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轭亚油酸异构体论文-熊文珂,蒋瑜,黄昕畑,张白曦

共轭亚油酸异构体论文-熊文珂,蒋瑜,黄昕畑,张白曦

导读:本文包含了共轭亚油酸异构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共轭亚油酸,异构体,不饱和脂肪酸,生理功能

共轭亚油酸异构体论文文献综述

熊文珂,蒋瑜,黄昕畑,张白曦[1](2017)在《共轭亚油酸异构体生理功能的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共轭亚油酸不同异构体在降低机体脂肪积累、抗肿瘤、抗动脉粥样硬化以及免疫调节方面的研究,讨论了不同共轭亚油酸异构体,尤其是顺9,反11-共轭亚油酸(c9,t11-CLA)和反10,顺12-共轭亚油酸(t10,c12-CLA)在生理功能上的差异,以期更有效地利用不同CLA异构体实现特有的生理功能。(本文来源于《粮食与油脂》期刊2017年11期)

范相振[2](2016)在《叁株乳酸菌亚油酸异构酶酶学性质分析及转化菜油脚生成共轭亚油酸活力比较和工艺条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共轭亚油酸(Conjugated linoleic acid,CLA)是一组具有共轭双键(—C=C—C=C—)的十八碳二烯酸位置与几何异构体混合物的总称。一般认为CLA因其双键的位置及构型共有16种同分异构体,但在这十几种同分异构体中,只有c9,t11-CLA和t10,c12-CLA两种具有生理活性,且与人体及动物营养密切相关。CLA作为一种新型的营养保健品,除了具有很强的抗癌功能外,还具有抑制脂肪沉积、降低胆固醇、防止动脉硬化、改善人体代谢、调节血糖、防治糖尿病、增强免疫力、提高骨骼密度、抗氧化、改善睡眠等作用。CLA的天然来源十分有限,生物法合成CLA是利用微生物亚油酸异构酶(Linoleic acid isomerase,LAI)的作用,转化亚油酸(Linoleic acid,LA)或其衍生物生成CLA的技术,其底物多采用亚油酸、蓖麻油、葵花籽油、玉米胚芽油等一些昂贵的材料,合成成本较高。我国是油菜种植大国,每年菜油的产量多达1000万吨,菜油脚料是提取菜油过程中菜籽油水化脱磷脂的废弃物。按油脚量为菜油的1.5%左右估算,我国每年约有15万吨的菜油脚料产生。菜油脚料残存油脂中含有的亚油酸完全可以在亚油酸异构酶的作用下转化生成极具生理活性的功能性脂肪酸—共轭亚油酸。该技术的应用,将首先解决化学法高温、高压条件下毒副产物的形成问题,提高CLA的产品质量;其次解决传统生物合成法转化率低、生产周期长,成本高、污染大等诸多问题,实现高效率、高品质、低消耗、无污染生产,满足市场对CLA日益增长的需求,同时为农业废弃物—菜油脚料的研究开发提供有力的依据。本文首先对嗜酸乳杆菌CGMCC1.1854、植物乳杆菌CGMCC1.557和本实验室从泡菜中筛选得到的植物乳杆菌3-9的产酶条件进行了摸索,通过在其MRS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的LA诱导物诱导其产生亚油酸异构酶,发现这叁株菌体对这种诱导物的敏感程度有所不同。当添加的LA浓度为0.1mg/m L时,植物乳杆菌CGMCC1.557和植物乳杆菌3-9诱导产生的亚油酸异构酶活性最强;当添加的LA浓度为0.3mg/mL时,嗜酸乳杆菌CGMCC1.1854诱导产生的亚油酸异构酶活性最强,由此确定了每种菌产酶培养时诱导物的最佳添加量。随后利用硫酸铵分级沉淀确定了嗜酸乳杆菌CGMCC1.1854、植物乳杆菌cgmcc1.557和植物乳杆菌3-9亚油酸异构酶的最佳硫酸铵饱和度范围,其中嗜酸乳杆菌cgmcc1.1854lai的硫酸铵饱和度下限为30%,上限为80%,植物乳杆菌cgmcc1.557和植物乳杆菌3-9lai的硫酸铵饱和度下限为40%,上限为80%。