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调发展是明智之举——谈国企举办的职业院校如何走出困境的策略探索

协调发展是明智之举——谈国企举办的职业院校如何走出困境的策略探索

【摘要】本文分析了国企举办的职业院校陷入困境的原因,指出要根据行业企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确定其办学模式和发展思路。如果急功近利,势必陷入尴尬的境地,相反,如果转变观念,另辟蹊径,从企业的实际需要出发,走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协调发展之路,使学校和企业互惠双赢,则可能开创出一条新路子,拓展出一片新天地。

【关键词】国企举办的职业院校职前教育职后培训协调发展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办好职业教育的根本性举措。按理说,由国企举办的职业院校“近水楼台先得月”,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学校归企业所有,其兴衰关系到企业的荣辱;而企业是学校的顶头上司,掌管着学校主要的人、财、物大权和重要的决策权,“合作”和“结合”似乎是与生俱来、顺理成章的事情。然而事情却没有这么简单。了解内情的人都知道,由国企举办的职业院校,在进入21世纪以后分崩离析、溃不成军:有的被当做包袱甩给了地方政府;有的被“摘牌”、“分流”改作他用;只有少数原规模较大、办学条件较好的学校仍在苦心经营,但也被主管部门视为“鸡肋”,打入“冷宫”。人们不禁要问:昔日在职教战线叱咤风云的王牌军,为什么会陷入穷途末路的境地呢?

众所周知,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教育资源还相对匮乏的国家来说,由国企举办的职业院校是一笔相当丰富且极有潜力的职教资源。这些学校在几十年的办学历程中,不仅为社会培养了成千上万的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而且积累了丰富的从事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培养了大批擅长职业教育的“双师型”教师,也建造了许多特色鲜明、设施完善的实习、实训基地。充分地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对于国家、企业和学校,都是大有裨益的。相反,如果任其自生自灭,不仅浪费了宝贵的职教资源,不利于职教事业的发展,而且也将给企业造成重大的损失,给这类学校的教职工带来严重的伤害。因此,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对此问题进行认真的研究和探索。

一、陷入困境的原因分析

笔者从事多年职业教育研究,担任过两个职教期刊的编辑工作,与全国多所职业院校有着密切的联系。综合多方面了解的信息,笔者认为国企举办的职业院校陷入困境,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企业对职前教育的需求减小

多数国企由于体制改革、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大都呈现出“总体超员、结构缺员”的状况,因此,对职前教育的需求大大减小,自然就希望学校缩小招生规模,以减少对学校的投入,从而减轻企业的经济负担。因为企业学校不能享受国家对事业单位的优惠政策,其资金来源,除了学费,就是企业的投入。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追求的是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办学既不能增加收入,又不能减免税款,几乎成了一种公益行为,只有投入没有产出,或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企业办学的积极性必然会大打折扣。

2.学校和企业追求的目标不同

学校与企业的性质不同,它追求的是社会效益。即使是企业所办职业院校,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就是把为国家、为社会输送合格的毕业生作为办学的宗旨。而教育行政部门也习惯于拿招生人数、办学规模来衡量一所学校的优劣。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大好形势下,这些有着辉煌的过去,在职教界以及本行业有着良好口碑的学校,自然不甘落后,希望能够乘势而上。学校要发展,要壮大,要有较高的社会知名度,就必须跻身国家级、省级“重点”、“示范”之列;要成为“示范院校”,就必须要有一定的招生规模和上档次的办学条件,而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如果企业不愿投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无奈之下,学校也就只好想方设法地扩招。企业从业人员过剩,不让学校扩大对口专业的招生人数,那么学校就只好另辟蹊径,开设其他热门专业。而企业对学校的这些新专业根本不感兴趣,一是需求量有限,二是即使有需求,也宁可去社会上其他本科院校招聘,而不愿用高职培养的,因为高职在招生时就低一个层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也略逊一筹。大型国企对大多数大学毕业生来说,还是很有吸引力的。招来的既好用又省钱,挑选的余地也大,企业何苦要自己花钱来培养呢?

