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变迁论文-张京祥,夏天慈

目标变迁论文-张京祥,夏天慈

导读:本文包含了目标变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国家治理体系,治理现代化,空间规划,变迁

目标变迁论文文献综述

张京祥,夏天慈[1](2019)在《治理现代化目标下国家空间规划体系的变迁与重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治理理论,从中央—地方以及政府—市场关系维度,分别揭示了西方发达国家和我国空间规划体系在国家治理变迁影响下的演变历程与总体趋向。国土空间规划是我国面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制度变革与治理体系重构的举措,但是面向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未来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再建构还必须重视叁个方面的问题:(1)充分理解"国土空间"的多元价值属性,重视国土空间规划对多元目标的统筹平衡,不能把空间简单化为"自然资源"载体,谨防规划蜕化为单纯的"资源环境管控技术工具";(2)集权与分权相结合,建立与政府事权相对应、层级差异有序的空间规划体系;(3)高度重视规划研究和非法定规划的作用,为空间规划的科学性提供有力支撑。(本文来源于《自然资源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庞书纬[2](2019)在《新中国成立70年典型人物报道的变迁:主体、受众与目标》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报道形态之一,典型人物报道自上世纪40年代从延安解放区发端以来,就以鲜明的政治性、导向性、宣传性,发挥着塑造个体、引导行为、整合社会的功能。本文以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典型人物报道为对象,呈现其在主体、受众和目标等方面的变迁,分析传播场域中不同参与者角色的转换和力量的博弈,探讨70年来典型人物报道与中国社会语境之间的复杂关联,并对典型人物报道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本文来源于《新闻与写作》期刊2019年10期)

张航,陈怡[3](2019)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时代变迁与路径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在不同历史阶段,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差异性,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演进变化。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应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铸就崇高理想信念之魂;以专业素养为核心,塑造引领社会各领域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以锻造本领为导向,培养青年人科学实践之精神;以全面发展为指导,建立综合素质养成机制。要实现当前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在国家战略层面完善高等教育体系,依据时代发展科学设置学科专业;在培养过程中,树立发展性教学理念,创新学生的专业调整模式;在培养体系架构中,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多样化的课程体系,完善多元化的人才评价机制。(本文来源于《江苏高教》期刊2019年09期)

詹国旗[4](2019)在《浅析财政政策的分配功能及其目标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分配功能是财政政策的本质功能。财政政策包含政治分配功能、经济分配功能和社会分配功能,并且不同分配功能承载着不同的目标追寻。财政政策在不同分配功能的分化与目标的变迁中助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主体权利扩展。(本文来源于《山西农经》期刊2019年14期)

路旸[5](2019)在《司法目标与国家权力结构:《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立法变迁的经纬线》一文中研究指出《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历经了叁次重大的立法与修订、两次暂行条例的制定以及两次具体规则的调整。修改的内容从检察院的性质定位、领导体制、组织结构、人事任命等方面展开,不一而足。在纷繁的内容修订之下,可以提炼出两条主要线索:一条经线,即修改要与国家当下的司法目标相适应;一条纬线,即修改要与国家权力结构的调整相契合。从进一步的思考中,可以提炼出一个命题:《组织法》修改中几乎所有的重大争议都是两条线索之间张力产生的结果。这一观察有助于我们梳理争议之本质、了解这些争议在时间维度上的变化以及对未来《组织法》修改方向的把握。(本文来源于《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栾婷雨,杨林[6](2019)在《从“叁维”到“核心素养”:浅议物理课程目标的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物理课程改革对教学理念和课程目标提出了新要求,厘清"叁维目标"与"核心素养目标"的关系,有助于教师优化教育模式,体现时代发展,推进物理教学实践,改善物理教学的质量。(本文来源于《当代教研论丛》期刊2019年07期)

化定兴[7](2019)在《70年法治变迁:从立法为导向到完善法治体系为目标——本刊专访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院长、教授蒋传光》一文中研究指出新中国成立70年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法治建设也是如此。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历史性进步,并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那么,70年来,我国在法治方面走过了哪些历程?具体取得了哪些进步?为此,本刊(以下简称"记")专访了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院长、教授蒋传(本文来源于《清风》期刊2019年07期)