然后通过透析除盐、聚乙二醇浓缩、凝胶过滤层析得到了电泳纯的亚油酸异构酶,实现了对这叁种菌亚油酸异构酶的分离纯化。接着比较了这叁种乳酸菌亚油酸异构酶的最适反应温度、最适反应ph、酶的热稳定性、酸碱稳定性、以及动力学参数。其中嗜酸乳杆菌cgmcc1.1854亚油酸异构酶的最适温度为30℃,植物乳杆菌cgmcc1.557和植物乳杆菌3-9亚油酸异构酶的最适温度均为45℃;叁者亚油酸异构酶的最适反应ph均为6.5;嗜酸乳杆菌cgmcc1.1854亚油酸异构酶受温度影响较为显着,此酶不耐热,而植物乳杆菌cgmcc1.557和植物乳杆菌3-9在低温下酶活保持相对稳定,在高温下前者稳定性不如后者;嗜酸乳杆菌cgmcc1.1854亚油酸异构酶受ph的影响较为显着,其酸碱稳定性最差,植物乳杆菌cgmcc1.557亚油酸异构酶在ph3.0~6.0之间基本保持稳定,ph高于6.0时,稳定性变差,植物乳杆菌3-9的亚油酸异构酶能适应较宽的ph范围,其酸碱稳定性最优;同时还确定了这叁株乳酸菌亚油酸异构酶的动力学参数,嗜酸乳杆菌cgmcc1.1854亚油酸异构酶的km值为18.99mmol·l-1,vmax为1.58ug·ml-1·min-1;植物乳杆菌1.557亚油酸异构酶的km值为14.83mmol·l-1,vmax为1.75ug·ml-1·min-1;植物乳杆菌3-9亚油酸异构酶的km值为14.26mmol·l-1,vmax为1.94ug·ml-1·min-1。通过比较嗜酸乳杆菌cgmcc1.1854、植物乳杆菌cgmcc1.557和植物乳杆菌3-9的亚油酸异构酶在各自最适ph和最适反应温度下转化亚油酸生成共轭亚油酸能力的大小,确定了植物乳杆菌3-9的亚油酸异构酶转化能力最强,转化生成的共轭亚油酸是植物乳杆菌cgmcc1.557的1.17倍,是嗜酸乳杆菌cgmcc1.1854的1.72倍。然后比较了嗜酸乳杆菌cgmcc1.1854、植物乳杆菌cgmcc1.557和植物乳杆菌3-9的亚油酸异构酶在各自最适ph和最适反应温度下转化菜油脚料生成共轭亚油酸能力的大小,确定了植物乳杆菌3-9的亚油酸异构酶转化能力最强,转化生成的共轭亚油酸是植物乳杆菌cgmcc1.557的1.03倍,是嗜酸乳杆菌cgmcc1.1854的1.19倍。综合以上结论,选择植物乳杆菌3-9的亚油酸异构酶为转化菜油脚料生成共轭亚油酸的酶类。通过一系列单因素实验,优化了植物乳杆菌3-9酶促菜油脚料生成共轭亚油酸的最佳底物添加量、缓冲液种类、振荡速度、转化时间,然后设计四因素叁水平的正交实验,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底物添加量为3.0m L、缓冲液为磷酸钾缓冲液、振荡速度为100r/min、转化时间为18h,此时酶促菜油脚料生成共轭亚油酸的产量为244.85±4.91ug/m L,是优化前的1.31倍。最后通过研究辅酶因子、金属离子、螯合剂对酶促反应的影响,确定了辅酶因子ATP、ADP、NADH以及金属离子Ca2+、Mg2+对酶的催化活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然后设计了金属离子和辅酶因子的组合实验,探讨了两者的结合对酶促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Ca2+和ATP的结合能很好地促进反应的进行,实现了植物乳杆菌3-9亚油酸异构酶酶促转化菜油脚料生成共轭亚油酸激活剂的筛选,添加了这二者激活剂后的CLA生成量是未添加的1.27倍。(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6-06-01)