3.学校为企业服务的意识淡薄

面对“总体超员,结构缺员”的矛盾,企业极力主张学校压缩招生规模,把重心转移到职后培训上来。而由于社会长期存在着重视学历和文凭、轻视经验和能力的倾向,很多教育工作者也认为学历教育才是正规的教育,而职工培训是不正规的,是低层次的,是社会上那些培训机构的事,因此不屑于、也不愿意去做,更没有主动为企业服务的意识。久而久之,企业自然认为学校是个“包袱”,欲甩之而后快。所以尽管学校千方百计争取主管部门的支持,主动寻求与相关企业合作的途径,但企业对此并不是很热心,使得学校进退两难:依托企业,则企业不冷不热;若脱离企业,分道扬镳,又与当前国家鼓励企业办职业教育的大政方针背道而驰,也得不到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的支持。

从以上分析可见,国企举办的职业院校陷入困境的原因,既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也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是学校没有根据企业的需求确定其办学思路和发展目标。

二、策略探索

目前仍在苦心经营的还没有“被企业甩出去”的职业院校,怎样才能化解僵局、走出困境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转变思想观念,调整办学思路。

职业院校必须全面认识职业教育的内涵,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职后培训是企业提高员工素质、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时代赋予教育部门尤其是职业院校新的历史使命。企业学校既然从属于企业,就必须要服从于企业的整体利益,在制定学校的发展规划时,要考虑企业的实际需求,要顾及企业的承受能力,量力而行。在企业对于职前教育需求量不大,而职工培训任务又很艰巨的情况下,过快地扩张学校的招生规模,过于加大对职前教育的投入,势必会增加企业的负担,使得企业视学校为“包袱”,反而会减少对学校的投入,影响学校的发展;如果只搞企业的职后培训,势必造成职教资源的浪费、职教人才的流失,同时也不利于学校和教职工个人的发展。因此,学校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并举,二者协调发展。

2.以“有为”求“有位”,以贡献求发展。

职后培训是学校融入企业、服务企业的重要途径,学校要根据企业培训的需求,整合校内教育资源,在建立和完善培训需求应对机制和提高培训质量上下功夫,在开发精品培训项目和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上下功夫,在自身软硬件条件建设上下功夫,出实招,求实效,切切实实将培训工作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使学校成为企业发展的人才和智力支点。

任何一个有作为的现代企业,都不会只要生产,只求经济效益,它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同时,企业要把生产搞上去,除了重视职工的教育培训,还必须注重科技开发,必须重视企业文化建设,而这几个方面正是学校的强项,如果学校能发挥自身的优势,为企业出谋划策、排忧解难,便很容易得到企业的青睐。

3.实施精品工程,彰显自身特色。

在为企业服务搞好职后培训的同时,学校要将职前教育向精、优、特推进。以办精品、显特色和创优质作为职前教育的发展方针,实施精品建设工程,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工学结合的推进,课程体系的优化,国家级的重点专业、精品课程,省级教学成果奖、教学名师上下功夫,在学生生源质量和毕业生就业质量上下功夫,在实验实训条件和学生学习生活条件改善上下功夫,打基础管长远,为学院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发展平台。总之要彰显自身特色,体现自身优势,争取得到国家和社会的扶持和资助,这样,一方面可为企业增光添彩,另一方面也可减轻企业的经济压力。

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坚持“植根电力行业,服务电力企业,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协调发展”的办学宗旨,在办好职前教育,保证为湖北省电力公司输送所需高职毕业生的同时,花大力气做好省公司的职工培训工作,每年举办各类职后培训班90余期,年培训工作量达到50000人/天,为湖北省电力公司参加中央企业、国网公司组织的各项技能竞赛的代表队实施强化训练,使之屡创佳绩,夺得80余个团体和个人奖项。学校为企业争得荣誉的同时,也赢得了在企业中地位和声誉,为学校的发展拓展出了新的空间。

实践证明,对于大型国企举办的职业院校来说,走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协调发展之路,是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既可利用职前教育的良好办学条件和资源优势服务于职后培训,又可利用职后培训来推动职前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以及教学建设与改革和毕业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形成教学与培训工作相得益彰、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职前职后并举,二者协调发展,也是实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重要手段,是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开展职业教育的有效举措,是投入与产出比优化的办学模式,也是实现职业教育办学宗旨的具体体现。国企主办的职业院校要生存,要发展,就要根据所在行业企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确定其办学模式和发展思路,绝不能照搬别人的经验。如果不切实际地贪大求全,势必陷入尴尬的境地,举步维艰,进退两难。相反,如果转变观念,转换思路,另辟蹊径,从企业的实际需要出发,走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协调发展之路,使学校和企业互惠双赢,则可能开创出一条新途径,拓展出一片新天地。

标签:;  ;  ;  

协调发展是明智之举——谈国企举办的职业院校如何走出困境的策略探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