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菱属植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新世,菱属植物,果实化石,鉴定分类
菱属植物论文文献综述
王兴,刘宇超,梁嘉琪,李相传,肖良[1](2018)在《浙江中新世菱属植物化石的数值分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菱科植物(Trapaceae)为一年生浮水或半挺水草本,仅有菱属(Trapa L.)一属,归于桃金娘目。虽然菱科只有菱属一属,但菱属植物物种较为多样,全球约有30多个种及变种,仅中国就有15个种。其分布范围广,遍布热带、亚热带及温带地区。除分布范围广、种类多等特点外,菱属植物还具有性状冗杂且不明显的特征,故在物种的鉴定和分类上存在很多问题和争议。特别是在化石种方面,由于可供参考的信息较少,其鉴定分类已经成为植物学研究的难题之一。本文应用统计学中数值分类的方法对菱属植物进行鉴定分类。所采集的菱属植物化石所处地层为嵊县组,采集于距离天台县东北方向30km处的剖面上,地层年代为晚中新世。因为菱属植物果实为木材革质,生长于静水环境,埋藏于缺氧条件,故而容易保存为化石。叶片上性状特征也较多,但由于叶片无角质层,不易保存形成化石。本次研究的化石样品为菱属植物果实化石,即菱角化石。虽然没有涉及叶片的性状,但因其果实上保存了大多数的性状特征且更容易观察和获取,故对果实样品进行研究已具有可靠性。本次研究的样品涉及现生种及化石种两大类,现生种只作为化石种分析的对比和验证材料,主要研究对象为化石种。现生种样品为《中国植物志》中所提及的15个现生种,他们分别是八瘤菱、四瘤菱、四角大柄菱、东北菱、四角菱、格菱、细果野菱、四角刻叶菱、四角矮菱、冠菱、丘角菱、弓角菱、二角菱、乌菱和无角菱。化石样品包括4个已知化石种和26个采集的化石样品。这4个化石种分别为欧洲晚中新世最普遍的种T.silesiaca、波兰晚中新世化石种T.pellendorfensis、浙江晚中新世化石种T.ninghaica、云南西部中新世化石种T.chengsenii。现生种和已知化石种的各性状特征源于文献中数据的收集整理,采集的化石样品的性状特征主要是通过观察、测量和记录获得的。数值分类方法包括聚类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聚类分析又称为群分析或簇分析,是根据样品相关性程度进行分类的一种多元统计方法,这种方法建立在无任何主观因素和未预知结果的基础之上,是能够对大量样品进行分类的方法。这种方法因尽可能的减少人为干预,故而获得的结果往往更具可靠性。聚类分析包括Q型聚类分析和R型聚类分析,此次采用Q型聚类分析,主要是对果实样本进行的聚类分析,能够根据其相关性把研究的菱角样品进行有效分类。主成分分析主要是通过降维的方法减少数据中对方差贡献小的特征,保留数据中对方差贡献较大的特征,达到简化数据的目的。通过主成分分析能够有效的剔除冗余性状,发现和保留主要性状,从而获得对菱角样品具指导作用的性状。通过对菱角的观察,在果实上共获得了18个可记录测量的性状特征,它们为果体形状、果体宽度、果体高度、是否有果冠、果冠是否外翻、果颈高度、顶部形态、是否有肩角、肩角生长方向、肩角长度、是否有腰角、腰角数目、腰角生长方向、腰角长度、瘤状退化腰角数目、瘤状退化腰角长度、肩角有无角刺、肩角基宽。对菱角的性状特征进行准确的测量后,为了数据分析的准确性和可信性,选用连续的数据对每个样品的性状特征进行赋值,从而使文本信息数据化。然后让整理的数据在Past软件上运行,得到聚类分析树状图和主成分分析的图表,最后根据所得图表进行数值分析。因化石样品在埋藏过程中经历了压实作用、结晶作用等众多因素影响,较现生样品而言保存较差,不能与现生样品直接同时进行鉴定分类,为了尽可能减少误差,故而选择将现生种与化石样品分开研究。首先,对现生种的果实进行主成分分析中提取了9个对鉴定分类具重要意义的主要性状,它们分别是果体形状、果体宽度、是否有果冠、顶部形态、肩角生长方向、肩角长度、腰角数目、腰角生长方向、腰角长度。应用这9个性状与应用18个性状进行Q型聚类分析的结果基本一致,则这9大性状就是现生菱属植物鉴定分类的主要依据。然后,将现生种鉴定分类的9个指导性性状应用于化石种,结果显示对现生种具指导性状不能对化石种进行鉴定分类。也证明了将化石种与现生种两者分开研究是合理的。最后,通过主成分分析重新得了鉴定分类化石样品的8个主要性状,利用这8个性状与利用全部18个性状的聚类分析结果基本一致,故这8个性状能够对化石样品进行鉴定分类。这些性状分别是果体形状、是否有果冠、果冠是否外翻、顶部形态、肩角生长方向、腰角生长方向、腰角长度、瘤状退化腰角数目,是对化石种鉴定分类具指导性的性状。通过数值分类方法成功剔除了冗余性状特征,对化石鉴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09-17)