孙丽婷[3](2016)在《共轭亚油酸异构体及异油酸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的促凋亡作用及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共轭亚油酸(Conjugated linoleic acid,CLA)是一种功能性油脂,是食物中的天然成分,对人体无毒副作用,主要存在于牛、羊等瘤胃动物的乳脂及肉制品中。近年来大量动物试验表明CLA具有抗癌、抗动脉粥样硬化、降低脂肪沉积等重要生理功能。异油酸(Vaccenic acid,VA,t11-C18:1)是一种天然反式脂肪酸,目前关于反式脂肪酸与癌症的关系还尚不明确,需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应用人乳腺癌MCF-7细胞为体外模型,用MTT法、荧光染色及流式细胞术比较了3种CLA异构体(c9,t11-CLA,t10,c12-CLA,t9,t11-CLA)及2种反式脂肪酸(反油酸、异油酸)对乳腺癌细胞MCF-7细胞生长、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影响,以筛选出更有效抗癌的CLA异构体,并探讨反油酸、异油酸对MCF-7细胞的影响。另外,运用RT-PCR和Western-blot方法研究3种CLA单体激活PPARγ的能力和PPARγ调控凋亡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之间的相互关系,从基因和蛋白水平阐明CLA单体及异油酸诱导人乳腺癌细胞MCF-7凋亡的可能机制,为尽早将这一天然产物应用于乳腺癌的防治提供实验依据。实验结果如下:3种CLA异构体及反式脂肪酸VA作用MCF-7细胞48 h后,均可抑制MCF-7细胞增殖并促进细胞凋亡,且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但CLA的抑制作用显着强于VA。在浓度≤50μmol/L时,t10,c12-CLA的抑制作用强于c9,t11-CLA,而≥100μmol/L时,c9,t11-CLA的抑制作用强于t10,c12-CLA。t9,t11-CLA单体在浓度为50μmol/L时对MCF-7细胞的增殖抑制率就达到了34.01%,它在抑制MCF-7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方面是最有效的CLA单体。EA作用MCF-7细胞48 h后,则表现出在一定剂量范围内促进MCF-7细胞增殖。与对照组相比,各CLA单体及VA组随着作用浓度的增加,MCF-7细胞G0/G1期缩短,S期延长,显然,CLA及VA可将细胞阻滞在S期,阻滞了DNA合成,不能继续完成下面的细胞周期活动,从而抑制细胞增殖。由此可以推测CLA及VA可能通过影响细胞周期进程从而抑制细胞分裂增殖并诱导凋亡。不同CLA异构体能促进MCF-7细胞中PPARγ基因及其蛋白的表达,而且PPARγ的变化与促凋亡基因bcl-xS的变化趋势相一致。反式脂肪酸VA也能促进促凋亡基因bcl-xS mRNA及蛋白Bax的表达。100μmol/L c9,t11-CLA,50μmol/L t10,c12-CLA,50和100μmol/L t9,t11-CLA组的抑凋亡基因bcl-xL mRNA及其蛋白Bcl-2表达均下降,其中t9,t11-CLA组,抑凋亡基因bcl-xL mRNA及其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从bcl-xS与bcl-xL mRNA及其蛋白Bax与Bcl-2的表达比例可知,VA和c9,t11-CLA在100μmol/L时表达最高,而t10,c12-CLA和t9,t11-CLA则在50μmol/L时表达最高。结果表明VA和3种CLA异构体均能引起凋亡相关基因bcl-xS与bcl-xL及其蛋白Bax与Bcl-2的表达变化,只是表现出的最佳浓度不同。CLA单体通过促进PPARγ的表达进而调控相关凋亡基因及其蛋白的表达,从而诱导细胞凋亡。(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6-05-30)

孙丽婷,刘萍,李加肖,李响敏,李海星[4](2016)在《共轭亚油酸异构体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的抑制和促凋亡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共轭亚油酸(conjugated linoleic acid,CLA)是一组具18个碳原子,含有共轭双键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是必需脂肪酸亚油酸的同分异构体。近年来大量动物试验表明,CLA具有抗癌~([1])、抗动脉粥样硬化~([2])、降低脂肪沉积~([3])等重要生理功能。虽然目前国内外关于CLA对癌细胞凋亡的影响已做了大量研究工作,但还未见t9,t11-CLA单体抗癌活性的报道。(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理学通报》期刊2016年03期)