徐若杰[8](2019)在《政策目标选择悖论与双重目标博弈:台当局南海政策变迁机制及其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南海问题是中国周边安全中的重要议题,长期以来对于中国国家安全与东亚秩序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台当局尽管在南海维权方面与中国大陆有着共同利益,但两岸南海实质合作始终无法实现。本文以台湾当局的南海政策为研究对象,从台当局南海政策变迁机制这一全新视角入手对台湾当局南海政策的变迁进行解读。本文认为台当局的南海政策长期处于"维护主权"与"拓展国际空间"两种政策目标的选择悖论中,双重目标博弈构成其变迁机制,对两岸南海合作的实现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本文来源于《台海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刘蕾[9](2019)在《基于课程标准的变迁探究化学教学目标的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经历了八次重大改革后我国基础教育又有了新的变化。自2001年起至今,已有十八年之久。在这十八年中,中学化学课程也随之发生巨大的变化,其中,作为化学教学课程的活动指南,化学课程标准也与时俱进。在第九次教育改革之际,本文旨在探讨2003年版与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目标体系的变化,研究“叁维目标”与“核心素养”教育思想的区别与联系,总结化学教学目标在不同时期的教育理念下的变迁规律及特点。在此基础上,重点讨论“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内涵以及在其指导下化学教学目标的特点,希望为这次的教育改革提供建议。首先以绪论为主,概述在不同时期课程目标的主旨,探究课程目标的变化规律,研究在不同时代背景下课程标准所表达的相关理念。探讨国内外不同时期课程标准的变迁,依据时间的变化探讨化学教学目标的变化规律,同时就选题的意义进行相关阐述,从化学课程标准的变迁来分析有关高中化学教育的发展方向。然后依据时间顺序,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重点探讨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叁维目标”及“核心素养”的概念,阐述相关概念所提出的时间、意义及目的。从“叁维目标”的理念开始,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介绍在其理论指导下化学教学目标的意义,介绍叁维目标指导下化学教学目标的优点以及不足,为下文探讨教学目标的发展做铺垫。与此同时,阐述在叁维目标指导下化学教学目标实施过程所出现的问题,讨论产生原因为下文提及的教育改革提供依据。重点介绍“核心素养”的相关概念以及演变过程,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外延,探讨“化学核心素养”理念指导下的化学教学目标的特点。分析课程标准的变迁所产生的原因,讨论“叁维目标”到“核心素养”的区别,概括两种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包括批判、继承、及发展。再次基础上讨论化学教学目标的发展,分析以往教学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弊端,最后对“化学核心素养”指导下的教学目标的落实提供建议。(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李厉君[10](2019)在《建国以来教育目标变迁中的学生形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建国70年来教育目标的变迁历程,提炼出不同时期的学生形象。以多因素建构模型对学生形象的构建过程进行了深入剖析,揭示了形象构建的逻辑与原理。具体而言,从“双基”到素质教育、“叁维目标”、核心素养,学生形象发生了从升学者、劳动者到高素质者、“全人”、“成功者”的转变。学生形象的建构过程受到社会情境、教育变革、知识观革新的影响。社会情境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影响着学生形象的形成。在“全能国家”的建立时期,政治强控制力下“双基”中的升学、劳动者表现出鲜明的政治性。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建设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使人才培养越来越关注学生智力、非智力因素等多方面的发展。从高素质者、“全人”到“成功者”的演变,反映出一种工具性价值取向向人本价值取向转变的趋势。教育变革的人文主义取向形成了一种有别于社会发展需求的张力,与社会共同进行着学生形象的塑造。“双基”指导下,升学者、劳动者的培养虽然呈现出明显的工具性取向,但是,其培养过程依然不乏对学生兴趣与求知欲的关注。伴随着素质教育的产生、推进及深化,学生形象日渐呈现出人本的一面。从高素质者到“全人”、“成功者”,人本性的面貌愈渐清晰。知识观影响着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处境,参与着学生形象的刻画。“双基”时期,对理性知识的过度重视,导致教育实践过程中知识的单向度传递,使得学生成为知识的接受者,表现出驯顺的一面。改革开放以来,受建构主义知识观的影响,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日益凸显。学生形象的主体特征经由高素质者、“全人”、“成功者”的演变愈益明晰。学生形象在受到社会、教育各领域的规约过程的同时,自身也进行着一种生产-再生产式的重构,这种重构不仅影响着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教育等领域,也影响着下一阶段学生形象的形成。总体而言,学生形象的形成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未来学习型社会,学校功能将发生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发展的转向,知识的价值与选择方式将更多元化,学生形象也将呈现出更具自省性的一面。(本文来源于《杭州师范大学》期刊2019-04-01)

目标变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作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报道形态之一,典型人物报道自上世纪40年代从延安解放区发端以来,就以鲜明的政治性、导向性、宣传性,发挥着塑造个体、引导行为、整合社会的功能。本文以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典型人物报道为对象,呈现其在主体、受众和目标等方面的变迁,分析传播场域中不同参与者角色的转换和力量的博弈,探讨70年来典型人物报道与中国社会语境之间的复杂关联,并对典型人物报道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目标变迁论文参考文献

[1].张京祥,夏天慈.治理现代化目标下国家空间规划体系的变迁与重构[J].自然资源学报.2019

[2].庞书纬.新中国成立70年典型人物报道的变迁:主体、受众与目标[J].新闻与写作.2019

[3].张航,陈怡.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时代变迁与路径选择[J].江苏高教.2019

[4].詹国旗.浅析财政政策的分配功能及其目标变迁[J].山西农经.2019

[5].路旸.司法目标与国家权力结构:《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立法变迁的经纬线[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9

[6].栾婷雨,杨林.从“叁维”到“核心素养”:浅议物理课程目标的变迁[J].当代教研论丛.2019

[7].化定兴.70年法治变迁:从立法为导向到完善法治体系为目标——本刊专访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院长、教授蒋传光[J].清风.2019

[8].徐若杰.政策目标选择悖论与双重目标博弈:台当局南海政策变迁机制及其影响[J].台海研究.2019

[9].刘蕾.基于课程标准的变迁探究化学教学目标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

[10].李厉君.建国以来教育目标变迁中的学生形象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9

标签:;  ;  ;  ;  

目标变迁论文-张京祥,夏天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