薛建华,薛志青,王日新,Rubtsova,TA,Pshennikova,LM[2](2016)在《黑龙江和图们江流域菱属(Trapa L.)植物分布格局及形态多样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菱属(Trapa L.)的系统分类一直存在较大分歧,至今还没有一个比较公认的分类系统。黑龙江和图们江流域是菱属物种多样性的重要分布区之一,为了揭示该流域菱属植物的地理分布格局和形态多样性,我们进行了大量实地调查和研究。结果显示,从该地区28个湖中共采集到菱属11个种及8个种内变异类型,表明它们具有丰富的形态多样性;结合查阅菱属354份标本资料,共获得92个分布地点数据;采集到的11个物种的地理分布格局呈不均衡性,其中细果野菱(Trapa maximowiczii Korsch.)分布最广,野菱(Trapa incisa Siebold et Zucc.)、兴凯菱(Trapa khankensis Pshennikova)和科热夫尼科夫菱(Trapa kozhevnikovirum Pshennikova)为狭域分布种;东部乌苏里江和图们江流域是菱属物种多样性的分布中心,可能是第四纪冰期避难所;菱属植物多数种间形态特性相对稳定,东北菱(Trapa manshurica Fler.)、耳菱(Trapa potaninii V.Vassil)、丘角菱(Trapa japonica Fler.)、西伯利亚菱(Trapa sibirica Fler.)和细果野菱共有8个种内形态变异类型;种群内多数分类性状稳定,种群间形态变异较明显;菱属植物分布格局不均衡和种内形态变异的形成可能与基因流的扩散限制有关。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澄清菱属分类混乱问题奠定了基础,进一步结合分子标记技术研究系统演化关系将对揭示菱属的进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植物科学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樊香绒,力志,楚海家,李伟,刘艳玲[3](2016)在《菱属野生植物形态学性状的可塑性变异及其分类学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江中下游平原和东北叁江平原是我国最大的两个冲积平原,其内河流、浅水湖泊和沼泽众多,菱属植物种类丰富。本研究基于对这两个区域中菱属野生植物的广泛调查,采集其居群42个,分属于9种(细果野菱、四角刻叶菱、四角菱、菱、丘角菱、东北菱、四角大柄菱、八瘤菱、四瘤菱),3变种(四角矮菱、南昌格菱、短四角菱)。进一步对采集的菱属野生植物16个分类性状进行测量和统计,并对其形态学性状的可塑性变异及分类学价值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显示:依据菱角的果体大小、果喙性状可以将采集的菱属野生植物划分成两个类群,其中A类群仅包括细果野菱和四角刻叶菱,而其余的菱属植物7种3变种组成B类群;对有腰角组(5种2变种)的腰角性状进行聚类分析,也可将细果野菱和四角刻叶菱与其他菱属植物区分开来;而瘤突、叶和气囊性状的分类价值有限。说明果体大小、果喙和腰角性状的形态学特征是菱属植物分类和鉴定的主要依据。(本文来源于《植物科学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彭友林,王云,向国红,顾建中[4](2016)在《洞庭湖湿地菱属植物种质资源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洞庭湖菱属植物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基础资料,对洞庭湖湿地菱属植物种质资源的种类分布、形态特征、伴生植物等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洞庭湖共有菱属植物7种:分别是乌菱(Trapa bicornis)、四角菱(T.bicornis var.quadrispinosa)、红菱(T.bicornu)、野菱(T.incisa)、菱角(T.japonica)、冠菱(T.litwinowii)和细果野菱(T.maximowiczii),占中国菱属植物种类的26.9%。乌菱、红菱和菱角为栽培种,其他为野生种。乌菱、红菱、菱角在洞庭湖湿地广泛分布,属调查样方中优势种群。在洞庭湖菱属植物种质资源分布中伴生植物仅有15种,且大部分伴生植物的覆盖度和密度均较低。(本文来源于《贵州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03期)