杨波,陈海琴,顾震南,田丰伟,陈永泉[5](2014)在《乳酸菌生物转化共轭亚油酸及其共轭亚油酸异构酶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旨在分析乳酸菌生物转化共轭亚油酸的能力及亚油酸异构酶系的功能。结果显示,在含有亚油酸的培养基中生长后,所有25株乳酸菌代谢亚油酸的效率有差异,但大部分菌株可生物转化共轭亚油酸,其中植物乳杆菌ZS2058可转化超过50%的亚油酸至c9,t11-CLA和t9,t11-CLA,同时检测到包括10-羟基-顺12-十八碳烯酸、10-氧代-顺12-十八碳烯酸、10-氧代-反11-十八碳烯酸在内的多种中间产物。全基因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植物乳杆菌ZS2058的亚油酸异构酶系是亚油酸水合酶、短链还原酶/氧化还原酶、乙酰乙酸脱羧酶。在大肠杆菌中分别异源表达亚油酸异构酶系各组分和功能验证结果表明,亚油酸经亚油酸水合酶催化转化为10-羟基-顺12-十八碳烯酸,后依次经短链还原酶/氧化还原酶、乙酰乙酸脱羧酶作用依次转化为10-氧代-顺12-十八碳烯酸、10-氧代-反11-十八碳烯酸,最终转化为c9,t11-CLA。(本文来源于《乳酸菌与营养健康:第九届乳酸菌与健康国际研讨会摘要汇编》期刊2014-05-21)

刘晓华,刘萍,李海星,李超波,曹郁生[6](2014)在《共轭亚油酸异构体对胰岛素抵抗脂肪细胞消耗葡萄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天然食物中主要存在的2种共轭亚油酸异构体(c9,t11-CLA和t10,c12-CLA)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活性,建立胰岛素抵抗3T3-L1脂肪细胞模型,分别以5,10,20μmol·L-1的c9,t11-CLA或t10,c12-CLA进行干预处理,测定干预处理后培养液中葡萄糖浓度和细胞中脂肪含量的变化。通过考察空白组(CON)、模型组(MOD)和罗格列酮阳性对照组(ROS),结果发现c9,t11-CLA不能增加胰岛素抵抗脂肪细胞的葡萄糖消耗量,而t10,c12-CLA能增加胰岛素抵抗脂肪细胞的葡萄糖消耗量,并且t10,c12-CLA的作用浓度和时间与葡萄糖的消耗量呈一定的量效关系。20μmol·L-1t10,c12-CLA处理组的葡萄糖消耗量和ROS相当(P>0.05),但前者细胞中的脂肪含量显着低于后者(P<0.05)。显示t10,c12-CLA改善胰岛素抵抗3T3-L1脂肪细胞的活性可能与其降低细胞中的脂肪含量有关。(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期刊2014年01期)

石红,潘瑞,洪晶安[7](2014)在《共轭亚油酸同分异构体对肥胖大鼠脂肪肝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共轭亚油酸(CLA)同分异构体对大鼠体重、肝重量、肝脂肪量、血清总胆固醇(TC)、叁酰甘油(TG)、血结合球蛋白和肝脂肪酸组成的影响。方法:将大鼠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别接受无CLA饮食(fa/fa control)和0.4%CLA同分异构体饮食(fa/fa 9,11CLA、fa/fa 10,12CLA)治疗8周。搜集大鼠肝组织后,测定肝重量、肝脂肪量;检测治疗前后大鼠的体重和血清TC、TG和结合球蛋白;用气象色谱法分析肝的脂肪酸成分。结果:治疗组大鼠中fa/fa 10,12 CLA组在摄食量、体重、肝重量、结合球蛋白与fa/fa 9,11CLA组和对照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与fa/fa 9,11 CLA组比,fa/fa 10,12 CLA组TC明显升高(P<0.05)。与fa/fa 9,11CLA组和对照组比,fa/fa 10,12 CLA组TG明显升高(P<0.05),显着降低肝脂肪量(P<0.01);肝中各脂肪酸的变化:fa/fa 10,12CLA组与对照组比C18:0水平升高(P<0.05),与fa/fa 9,11CLA组和对照组组比,C18:1n9水平降低(P<0.05)。结论:t10,c12 CLA能明显升高血TG水平,显着降低肝脂肪量和脂肪酸中的C18:1n9水平,对脂肪肝有缓解作用。(本文来源于《肠外与肠内营养》期刊2014年01期)

