemicalPhysics.2006

[6].黄倩,王涛,严曼明,江志裕.全氟代辛酸铵对提高锂离子电池碳负极可逆性和安全性能的研究[C].第十叁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上集).2005

[7].封学军,李前树.全氟代金刚烷及其自由基的理论研究[J].物理化学学报.2004

[8].徐又一,俞伯洪,王红军,徐红.全氟代十一酸LB复合膜结构与富氧性能的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

[9].王芳.太阳能泵浦的激光工作物质——全氟代叔丁基碘的特性[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1986

[10].梅放.用于X-射线造影的全氟代辛烷溴化物乳剂[J].国外医学参考资料.药学分册.1976

标签:;  ;  ;  ;  

全氟代论文-向衍,孙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