彭琳,刘军,陈应权,闫德飞[5](2015)在《柴达木盆地东北部中新世菱属植物果实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菱属(Trapa L.)植物为一年生浮水或半挺水植物,其主要分布于欧、非、亚的温带至热带地区。我国菱属植物分布广泛,种类繁多,尤其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种类最丰富。本文研究分析了采集于柴达木盆地东北部德令哈盆地的中新世上干柴沟组灰绿色、灰白色粉砂质泥(本文来源于《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5-08-10)
董晶莱,高广春,黄嬛,李白,李军[6](2015)在《DNA条形码技术在部分菱属植物分子鉴定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弥补形态学鉴定方法的不足,本研究利用DNA条形码技术,选取标准基因序列对部分菱属植物进行初步的分子鉴定。通过对浙江、江苏2省南湖菱、两角菱、四角菱的ITS,mat K和rbc L序列扩增及多重序列比对,探寻菱属植物的分子鉴定方法。克隆了菱属植物692 bp的ITS序列、878 bp的mat K序列及685 bp的rbc L序列,其中mat K和rbc L序列不存在变异位点,不能用于鉴定菱属植物;ITS序列存在20个变异位点,包括6处插入/缺失和14处碱基置换,在部分菱属植物的分子鉴定中具有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浙江农业科学》期刊2015年04期)
李园园,石磊,康文艺[7](2014)在《菱属植物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菱属植物资源较为丰富,其菱实在民间被广泛应用,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其中被丢弃的菱壳也显示出很多药理活性,通过对菱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进行综述,展望今后菱属植物的研究重点和应用前景,对菱属植物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并为今后合理开发利用该属植物资源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药师》期刊2014年08期)
吕晓东[8](2010)在《浙东中新世菱属植物化石及其古环境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研究了从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岔路镇第叁系嵊县组第二沉积层中采集的多枚菱属植物化石。发现的标本主要特征为:具有四个平伸或上扬的刺角,在每两个刺角的角平分线位置具1个发育的瘤,该种果实上共具有4个瘤,果喙较发育,无果冠等特征,这些特征使这个种的菱属植物与已知的现生种和化石种均不同,故将该种菱属植物果实化石定为一新种Trapa ninghaica Xiaodong Lv &Bainian Sun sp. nov.。化石采于浙江宁海中新世嵊县组第叁段中上部的粉砂质泥岩中。根据地层的岩性和构造特征及化石保存完好这些条件,认为这些化石是近原地埋藏的;进一步根据现生菱属的生态环境和近原地埋藏的特征,推测赋存化石地层的沉积环境是基底为软泥的低能富营养的湖塘环境。本文以菱属植物花到果实发育过程中某些结构是否保留为依据对20余种菱属植物进行了聚类分析,分析的结果认为当前新种与已知化石种T. chengsenii和T. srodoniana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它们很可能有着共同的祖先。本文最后对菱属植物在世界范围内和中国范围内的地史分布进行了介绍并讨论了影响分布的因素和其在被子植物演化中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0-05-01)
王月丰,丁炳扬,胡仁勇,金明龙[9](2006)在《菱属植物形态性状的可塑性及其分类学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国产菱属植物31个居群的13个检索性状进行了测量,并运用散点图、柱状图和方差分析等方法,对性状的可塑性及其分类学价值进行分析、评价.结果显示:1.依果体大小可以把菱属植物划分成3大类群,A类群果体最小,只有细果野菱1种;B类群包含了除细果野菱外的所有野生菱,包括东北菱、无颈东北菱、冠菱、丘角菱、耳菱、格菱、野菱等;C类群果体最大,包括四角菱、二角菱、乌菱、南湖菱等所有的栽培种.2.在种之间,果喙和腰角变异式样丰富,但种内居群间变异稳定,可以作为鉴别性状.3.瘤突高度、叶和气囊的性状分类学价值不大.(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期刊2006年05期)