付金衡,丁宜春,李海星,陈燕,李超波[8](2013)在《乳中共轭亚油酸异构体合成机制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共轭亚油酸(conjugated linoleic acid,CLA)是一组十八碳共轭二烯酸的统称,具有多种重要的生理活性,其中c9,t11-CLA具有很强的抗癌作用,t10,c12-CLA具有减肥和防治Ⅱ型糖尿病的功能。在自然界,CLA主要存在于牛羊的乳中,通常包含c9,t11-CLA和t10,c12-CLA等异构体,但含量很低。牛羊瘤胃中的一些微生物参与了不同CLA异构体的生物合成。本文综述了CLA的结构和功能、CLA异构体分析方法、乳中CLA的组成、乳中CLA的合成途径、提高乳中CLA含量的方法和瘤胃中合成CLA的微生物的研究进展,为开展更深入的研究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13年23期)

石红,洪晶安[9](2013)在《共轭亚油酸同分异构体对肥胖Zucker大鼠肾脏中的类二十烷酸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共轭亚油酸(CLA)的两种同分异构体对17w的肥胖Zucker大鼠的肾组织中的类二十烷酸水平的影响,并探测与这些类二十烷酸合成有关的酶的蛋白表达。方法:17w的雄性Zucke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瘦鼠对照组(lean control)和胖鼠对照组(fa/fa control),n=7]和治疗组[随机抽取的肥胖鼠(fa/fa 9,11CLA和fa/fa 10,12 CLA),n=7],分别接受无CLA的对照饮食或加入0.4%(w/w)CLA的饮食。8w后,用高效液相质谱仪(HPLC/MS/MS)检测多种类二十烷酸水平、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ting)检测与这些类二十烷酸合成有关的酶的蛋白表达。结果:t10,c12 CLA增加了环氧合酶COX1的蛋白表达(P<0.05)、升高了内源性的TXB2水平(P<0.05)。COX1的升高与血柱素B2(TXB2)升高呈正相关。t10,c12 CLA降低了外源性的13-HODE和总的HODEs水平(P<0.001)以及外源性的15-HETE(P<0.01)、5-HETE(P<0.01)、8-HETE(P<0.05)和总外源性HETEs(P<0.05)。结论:t10,c12 CLA增加了COX1的蛋白表达,继而升高了TXB2水平,加重了肾组织损伤。t10,c12 CLA降低了外源性的15-HETE、5-HETE和8-HETE水平,由于同时降低了脂氧素,可能参与了对肾脏的损伤。(本文来源于《中国食物与营养》期刊2013年09期)

石红,潘瑞,洪晶安[10](2013)在《共轭亚油酸同分异构体对肥胖Zucker大鼠的脂肪肝中的类二十烷酸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检测使用共轭亚油酸(CLA)同分异构体后,Zucker大鼠肝脏中多种类二十烷酸水平以及探测与这些种类二十烷酸合成有关的酶的蛋白表达。方法:17周的雄性Zucker大鼠被随机分为对照组[瘦鼠对照组(lean control),和胖鼠对照组(fa/fa control)n=7]和治疗组[随机抽取的肥胖鼠(fa/fa 9,11CLA、fa/fa 10,12CLA),n=7],分别接受无CLA的对照饮食和加入0.4%(w/w)CLA的治疗饮食。8周后用高效液相质谱仪(HPLC/MS/MS)检测多种类二十烷酸水平;使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ting)探测与这些种类二十烷酸合成有关的酶的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t10,c12 CLA升高了肝组织中的白叁烯4(LTB4)的水平(P<0.01)。然而,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ting)显示,t10,c12 CLA(P<0.005)和c9,t11CLA(P<0.005)都抑制环氧合酶(COX2)的表达。与胖鼠对照组比较,瘦鼠对照组有较高的羟二十碳四烯酸(HODE)水平。结论:t10,c12 CLA减少脂肪肝里的总脂肪量,而抑制了COX2的蛋白表达、升高LTB4水平,两者对肝组织的影响,有待于组织学研究证实。胖鼠对照组有较低的13-HODE和9-HODE水平,与脂肪肝的饱和脂肪酸代谢酶的活性降低,引起亚油酸(LA)降低有关,不能反映血循环中的氧化应激状态。(本文来源于《中国食物与营养》期刊2013年02期)

共轭亚油酸异构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共轭亚油酸(Conjugated linoleic acid,CLA)是一组具有共轭双键(—C=C—C=C—)的十八碳二烯酸位置与几何异构体混合物的总称。一般认为CLA因其双键的位置及构型共有16种同分异构体,但在这十几种同分异构体中,只有c9,t11-CLA和t10,c12-CLA两种具有生理活性,且与人体及动物营养密切相关。CLA作为一种新型的营养保健品,除了具有很强的抗癌功能外,还具有抑制脂肪沉积、降低胆固醇、防止动脉硬化、改善人体代谢、调节血糖、防治糖尿病、增强免疫力、提高骨骼密度、抗氧化、改善睡眠等作用。CLA的天然来源十分有限,生物法合成CLA是利用微生物亚油酸异构酶(Linoleic acid isomerase,LAI)的作用,转化亚油酸(Linoleic acid,LA)或其衍生物生成CLA的技术,其底物多采用亚油酸、蓖麻油、葵花籽油、玉米胚芽油等一些昂贵的材料,合成成本较高。我国是油菜种植大国,每年菜油的产量多达1000万吨,菜油脚料是提取菜油过程中菜籽油水化脱磷脂的废弃物。按油脚量为菜油的1.5%左右估算,我国每年约有15万吨的菜油脚料产生。菜油脚料残存油脂中含有的亚油酸完全可以在亚油酸异构酶的作用下转化生成极具生理活性的功能性脂肪酸—共轭亚油酸。该技术的应用,将首先解决化学法高温、高压条件下毒副产物的形成问题,提高CLA的产品质量;其次解决传统生物合成法转化率低、生产周期长,成本高、污染大等诸多问题,实现高效率、高品质、低消耗、无污染生产,满足市场对CLA日益增长的需求,同时为农业废弃物—菜油脚料的研究开发提供有力的依据。本文首先对嗜酸乳杆菌CGMCC1.1854、植物乳杆菌CGMCC1.557和本实验室从泡菜中筛选得到的植物乳杆菌3-9的产酶条件进行了摸索,通过在其MRS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的LA诱导物诱导其产生亚油酸异构酶,发现这叁株菌体对这种诱导物的敏感程度有所不同。当添加的LA浓度为0.1mg/m L时,植物乳杆菌CGMCC1.557和植物乳杆菌3-9诱导产生的亚油酸异构酶活性最强;当添加的LA浓度为0.3mg/mL时,嗜酸乳杆菌CGMCC1.1854诱导产生的亚油酸异构酶活性最强,由此确定了每种菌产酶培养时诱导物的最佳添加量。随后利用硫酸铵分级沉淀确定了嗜酸乳杆菌CGMCC1.1854、植物乳杆菌cgmcc1.557和植物乳杆菌3-9亚油酸异构酶的最佳硫酸铵饱和度范围,其中嗜酸乳杆菌cgmcc1.1854lai的硫酸铵饱和度下限为30%,上限为80%,植物乳杆菌cgmcc1.557和植物乳杆菌3-9lai的硫酸铵饱和度下限为40%,上限为80%。然后通过透析除盐、聚乙二醇浓缩、凝胶过滤层析得到了电泳纯的亚油酸异构酶,实现了对这叁种菌亚油酸异构酶的分离纯化。接着比较了这叁种乳酸菌亚油酸异构酶的最适反应温度、最适反应ph、酶的热稳定性、酸碱稳定性、以及动力学参数。其中嗜酸乳杆菌cgmcc1.1854亚油酸异构酶的最适温度为30℃,植物乳杆菌cgmcc1.557和植物乳杆菌3-9亚油酸异构酶的最适温度均为45℃;叁者亚油酸异构酶的最适反应ph均为6.5;嗜酸乳杆菌cgmcc1.1854亚油酸异构酶受温度影响较为显着,此酶不耐热,而植物乳杆菌cgmcc1.557和植物乳杆菌3-9在低温下酶活保持相对稳定,在高温下前者稳定性不如后者;嗜酸乳杆菌cgmcc1.1854亚油酸异构酶受ph的影响较为显着,其酸碱稳定性最差,植物乳杆菌cgmcc1.557亚油酸异构酶在ph3.0~6.0之间基本保持稳定,ph高于6.0时,稳定性变差,植物乳杆菌3-9的亚油酸异构酶能适应较宽的ph范围,其酸碱稳定性最优;同时还确定了这叁株乳酸菌亚油酸异构酶的动力学参数,嗜酸乳杆菌cgmcc1.1854亚油酸异构酶的km值为18.99mmol·l-1,vmax为1.58ug·ml-1·min-1;植物乳杆菌1.557亚油酸异构酶的km值为14.83mmol·l-1,vmax为1.75ug·ml-1·min-1;植物乳杆菌3-9亚油酸异构酶的km值为14.26mmol·l-1,vmax为1.94ug·ml-1·min-1。通过比较嗜酸乳杆菌cgmcc1.1854、植物乳杆菌cgmcc1.557和植物乳杆菌3-9的亚油酸异构酶在各自最适ph和最适反应温度下转化亚油酸生成共轭亚油酸能力的大小,确定了植物乳杆菌3-9的亚油酸异构酶转化能力最强,转化生成的共轭亚油酸是植物乳杆菌cgmcc1.557的1.17倍,是嗜酸乳杆菌cgmcc1.1854的1.72倍。然后比较了嗜酸乳杆菌cgmcc1.1854、植物乳杆菌cgmcc1.557和植物乳杆菌3-9的亚油酸异构酶在各自最适ph和最适反应温度下转化菜油脚料生成共轭亚油酸能力的大小,确定了植物乳杆菌3-9的亚油酸异构酶转化能力最强,转化生成的共轭亚油酸是植物乳杆菌cgmcc1.557的1.03倍,是嗜酸乳杆菌cgmcc1.1854的1.19倍。综合以上结论,选择植物乳杆菌3-9的亚油酸异构酶为转化菜油脚料生成共轭亚油酸的酶类。通过一系列单因素实验,优化了植物乳杆菌3-9酶促菜油脚料生成共轭亚油酸的最佳底物添加量、缓冲液种类、振荡速度、转化时间,然后设计四因素叁水平的正交实验,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底物添加量为3.0m L、缓冲液为磷酸钾缓冲液、振荡速度为100r/min、转化时间为18h,此时酶促菜油脚料生成共轭亚油酸的产量为244.85±4.91ug/m L,是优化前的1.31倍。最后通过研究辅酶因子、金属离子、螯合剂对酶促反应的影响,确定了辅酶因子ATP、ADP、NADH以及金属离子Ca2+、Mg2+对酶的催化活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然后设计了金属离子和辅酶因子的组合实验,探讨了两者的结合对酶促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Ca2+和ATP的结合能很好地促进反应的进行,实现了植物乳杆菌3-9亚油酸异构酶酶促转化菜油脚料生成共轭亚油酸激活剂的筛选,添加了这二者激活剂后的CLA生成量是未添加的1.27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共轭亚油酸异构体论文参考文献