保曙琳,丁小余,常俊,沈洁,唐凤[10](2004)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菱属植物的DNA分子鉴别》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对野生菱和栽培菱种rDNAITS片段进行分析 ,探讨该片段在两大群体中的系统学及鉴别研究意义。方法 对菱的rDNAITS区进行了PCR扩增、测序 ,运用Clustal、Mega2 0等软件对ITS区进行序列分析鉴别。结果 获得rDNAITS1、ITS2和 5 8SrDNA完整序列 ,10个居群菱的ITS1与ITS2序列的长度分别为 2 34~2 36bp和 2 2 0~ 2 2 1bp ,5 8S区均为 16 4bp ,不同居群的碱基差异为 0 2 2 %~ 2 94 %。变异位点数为 16个 ,信息位点数 6个。用NJ法根据ITS序列数据构建系统发生树。结论 尽管菱属各居群间rDNAITS的差异百分率较小 ,其亲缘关系较近 ,但根据ITS序列的特征可以很好地鉴别野生菱、栽培菱 ,菱属植物有可能都起源于同一种野生类居群。(本文来源于《中草药》期刊2004年08期)
菱属植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菱属(Trapa L.)的系统分类一直存在较大分歧,至今还没有一个比较公认的分类系统。黑龙江和图们江流域是菱属物种多样性的重要分布区之一,为了揭示该流域菱属植物的地理分布格局和形态多样性,我们进行了大量实地调查和研究。结果显示,从该地区28个湖中共采集到菱属11个种及8个种内变异类型,表明它们具有丰富的形态多样性;结合查阅菱属354份标本资料,共获得92个分布地点数据;采集到的11个物种的地理分布格局呈不均衡性,其中细果野菱(Trapa maximowiczii Korsch.)分布最广,野菱(Trapa incisa Siebold et Zucc.)、兴凯菱(Trapa khankensis Pshennikova)和科热夫尼科夫菱(Trapa kozhevnikovirum Pshennikova)为狭域分布种;东部乌苏里江和图们江流域是菱属物种多样性的分布中心,可能是第四纪冰期避难所;菱属植物多数种间形态特性相对稳定,东北菱(Trapa manshurica Fler.)、耳菱(Trapa potaninii V.Vassil)、丘角菱(Trapa japonica Fler.)、西伯利亚菱(Trapa sibirica Fler.)和细果野菱共有8个种内形态变异类型;种群内多数分类性状稳定,种群间形态变异较明显;菱属植物分布格局不均衡和种内形态变异的形成可能与基因流的扩散限制有关。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澄清菱属分类混乱问题奠定了基础,进一步结合分子标记技术研究系统演化关系将对揭示菱属的进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菱属植物论文参考文献
[1].王兴,刘宇超,梁嘉琪,李相传,肖良.浙江中新世菱属植物化石的数值分类研究[C].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2].薛建华,薛志青,王日新,Rubtsova,TA,Pshennikova,LM.黑龙江和图们江流域菱属(TrapaL.)植物分布格局及形态多样性[J].植物科学学报.2016
[3].樊香绒,力志,楚海家,李伟,刘艳玲.菱属野生植物形态学性状的可塑性变异及其分类学价值[J].植物科学学报.2016
[4].彭友林,王云,向国红,顾建中.洞庭湖湿地菱属植物种质资源调查[J].贵州农业科学.2016
[5].彭琳,刘军,陈应权,闫德飞.柴达木盆地东北部中新世菱属植物果实研究[C].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5
[6].董晶莱,高广春,黄嬛,李白,李军.DNA条形码技术在部分菱属植物分子鉴定中的应用[J].浙江农业科学.2015
[7].李园园,石磊,康文艺.菱属植物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J].中国药师.2014
[8].吕晓东.浙东中新世菱属植物化石及其古环境意义[D].兰州大学.2010
[9].王月丰,丁炳扬,胡仁勇,金明龙.菱属植物形态性状的可塑性及其分类学意义[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06
[10].保曙琳,丁小余,常俊,沈洁,唐凤.长江中下游地区菱属植物的DNA分子鉴别[J].中草药.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