[1].熊文珂,蒋瑜,黄昕畑,张白曦.共轭亚油酸异构体生理功能的差异[J].粮食与油脂.2017

[2].范相振.叁株乳酸菌亚油酸异构酶酶学性质分析及转化菜油脚生成共轭亚油酸活力比较和工艺条件的研究[D].南昌大学.2016

[3].孙丽婷.共轭亚油酸异构体及异油酸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的促凋亡作用及机理研究[D].南昌大学.2016

[4].孙丽婷,刘萍,李加肖,李响敏,李海星.共轭亚油酸异构体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的抑制和促凋亡作用[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6

[5].杨波,陈海琴,顾震南,田丰伟,陈永泉.乳酸菌生物转化共轭亚油酸及其共轭亚油酸异构酶系[C].乳酸菌与营养健康:第九届乳酸菌与健康国际研讨会摘要汇编.2014

[6].刘晓华,刘萍,李海星,李超波,曹郁生.共轭亚油酸异构体对胰岛素抵抗脂肪细胞消耗葡萄糖的影响[J].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2014

[7].石红,潘瑞,洪晶安.共轭亚油酸同分异构体对肥胖大鼠脂肪肝的影响[J].肠外与肠内营养.2014

[8].付金衡,丁宜春,李海星,陈燕,李超波.乳中共轭亚油酸异构体合成机制的研究进展[J].食品科学.2013

[9].石红,洪晶安.共轭亚油酸同分异构体对肥胖Zucker大鼠肾脏中的类二十烷酸的影响[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3

[10].石红,潘瑞,洪晶安.共轭亚油酸同分异构体对肥胖Zucker大鼠的脂肪肝中的类二十烷酸的影响[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3

标签:;  ;  ;  ;  

共轭亚油酸异构体论文-熊文珂,蒋瑜,黄昕畑,张白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